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阳货第十七

阳货第十七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阳货①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②。于是,阳货就赠送给孔子一只煮熟的小猪。当时,阳货把持着季氏的权柄,尝因季桓子而专国政。后来由于企图消除三桓而未成功,逃往晋国。阳货为人奸诈,但他却得了势,气焰如日中天,不可一世。孔子原本想同样趁阳货不在家是时候前去拜谢。当然,事实证明孔子还是没有为阳货做事。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拜胙遇途

【注】

①阳货:名虎,季氏的家臣。②归孔子豚: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归,赠送。豚,小猪。③时其亡:趁阳货外出的时候。④涂:通“途”,道路。⑤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⑥亟:屡次。⑦与:等待。

【译】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想见他。于是,阳货就赠送给孔子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去答谢他,二人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有话要告诉你。”(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怀藏着高尚的道德和才能却不拯救国家的靡乱,这能叫作仁德吗?”孔子回答说:“不能。”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能说是智慧吗?”孔子回答说:“不能。”阳货说:“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是啊,我将要出去做事了。”

【解】

当时,阳货把持着季氏的权柄,尝因季桓子而专国政。后来由于企图消除三桓而未成功,逃往晋国。阳货为人奸诈,但他却得了势,气焰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但是,他还是很尊敬孔子的,很欣赏孔子的才干,一再要求孔子为他做事。但在孔子看来,他只是一个“陪臣执国命”的野心家。所以,当他前来拜见孔子的时候,孔子不愿意接见他。后来,阳货就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来一只煮熟的乳猪。根据当时的礼节,大夫送“礼物”给士,如果士没有亲自在家接受,就必须回拜还礼。孔子原本想同样趁阳货不在家是时候前去拜谢。没想到竟然在途中巧遇,阳货抓准时机,抓住孔子所尊崇的“仁”和“智”发问,句句在理,最后孔子无奈地回答道:“诺,吾将仕矣。”当然,事实证明孔子还是没有为阳货做事。这也是孔子提倡的一种通权达变、随机应变的为人处世技巧吧!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由于习染不同而渐渐地相差远了。”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不能改变的。”

【解】

天生的英才和鲁愚之人,其一生是由先天的禀赋所决定的,基本不会有大改变。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后天的习性终将会导致各人最终成就的不同。好的习惯助人一生,习惯的养成更应从小做起。

【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

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以琴瑟伴奏歌唱。弦,指琴瑟。③莞尔:微笑的样子。

【译】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曾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会爱护他人,老百姓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治理。’”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只是同他开个玩笑罢了。”

武城弦歌

【解】

“割鸡焉用牛刀”的对象有两种解释。一认为是针对子游以乐治武城这件事,另一种看法则认为针对的是子游大才治小邑这件事。不过相同的是孔子发现自己在学生面前说了不准确的话,即说道:“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是在同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的当仁不让于师和孔子的坦诚谦逊都让人钦佩。

门人故事 游与韶巷

公元前470年前后,子游从楚地游学归时,路经韶巷,在此休整小憩,曾在该街市的一个闾巷设坛讲学,宣传孔子的礼乐之仪,以教化当地百姓。讲学之余,子游集合随从弟子,吹奏上古舜帝所作的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的雅乐——《韶乐》,又演唱舜传帝位于禹时和臣僚一起唱的《卿云》之歌。歌云:“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旦兮(卿云,指祥瑞之气)!”村人听后深受感化。子游东归后,《韶乐》之声在韶巷“悬梁三日而不绝”,以致醇厚民风、弦歌之声便在当地世代相传。村人怀思子游其德,便把他和随从弟子吹奏《韶乐》之处改名“韶巷”,同时又把村名改为“招贤”以资纪念。然而,后人认为将韶巷作为村名更具代表意义,从此便用“韶巷”替代“招贤”作为村名沿袭下来。后经世代变迁,“招贤”村名已无人提及,但韶巷之名却至今流传。

【原文】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注】

①公山弗扰: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②末之也已:末,无。之,往。末之,无处去。已,算了。③徒:徒然,空无所据。

【译】

公山弗扰据守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也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到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召用我的人,岂能是平白无故地征召我?如果有人能真正地任用我,我将使周朝的礼仪道德重新复兴起来。”

【解】

公山弗扰和阳虎一样是季氏的家臣,后来一同背叛季氏。为什么孔子避阳虎而就公山弗扰,历史的具体情节已不得而知,但孔子终身为其政治理想奔波不倦却是铁铮铮的事实。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

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五种品德是什么。”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功,慈惠就能够役使别人。”

【解】

“恭、宽、信、敏、惠”,涉及个人修身、事业发展以及领导艺术,真正的圣人并不回避俗世的成就,相反,是内圣与外王的集成者。

【原文】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

①佛(bì)肸(xī):晋国大夫范氏的家臣,中牟城地方官。②中牟:晋国的地名,位于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③磷:损伤。④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⑤缁:黑色。⑥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译】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赴召。子路说:“从前我曾听先生说过,‘亲身做坏事的人,君子是不到他身边去的。’现在佛肸以中牟为据点反叛,夫子却要前往那里,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是的,我是讲过这样的话。但是,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怎么能像个苦味的葫芦一样,只是悬挂在那里而不被人摘取呢?”

