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安石与芦花港

王安石与芦花港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庆历七年,时年27岁的王安石正在扬州淮南节度判官任上,却主动放弃“馆职京城”的机会,要求到地方工作,朝廷就调任王安石为鄞县知县。王安石于宋庆历七年初春时节,风尘仆仆赴浙东鄞县任知县,上任伊始,不敢偷闲半日,即对辖内各乡进行调查研究,熟悉乡土风情,了解人情世态,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王安石“至芦江,临决渠之口”。在现场考察、走访当地乡民的基础上,王安石认为要治理芦花港流域的水患,必先治“咸”。

宋庆历七年(1047),时年27岁的王安石正在扬州淮南节度判官任上,却主动放弃“馆职京城”的机会,要求到地方工作,朝廷就调任王安石为鄞县知县。虽然,“七品县官”对有远大抱负的王安石来说职位不高,但凡事总有第一步,这毕竟是王安石人生历史上迈出的独立主政的第一步,也是他实践“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服务苍生、辅政强国的开始。

王安石于宋庆历七年初春时节,风尘仆仆赴浙东鄞县任知县,上任伊始,不敢偷闲半日,即对辖内各乡进行调查研究,熟悉乡土风情,了解人情世态,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他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东乡芦花港流域,偌大一块平原,从地理位置而论,实属富庶之地,但因水患严重,河溪淤塞,水土流失,水多变涝,雨少变旱,田地收成没有保障,靠天吃饭的百姓生活得十分艰难。又因芦花港入注东海,逢潮汛时,海水入侵,良田“爬咸”现象十分严重,所以,芦花港流域的大批农田和沿河两岸,盐花泛白,芦花荻生。王安石“至芦江,临决渠之口”。在现场考察、走访当地乡民的基础上,王安石认为要治理芦花港流域的水患,必先治“咸”。于是,他广泛听取当地民众意见,决定在穿山设碶治芦江,上游可拦淡水,下游可拒咸潮。

史料上说,27岁的王安石任鄞县令,主持在海晏乡石岩上凿三孔为矗。王安石身体力行,选中穿山的一处山(现称炮台岗或前门山)脚,因其底下是岩石,作为碶基,可保基础牢固。在建造穿山碶(时称“通山碶”)过程中,王安石还根据古人经验,使用火药炸石设基。火药的使用不仅解决了工程施工的难题,还加快了进度。

穿山碶建成后,芦花港流域的水患得到彻底根治,碶西边的山因此叫做碶头山,从此,芦花港两岸物阜民丰。

王安石在浙东鄞县任职三年,在兴修水利、治理水患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治理芦花港水患的实践和经验,为他后来任宰相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田水利法”,即“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积累了早期经验,后来,在王安石的倡导下,全国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