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定公第十一

春秋公羊經傳解詁定公第十一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定公父昭公爲季孫氏所逐,死於晉國,即位後卻不能討。終定公之世,魯國弱小、三桓專權的形勢未能改變。[二]《解詁》:“春秋前煬公也。”[七]《解詁》:“此本子家駒諫昭公所當先去以自正者,昭公不從其言,卒爲季氏所逐,定公繼其後,宜去其所以失之者,故災亦云爾。立雉門兩觀不書者,僣天子不可言,雖在《春秋》中猶不書。”—前506),名吳,陳哀公之孫,春秋時期陳國國君,在位二十八年。

何休學

【解題】魯定公(?—前495),名宋,魯國第二十五代國君,在位十五年。定公父昭公爲季孫氏所逐,死於晉國,即位後卻不能討賊。一度信任孔子,郟穀之會,向齊國討回汶陽之田;隳三都,打擊“三桓”勢力。但最終聽從季氏之言,接受齊國女樂,致使孔子去國。終定公之世,魯國弱小、三桓專權的形勢未能改變。

【經】元年,春,王。

【傳】定何以無正月[一]?正月者,正即位也[二]。定無正月者,即位後也[三]。即位何以後[四]?昭公在外[五],得入不得入,未可知也。曷爲未可知[六]?在季氏也[七]。定、哀多微辭[八]。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九],則未知已之有罪焉爾[一○]

[一]《解詁》:“據莊公雖不書即位,猶書正月。”按:即莊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夫人孫于齊”。

[二]《解詁》:“本有正月者,正諸侯之即位。”

[三]《解詁》:“雖書即位於六月,實當如莊公有正月。今無正月者,昭公出奔,國當絕,定公不得繼體奉正,故諱爲微辭,使若即位在正月後,故不書正月。”

[四]《解詁》:“據正月正即位。”

[五]《解詁》:“昭公喪在外。”

[六]《解詁》:“據已稱元年。”

[七]《解詁》:“今季氏迎昭公喪而事之,定公得即位;不迎而事之,則不得即位。”

[八]《解詁》:“微辭,即下傳所言者是也。定公有王無正月,不務公室,喪失國寶;哀公有黃池之會,獲麟,故總言多。”按:“不務公室”,即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傳云“其言新作之何?脩大也”,何注云“天災之,當減損如諸侯制,而復脩大,僣天子之禮,故言新作以見脩大也”;“脩舊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不務乎公室也”,何注云“務,猶勉也。不務公室,亦可施於久不脩,亦可施於不務如公室之禮,微辭也”。“喪失國寶”,即八年冬,“盜竊寶玉大弓”,傳云“寶者何?璋判白”,何注云“不言璋言玉者,起珪、璧、琮、璜、璋五玉盡亡之。傳特言璋者,所以郊事天,尤重”,“書大弓者,使若都以國寶書,微辭也”。“哀公有黃池之會,獲麟”,“黃池之會”,即哀公十三年夏,“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傳云“吳何以稱子?吳主會也。吳主會,則曷爲先言晉侯,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其言及吳子何?會兩伯之辭也。不與夷狄之主中國,則曷爲以會兩伯之辭言之?重吳也。曷爲重吳?吳在是,則天下諸侯莫敢不至也”,何注云“以晉大國,尚猶汲汲於吳,則知諸侯莫敢不至也。不書諸侯者,爲微辭,使若天下盡會之,而魯侯蒙俗會之者惡愈”。“獲麟”,即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

[九]《解詁》:“讀謂經,傳謂訓詁,主人謂定公。言主人者,能爲主人皆當爲微辭,非獨定公。”

[一○]《解詁》:“此假設而言之,主人謂定、哀也。設使定、哀習其經而讀之,問其傳解詁,則不知己之有罪。於是此孔子畏時君,上以諱尊隆恩,下以辟害容身,慎之至也。”

【經】三月,晉人執宋仲幾于京師。

【傳】仲幾之罪何[一]?不蓑(suō,縮)城也[二]。其言于京師何[三]?伯討也[四]。伯討則其稱人何[五]?貶[六]。曷爲貶[七]?不與大夫專執也。曷爲不與[八]?實與[九],而文不與[一○]。文曷爲不與?大夫之義,不得專執也[一一]

[一]《解詁》:“據言于京師,成伯討辭,知有罪。”

[二]《解詁》:“若今以草衣城是也。禮,諸侯爲天子治城,各有分丈尺,宋仲幾不治所主。”

[三]《解詁》:“據城言成周,執不地。”按:即昭公三十二年,“城成周”。

[四]《解詁》:“大夫不得專執,執無稱名氏,見伯討例,故地以京師,明以天子事執之,得伯討之義。”

[五]《解詁》:“據城稱名氏,諸侯伯執不稱人也。復發此難者,弟子未解,嫌大夫稱人相執,與諸侯同例。”

[六]《解詁》:“故稱人爾,不以非伯討故。”

[七]《解詁》:“據晉侯伯執稱人,以他罪舉。”

[八]《解詁》:“據伯討。”

[九]《解詁》:“言于京師是也。”

[一○]《解詁》:“文不與者,貶稱人是也。”

