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再用前韵咏子舟所作竹

再用前韵咏子舟所作竹

时间:2023-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同,字与可,梓州梓潼人,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元丰初,文同被任命为湖州知府,故人称其为文湖州。在此诗中,黄庭坚将子舟所作竹画与文同的竹画相提并论,“谁云湖州没,笔力今尚在”。而在诗的结尾,黄庭坚又言子舟所画之竹,笔力超过文与可,故言“非公笔如椽,孰能为之大”。其原因在于子舟画竹时,直书内心之竹,更重要的是心态已经超然物外,“子舟落心画,荣观不在外”。

【解题】

此诗作于元符二年(1099年)。

森削一山竹[1],壮士十三辈。

自干云天去[2],草芥肯下逮[3]

虚心听造物[4],颠沛风云会[5]

荣枯偶同时,终不相弃背。

谁云湖州没[6],笔力今尚在。

阿筌虽墨妙[7],好以桃李配。

国工裁主意[8],冷淡恐不爱。

子舟落心画,荣观不在外。

耆年道机熟[9],增胜当倍倍。

祖述今百家[10],小纸弄姿态[11]

虽云出湖州,卷置懒开对。

非公笔如椽[12],孰能为之大。

【注释】

[1]森削:草木茂盛貌。元结《讼木魅》曰:“见榛梗之森梢。”

[2]干:冲犯。司马相如《子虚赋》曰:“交错纠纷,上干青云。”

[3]下逮:即逮下,谓恩惠及于下人。《诗经•周南•樛木序》:“《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焉。”

[4]造物:即造物者,特指创造万物的神。《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苏轼《答程天侔书》之一:“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

[5]颠沛:倒仆。《诗•大雅•荡》:“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毛传:“颠,仆;沛,拔也。”

[6]湖州:即文同。文同,字与可,梓州梓潼人,汉文翁之后,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自号笑笑先生。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尤善画竹。元丰初,文同被任命为湖州知府,故人称其为文湖州。《宋史》有传。

[7]阿筌:黄筌(约903—965年),字要叔,五代后蜀画家。墨妙,原指精妙的文章。江淹《别赋》:“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

[8]国工:一国中技艺特别高超的人。《周礼•考工记•轮人》:“故可规、可万、可水、可县、可量、可权也,谓之国工。”郑玄注:“国之名工。”孙诒让正义:“谓六法皆协,则工之巧足擅一国者也。”

[9]耆年:老年。耆,六十岁。

[10]祖述:效法,仿效。

[11]小纸:指黄与迪所画为小景。

[12]椽: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

【辑评】

在此诗中,黄庭坚将子舟所作竹画与文同的竹画相提并论,“谁云湖州没,笔力今尚在”。而在诗的结尾,黄庭坚又言子舟所画之竹,笔力超过文与可,故言“非公笔如椽,孰能为之大”。其原因在于子舟画竹时,直书内心之竹,更重要的是心态已经超然物外,“子舟落心画,荣观不在外”。

邓椿《画继》卷四云:“黄彝,字子舟,斌老之弟,其名字初非彝与子舟也,山谷以其尚气,故取二器以归之,自后折节,遂为粹君子,举八行,终朝郎郡倅。山谷用赠斌老韵谢子舟为余作风雨竹两篇,前篇云:‘岁寒十三本,与可可追配。’后篇云:‘森削一山竹,牝牡十三辈。谁言湖州没,笔力今尚在。’而与可每言所作不及子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