首页 理论教育 “踏着范钦的足迹江西行”考察记

“踏着范钦的足迹江西行”考察记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12月中旬,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举办第三届中国藏书文化节,作为其一个子项目,“踏着范钦的足迹江西行”考察活动也按预定时间于12月10日上午在宁波市中山广场举行出发仪式。明嘉靖年间至今有四百多年的时间跨度,考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我们还是充满信心,循着当年范钦的足迹,踏上考察江西的征途。“公产”也有专家认为是仓库场地,笔者认为这一带最有可能是氏族的宗祠或共有的房产。

王宏星

2006年12月中旬,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举办第三届中国藏书文化节,作为其一个子项目,“踏着范钦的足迹江西行”考察活动也按预定时间于12月10日上午在宁波市中山广场举行出发仪式。尽管当天寒风凛冽,还是有近百名学生志愿者和数百位群众前来为考察队一行六人送行,笔者作为其中一名队员,颇为感动,也觉得很荣幸。我们肩负着考证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创始人范钦在江西为官十余年经历及其文化足迹的重任。明嘉靖年间至今有四百多年的时间跨度,考察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我们还是充满信心,循着当年范钦的足迹,踏上考察江西的征途。

一、天一阁与天一池

第一站首先考察鹰潭市的龙虎山大上清宫,目的是要搞清楚天一池的位置及它与天一阁的关系。

天一阁在浙江宁波市月湖景区西岸,天一池地处江西鹰潭市龙虎山景区的大上清宫中,两者相隔遥远,是四百多年前明代进士出身的宁波人范钦使两者之间在文化内涵上有了一定联系。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宁波市)人。明嘉靖十一年进士,在28年仕途生涯中,前后有十余年是在江西为官的。嘉靖十九年任江西袁州知府,嘉靖二十三年任江西九江兵备副使,嘉靖三十七年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府。期间范钦多次来到过鹰潭龙虎山,有《龙虎山》、《龙虎山中怀万参政懋卿》等诗。据全祖望《天一阁碑目记》介绍:范钦在搜集碑版时,“忽得吴道士龙虎山天一池石刻,元揭文安公所书,而有记于其阴,大喜,以为适与是阁凿池之意相合,因即移以名阁”。现在藏于宁波天一阁的清乾隆《龙虎山志》上有明确记载,龙虎山上清宫门外20步有一个天一池,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是个历史悠久的水池。我们在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道研室负责人徐才金先生的陪同下,对大上清宫仅有的两个池都进行了仔细的认辨和考察。一个是靠近钟楼边的放生池,面积比较小,史料也未见记载;另一个在福地门外20步,池外形为椭圆形,面积约为80米×60米,约合4800平方米。根据元代著名书法家揭徯斯《天乙池记》记载:“宫南门之外二十步,纵二百尺,衡(横)倍之。”按元代标准计算,约合现在4800平方米。现在的福地门与《天乙池记》记载的宫南门,根据我们综合分析应该是同一个门,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况且池的面积基本相等,考察队员和徐才金先生都一致认为这个池是天一池无疑。

天一池在大上清宫古建筑群处于地势较为低下的位置,这对池水蓄储是十分有利的。对大上清宫古建筑群来说,天一池应该是个小池,但它却起了小小秤砣压千斤的作用,镇住了古建筑群火灾的妖魔。据《龙虎山志》记载和当时绘图来看,昔日上清宫规模庞大,气势雄伟,仿皇家宫殿建筑之格局,整个建筑群布局呈八卦形,重檐丹槛,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显示出道教建筑的王者风范,俨然是“龙虎山中宰相家”的气魄。上清宫的辉煌与明代皇帝信仰道教和对其扶持是分不开的,据记载,明代先后有七次较大规模对大上清宫进行了修缮和扩建。从防火灾的角度看,天一池意义非凡,池水可以用来救火,是火的克星;按道家的风水学说,它无疑是大上清宫古建筑群的保护神。