[一一]《解詁》:“大夫不得專相執,辟諸侯也。不言歸者,諸侯當決於天子,犯之惡甚,故錄所歸。大夫當決主獄爾,犯之罪從外小惡,不復别也。無例不在常書,又月者,善爲天子執之。”

【經】夏,六月,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一]

[一]《解詁》:“至自乾侯者,非公事齊不專,中去之晉,竟不見容,死于乾侯。”

【經】戊辰,公即位。

【傳】癸亥,公之喪至自乾侯,則曷爲以戊辰之日然後即位[一]?正棺於兩楹之間,然後即位[二]。子沈子曰:“定君乎國[三],然後即位。”即位不日,此何以日[四]?錄乎內也[五]

[一]《解詁》:“據癸亥得入已可知。”

[二]《解詁》:“正棺者,象既小斂夷於堂。昭公死於外,不得以君臣禮治其喪,故示盡始死之禮。禮,始死於北牖下,浴於中霤(liū,溜),飯含於牖下,小斂於戶內,夷於兩楹之間;大斂於阼階,殯於西階之上,祖於庭,葬於墓,奪孝子之恩動以遠也。禮,天子五日小斂,七日大斂;諸侯三日小斂,五日大斂;卿大夫二日小斂,三日大斂,夷而絰,殯而成服,故戊辰然後即位。凡喪,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童子、婦人不杖,不能病故也。”按:中霤,室中央。夷,此處指尸祭。

[三]《解詁》:“定昭公之喪禮於國。”

[四]《解詁》:“據即位皆不日。”

[五]《解詁》:“內事詳錄,善得五日變禮,或說危不得以逾年正月即位,故日。主書者,重五始也。”

【經】秋,七月,癸巳,葬我君昭公。○九月,大雩[一]

[一]《解詁》:“定公得立,尤喜而不恤民之應。”

【經】立煬宮。

【傳】煬宮者何[一]?煬公之宮也[二]。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立煬宮,非禮也[三]

[一]《解詁》:“據十二公無煬公。”

[二]《解詁》:“春秋前煬公也。”按:煬公,即魯煬公(?—前988),名熙,一名怡,西周人,魯國第三代國君。魯考公之弟,在位六年。

[三]《解詁》:“不日嫌得禮,故復問立也。不日者,所見之世諱深,使若比武宮惡愈,故不日。”按:“使若比武宮惡愈”,即成公六年,“春,王二月,辛巳,立武宮”。

【經】冬,十月,霣霜殺菽。

【傳】何以書?記異也[一]。此災菽也,曷爲以異書[二]?異大乎災也[三]

[一]《解詁》:“菽,大豆。時獨殺菽,不殺他物,故爲異。”

[二]《解詁》:“據無麥苗以災書。”按:即莊公七年,“秋,大水,無麥苗”,傳云“何以書?記災也”。

[三]《解詁》:“異者,所以爲人戒也。重異不重災,君子所以貴教化而賤刑罰也。周十月,夏八月,微霜用事,未可殺菽。菽者,少類,爲稼彊,季氏象[1]也。是時定公喜於得位,而不念父黜逐之恥,反爲淫祀立煬宮,故天示以當早誅季氏。”

【經】二年,春,王正月。○夏,五月,壬辰,雉門及兩觀災。

【傳】其言雉門及兩觀災何[一]?兩觀微也[二]。然則曷爲不言雉門災及兩觀[三]?主災者兩觀也[四]。主災者兩觀,則曷爲後言之[五]?不以微及大也。何以書[六]?記災也[七]

[一]《解詁》:“據桓宮、僖宮災,不言及。不但問及者,方於下及間其文問之,故先俱張本於上。”按:“據桓宮、僖宮災,不言及”,即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

[二]《解詁》:“雉門兩觀,皆天子之制,門爲其主,觀爲其飾,故微也。”

[三]《解詁》:“據下新作雉門及兩觀,先言作者。”

[四]《解詁》:“時災從兩觀起。”

[五]《解詁》:“據欲使言兩觀災及雉門,若言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按:“若言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在桓公二年。

[六]《解詁》:“不復言雉門及兩觀災何以書者,上已問雉門及兩觀災,故但言何以災。”

[七]《解詁》:“此本子家駒諫昭公所當先去以自正者,昭公不從其言,卒爲季氏所逐,定公繼其後,宜去其所以失之者,故災亦云爾。立雉門兩觀不書者,僣天子不可言,雖在《春秋》中猶不書。”按:“此本子家駒諫昭公所當先去以自正者”,在昭公二十五年。

【經】秋,楚人伐吳。○冬,十月,新作雉門及兩觀。

【傳】其言新作之何[一]?脩大也[二]。脩舊不書,此何以書[三]?譏,何譏爾?不務乎公室也[四]

[一]《解詁》:“據俱一門兩觀,如故常。”

[二]《解詁》:“天災之,當減損如諸侯制,而復脩大,僣天子之禮,故言新作以見脩大也。”

[三]《解詁》:“據西宮災復脩不書。”按:在僖公二十年。

[四]《解詁》:“務,勉也。不務公室,亦可施於久不脩,亦可施於不務始公室之禮,微辭也。月者,久也。當即脩之,如諸侯禮。”

【經】三年,春,王正月,公如晉,至河乃復[一]

[一]《解詁》:“月者,內有彊臣之讎,外不見答於晉,故危之。”

