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杂艺第十九

杂艺第十九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晋、宋以来,多能书者。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东晋、刘宋以来,人们大多通晓书法。虽然其中难免也会出现个别俗体字,但损害不大。吾家尝有梁元帝手画蝉雀白团扇及马图,亦难及也。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

【原文】

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余俗,相与事之,故无顿狼狈者。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

【译文】

楷书、草书等书法,是应该稍加留意的。江南有条谚语说:“咫尺书信,就是你给千里之外的人看的脸面。”今天的人们继承了两晋、刘宋以来的风气,留心研习书法,因此在这方面不会觉得为难窘迫。我小时候继承家传的学业,再加上自己天生就喜欢书法,见到了很多书法范帖,也在赏玩研习上下了很大工夫,但是终究不见书法水平有所提高,这大概是我没有这方面的天分的缘故吧。然而这门技艺也不必学得过精。因为巧者多劳,智者多忧,一旦常常受人支使差遣,你就会觉得精通书法是一种负担了。魏代书法家韦仲将告诫儿孙千万不要学书法,还是不无道理的。

【原文】

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惟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萧子云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王褒地胄清华,才学优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曰:“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观之,慎勿以书自命。虽然,厮猥之人,以能书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译文】

王羲之是位风流才子,他潇洒不受约束,没有人不知道他的书法,但是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其他方面的特长就都被掩盖了。萧子云常常感叹说:“我撰写了《齐书》,刻印成一部典籍,书中文章弘扬大义,我认为很值得一看;可是最终却只是由于抄写得精妙,靠书法出了名,也算是怪事了。”王褒出身高贵,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到了北周后,他也依然得到礼遇。由于他擅长书法,所以便常常为人书写,困顿于碑碣之间,辛苦于笔砚之役。他曾后悔地说:“如果我不会书法,大概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劳碌了吧?”因此,千万不可以精通书法而自命不凡。当然了,地位低下的人,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提拔的事例也很多。所以说,道业不同的人是不能谋划到一起的。

【原文】

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萧晚节所变,乃是右军年少时法也。

【译文】

梁武帝秘阁珍藏的图书、字画散失以后,我见到了很多王羲之、王献之的真书、草书作品,家里也曾收藏十卷;看了这些作品后,才知道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等人的字,无不是学王羲之的字体格局,可见王羲之的字应是书法的渊源。萧祭酒晚年时的字有所变化,这种改变就是转向王羲之年轻时所写的书体。

【原文】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颇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

【译文】

东晋、刘宋以来,人们大多通晓书法。所以一时形成了风气,在人们中互相产生了影响,所有的书籍文献都写得楷正可观。虽然其中难免也会出现个别俗体字,但损害不大。这种风气直到梁武帝天监年间也都还没有改变;到了大同末年,异体错讹之字逐渐产生并大量出现。萧子云改变字的形体,邵陵王常使用错别字;朝野上下都风起效仿,作为模式,如此画虎不成反类犬,造成很大的损害。有的将一个字简化成只有几个点,有的将字体随意安排,任意改变偏旁的位置。从此以后的文献书籍几乎没法看了。

【原文】

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唯有姚元标工于楷隶,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洎于齐末,秘书缮写,贤于往日多矣。

【译文】

在经历了长期的兵荒马乱以后,北朝的书写字迹鄙陋不堪,再加上擅自造字,字体比江南一带还要粗俗拙劣。以至于出现将“百”、“念”两字组合成“忧”字,“言”、“反”两字相组合成“变”字,“不”、“用”两字组合成“罢”字,“追”、“来”两字组合成“归”字,“更”、“生”两字组合成“苏”字,“先”、“人”两字组合成“老”字。像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的,而是遍见于经书典籍中。只有姚元标擅长楷书、隶书,专心研究文字训诂的学问,跟从他学习的门生很多。到了北齐末年,掌管典籍文献的官吏所抄写的书籍,就比以前好了很多。