范钦是个善于思考和作风务实的官员,虽然是在整理碑拓时偶见天一池而名其阁,但也反映了他对大上清宫情况的熟悉和龙虎山景区道教氛围对其的影响与启示,尤其是天一池的防火功能,为其日后在家乡宁波城中建藏书楼奠定了以水克火的思想基础。过去天一阁藏书楼定名多认为出于《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应该说这只是范钦在古籍文献中得到了天一生水的启示,而龙虎山大上清宫中的天一池则为其提供了实物依据。

二、抵制严府占公产,乐为百姓办实事

宜春是范钦当过三年多知府的地方,在此期间,他碰到过有时任宰相的严嵩为扩展其府宅欲占“宣化公产”的棘手问题,为百姓减免赋税向朝廷递呈奏议,还有修缮城墙、箭楼、谯楼、军器库、教场、水井、开垦屯田等工程。因此宜春是我们考察的重点城市。

1.宜春(古袁州)阻严世蕃占公产

我们考察队一行12日早上从鹰潭出发,中午到达第二站宜春市,下午在宜春市文管所副所长叶飚和市方志办袁赣湘先生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严府旧址。该旧址现在已经成为宜春市中山小学的校舍和操场。严府就是当时任宰相严嵩和任工部左侍郎的儿子严世蕃的府宅。根据《袁州府志》记载,当时严府为扩建需要占用旁边的一块称“宣化公产”的地方,此事反映到知府范钦那里,范钦秉公办事,坚决给予抵制,阻止了严府的无理扩占。严世蕃知道了此事气愤难平,向他老父严嵩禀报,要求找个罪名严惩范钦。严嵩告诫儿子说:“是抗武定者,以强项自喜,踣之适高其名,但当笼络之耳。”听了老父亲之言,严世蕃不再吭声了。从严嵩对儿子的告诫中可以知道范钦秉性刚正不阿,敢于对抗武定候郭勋,所以连严嵩也认为,把其弄倒了反而扬了他的名声,应当收买笼络他才是啊。严嵩毕竟老奸巨猾,处事老到,范钦在以后二十多年的仕途中虽然功绩累累,但始终得不到重用,即就是升了官,也是明升暗降,很可能就是在此事上得罪了严氏父子有关。

“宣化公产”到底是什么样的公产,历史文献中未有更详细的表述。我们在实际考察中,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其位置来看,区位优势相当明显。严府在袁州府署、宜春县衙大街的斜对面,向来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段之一。其次是关于“宣化公产”的概念,“宣化”应该是一个域名,例明嘉靖《袁州府志》中东南“联桂坊”,所东“熙春坊”等。“公产”也有专家认为是仓库场地,笔者认为这一带最有可能是氏族的宗祠或共有的房产。严世蕃之所以觊觎旁边的“宣化公产”,当然也是出于自身的利益。严府扩展欲要占有这些公产,自然会引起公产所有人的不满,当然一般老百姓是没有发言权的,也无法与官府、严府抗衡。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范钦完全可以满足严府扩展占有宣化公产的要求,并与严嵩同流合污,从此高攀严府升官发财。《明史·严嵩传》记载当时一般士大夫都“辐辏附嵩”,“天下藩臬诸司岁时问遗动以千计”。他们都以高攀不上严嵩为苦,但是范钦没有,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保护群众的利益,坚决地进行抵制。在封建社会里这样敢于得罪严嵩父子的知府也是够大胆的,要担的风险确实是巨大的。范钦这种刚正不阿的个性和敢与权贵强势抗争的精神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应顺了“廉”生“公”,“公”生“威”的规律。他把“廉”字视为从政首要之道,“士之持廉,犹女之抱洁也”,形象地指明“廉”的重要性。他还在府署内要道上建“戒石亭”,就是要告诫大家,为官必须廉洁自守。