【經】三月,辛卯,邾婁子穿卒。○夏,四月。○秋,葬邾婁莊公。冬,仲孫何忌及邾婁子盟於枝[一]

[一]《解詁》:“後相犯。時者,諱公使大夫盟,又未逾年君,薄父子之恩,故爲易辭,使若義結善事。”按:枝,地名,《左傳》作拔,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失考。

【經】四年,春,王二月,癸巳,陳侯吳卒。○三月,公會劉子、晉侯、宋公、蔡侯、衛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婁子、頓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齊國夏於召陵,侵楚[一]

[一]《解詁》:“月而不舉重者,楚以一裘之故,拘蔡昭公數年,然後歸之,諸侯雜然侵之,會同最盛,故善錄其行義兵也。拘不書者,惡蔡侯吝一裘而見拘執,故匹夫之。執歸不書者,從執例。”按:陳侯吳,即陳惠公(?—前506),名吳,陳哀公之孫,春秋時期陳國國君,在位二十八年。蔡昭公,即蔡昭侯(?—前491),名申,一名甲,蔡悼侯之弟,春秋時期蔡國國君,在位二十八年。

【經】夏,四月,庚辰,蔡公孫歸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一]

[一]《解詁》:“爲不會召陵故也。不舉滅爲重,書以歸殺之者,責不死位也。日者,定、哀滅例日。定公承黜君之後,有彊臣之讎,故有滅則危懼之,爲定公戒也。”

【經】五月,公及諸侯盟于浩油[一]

[一]《解詁》:“再言公者,昭公數如晉,不見答,卒爲季氏所逐。定公初即位,得與諸侯盟,故喜錄之。後楚復圍蔡不救,不日者,善諸侯能翕然俱有疾楚之心,會同最盛,故褒與信辭。”按:浩油,地名,《左傳》作皋鼬,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在繁昌縣(今安徽繁昌縣)東南。

【經】杞伯戊卒于會[一]

[一]《解詁》:“不日,與盟同日。”

【經】六月,葬陳惠公。○許遷于容城。○秋,七月,公至自會[一]

[一]《解詁》:“月者,爲下劉卷卒。月者,重錄恩。”

【經】刘卷卒。

【傳】刘卷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我主之也[一]

[一]《解詁》:“刘卷,即上会刘子。主之者,因上王鲁文王之,张义也。卒者,明主会者,当有恩礼也。言刘卷者,主起以大夫卒之,屈於天子也。不日者,此尹氏以天子丧为主重也,此卷主会轻,故不日。”

【經】葬杞悼公。○楚人圍蔡[一]

[一]《解詁》:“囊瓦稱人者,楚爲無道,拘蔡昭公數年,而復怒蔡歸有言伐之,故貶,明罪重於圍。”按:囊瓦,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字子常,楚莊王第三子子貞之孫。昭王時任令尹,內濫殺大夫,外索賄于蔡、唐。後吳王闔閭起兵伐楚,囊瓦兵敗奔鄭,自殺。

【經】晉士鞅、衛孔圄帥師伐鮮虞。○葬劉文公。

【傳】外大夫不書葬,此何以書?錄我主也[一]

[一]《解詁》:“其實以主我恩錄之,故云爾,舉采者,禮,諸侯入爲天子大夫,更受采地於京師,天子使大夫爲治其國,有功而卒者,當益封其子。時劉卷以功益封,故不以故國而以采地書葬起其事,因恩以廣義也。稱公者,明本諸侯也。”

【經】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伯莒,楚師敗績。

【傳】吳何以稱子[一]?夷狄也,而憂中國[二]。其憂中國奈何?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三],以干闔廬[四]。闔廬曰:“士之甚[五],勇之甚。”將爲之興師而復讎于楚。伍子胥復曰:“諸侯不爲匹夫興師[六],且臣聞之,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復父之讎,臣不爲也。”於是止。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囊瓦求之,昭公不與,爲是拘昭公於南郢,數年然後歸之。於其歸焉,用事乎河[七],曰:“天下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請爲之前列。”楚人聞之怒[八]。爲是興師,使囊瓦將而伐蔡。蔡請救于吳,伍子胥復曰:“蔡非有罪也,楚人爲無道,君如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九]。”於是興師而救蔡[一○]。曰:事君猶事父也,此其爲可以復讎奈何?曰:父不受誅[一一],子復讎可也[一二]。父受誅,子復讎,推刃之道也[一三]。復讎不除害[一四],朋友相衛[一五],而不相迿[一六],古之道也。

[一]《解詁》:“據滅徐稱國。”按:伯莒,地名,《左傳》作柏舉,據杜預《左傳集解》云,楚地。“據滅徐稱國”,即昭公三十年冬十二月,“吳滅徐。徐子章禹奔楚”。

[二]《解詁》:“言子,起憂中國,言以明爲蔡故也,與桓十四年同。”按:“與桓十四年同”,即桓公十四年冬,“宋人以齊人以下伐鄭”,傳云“以者何?行其意也”,何注云“以已從人曰行,言四國行宋意也”。