【解】

这章记载的和孔子欲到公山弗扰处而子路疑惑的事件类似。反映的都是孔子通权达变的思想以及其孜孜不倦的奔波情景。大概对孔子的这种行为,当时弟子多有不解,但两次都由子路提出,这亦是子路好学和直、勇的表现。

【原文】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读易有感

【注】

①居:坐。因子路站起身来回答问题,所以孔子叫子路坐下听他讲。②愚:受人愚弄。③荡:放荡。④贼:害。⑤绞:说话尖刻。

【译】

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端的说法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愚昧;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端是害人害己;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端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端是导致动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端是狂妄自大。”

【解】

不坚持学习,不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任何美好的品德也会留有弊端。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注】

①兴:是《诗经》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之一。②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③群:交往。④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⑤迩(ěr):近。⑥《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两部分篇名,即周南和召南两地的民歌。⑦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着,这里用来说明没有知识就没有前途的道理。

【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诗经》可以激发志气,可以用来观察风俗民情政理的盛衰与得失,可以用来交往朋友,可以用来讥讽评论政事。近可以用来孝敬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而且还可以通过学习它认识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无法前进了!”

【解】

在孔子的时代,《诗经》就是一部实用的百科全书。孔子在这里对《诗经》的社会作用加以高度赞颂,号召自己的学生们仔细研习《诗经》,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

【原文】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

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只是指玉帛之类的礼器物品吗?音乐呀音乐呀,难道只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解】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说的是送礼不在于贵,而在于真情实意。这里所谓“礼”,也并不仅仅指赠送那些如同玉帛之类的贵重物品,而是指礼中所蕴含着的文化精神和道德意蕴。同样,所谓“乐”,也不单单指钟鼓之器发出的悦耳之声,也指这些活动对于人的精神境界和修养的升华。

【原文】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注】

①厉:威严。②荏:怯懦。③窬(yú):越过。

【译】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怯懦,如果以小人的行为作比喻,那就像是挖洞穿墙的小偷吧?”

【解】

“穿窬之盗”行窃时,表面上要进屋取物,但其实内心恐惧,是行进身退。孔子认为这种行为刚好形象地代表了色厉内荏这一类人,表面严肃认真,内心实则懦弱摇摆,表里不一,煞有介事。

【原文】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

孔子说:“好好先生,是道德的偷取者。”

【解】

好好先生含含糊糊,谁也不得罪,能左右逢源,能婀娜摇摆而不倒。这样的人,人缘好,名誉好,大家都喜欢,甚至就连自己也觉得“完满”,但所有一切不过是欺世盗名罢了,所以孔子称其为“德之贼也”。

【原文】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

孔子说:“听信过路人的传言到处渲染传播,是丢弃道德。”

【解】

道听途说,丢弃道德,也就是没有责任感。今日对新科技、新闻、消息、微博、微信的无求证传播正是如此。

【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

孔子说:“粗鄙的人能够与之一起侍奉君主吗?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担心得不到。当他已经得到了,又唯恐失去它。如果担心失去,那就没有什么事不敢做了。”

【解】

患得患失,内心无“安”,所以能够不择手段。君子内心安定,不忧不惧,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所以能处富贵亦能处贫贱,无往而不适。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忠信济水

【注】

①狂:狂妄自大。②肆:不顾忌,不拘礼节。③荡:放荡。④廉:屋子的边,有棱角。⑤戾:暴戾。

【译】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没有了。古代的狂人不拘小节,现在的狂人放荡妄为;古代矜持的人棱角峭立,现在矜持的人骄横凌人;古代愚笨的人直心眼儿不会说谎,现在愚笨的人也狡诈会骗人了!”