这次我们去宜春考察与当地文物部门达成共识,为纪念范钦将“戒石亭”内容重新制作石碑,立于袁州公园名人碑廊,这是对范钦最好的纪念,“戒石亭”对当今社会的人们也有广泛的警诫意义。

2.向朝廷奏议为民减赋税

嘉靖年间,袁州农民生活越来越穷,赋税越来越重,民众不堪重负。范钦非常同情底层民众,以他的诗《苦旱叹》为证:“今秋旱魃骄无纪,眼看赤城成千里。农人彷徨只悲嘶,纵有桔槔将焉施?大户仅可过,小户愁饥饿。山樵水渔讵得力,况值官家急逋课。”大旱之年再加上赋税日益加重,农民苦不堪言。范钦了解到,“弘治七年(1494)前后每粮一石,则派银四钱四分四毫零。正德十年(1515)以前,每石加至四钱九分九厘九毫零。嘉靖年间,渐至五钱五分七厘二毫零,而民益疲”。作为知府深感责任在身,于是大胆向朝廷递呈奏议,要求减少赋税,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把赋税减到“凡米一石夏税共征五钱二厘零”。比原来每石米减掉了五分五厘二毫,虽然减去不多,但对民众还是大有益处。嘉靖《袁州府志》的编者在编后语中写道:“盖数分之宽,积百至万,民力亦可稍康矣。”

范钦向朝廷递呈奏议,为百姓减赋税这个问题上,宜春市方志办袁赣湘先生说:“在袁州历代知府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大概只有二三位而已,说明范钦胆量是够大的。”范钦能够在其位谋其政,在知府岗位上经常考虑民生之大事,百姓之要事。

3.修缮诸工事,芳名留后世

范钦在袁州为官一任,办了许多实事,诸如修缮韩文公庙、城墙、谯楼、教场、粮库、水井、开垦屯田等工程。范钦重修韩文公庙,体现了对韩愈的敬仰和尊重。他在一首《初到袁州》的诗中写道:“为忆昌黎子,修祠百代名。”昌黎即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自谓郡望昌黎。嘉靖《袁州府志》记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府范钦重修韩文公庙。府署东、宜春台右祀唐韩愈。”韩愈因论事而贬官至潮州刺史,后至袁州,在袁州仅九个月时间,但为百姓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释放奴婢,二是兴建书院,重视文教。范钦是很欣赏韩愈的为民办实事精神,他也以韩愈为榜样,在袁州办了多件实事。

宜春的谯楼(鼓楼)是非常有特色的,上面设有天文仪器,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天文台,前几年经过重修,去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宜春有关文博专家认为明嘉靖年间范知府的主持修缮也是至关重要的,为谯楼长盛不衰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能不断延续下来。

多眼井的诞生值得关注,据宜春市文管所黄颐寿副研究员介绍:“根据考古资料来看,多眼井大多产生于明嘉靖时期。”从客观上看古代袁州都是以木结构房子为主,而且建筑密度偏紧,火灾一直是袁州的一大灾害。范知府非常重视防火问题,《袁州府志》载:“有‘吕公井’民居近年城中频火,袁人以井池不渫为厉,知府范钦稽其址浚之。”“有‘孚惠泉’即宜春台下孚惠泉,久为居民甘、李二姓者淤占,袁人病焉,知府范钦按籍浚之,民始称便。”凡是能疏浚的井、池、泉,范钦总是全力支持恢复之。频繁火灾对井的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多眼井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多眼井大多是大井,井三面围住,另一面筑有台阶,人可以直接下去挑水,这种井对救火是非常有利的。古代预防火灾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也是范钦经常思考的重要问题,这个时期大批多眼井产生,是否为范钦始创很难确认,但至少与范钦积极支持建设发掘多眼井有关,为保护古袁州百姓房屋建筑作出了贡献。

范钦在袁州当知府三年多时间,从史料记载和当地搞文物、地方志专家的反映来看,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办大事、要事、实事上,而且卓有成效,同时也为以后回家乡创建天一阁藏书楼防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提督军务,善用谋略