[三]《解詁》:“挾弓者,懷格意也。禮,天子雕弓。諸侯彤弓,大夫嬰弓,士盧弓。”按:伍子胥(?—前484),名員,字子胥,楚國人,春秋時期吳國大夫。其父伍奢、兄伍尚爲楚平王無罪殺害。伍子胥奔吳,仕吳王闔閭,助闔閭攻入楚都,稱霸諸侯;掘平王之墓,得報父仇。後吳王夫差時,爲太宰嚭所誣陷,被逼迫自殺。格,鬥。

[四]《解詁》:“不待禮見曰干。欲因闔廬以復讎。”

[五]《解詁》:“言其以賢士之甚。”

[六]《解詁》:“必須因事者,其義可得;因公託私,而以匹夫興師討諸侯,則不免於亂。”

[七]《解詁》:“時北如晉請伐楚,因祭河。”

[八]《解詁》:“見侵後聞蔡有此言而怒。”

[九]《解詁》:“猶曰,若是時可興師矣,激發初欲興師意。”

[一○]《解詁》:“不書與子胥俱者,舉君爲重。子胥不見於經,得爲善者,以吳義文得爲[2]之也。雖不舉子胥,爲非懷惡而討不義,君子不得不與之[3]也。”

[一一]《解詁》:“不受誅,罪不當誅也。”

[一二]《解詁》:“《孝經》曰:‘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本取事父之敬以事君,而父以無罪爲君所殺。諸侯之君與王者異,於義得去,君臣已絕,故可也。《孝經》云:‘資於事父以事母。’莊公不得報讎文姜者,母所生,雖輕於父,重於君也。《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得絕,不得殺。”按:“天地之大德曰生”,語出《周易·繫辭下》。

[一三]《解詁》:“子復仇,非當復討其子,一往一來曰推刃。”

[一四]《解詁》:“取讎身而已,不得兼讎子,復將恐害己而殺之。時子胥因吳之衆,墮平壬之墓,燒其宗廟而已。昭王雖可得殺,不除去。”

[一五]《解詁》:“同門曰朋,同志曰友。相衛,不使爲讎所勝。時子胥因仕於吳爲大夫,君臣言朋友者,闔盧本以朋友之道爲子胥復讎。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按:“益者三友”至“損矣”,語出《論語·季氏》。

[一六]《解詁》:“迿,出表辭,猶先也。不當先相擊刺,所以伸孝子之恩。”

【經】楚囊瓦出奔鄭。○庚辰,吳入楚。

【傳】吳何以不稱子[一]?反夷狄也。其反夷狄奈何?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蓋妻楚王之母也[二]

[一]《解詁》:“據狄人盟于邢,有進行稱人。”按:“據狄人盟于邢,有進行稱人”,即僖公二十年,“秋,齊人、狄人盟于邢”,何注云“狄稱人者,能常與中國也”。

[二]《解詁》:“舍其室,因其婦人爲妻。日者,惡其無義。”

【經】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有食之[一]

[一]《解詁》:“是後臣恣日甚,魯失國寶,宋五[4]大夫叛。”按:“是後臣恣日甚”,即定公八年秋,“晉趙鞅帥師侵鄭,遂侵衛”。“魯失國寶”,即八年冬,“盜竊寶玉大弓”,傳云“季氏之宰,則微者也,惡乎得國寶而竊之”。“宋五大夫叛”,即十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池自陳入于蕭,以叛”,“秋,宋樂世心自曹入于蕭”,何注云“不言叛者,從叛臣,叛可知”。

【經】夏,歸粟于蔡。

【傳】孰歸之?諸侯歸之。曷爲不言諸侯歸之[一]?離至不可得而序,故言我也[二]

[一]《解詁》:“據齊人來歸衛寶。”按:在莊公六年。

[二]《解詁》:“時爲蔡新被彊楚之兵,故歸之粟,與戍陳同義。”按:“與戍陳同義”,在襄公五年。

【經】於越入吳。

【傳】於越者何?越者何[一]?於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越者,能以其名通也[二]

[一]《解詁》:“不言或者,嫌兩國。”

[二]《解詁》:“越人自名於越,君子名之曰越。治國有狀,能與中國通者,以中國之辭言之曰越;治國無狀,不能與中國通者,以其俗辭言之,因其俗可以見善惡,故云爾。赤狄以赤進者,狄於北方揔名,赤者其别,與越異也。吳新憂中國,士卒罷敝而入之,疾罪重,故謂之於越。”

【經】六月,丙申,季孫隱如卒[一]

[一]《解詁》:“仲遂以貶起弑,是不貶,著其逐君者,舉君出爲重,故從季辛[5]起之,猶衛孫甯。”按:“仲遂以貶起弑”,即宣公八年,“仲遂卒於垂”,傳云“仲遂者何?公子遂也。何以不稱公子?貶。曷爲貶?爲弑子赤貶”。“故從季辛起之”,即昭公二十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猶衛孫甯”,即襄公十四年夏,“四月,己未,衛侯衎出奔齊”,何注云“不書孫甯逐君者,舉君絕爲重”。

【經】秋,七月,壬子,叔孫不敢卒。○冬,晉士鞅帥師圍鮮虞。

【經】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鄭游遬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二月,公侵鄭[一]

[一]《解詁》:“月者,內有彊臣之讎,不能討,而外結怨,故危之。”按:叔孫不敢,即叔孫成子(?—前505),叔孫氏第七代宗主,名不敢。

【經】公至自侵鄭。○夏,季孫斯、仲孫何忌如晉。○秋,晉人執宋行人樂祁犁。○冬,城中城。○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運。

