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八佾舞于庭

八佾舞于庭

时间:2022-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鲁大夫的季氏,在自家的院子里居然演出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之舞(佾为舞之列,每列8人。根据《礼记》记载,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诸侯可祭祀在其封地的名山大川。大夫季氏,竟然僭越礼法到如此地步,令孔子十分气愤。但这究竟是林放的主意还是季氏的主意,不得而知。礼坏乐崩,社会动荡,与季氏之流胡作非为有很大的关系。孔子的愤愤然之情,至今仍溢于文字之表。不管怎样,都是不能容忍的,必须受到声讨和予以匡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第三·一章》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八佾第三·二章》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八佾第三·六章》

春秋时期,礼坏乐崩,一些掌握实权和有势力的贵族,往往置礼法于不顾,僭越礼制,令孔子十分痛心和忧虑。

作为鲁大夫的季氏,在自家的院子里居然演出天子才能享用的八佾之舞(佾为舞之列,每列8人。据东汉蔡邕考证:“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天子八佾,八八六十四人。八者象八风,所以风化天下也。”)还有三个大夫之家(仲孙、叔孙、季孙,因其共同的祖先是鲁桓公,又称“三桓”)在祭祖的时候,使用的是周天子的礼仪,唱着周成王祭祀文王的《雍》这首诗往下撤祭品。荒唐的是,《雍》诗中有一句是“相予肆祀”,意思是说“来帮我把祭品摆上”,真是一点样子都没有了。

更有甚者,季氏还要去祭祀泰山之神。根据《礼记》记载,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诸侯可祭祀在其封地的名山大川。大夫季氏,竟然僭越礼法到如此地步,令孔子十分气愤。见自己的学生冉有(当时在季氏门下做事)不能劝阻季氏的行为,夫子喟然长叹:“难道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懂礼吗?”林放者,鲁国人,生平事迹不详,是不是孔子的学生,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他问过孔子礼的本质是什么。季氏旅祭泰山,林放很可能也去了。但这究竟是林放的主意还是季氏的主意,不得而知。李零先生说,孔子在这里感叹泰山之神不如林放,实际上是在说,你们怎么不想想,泰山之神会接受这样的祭祀吗?你们糊弄谁,也糊弄不了泰山。这是看到了实质。礼坏乐崩,社会动荡,与季氏之流胡作非为有很大的关系。孔子的愤愤然之情,至今仍溢于文字之表。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时代和社会,都有而且必须要有它共同遵守的规范、秩序和准则,这是礼法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着这个时代和社会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追求,各行其是,必然一片混乱。僭越礼法,不是蒙昧无知就是虚荣奢靡,更甚者便为野心勃勃。不管怎样,都是不能容忍的,必须受到声讨和予以匡正。否则,世风难清。

关于泰山封禅,汪曾祺先生在《泰山片石》中的写得很有意味:“泰山的出名,一半是由于封禅。封禅历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这两个伟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的实际效果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了回来。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真是可以不顾一切地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的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带,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去。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于是汉武帝在山顶上捣鼓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不灵验,为人所讥。”“从某种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