【解】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孔子在这一章将他所处时代的人与上古时代的人进行比较。他承认“狂”“矜”“愚”是从古至今人之通病。但是,上古时期人们的这三种毛病并非完全不能让人接受,而今人的这三种毛病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增无减,变本加厉,让人无法接受了。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

①令:美好。②鲜:少的意思。

【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解】

朱熹曰:“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程子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在《公冶长》中,孔子同样对“巧言令色”的人给予了斥责,“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儒家崇尚质朴,主张为人要以诚为本,言辞要谨慎小心;反对巧言讨好,言而无信。

【原文】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音乐扰乱典雅的音乐,憎恶那些巧言善变而导致国家倾覆的人。”

【解】

红色是正色,紫色是间色,当时的国君却喜欢紫色;雅乐为正音,郑乐是淫声,当时的人却喜欢郑声。这些在孔子看来不是时尚流行的改变,而是礼之不复,标志着礼的丧失,所以十分不满。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

孔子说:“我觉得没有可以说的了。”子贡说:“夫子如果不表述,那让我们记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吗?”

【解】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言语木讷,行动敏捷。

【原文】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瑟儆孺悲

【注】

①孺悲:鲁国人,曾向孔子学礼。

【译】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等传话的人刚走到门外,孔子便取出瑟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

【解】

据《札记,杂记》记载,鲁哀公曾派孺悲向孔子求教礼学。这一章所记述的大概是孺悲初次去拜见孔子时的情景。至于孔子为何不愿见孺悲,一面称生了病,一面却取瑟而歌,其中缘由我们无法得知。程颐认为孔子的做法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意思是说:教育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不屑于教诲本身就是一种教诲。这种理解倒是比较符合孔子的教风。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

①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因时节不同而用五种不同的木头,每年轮一遍,叫改火。②期:一年。③食夫稻:吃白米饭。④旨:甜美,指美味的食物。

【译】

宰我问:“子女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整治礼仪,礼仪必定面临被破坏;三年不整顿音乐,音乐必定日趋荒废。旧谷才刚吃完,新谷就已经上场了,钻燧取火的木头又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吃着白米饭,穿着锦缎衣,你能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如果你觉得安然就这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如果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子女出生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为父母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啊。难道宰予就没有受到父母三年的眷爱吗?”

【解】

宰我是言语科的高材生,孔子对其的排名在子贡之上,经常向孔子提出各种“刁难”的问题。孔子认为,在“礼”和“乐”的外在形式下,内在包含的是心理感情,“礼”和“乐”都能够对心理情感起到塑造作用,所以孔子特别强调“礼乐”教化。也正因为“礼”归根结底是内心情感,所以孔子才问宰我心安与否。宰我回答心安,孔子无话可说,表面上同意宰我守一年丧的做法,但宰我出去后孔子的言语表明他对宰我的这种做法还是不满的。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一点也不用心思考,这就难办了!下棋不是一种有益的游戏吗?干干这些,也比闲着好啊。”

【解】

人活着总得做点事、动动脑,与其好吃懒做,无聊地虚度年华,踢踢球、下下棋,培养一点兴趣爱好也是好的啊。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大义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只有勇敢而不遵守道义就会作乱,小人只有勇敢而不奉行道义就会沦为强盗之徒。”

【解】

子路向来以“勇”著称,自己也以“勇”为傲,所以这样提问。但孔子告诉他的是无论是小人还是君子,都得用“义”来规范“勇”,只有见义“勇”为,才是真正的“勇”。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注】

①恶:厌恶。②下流:下等的,在下的。③讪(shàn):诽谤。④窒:阻塞,不通事理。⑤徼:窃取,抄袭。⑥知:通“智”,聪明。⑦孙:通“逊”,谦逊。⑧讦(jié):攻击、揭发别人。

【译】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讲别人坏话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位的人,厌恶那些争勇好斗而不守礼节的人,厌恶那些固执果断而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啊,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那些窃取别人的成绩而自以为聪明的人,厌恶那些不谦虚而自认为勇敢正直的人,厌恶那些揭发别人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解】

君子亦有所好,有所恶。这是中国的道德家不同于佛家和基督教的一点,佛家讲求悲悯众生,基督教讲求博爱。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埋怨。”

【解】

此章最受现代女性诟病,后世学者也尽力粉饰。有人认为这里的小人指的是“南子”(卫国夫人,据说貌美而淫,曾召见孔子),有人认为这里的“女子”和“小人”,分别指的是妾侍和仆人,所以称难“养”,而不是难“处”,等等。实际上,结合后边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来看,孔子站在男性视角上的议论倒真的触碰到了女性的一些特质。女性的思维、情感与男性皆有不同,女性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且古时女性的主要生活多为私生活,面对的基本是至亲至近的人,感情用事在所难免,后世女性逐渐走向社会和自我独立,理性的一面也在逐渐增强,但两性特质终是无法磨灭的。就如女性不必计较男性的理智一样,男性也没必要对女性的感性斤斤计较,相互认可,坦诚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

孔子说:“年过40岁还被人厌恶,那他这一生也就完了。”

【解】

时不我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学和做人都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