【傳】此仲孫何忌也,曷爲謂之仲孫忌?譏二名。二名非禮也[一]。

[一]《解詁》:“爲其難諱也。一字爲名,令難言而易諱,所以長臣子之敬,不逼下也。《春秋》定、哀之間,文致大平,欲見王者治定,無所復爲譏,唯有二名,故譏之,此《春秋》之制也。”按:季孫斯,即季桓子(?—前492),春秋時魯國卿大夫,名斯,季孫隱如之子。一度被其家臣陽虎囚禁,曾想利用孔子打擊陪臣,因孔子欲振興公室又逼走孔子。

【經】七年,春,王正月。○夏,四月。○秋,齊侯、鄭伯盟于鹹。○齊人執衛行人北宮結,以侵衛。○齊侯、衛侯盟于沙澤。大雩[一]

[一]《解詁》:“先是公侵鄭,城中城,季孫斯、仲孫忌如晉圍運,費重不恤民之應。”按:沙澤,地名,《左傳》作沙,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在陽平元城縣(今河北大名縣)東南。

【經】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九月,大雩[一]

[一]《解詁》:“承前費重不恤民,又重之以齊師伐我,我自救之役。”

【經】冬,十月。

【經】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齊。公至自侵齊。○二月,公侵齊。三月,公至自侵齊[一]

[一]《解詁》:“出入月者,內有彊臣之讎,外犯彊齊再出,尤危於侵鄭,故知入亦當蒙上月。”

【經】曹伯露卒。○夏,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公會晉師於瓦。公至自瓦[一]

[一]《解詁》:“此晉趙鞅之師也,但言晉師者,君不會大夫之辭也。公會大夫,不别得意,雖得意不致,此致者,諱公爲大夫所會,故使若得意者。”按:曹伯露,即曹靖公(?—前502),名露,春秋時期曹國國君,曹隱公弟,殺兄自立,在位四年。瓦,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衛地,在東郡燕縣(今河南延津縣境內)。

【經】秋,七月,戊辰,陳侯柳卒。○晉趙鞅帥師侵鄭,遂侵衛。○葬曹靖公。○九月,葬陳懷公。○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侵衛。○冬,衛侯、鄭伯盟于曲濮。○從祀先公。

【傳】從祀者何?順祀也[一]。文公逆祀,去者三人[二]。定公順祀,叛者五人[三]

[一]《解詁》:“復文公之逆祀。”按:陳懷公(?—前503),名柳,春秋時期陳國國君,陳惠公子,在位四年。曲濮,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衛地。

[二]《解詁》:“諫不從而去之。”

[三]《解詁》:“諫不以禮而去曰叛。去與叛皆不書者,微也。不書禘者,後祫亦順,非獨禘也。言祀者,無已長久之辭。不言僖公者,閔公亦得其順。”

【經】盜竊寶玉大弓。

【傳】盜者孰謂[一]?謂陽虎也。陽虎者,曷爲者也?季氏之宰也[二]。季氏之宰,則微者也,惡乎得國寶而竊之?陽虎專季氏,季氏專魯國。陽虎拘季孫[三],孟氏與叔孫氏迭而食之,睋(é,俄)而鋟(qǐn,寢)其板[四],曰:“某月某日,將殺我于蒲圃,力能救我則於是[五]。”至乎日若時而出。臨南者,陽虎之出也,禦之[六]。於其乘焉,季孫謂臨南曰:“以季氏之世世有子[七],子可以不免我死乎[八]?”臨南曰:“有力不足,臣何敢不勉?”陽越者,陽虎之從弟也,爲右[九]。諸陽之從者,車數十乘,至於孟衢[一○],臨南投策而墜之[一一]。陽越下取策,臨南駷馬[一二],而由乎孟氏。陽虎從而射之,矢著于莊門[一三]。然而甲起於琴如[一四],弑不成,却反舍於郊,皆說然息[一五]。或曰:“弑千乘之主[一六],而不克,舍此可乎[一七]?”陽虎曰:“夫孺子得國而已[一八],如丈夫何[一九]?”睋而曰:“彼哉,彼哉[二○]。趣駕[二一]。”既駕,公斂處父帥師而至[二二],慬然後得免,自是走之晉。寶者何?璋判白[二三],弓繡質[二四],龜青純[二五]

[一]《解詁》:“微而竊大,可怪,故問之。”

[二]《解詁》:“季氏之陪臣爲政者。”

[三]《解詁》:“季氏逐昭公之後,取其寶玉,藏於其家。陽虎拘季孫,奪其寶玉。季孫取玉不書者,舉逐君爲重。”

[四]《解詁》:“以爪刻其饋斂板。”按:據徐疏,謂以指爪刻其饋器之上,斂藏衣物之板,謂蓋板也。

[五]《解詁》:“於是時。”

[六]《解詁》:“爲季孫禦。”

[七]《解詁》:“言我季氏累世有女以爲臣。”按:女,通汝。

[八]《解詁》:“以義責之。”

[九]《解詁》:“爲季孫車右,實衛之。”

[一○]《解詁》:“孟氏衢四達,可以橫去。”