【原文】

江南闾里间有《画书赋》,乃陶隐居弟子杜道士所为;其人未甚识字,轻为轨则,托名贵师,世俗传信,后生颇为所误也。

【译文】

江南民间流传有《画书赋》一书,是陶隐居的弟子杜道士撰写的;这个人不怎么认识字,却轻率地规定字体的法则,还假托名师,世人就以讹传讹,信以为真,实在是误人子弟。

【原文】

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吾家尝有梁元帝手画蝉雀白团扇及马图,亦难及也。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萧贲、刘孝先、刘灵,并文学已外,复佳此法。玩阅古今,特可宝爱。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亦为猥役。

【译文】

擅长绘画,也是件好事;自古以来的名士,很多人都有这本领。我家曾保存有梁元帝亲手画的蝉雀白团扇和马图,他的画技也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梁元帝的长子萧方等特别善于画人物肖像,在座的宾客,他只要用笔随意点染,就能画出几位逼真的人物形象,拿了画像去问小孩,小孩都能指出画中人物的姓名。还有萧贲、刘孝先、刘灵,除了精通文章学术之外,也善于绘画。赏玩古今名画,确实让人爱不释手。但是如果善于作画的人官位不显贵,那么他就会常常被公家或私人使唤,作画也就成了一种苦差。

【原文】

吴县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侍郎,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彭城刘岳,橐之子也,仕为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快士,而画绝伦。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

【译文】

吴县顾士端身为湘东王国的侍郎,后来任镇南府刑狱参军,他有个儿子名叫顾庭,是梁元帝时的中书舍人,父子俩都通晓琴棋书画,尤其精通绘画,因此常常被梁元帝使唤,他们也因此时常感到羞愧悔恨。彭城有位刘岳,是刘橐的儿子,担任过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富有才学,为人爽快,绘画技艺极高超,后来跟随武陵王到蜀地,下牢关战败后,他被陆护军弄到支江的寺院里去画壁画,和那些工匠杂处在一起。要是这三位贤能的人当初都不会绘画,一直只致力于清高德雅的事业,怎么会遭受这样的耻辱呢?

【原文】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乱离之后,此术遂亡。河北文士,率晓兵射,非直葛洪一箭,已解追兵,三九宴集,常縻荣赐。虽然,要轻禽,截狡兽,不愿汝辈为之。

【译文】

弓箭之利,可以威震天下,古时候的帝王以射箭来考察人的德行,选择贤能,同时,学会射箭也是保全性命的紧要事情。江南的人将世上常见的射箭,看成是武夫的射箭,叫做兵射,所以出身仕宦之家的儒雅书生都不肯学习此道;另外有一种比赛用的射箭,叫做“博射”,弓的力量很弱,箭身较长,设有箭靶,宾主相见,温文尔雅,作揖相让,以此表达礼节。这种射箭对于防御敌寇,解救危难没有一点作用。经过了战乱之后,这种“博射”就不见了。北方的文人,大多通晓“兵射”,不仅是葛洪能用箭来追杀贼寇,而且在三公九卿宴会上,时常赏赐射箭的优胜者。虽然这关系到荣誉与赏赐,但是,用射箭去猎获飞禽走兽,我还是不愿意你们去做这样的事情。

【原文】

卜筮者,圣人之业也;但近世无复佳师,多不能中。古者,卜以决疑,今人生疑于卜,何者?守道信谋,欲行一事,卜得恶卦,反令恜恜,此之谓乎!且十中六七,以为上手,粗知大意,又不委曲。凡射奇偶,自然半收,何足赖也。世传云:“解阴阳者,为鬼所嫉,坎壈贫穷,多不称泰。”吾观近古以来,尤精妙者,唯京房、管辂、郭璞耳,皆无官位,多或罹灾,此言令人益信。

