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悠悠卅载母校情

悠悠卅载母校情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东城白峰镇庄山脚下的白峰中学,迎来了上百位客人,这给原本平静的校园带来了非凡的热闹氛围。客人中,有来自本地的,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但他们都是白峰中学1979届高中毕业生。带着期盼,带着欣喜,带着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百多位同学和当年教他们的老师欢聚在一起。母校于1958年的秋季建校。我们是1977年就读白峰中学高中部的,108名学生分成2个班,54名学生济济一堂,他们来自当时白峰乡属的各村。

金色的五月,天高云淡,阳光灿烂,强劲的偏南风充满了夏的气息和春的意韵。

在东城白峰镇庄山脚下的白峰中学,迎来了上百位客人,这给原本平静的校园带来了非凡的热闹氛围。客人中,有来自本地的,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但他们都是白峰中学1979届高中毕业生。

带着期盼,带着欣喜,带着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百多位同学和当年教他们的老师欢聚在一起。虽然,记忆中的母校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低矮陈旧的校舍已被崭新的教学大楼所替代,当年校园内熟悉的土路也不复存在,但大家仍在寻觅从前学校的踪影。寻寻觅觅中,犹觉母校的草草木木仍烙在记忆的深处,不经意间仿佛又回到了长身体、求知识的那个纯真年代。

当年这群活泼可爱的学子,现在已是人到中年。回望过去悠悠三十载,大家经历了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刻骨铭心的社会磨炼,自强不息的生活拼搏,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坎坷的经历,当然更多的是平淡的过往。过去的岁月,变化太多太多,每个人的经历又是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且不变的,那就是从没有忘记老师的谆谆教诲,没有忘记母校的深情哺育。因此,当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观母校,观看当年读书时参与母校建设的照片和低矮陈旧的老校舍的图片,与年事已高的恩师畅谈今昔时,内心难掩一阵阵激动,尽管华发初露的你我他不再年轻了,但心中仍涌起太多年少时代的缕缕情愫……

母校于1958年的秋季建校。建国初期的这一个小乡,能想到建校育人,着实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创举。当时的初中部,4位教师,1个班级,60名学生,低矮破旧、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教室——这样的读书环境现时已然无法想象,但它却是当时年轻人向往的地方,要进学校读书恐怕比考现在的高校还难。而且,初创时的白峰中学名也不正,附属于白峰小学,现在想想真是离奇,中学竟寄于小学篱下,归小学管。第二年,中学脱离小学,名正言顺了,但也只有3间教室,2间教师办公室,面积只有180平方米,平均每间40平方米还不到,竟不如现今富裕人家的一居室大。直至1973年,白峰中学才开办二年制高中班,当年招生1个班,后来每年招2个班。我们是1977年就读白峰中学高中部的,108名学生分成2个班,54名学生济济一堂,他们来自当时白峰乡属的各村(生产大队)。虽然,当时的学业没有现在的高中抓得那么紧,但大家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同学之间感情也十分融洽,但男女同学的界限却十分清晰。高中毕业那年,普遍个子矮小的我们,没有新增一个“近视眼”。我曾对当时正读高中的女儿戏说,过去的我们个子矮看得远,现在的你们个子高看得近。

回忆中,老校长陪着我们来到了教学楼后面的一棵老樟树下,他深情地告诉我们,这是现今学校里留下的你们当年读书时的唯一“见证”。虽然,学校改建了,老师和学生流水般轮换,但这棵老樟树历经岁月风雨,一树分成四枝,在母校的沃土上,依然根深叶茂。

是呀,我对这棵老樟树有着别样的情感和更深的记忆。它就是教我语文的叶老师当年宿舍前的那棵樟树,读书时代我常去他的宿舍借书看,也会问一些学习上的问题。叶老师有着浓重的台式温岭口音,和蔼可亲,诲人不倦,又有很深厚的写作功底,使我受益匪浅。现在,头发花白的恩师已经离开我们远行,但恩师当年蜗居斗室,为教学奋笔疾书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两年的高中生活,令人终生难忘。我们读高中时,虽然生活比从前有了改观,但依然很清苦。作为农民的子女,午饭都是将米放在饭盒里蒸,收费2分一盒。5分一勺的咸齑肉丝汤(其实只有泛着些许油光的菜汤)都舍不得买,只用自家的蒸咸齑下饭。即使是这样的饭菜,长身体时期的我们依然吃得津津有味。我居住的村子是白峰乡最西边的,离中学很远,每天来回要走20多里路,肩背书包手拎饭盒,辛苦异常。特别是冬季日短,真叫暗进暗出,当时真羡慕离家很近的白峰周边村的同学。

30年后的今天,相聚在学校的大操场上,大家兴奋地交谈着,如数家珍般地说着当年读书时的趣事。有人手拿毕业照,说某某同学现在身材魁伟成了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当年出身农民家庭的他高中毕业时,身高还不到一米五十,体重也只有六十几斤,就像现在的小学毕业生;还有的说,某某同学,读高中时如何如何顽皮,还被老师关在教室门外;还有一位女同学竟算起30年前的“旧账”来,说某某男同学为一桩什么事情还欺负过她呢……哈哈,中年人一下子变成了少男少女。

那天的晚会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齐声高歌“八十年代新一辈”,唱得一百多号人激情澎湃,热泪盈眶,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

是呀,1979年是祖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年头,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承上启下、变革最大、机遇最多、发展最快的一段辉煌时光。流金岁月让我们这代人赶上了,我们有理由高兴和自豪,有理由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有理由为祖国的富强贡献力量。

由此,我们更要感谢教导我们的恩师,感谢哺育我们成长的母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