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可使知之

不可使知之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想,问题的根本还是出在《论语》的记载上,过于简略,缺乏具体语境,人们不知道孔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说出这样的话。如果那样的话,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论语》和孔子将不再是一个鲜活、生动的形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庞朴先生认为“使知之”为“强加于人”,可以作为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参考。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泰伯第八·八章》

孔子所说的话里,最招人骂的,除了“惟小人和女子最难养”外,大概就是这一句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可以让他们跟着干,不一定让他们知道其中的缘由。

有人说他这是替统治阶级“卫道”,是搞“愚民”政策,没有一点民主意识。但是,孔子到卫国,看到人口众多,告诉为他驾车的冉有说,要“富之”“教之”。这是孔子自相矛盾吗?

我想,问题的根本还是出在《论语》的记载上,过于简略,缺乏具体语境,人们不知道孔子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说出这样的话。依据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判断,文化仍为贵族阶层所独有,孔子颠沛流离几十年建树甚微,他的政治思想一直都是一个“政治梦”,如此感叹,似乎在情理之中。刘开《论语补注》记载:“盘庚迁殷,民皆不欲,盘庚决意行之,诰谕再三,而民始勉强以从其后。子产治郑,都鄙有章,郑民始怨而后德之。故使之行事,可也;而明其事,可也;而欲使明其事,则势有不能。”其实,像盘庚、子产的遭遇,在历代的执政者的执政生涯中,都不鲜见。特别是在改革旧的、习惯的东西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更多。

一个国家、地方或者是一个民族的进步,从根本上来说,最终推动它前进的力量,是人民大众。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但是,离开了一些先知先觉的人、一些敢于和善于打破“铁屋子”的人,它前进的步伐也许就会变慢,就会走很多弯路。而当绝大多数人还沉睡或者是习惯于“铁屋子”里的生活,这时候有人提议要打破“铁屋子”,应者能有几人?我记得最清楚的是,1992年邓小平先生南行谈话发表后,许多人包括一些执政者,都处在一种茫茫然中,“使知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阶段。但如果没有“使由之”,没有人按照小平同志“胆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精神去落实,让人民大众从中看到希望,得到实惠,中国不知要丧失多少机遇。

当年,康有为先生在注解《论语》时,为了将孔子民主化,把这两句话的句读改为“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当大众觉悟的时候,就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干;当他们还没有觉醒的时候,就先教化他们。现在看来,这样的解释完全没有必要。我们要把《论语》作为经典来读,但不能把《论语》中每一句话都作为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一定要身奉力行。如果那样的话,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论语》和孔子将不再是一个鲜活、生动的形象。这情形,我估计连孔子也都不愿意看到。

《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篇》里记载:“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中国社会科学院庞朴先生认为“使知之”为“强加于人”,可以作为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