【译文】

卜筮,是圣人所从事的职业;只是近代再也没有出现高明的巫师,所占多数都没有灵验。古代,用占卜来解疑,而今天的人却对占卜产生了怀疑,是什么原因呢?凡是恪守道义,相信自己谋划的人,当他打算去办一件事,可是占卜时却得到了恶卦,于是反而令他恐惧不安,疑虑生于卜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况且,占卜十次,有六七次应验的就认为是占卜的高手了,实则对占卜只是略知皮毛,又不能说明其中原委。这就好比是猜奇偶正负,自然会有猜中一半的概率,这又怎么能让人信服呢?世人传言说:“懂阴阳占卜的人,被鬼神嫉妒,一生坎坷穷困,多不太平。”我看近古以来,精通占卜的也就只有京房、管辂、郭璞三人了。此三人均未有官职,而且遭遇了很多祸患,于是这个传言就更让世人相信了。

【原文】

傥值世网严密,强负此名,便有诖误,亦祸源也。及星文风气,率不劳为之。吾尝学《六壬式》,亦值世间好匠,聚得《龙首》、《金匮》、《玉变》、《玉历》十许种书,讨求无验,寻亦悔罢。凡阴阳之术,与天地俱生,亦吉凶德刑,不可不信;但去圣既远,世传术书,皆出流俗,言辞鄙浅,验少妄多。至如反支不行,竟以遇害;归忌寄宿,不免凶终:拘而多忌,亦无益也。

【译文】

倘若正好赶上世间法网严密,勉强地背负着占卜的名声,就会受到拖累,这也是一条祸根啊。至于看天文、观星象、测气候之类,一概不要去为此伤神。我曾学过《六壬式》,也遇过占卜的高手,收集了《龙首》、《金匮》、《玉变》、《玉历》等十几种占卜的书,探研之后发现书中所说并不应验,于是不久便开始后悔,也因此作罢了。大多数阴阳占卜之术,与天地同生,它昭示人间的吉凶祸福、施加恩泽与惩罚,是不能不信的;只是由于今天离圣人的年代太久远了,再加上世上流传的占卜之书,大都出于凡俗平庸之手,言辞浅薄粗鄙,很少应验的,多为妄说之词。至于有人在反干支日不敢远行,竟然遇害;有人在归忌日寄居在外,还是没有逃过祸害:拘泥于此类说法而多忌讳,也是没有什么益处。

【原文】

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定律历者,皆学通之。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江南此学殊少,唯范阳祖暅精之,位至南康太守。河北多晓此术。

医方之事,取妙极难,不劝汝曹以自命也。微解药性,小小和合,居家得以救急,亦为胜事,皇甫谧、殷仲堪则其人也。

【译文】

算术也是六艺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的读书人谈论天文,推定历法,都要精通算术。然而,可以在学别的本领的同时学算术,不要专门去学习它。江南通晓算术的人很少,只有范的祖暅精通它,他官至南康太守,黄河以北的人中多通晓这种学问。

医学方面,要达到高水准极为不容易,我不鼓励你们以此作为自己的专长。稍微了解一些药物的性能,略微懂得如何配药,居家过日子时能够用来救急,也就足够了。皇甫谧、殷仲堪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礼》曰:“君子无故不彻琴瑟。”古来名士,多所爱好。洎于梁初,衣冠子孙,不知琴者,号有所阙;大同以末,斯风顿尽。然而此乐愔愔雅致,有深味哉!今世曲解,虽变于古,犹足以畅神情也。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戴安道犹遭之,况尔曹乎!

【译文】

《礼记·乐记》说:“君子无故不撤去琴瑟。”自古以来的名士,大多爱好音乐。到了梁朝初期,倘若贵族子弟不懂弹琴鼓瑟,就会被认为有缺憾;但到大同末年至今,这种风气已不存在。然而话又说回来了,音乐和谐美妙,非常雅致,的确意味无穷!今天所流行的琴曲歌词,虽然经过演变而与古代有了很大的区别,但还是足以使人听了神情舒畅。只是不要以擅长音乐闻名,不然就会被达官贵人所役使,身居下座为人演奏,以讨得残羹剩饭,备受屈辱。连戴安道这样的人都遭遇过这样的事情,更不要说你们了!