[一一]《解詁》:“策,馬捶也。見二家迭食之,欲將季孫由孟氏免之,恐陽越不聽,故詐投策,欲使下車。”

[一二]《解詁》:“捶馬銜走。”

[一三]《解詁》:“莊門,孟氏所入門名。言幾中季孫,賴門閉,故著門。”

[一四]《解詁》:“甲,公斂處父所帥也。琴如,地名。二家知出期,故於是時起兵。”

[一五]《解詁》:“說,解舍。然,猶如。”

[一六]《解詁》:“時季氏邑至於千乘。”

[一七]《解詁》:“嫌其近而無所依。”

[一八]《解詁》:“得免專國家而已。”

[一九]《解詁》:“如,猶奈也。丈夫,大人稱也。”

[二○]《解詁》:“望見公斂處父師,而曰彼哉彼哉。再言之者,切遽意。”

[二一]《解詁》:“使疾駕。”

[二二]《解詁》:“公斂處父,孟氏、叔孫氏將兵之將。”

[二三]《解詁》:“判,半也。半圭曰璋,白藏天子,青藏諸侯,魯得郊天,故錫以白。不言璋言玉者,起珪、璧、琮、璜、璋五玉盡亡之也。傳獨言璋者,所以郊事天,尤重。《詩》云‘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是也。禮,珪以朝,璧以聘,琮以發兵,璜以發眾,璋以徵召。”按:“白藏天子,青藏諸侯”,據徐疏,語出《春秋說》。“奉璋峨峨,髦士攸宜”,語出《詩經·大雅·棫樸》,據徐疏,言文王祭皇天上帝時,在助祭者奉此半珪之璋,其儀容峨峨盛莊矣,儘是俊士之所宜利。

[二四]《解詁》:“質,拊(fǔ,府)也。言大者,力千斤。”按:拊,即弓柄。

[二五]《解詁》:“純,緣也。謂緣甲(rán,然)也。千歲之龜青髯,明於吉凶。《易》曰:‘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wěi,偉)亹者,莫善乎蓍龜。’經不言龜者,以先知,從寶省文。謂之寶者,世世保用之辭,此皆魯始封之錫。不言取而言竊者,正名也。定公從季孫假馬,孔子曰‘君之於臣,有取無假,而君臣之義立’。主書者,定公失政,權移陪臣,拘其尊卿,喪其五玉,無以合信天子,交質諸侯,當絕之。不書拘季孫者,舉五玉爲重。書大弓者,使若都以國寶書,微辭也。”按:“定天下之吉凶”至“莫善乎蓍龜”,語出《周易·繫辭上》。“君之於臣,有取無假,而君臣之義立”,語出《孔子家語》。

【經】九年,春,王正月。○夏,四月,戊申,鄭伯囆卒。○得寶玉大弓。

【傳】何以書?國寶也。喪之書,得之書[一]

[一]《解詁》:“微辭也,使若都以重國寶故書。不以罪定公者,其寶失之,當坐;得之,當除。以竊寶不月,知得例不蒙上月。”按:鄭伯囆,即鄭獻公(?—前501),名囆,鄭定公子,鄭國第十九代國君,在位十三年。

【經】六月,葬鄭獻公。○秋,齊侯、衛侯次於五氏[一]

[一]《解詁》:“欲伐魯也。善魯能卻難早,故書次而去。”按:五氏,地名,據杜預《左傳集解》云,晉地。

【經】秦伯卒。○冬,葬秦哀公。

【經】十年,春,王三月,及齊平[一]

[一]《解詁》:“月者,頰(jiá,夾)谷之會,齊侯欲執定公,故不易。”按:秦哀公(?—前501),名籍,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景公子,在位三十六年。

【經】夏,公會齊侯于頰谷。公至自頰谷[一]

[一]《解詁》:“上平爲頰谷之會不易,故月。致地者,頰谷之會,齊侯作侏儒之樂,欲以執定公。孔子曰:‘匹夫而熒惑於諸侯者誅。’於是誅侏儒,侏儒首足異處,齊侯大懼,曲節從教,得意故致也。”按:頰谷,地名,在今山東萊蕪市境內。

【經】晉趙鞅帥師圍衛。○齊人來歸運、讙、龜、陰田。

【傳】齊人曷爲來歸運、讙、龜、陰田[一]。孔子行乎季孫,三月不違[二]。齊人爲是來歸之[三]

[一]《解詁》:“據齊嘗取魯邑。”按:運、讙、龜、陰田,據杜預《左傳集解》云,三邑皆汶陽田,龜陰田在泰山博縣(今山東泰安市境內)。

[二]《解詁》:“孔子仕魯,政事行乎季孫,三月之中不見違,過是違之也。不言政行乎定公者,政在季氏之家。”

[三]《解詁》:“齊侯自頰谷會歸,謂晏子曰:‘寡人獲過於魯侯,如之何?’晏子曰:‘君子謝過以質,小人謝過以文。齊嘗侵魯四邑,請皆還之。’歸濟西田不言來,此其言來者,已絕,魯不應復得,故從外來常文,與齊人來歸衛寶同,夫子雖欲不受,定公貪而受之,此違之驗。”

【經】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郈(hòu,後)。○秋,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費。○宋樂世心出奔曹。○宋公子池出奔陳。○冬,齊侯、衛侯、鄭游遬會於鞍。○叔孫州仇如齊。○宋公之弟辰,暨宋仲佗、石彄出奔陳[一]

