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早注重艺术规律探索的诗话

最早注重艺术规律探索的诗话

时间:2023-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绍兴八年授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总管四路漕计。著有《建康集》《避暑录话》《石林燕语》《石林诗话》《石林词》等。《石林诗话》分为上、中、下三卷。叶氏还提倡以禅喻诗,持论与严羽相近,但重艺术而兼及思想内容,又为严羽所不及。此书之前,宋人诗话多偏于论事,至叶氏始多注重于艺术规律探索,可谓颇富理论眼光,故在宋诗话的发展中,此书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最早注重艺术规律探索的诗话,是南宋词人、学者叶梦得著的《石林诗话》。

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调丹徒尉。徽宗时官翰林学士。高宗建炎二年(1128)授户部尚书,迁尚书左丞。绍兴元年(1131)起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绍兴八年授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总管四路漕计。绍兴十二年移知福州。晚年隐居湖州卞山石林谷,自号石林居士,以读书吟咏自乐。卒后追赠检校少保。著有《建康集》《避暑录话》《石林燕语》《石林诗话》《石林词》等。

《石林诗话》分为上、中、下三卷(亦有一、二卷者,内容均无异)。今本计九十则,附补遗三则,体例承欧阳修《六一诗话》为漫谈式随笔。多收钦宗靖康以前北宋诗坛诗事,不及南宋,故可推断约成书于北宋末年。叶氏作此书时,江西诗风已起,“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论流行一时,故其特别推崇杜甫、王安石,而对欧阳修、苏轼诸人有所不满。书中论诗颇有精到之见,特别是其所提倡的“天然工妙”“深婉不迫”,更是击中江西诗派要害,总结宋诗创作的经验之谈。叶氏批评雕琢过甚的“牵率排比”,主张“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并以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中的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为例,认为“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可谓“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叶氏推崇王安石“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谓“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批比处”。可见所谓“深婉不迫”,就是经过千锤百炼而自然浑成的诗,这正是王安石某些好诗的特点,正合于叶氏的“天然工妙”说。叶氏提倡自然含蓄,赞赏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名句,谓“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综观之,叶氏的“天然工妙”说,“一方面是针对‘江西诗派’过于争工字句,忽视诗歌整体意境而发的,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艺术加工的重要性,这无疑是给当时诗坛开了一副补虚消肿的良药”。叶氏还提倡以禅喻诗,持论与严羽相近,但重艺术而兼及思想内容,又为严羽所不及。此书之前,宋人诗话多偏于论事,至叶氏始多注重于艺术规律探索,可谓颇富理论眼光,故在宋诗话的发展中,此书占有重要地位。

该书有“百川学海”“津逮秘书”等本,通行者为1981年中华书局刊“历代诗话”本。

【注释】

①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国诗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