【原文】

《家语》曰:“君子不博,为其兼行恶道故也。”《论语》云:“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然则圣人不用博弈为教,但以学者不可常精,有时疲倦,则傥为之,犹胜饱食昏睡,兀然端坐耳。至如吴太子以为无益,命韦昭论之;王肃、葛洪、陶侃之徒,不许目观手执,此并勤笃之志也。能尔为佳。

【译文】

孔子家语》说:“君子不做胜负的游戏,是因为它兼有走邪道的缘故。”《论语》说:“不是有玩博弈下棋等游戏的吗?干点这个,也总比闲着好!”话虽这样说,但圣人并不把这些作为教育的内容,他们只是认为读书人不应全身心地去研习罢了,偶尔疲倦了,就玩一玩来放松一下,这样总比一吃饱就昏睡或呆坐在那里要好些。至于像吴太子那样,认为这些毫无益处,因此命令韦昭写文章议论这件事;像王肃、葛洪、陶侃那样,不准学生们看、更不许碰,这大概是为了鞭策和坚定他们的志向吧。能这样当然好了。

【原文】

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今无晓者。比世所行,一茕十二棋,数术浅短,不足可玩。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颇为雅戏;但令人耽愦,废丧实多,不可常也。

【译文】

古代进行大赛时就用六根筷子,小赛时则用两个骰子,只是今天已经没有精通这种玩法的人了。今天所流行的,只是一个骰子十二棋,路数方法简单乏味,用来玩都没有意义。围棋有“手谈”、“坐隐”的名称,的确算得上是一种高雅的娱乐;但它却往往使人沉迷而无法自拔,从而荒废了许多正事,因此这也不能常玩。

【原文】

投壶之礼,近世愈精。古者,实以小豆,为其矢之跃也。今则唯欲其骁,益多益喜,乃有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之名。其尤妙者,有莲花骁。汝南周,弘正之子,会稽贺徽,贺革之子,并能一箭四十余骁。贺又尝为小障,置壶其外,隔障投之,无所失也。至邺以来,亦见广宁、兰陵诸王,有此校具,举国遂无投得一骁者。弹棋亦近世雅戏,消愁释愦,时可为之。

【译文】

投壶这种礼事,近代就更加精妙了。古代投壶,先往壶中装进小豆,以防止箭矢反跳出来。而今天投壶,却要故意使投进的箭矢能弹跳出来,并且弹跳出来的次数越多越高兴,于是就有了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等名目。其中最精彩的要数莲花骁了。汝南的周,是周弘正的儿子,会稽的贺徽,是贺革的儿子,他们都能用一个箭矢跳弹四十个来回。贺徽还曾设了小屏障,把壶放在屏障外面,隔着屏障投壶,百发百中。我到了邺都以后,也看见广宁王、兰陵王他们有投壶的设备,全国就没有一个人能投得弹跳回来。弹棋在近代也是一种高雅的游戏,用来消遣解闷,偶尔还是可以玩一下的。

【评析】

“杂艺”是六朝人习惯用语,指除经、史、文章以外的其他技艺。颜氏将其单独立篇,意为此非儒业根本,劝导子孙对其中有益于身心和应世者,可稍作涉猎,但不宜过精或沉迷。首先他告诫子孙学习书法不要太精,但是事与愿违,其第四代孙颜真卿便是著名的书法大师,正、草均精善,他的字人称“颜体”,这大概是颜氏所始料不及的。另外对于绘画、射箭、算术、医学、音乐、下棋等,颜氏的观点还是只要略通即可,都不要太精了。原因是如果太精了,往往会受人支使,受到屈辱。可见,颜氏为子孙划定的做人的底线就是不失尊严,不被羞辱。当时的社会现状使得颜氏产生这种不想让子孙精通六艺的观点,以求子孙能免遭屈辱,我们暂且不说这种主张是否正确,其出发点还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古人对于六艺的态度并非都像颜氏这样。孔子的母亲颜征以教子有方著称,她对孔子进行的教育就是首先教儿子学音乐。

