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想一二贵践行

常想一二贵践行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去岁《老同志之友》第12期,刊登了李显深同志的文章《常想一二》。因此,于右任老先生干脆“不问八九,常想一二”,这样自然就如意释怀了。她时刻为女儿着想,为女儿发愁悲伤,唯独不考虑自己的快乐。因此,常想一二是个认识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认识到了,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躬行。说明了,人生的“盈缩”之期长短,从一定意义上讲,不仅仅取决于上天,生死簿也操控在自己手中。

去岁《老同志之友》第12期,刊登了李显深同志的文章《常想一二》。文章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写过一副对子:“不问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这副对子,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奥的修身养性哲理。人生遭遇的事,不如意的十有八九,如果一件件计较起来,必然陷入不尽的忧伤。因此,于右任老先生干脆“不问八九,常想一二”,这样自然就如意释怀了。

该文还讲,《禅海珍言》记载,有个绰号叫哭婆的老人,雨天哭,晴天也哭,成年愁肠百结。南禅寺僧人问之,你怎么总哭?她泣而答: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布鞋的,小女儿嫁给卖雨伞的。晴天时,想到小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时,想到大女儿的布鞋没人买,我怎能不发愁落泪?僧人劝她,凡事要往好处想,天晴时,你不妨想着大女儿的布鞋卖得红火;下雨时,你你应该想到,小女儿的雨伞卖得更多。一席话,哭婆破涕为笑。

这位哭婆是天下母亲的代表。她时刻为女儿着想,为女儿发愁悲伤,唯独不考虑自己的快乐。笔者的母亲何尝不是这样?她老人家有六个儿女,各个吃穿不愁。但是老人家总也不快乐,今天惦记这个,明天挂念那个。诸如谁家的孩子学习差,她也愁;谁家的家底薄,她也悲。似乎是为儿女活着,怎么劝也想不开。按说,要健康必乐观的道理老人家也懂,只是遇到具体事,忧愁总也控制不住。因此,常想一二是个认识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认识到了,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要躬行。

愁与乐,一念之差,对健康和生命的影响方向却大相径庭。曹操的《龟虽寿》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了,人生的“盈缩”之期长短,从一定意义上讲,不仅仅取决于上天,生死簿也操控在自己手中。只有重在“养怡”,方可得到“永年”之福。近代曾国藩讲“养生以戒恼怒为本”,进一步指出了养怡的根本在于“戒怒”,使自己经常保持豁达乐观的心胸。明白这些道理之后,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按照这个道理去做。

天天快乐,胜过官高和富有。但是实践中诸多不如意的事常常无法回避,有人坚持戒怒,并总结出戒怒之法:遇到发愁发怒的事,不介意此等“区区小事”,使愁怒远离心坎;受到挫折难以忍受时,离开现场,或出去散心,或改变发怒的条件,使无名之火消弭于无形;当自己怒不可遏实在难戒时,就去找老朋友、亲爱者谈心。有些事情旁观者清,旁观者就是智者。在他们开导下,或许能够化解恼怒,甚至止怒为乐。

笔者认为,人到老年往往变拗。遇到不顺心的事,常常失衡,犹如失控小舟,横冲直撞,且拒绝说项。即使遇到禅师,也很难使你破涕为笑。这种老年病症,需要别人开导,更需要自己医治。笔者的案头、枕边,常常放置一本情节离奇曲折的武侠小说,怒不可遏时,就拿起阅读。只要进入情节,顷刻烦恼尽消。再以养生制怒的名言细细品赏,心中豁然开朗,风平浪静。对刚才的怒气或失态,自己也觉得好笑。我的读书制怒之法百试不爽,诸公不妨一试,我就不要这个专利了。

2008年8月4日写于沈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