[一]《解詁》:“出宋者,惡仲佗悉欲帥國人去,故舉國言之。公子池、樂世心、石彄從之皆是也。辰言暨者,明仲佗彊與俱出也。三大夫出,不月者,舉國危亦見矣。”按:叔孫州仇,即叔孫武叔,生卒年月不詳,名州仇,叔孫不敢子,叔孫氏第八代宗主。郈,地名,在今山東東平縣。據徐疏,“明仲佗彊與俱出也”,隱元年傳云“暨,猶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弟辰是時事不獲己而從去。

【經】十有一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池自陳入于蕭,以叛[一]

[一]《解詁》:“不復言宋仲佗者,本舉國已明矣。辰言及者,後汲汲,當坐重。”

【經】夏,四月。○秋,宋樂世心自曹入于蕭[一]

[一]《解詁》:“不言叛者,從叛臣,叛可知。”

【經】冬,及鄭平。○叔還如鄭蒞盟。

【經】十有二年,春,薛伯定卒[一]

[一]《解詁》:“不日月者,子無道,當廢之而以爲後,未至三年,失眾見弑,危社稷宗廟,禍端在定,故略之。”按:“子未三年失眾見弑”,即定公十三年冬,“薛弑其君比”。

【經】夏,葬薛襄公。○叔孫州仇帥師墮郈。○衛公孟彄帥師伐曹。○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墮費。

【傳】曷爲帥師墮郈?帥師墮費[一]?孔子行乎季孫,三月不違,曰:“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於是帥師墮郈,帥師墮費[二]。雉者何?五板而堵[三],五堵而雉[四],百雉而城[五]

[一]《解詁》:“據城費。”

[二]《解詁》:“郈,叔孫氏所食邑。費,季氏所食邑。二大夫宰吏數叛,患之,以問孔子,孔子曰:‘陪臣執國命,采長數叛者,坐邑有城池之固,家有甲兵之藏故也。’季氏說其言而墮之。故君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書者,善定公任大聖,復古制,弱臣勢也。不書去甲者,舉墮城爲重。”

[三]《解詁》:“八尺曰板,堵凡四十尺。”

[四]《解詁》:“一[6]百尺。”

[五]《解詁》:“二萬尺,凡周十一里三十三步二尺,公侯之制也。禮,天子千雉,蓋受百雉之城十,伯七十雉,子男五十雉;天子周城,諸侯軒城。軒城者,缺南面以受過也。”

【經】秋,大雩[一]

[一]《解詁》:“不能事事信用孔子,聖澤廢。”

【經】冬,十月,癸亥,公會晉侯盟于黃。○十有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一]

[一]《解詁》:“是後薛弑其君比,晉荀寅、士吉射入於朝歌以叛。”按:皆在定公十三年冬。

【經】公至自黃。○十有二月,公圍成。公至自圍成。[一]

[一]《解詁》:“成,仲孫氏邑。圍成月又致者,天子不親征下土,諸侯不親征叛邑。公親圍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國爲家,甚危,若從他國來,故危錄之。”

【經】十有三年,春,齊侯、衛侯次於垂瑕。○夏,築蛇淵囿。○大蒐于比蒲。○衛公孟彄帥師伐曹。○秋,晉趙鞅入于晉陽以叛。○冬,晉荀寅及士吉射入於朝歌以叛。○晉趙鞅歸於晉。

【傳】此叛也,其言歸何[一]?以地正國也[二]。其以地正國奈何?晉趙鞅取晉陽之甲,以逐荀寅與士吉射。荀寅與士吉射者曷爲者也?君側之惡人也。此逐君側之惡人,曷爲以叛言之?無君命也[三]

[一]《解詁》:“據叛與出入惡同。”

[二]《解詁》:“軍以井田立數,故言以地。”

[三]《解詁》:“無君命者,操兵鄉國,故初謂之叛,後知其意欲逐君側之惡人,故錄其釋兵,書歸赦之,君子誅意不誅事。晉陽之甲者,趙簡子之邑,以邑中甲逐之。”按:鄉,通向。

【經】薛弑其君比。

【經】十有四年,春,衛公叔戍來奔。○晉趙陽出奔宋。○三月,辛巳,楚公子結、陳公子佗人帥師滅頓,以頓子牄(qiāng,槍)歸[一]

[一]《解詁》:“不别以歸何國者,明楚、陳以滅人爲重,頓子以不死位爲重。”

【經】夏,衛北宮結來奔。○五月,於越敗吳于醉李[一]

[一]《解詁》:“月者,爲下卒出。”按:醉李,地名,《左傳》作檇李,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在吳郡嘉興縣(今浙江嘉興市)南。

【經】吳子光卒。○公會齊侯、衛侯於堅。○公至自會。○秋,齊侯、宋公會於洮。○天王使石尚來歸脤。

【傳】石尚者何?天子之士也[一]。脤者何?俎實也[二]。腥曰脤,熟曰燔[三]

[一]《解詁》:“天子上士,以名氏通。”按:堅,地名,《左傳》作牽,據杜預《左傳集解》云,在魏郡黎陽縣(今河南浚縣)東北。

[二]《解詁》:“實俎肉也。”

