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余秋雨的成功秘诀

余秋雨的成功秘诀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余秋雨是当代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被誉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曾几何时,余氏声名鹊起,连反对他的人也不能否认他的成就与成功。我认为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是余秋雨先生成功的秘诀。这个期间,余秋雨读完了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的14国文化典籍资料。在读书方面,余秋雨先生最大的长处是兼顾中外。知道成功秘诀者众,而获得成功者寡。—这就是我读了余秋雨先生几本书之后的一点粗浅体会。

余秋雨是当代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被誉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他在海内外出版多部文化学术理论论著,备受学术界的重视和推崇,例如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为大陆首部系统阐述世界各国古今文化和思想的力作。他出版多部散文集,如《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主旨博大、议论纵横、思想深邃、文采风流、自成一家,成为海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被称为“余体散文”。这些著作的出版,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轰动。其著作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和巨大的发行量。被盗版的数量一时也为海峡两岸著作者之首位。这些情况,都反映了他的著作备受欢迎和畅销的程度。曾几何时,余氏声名鹊起,连反对他的人也不能否认他的成就与成功。我认为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是余秋雨先生成功的秘诀。而且,他的“读”和“行”,都是在不畏劳苦的攀登中行进的。

余氏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自幼就接触古典文学名著,有殷实的传统文化功底。除了学校学习阶段认真读书以外,从青年时期开始,集中时间进行了三次系统的刻苦攻读:第一次是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之秋,他躲进偏僻寂静的、被人们遗忘了的奉化山区的小小的图书楼,阅读了《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业已成名的余秋雨再度“失踪”,他躲进上海郊区一间13平方米的小屋内,开始了费时费力的第二次自我深造,主要是研读世界各国文化名著。这个期间,余秋雨读完了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的14国文化典籍资料。他边读边记边评,写下了80多万字的初稿,几经删削成68万字的巨作《戏剧理论史稿》,于1983年付梓出版。之后又一鼓作气写下了《戏剧审美心理学》、《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等书。第三次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期间,利用该校华文书刊齐全的条件,天天到校图书馆看书,集中研读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汉学界文化学术研究成果,以便综合海内外华人整体研究资料,从新的起点总结自己的国内文化之旅,使自己的研究品位得到提升。在读书方面,余秋雨先生最大的长处是兼顾中外。我自己对古代文化典籍也读过一些,但对西方的文化典籍却知之甚少,对文艺复兴后的文学名著,虽然读过几本,但只是浮光掠影。因而认识水平始终未能突破传统观念的窠臼,现在悔之已晚。

余秋雨先生著书立说,不是关起门来杜撰,而是重在进行艰苦的文化考察。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了教授的余秋雨先生,不满足已有的学术成就,独辟蹊径,到安徽进行文化考察,以后又辞去学校的行政职务,穿越河西走廊,进行文化苦旅。走沙漠,过废墟,考察了敦煌莫高窟等文化遗存,写下了蜚声海内外的名著《文化苦旅》。此后,又与香港凤凰电视台一起,开始更艰苦、更危险的西亚、北非之旅。他离开了亲人,冒着被绑架、关押和生命的危险,穿过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埃及、印度、尼泊尔等国家,越过战乱不已的地区,从坦克、大炮、碉堡和逃难的人群中穿行。运用与中华文明相比较的方法,考察研究了古埃及、波斯、巴比伦和印度文明和宗教文化,借以丰富对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认识,写成了《千年一叹》等著作。接着,余秋雨先生又考察了欧洲主要国家,走访了欧洲96个城市,系统地研读欧洲文明,写下了《行者无疆》。就这样他一路走,一路想,一路写。用自己的脚步、自己的眼睛,触摸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轨迹,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行为方式,酿造成一本本著作,从而将自己对中华和人类文明的切身感悟传递给读者,他在《借我一生》中,系统地叙述了自己的成功之路,道路虽然崎岖艰险,却勇于用自己的双脚行进。这与在“象牙之塔”中著述成名的学者之路是截然不同的。他的文化苦旅,不仅体现了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也体现他对科学文化的献身精神。

生活中人人都渴望成功。知道成功秘诀者众,而获得成功者寡。何故?盖因在成功之路上,面对艰难险阻、挫折失败,不气馁、不回头,毅然决然坚持下来的少。—这就是我读了余秋雨先生几本书之后的一点粗浅体会。

2004年11月写于沈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