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对厚葬颜回

反对厚葬颜回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进第十一》中,连续五章都是记录孔子对待颜回的死。孔子不主张厚葬颜回,是因为他要坚持“礼法”,这是他一生都为之努力的事,任何个人的私情都不能与公共原则相违背,即使对于他最钟爱的学生也不能僭越,这是孔子做人做事的“底线”。但是,孔子的确是爱颜回的,多次反复地盛赞其贤,并且说能获得任用,就能干成事业;不被任用,也能隐居起来的人,只有他和颜回。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先进第十一·七章》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先进第十一·八章》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哀伤之至,不自知也。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先进第十一·九章》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先进第十一·十章》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先进第十一·二十二章》

颜回只活了三十二岁,他的死,是孔子心中无法弥合的伤痛。《先进第十一》中,连续五章都是记录孔子对待颜回的死。一会痛心疾首,叹其早逝;一会悲从中来,恸哭不已。喜爱、哀痛、惋惜、无奈之情交织在一起,不可自禁,令人动容。在匡地受难时,颜回最后一个赶到,孔子以为颜回死了,颜回对孔子说:“老师在,我怎敢先死呢?”但他还是走在了老师的前头。想起这些话,年迈的孔子更加感到凄楚难捱。

但是孔子却反对门人厚葬颜回。

颜回死后,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为颜回置办椁(棺子外面的套)时,孔子说,我的儿子鲤死的时候,也只有棺材,而没有椁,我不能买了车子为他做椁,因为我不能徒步跟在大夫们之后。颜回是把我当父亲看待,但我却不能把他作为儿子来看待。不是我要主张厚葬他,是那些弟子们呀。

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孔子看来,葬礼的简朴与华奢,与“礼法”紧紧地联系着。君子做事,任何时候都不能僭越礼法。颜回去世时,家贫且地位低下,没有什么名位,葬礼就应简朴而不是奢华,厚葬显然不合适。

孔子的这个意见中,包含着一个“公德”与“私德”关系的问题。

所谓的公德,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大家都要遵守的道德规范,譬如礼法;所谓的私德,就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修炼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譬如仁爱之心。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两者是相互渗透的,不能截然分开。个人的私德,影响着社会的公德;而社会的公德,规范着人的私德。但是,遵守公德相对于修炼私德来说,更能区分人精神境界的高下。孔子不主张厚葬颜回,是因为他要坚持“礼法”,这是他一生都为之努力的事,任何个人的私情都不能与公共原则相违背,即使对于他最钟爱的学生也不能僭越,这是孔子做人做事的“底线”。但是,孔子的确是爱颜回的,多次反复地盛赞其贤,并且说能获得任用,就能干成事业;不被任用,也能隐居起来的人,只有他和颜回(《述而第七·十一章》)。颜回死后,他也不顾自己是老师而哭得忘乎所以。他说,不为这样的人恸哭,还会为怎样的人哭呢?无论怎样爱,怎样痛,都不能越“礼”而为。

人既有社会角色,又有个人角色。正如不能把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完全分开一样,也不能把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的生活完全混为一谈。贤德的人,自觉而清醒地把握着这两个角色,并使它们有机地统一。鲁迅先生因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被比作投枪和匕首,向着旧的、黑暗的、反动的势力开火,“横眉冷对千夫指”,这是他的社会公德,是作为一个有角色意识的社会人必须担当的责任;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丈夫和儿子,“俯首甘为儒子牛”、“回眸时看小於菟”,这是他的私德,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具有的个人情怀。这与孔子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

人因为有私德,才显得清洁;因为有公德,才显得高贵。因为清洁和高贵,才能成其为君子,成为“大人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