范钦以其藏书而名扬海内外,而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干则往往被藏书名所掩盖。第三、四站考察的是九江市和赣州市,这两地范钦都是以提督军事为主的职务。嘉靖二十三年(1544),39岁任江西九江兵备副使;嘉靖三十七年(1558)53岁出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正是由于他的出色军事才干,最后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笔者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对江西各地的实地考察,发现范钦用兵在战略上多有独到之处。

1.巡抚管辖地区的现状及历史背景

范钦作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管辖范围很大,涉及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四省。明嘉靖帝在谕旨中明确指出:“特命尔前去巡抚江西南安、赣州,福建汀州、漳州,广东南雄、韶州、潮州各府及湖广郴州地方,提督军务,但有盗贼发生,即便严督各该兵备(道)、守(备)、巡(检),并各军卫有司,设法剿捕。”看得出皇帝对范钦的重用,职权很大但责任也很重。从江西赣州地区来看,主要是山贼、强盗,沿海地区多为倭寇。明中叶以来,日本南北朝战争后,西南的封建诸侯组织部分武士、浪人、残兵败将长期骚扰我国沿海,尤其是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当地百姓是深受其害。日本倭寇在沿海掠夺时,善打勇斗,杀人不眨眼。另一部分是我国破产了的农民和失业矿工等加入倭寇行列,有的利用险要地理环境占山为大盗。范钦在奏议中称作“新倭”,这些新倭及山贼、强盗,除极少数骨干分子外,绝大多数系良民,皆为穷困所逼。如广东饶平之乱,起事者达五千多人,就是因为去年失收,各家乏食,亦铤而走险加入倭寇。再从地理环境分析,赣东南为武夷山脉盘踞,沿省界绵延达五百公里,为赣江、闽江流域的分水岭。南部有九连山和大庾岭,绵延于赣粤边界,为赣江与北江、东江流域分水岭。赣西南部为罗霄山山脉,绵亘于赣、湘边界,为赣江、湘江流域的分水岭。赣南四省交界,大山众多,地势险要,历来是山贼、匪帮集聚之地。沿海地区多海滩、港湾,岛屿。这些环境易于倭寇、海盗、山贼、强盗、土匪等抢劫,更易于隐匿、逃散,是历代官吏最难管理的地区之一。

2.剿抚相间,战略正确

人们只知俞大猷、戚继光、谭纶、卢镗等抗倭名将,其实范钦抗倭剿匪也相当出色。范钦提出了剿抚结合的办法,认为对泛称的“倭寇”者必须区别对待,如果一律采取剿的单一镇压手段,倭寇会作鱼死网破的打算,更会把原本可以改造挽救的“新倭”、“山贼”、“土匪”都逼到了绝路。这些“新倭”、“山贼”、“乱民”绝大多数是无以为生的良民,有的还是受到歧视的少数民族,这部分人范钦是尽可能地予以安抚。“并差人着落各乡殷富开仓平粜,权借平民,以安其心。”又据潮州翁梦鲤牒报:“大埔县木窖、乌槎等地方,强盗数千,啸聚山林。询访前党,俱系良民,皆穷困所逼。本职给示招抚,以图解散。”

但对真正的土匪还是进行坚决的打击,如叛匪头目冯天爵。冯原来是官方招募的军人,因为地方官没有满足其犒赏要求,就纠集一百多个同党,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六月,杀害福建闽清县的库房守兵,抢劫库银。从此打家劫舍,杀戮百姓,奸人妇女,劫财害命,无恶不作,所过村落洗劫一空,流毒已延于数月。对这样的一小撮叛匪头目,范钦是严惩不贷。当冯天爵一伙流窜到吉安府,又弃船登岸转往泰和县,范钦闻报,当即派千户吴鸿统领精兵二千名,又派百户殷玺、严约会同抓捕,终于擒捕叛匪头目冯天爵,及众匪67人。审讯明白,上奏朝廷。再如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倭二千余突犯饶平、海丰,攻破黄冈城,巡抚南赣副都御史范钦等责成两广军门移驻惠、潮近地,调兵剿御。”范钦是坚定地使行剿抚并用策略,解决了“欲调兵进剿,则恐玉石俱焚”的矛盾,取得很好的效果。