早在孔子还不知事的时候,颜征就买来了很多乐器,有时自己为儿子吹弹,有时请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让儿子自己玩弄。邻里乡人不解其意,颜征对人们说,孩子现在还不懂事,但天长日久,他就会喜欢这些礼器了。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礼器最讲礼仪与规矩了,没有章法就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早一点懂得礼仪、音律、等级,对他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在母亲的引导和教育下,孔子对音乐有了浓厚的兴趣,很小就学会了吹、拉、弹、唱。邻里有了婚丧等红白喜事,他挟着乐器跑去奏乐。孔子长大后,对音乐的爱好有增无减,简直到了胜过吃肉吃饭的地步。他到齐国听了《韶乐》,一连学了三个月,吃饭连肉味都觉不出来了。他说:“真没想到学音乐会使人达到这个境界!”孔子对音乐有很强的感悟能力。

有一次,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琴,他弹一支名曲,一连弹奏了十日也不换别的曲子。师襄子建议他换个曲子,孔子却说:“我已经熟悉这支曲子了,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这支曲子的技术,可以弹别的了。”孔子却说:“我还没有领悟它的用意。”又过了一段日子,孔子仍在弹那支曲子,师襄子不耐烦地说:“你已经了解它的用意了,可以换一支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它描写的人物形象呢。”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终于停下不弹了,他默然有所思,向远处眺望,说:“我可能领悟到了,这个人又高又大皮肤很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不就是周文王吗?”师襄子听了非常惊讶,说:“这支曲就叫《文王操》啊!”

从此孔子对音乐钻研得更深了,在音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从音乐中能悟到许多深刻的道理。在各种乐器的奏鸣声中,孔子懂得了音和音之间存在着节拍,符和符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音律协调好了,才能演奏出悦耳的音乐。于是,他告诉鲁国太师音乐演奏的道理,说:“音乐是可以懂得的,开始起来的时候,就是协调的,接着,五音是精粹的,节奏是明朗的,持续着缭绕不绝,终于完成了。”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是精深的,他整理了“六经”之一的《乐经》。他从音与音之间存在的节拍,符与符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想:音符调节好,才能演奏出悦耳的音乐;人际关系调节好,才能安守本分,克己复礼。正是在各种乐器音律协调的启示下,他悟出了一个深刻的为政道理,使他逐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体的儒家思想,成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姐妹、公私、义利、名分等各种关系搞得有章有法,调整得名正言顺,实在是一大发明创造。

孔母的这种音乐养成教子法,是很成功的,即用弹奏乐器来使孩子明理、修身进而成才。音乐是一种很细腻的艺术形式,他对人有很大的感染力,可以陶冶人的性情。颜氏不想让子孙精通这些主要是鉴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想让孩子受屈辱,今天,我们的家长就无须顾忌这些了。只要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该给孩子创造成才的机会,千万不要抹杀了孩子的兴趣爱好。

其他如颜氏文中提到的书画、算术、医学、下棋等也是一样,因为我们现在的时代,给了每一种人才成长的空间,不存在因什么而受辱的情况。《三字经》里说:“知某数,识某文。”即: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数代表现在的自然科学,文代表现在的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古今中外不过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两大类,而要想学好这些知识,就要从最简单的算术和认字开始一点一滴地积累。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算术规律和法则,日后才能学习更加高深的数理运算和自然科学;也只有先学会读写最基础的文字,以后才能读懂艰涩深奥文章,才能文思泉涌、下笔千言。因此这些都是培养孩子文化底蕴的关键因素。当然,这还要看孩子是否对此感兴趣,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如果有的话,就不要埋没了孩子,没有也不要强求。

颜氏的观点还是可以借鉴的,即:要分清主次,弄清某个阶段孰轻孰重,避免孩子玩物丧志。但是如今我们已经不必对文中所说的六艺中的任何一艺存有偏见。因为当今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着高深的学问,只要能深入研究,就都会有作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