[三]《解詁》:“禮,諸侯朝天子,助祭於宗廟,然後受俎實。時魯不助祭而歸之,故書以譏之。”

【經】衛世子蒯聵出奔宋[一]

[一]《解詁》:“主書者,子雖見逐,無去父之義。”按:蒯聵,即衛莊公(?—前478),名蒯聵,靈公太子,後獲罪出奔宋。靈公傳位於蒯聵子出公輒。蒯聵後入國逐出公自立,在位三年。

【經】衛公孟彄出奔鄭。○宋公之弟辰自蕭來奔。○大蒐于比蒲[一]

[一]《解詁》:“譏亟也。”

【經】邾婁子來會公[一]

[一]《解詁》:“書者,非邾婁子會人於都也。如入人都,當脩朝禮。古者諸侯將朝天子,必先會閒隙之地,考德行,一刑法,講禮義,正文章,習事天子之儀,尊京師,重法度,恐過誤。言公者,不受於廟。”

【經】城莒父及霄[一]

[一]《解詁》:“去冬者,是歲蓋孔子由大司寇攝相事,政化大行,粥羔豚者不飾,男女異路,道無拾遺,齊懼北面事魯,饋女樂以閒之。定公聽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當坐淫,故貶之。歸女樂不書者,本以淫受之,故深諱其本,又三日不朝,孔子行。魯人皆知孔子所以去。附嫌近害,雖可書猶不書。或說無冬者,坐受女樂,令聖人去。冬,陰臣之象也。”按:大司寇,官名,執掌國內司法。

【經】十有五年,春,王正月,邾婁子來朝。○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

【傳】曷爲不言其所食[一]?漫也[二]

[一]《解詁》:“據食角。”按:即成公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

[二]《解詁》:“漫者,徧食其身,災不敬也。不舉牛死爲重,復舉食者,內災甚矣,錄內不言火是也。”

【經】二月,辛丑,楚子滅胡,以胡子豹歸。○夏,五月,辛亥,郊。

【傳】曷爲以夏五月郊[一]?三卜之運也[二]

[一]《解詁》:“據魯郊正當卜春三正也,又養牲不過三月。”

[二]《解詁》:“運,轉也。已卜春三正不吉,復轉卜夏三月,周五月,得二吉,故五月郊也。《易》曰:‘再三瀆,瀆則不告。’不得其事,雖吉猶不當爲也。不舉卜者,從何知。”按:“再三瀆,瀆則不告”,語出《周易·蒙卦·象》。

【經】壬申,公薨于高寢。○鄭軒達帥師伐宋。○齊侯、衛侯次於籧(qú,渠)篨。○邾婁子來奔喪。

【傳】其言來奔喪何[一]?奔喪,非禮也[二]

[一]《解詁》:“據會葬以禮書,歸含且賵不言來。”按:“會葬以禮書”,即文公元年,“天王使叔服來會葬”,傳云“其言來會葬何?會葬禮也”。“歸含且賵不言來”,即文公五年,“王正月,王使榮叔歸含且賵”。

[二]《解詁》:“但解奔喪者,明言來者常文,不爲早晚施也。禮,天子崩,諸侯奔喪會葬;諸侯薨,有服者奔喪,無服者會葬,邾婁與魯無服,故以非禮書。禮有不弔者三:兵死,壓死,溺死。”

【經】秋,七月,壬申,姒氏卒。

【傳】姒氏者何?哀公之母也[一]。何以不稱夫人[二]?哀未君也[三]

[一]《解詁》:“姒氏,杞女。哀公者,即定公之妾子。”

[二]《解詁》:“據母以子貴。”

[三]《解詁》:“未逾年,不稱君。”

【經】九月,滕子來會葬。○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一]

[一]《解詁》:“昃,日西也。《易》曰‘日中則昃’是也。下昃,蓋晡時。”按:日中則昃,語出《周易·豐卦·彖》。

【經】辛巳,葬定姒。

【傳】定姒何以書葬[一]?未逾年之君也[二]。有子則廟,廟則書葬[三]

[一]《解詁》:“據不稱小君,子般不書葬。”按:“子般不書葬”,在莊公三十二年。

[二]《解詁》:“哀未逾年也。母以子貴,故以子正之。”

[三]《解詁》:“如未逾年君之禮,稱諡者,方當逾年稱夫人。曾子問曰:‘並有喪,則如之何?’何先何後?孔子曰:‘葬,先輕而後重;其奠也,其虞也,先重而後輕,禮也。’”按:“曾子問曰”至“禮也”,語出《禮記·曾子問》。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弟子。傳說《大學》《孝經》均爲曾子所作,後世儒家尊他爲“宗聖”。

【經】冬,城漆。

【注释】

[1]象,本誤作“家”,據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改。徐疏云“菽季不同,而得爲其象者”,“季氏於叔孟爲第,亦是少之義,故得爲其象”,知當以作“象”爲是。

[2]爲,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並作“成”。

[3]之,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並無此字。

[4]五,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並無此字。徐疏作“宋五大夫叛”,當以有“五”字爲是。

[5]辛,本作“卒”,據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改。徐疏云“故從季辛起之者”,知當作“辛”。

[6]一,余仁仲本、阮刻《注疏》本並作“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