范钦在奏议中记载:“适当三省边陲,山洞盘亘,捕逃渊薮,且其地址绵旷,远离县治二余百里,招抚诸易于鼓煽,如近年巢贼李南涧等三千余众,流动福建永安、江西南丰等处,攻城掠野,荼毒生灵,声闻远迩,人心惊骇,今虽渠魁已削,党类尚众。”为了长治久安,范钦强调在江西会昌扩充常驻军力,从各千户所分别抽调兵力合计七千名统归会昌,并提高会昌军队统领之级别,把原来守备升格为参将。再筑城建馆,添设本府捕盗通判一员,专在公馆驻扎,训练军兵。还将在重要据点设馆,整束队伍,缉捕盗贼,绥安良善,不许别项差委,有妨政务。实行了这些措施,有警报时就可以统一调遣。范钦在击倭剿匪活动中的策略,他总是先作通盘筹划,集中数省州之兵力,合围堵击倭寇主力,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他在奏议中指出“居常得以钤束,有警便于擒剿,岁月既深,恩威流布,将使化盗贼为良民,卖刀剑为牛犊,要亦无难”。

3.赏罚分明,擢贤汰劣

范钦把德才兼备、精明强干、操持廉洁以及黎民是否满意作为考察官员的重要标准。范钦在南赣了解到这里兵有数千,但一遇强倭悍匪,稍战即溃,临场逃脱,一打而败。原因就进而效死无爵赏之功,退而奔逃无诛戮之罚。因此范钦在他职权范围内是赏罚分明,擢贤汰劣,而且雷厉风行。如“臣访得福建汀州府武平县知县徐某,器局恢宏,才猷精敏,工政而克勤,安辑当事而不避艰险,抚剿得宜,则象峒之积盗敛迹;控扼有法,则程乡之巨寇输心。爱戴切于士民,声闻彰于远迩”。对这种忠于职守,功绩突出者,所当仍留在任,就近迁转,以尽其才。“又访得江西赣州府信丰县知县某、执性糊涂,赋才绵弱,百事莫谙。译罔加乎丞庶,一筹不展,权尽归于吏胥,豪民突公堂而殴生员,畏缩不究,流贼入近乡而掠,富室嗟叹奚裨。讼狱满前,漫无可否……”对这种无德无能政绩极差平庸之辈,都以下台改教。总之范钦用人,赏罚分明,擢贤汰劣,重奖有政绩功臣,处罚劣迹官僚,这是他基本治政用人之道。

纵观范钦在江西为官三任,前后十余年时间,他在知府、兵备副使、右副都御史巡抚南赣的岗位上,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官清正廉洁,办事公道,政绩突出,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应该是一位杰出的官员。随着天一阁藏书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创始人范钦的评价也逐渐显得迫切和重要。怎样评价范钦,尤其是在从政、军事诸方面,我们过去了解不多,深入研究不够。这次我们去江西考察的仅是他仕途生涯一部分,但对范钦的生平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深入的考察,有一些新的发现和收获,这对准确评价范钦应是大有裨益。所得资料虽然不多,但是弥足珍贵。

参考书目:

[1]明嘉靖本《袁州府志》天一阁藏。

[2]《明史·严嵩传》卷三○八。

[3]清乾隆《龙虎山志》天一阁藏。

[4]清全祖望《天一阁碑目记》天一阁藏。

[5]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

[6]袁慧《范钦评传》宁波出版社2003年12月。

[7]戴光中《天一阁主范钦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8]范钦《天一阁集》袁慧整理宁波出版社2006年11月。

(作者单位:天一阁博物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