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唐文化的万千气象

隋唐文化的万千气象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39年,越南独立,该地仍坚定地作为一个部分而加入中国文化区,以中国制度和法律进行统治,它的统治精英集团深受中国文学的熏陶,并使用中国文字。虽然这一地区与越南不同,对唐保持政治的独立,但它也长期处在中国文化圈内。唐朝的诗歌,成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高峰所在,后世只能仰望,而无法超越。从此,诗与画一同成为中国人表情达意的途径与方式,也最大可能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经过了近四百年的纷扰割据,隋朝的建立终于结束了这样的混乱局面。581年,杨坚在依靠继承其父及政治姻亲的基础上,废北周静帝自立,国号为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定都大兴。隋文帝即位之后,便大举南进,582年灭后梁,589年灭陈,完成了统一。隋朝的统一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说秦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造就了汉之盛世,那么隋的统一,则造就了唐之隆盛,可见意义之大。史学名家陈寅恪先生说:“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故可视为一体,并举合论,此不待烦言而解者……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其文物制度流传广播,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西极中亚……”[55]道出了隋唐的历史地位,也揭示了隋唐合论的原因。

正如陈寅恪所肯定的那样,唐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时代。经过隋朝短暂的统一之后,唐国公李渊于618年废隋恭帝自立,建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唐朝自618年建立至907年昭宣帝禅位于朱温,共传二十帝,历二百八十九年。陈寅恪先生因唐代历史地位的重要性,故着眼较多,在撰写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后,又有《唐代政治史述论稿》[56],对有唐一代的社会文化有精深的论述。他认为唐朝对于中国历史而言,其重要性还体现在承上启下的作用上,“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57]

(一)唐朝的外征与疆域

唐朝继承杨隋的一统事业,又在内政与外征上有所推进,形成了一种气吞万里的文化气势。

隋炀帝时期进行了五次外征活动,伐林邑,伐突厥,击吐谷浑,击流求,伐高丽。而唐之初时,外征即达十二次,且都以内属而告终,分别是平定突厥、平铁勒、平西突厥、平西昌、平龟兹、吐火罗内属、昭武九姓内属、吐谷浑内属、党项内属、吐蕃内属、平高丽及百济、印度之征服。[58]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唐初的外征,并不停留在礼仪上的朝贡,而是在多个地方设立了统治机构,如击灭东突厥和薛延陀后,唐太宗于647年在漠北设立六府七州,设立官员进行管辖。后又设立燕然都护府。平定吐谷浑后,即设立安西都护府。平定西突厥后,又设立昆陵都护府和濛池都护府等。

这样频繁、大规模的外征活动,使得唐朝的统治地域与势力影响范围迅速扩大。到了唐朝前期,势力强大,疆域广阔,东接日本、朝鲜,西到伊朗、印度诸国,北到蒙古大漠之北,南到南洋,南北与西汉极盛时期相仿,而东西则过之。许倬云这样评论:“总之,隋唐的中国是一个庞大国际网络的核心部分,中国以其文化与经济的优势,支持了军事活动,一度将北边游牧民族压伏,形成一个无以为敌的大帝国。经由羁縻州府结合外族的帝国外围,经由册封制度吸纳邻近国家依附于帝国体制……以中国为首的东亚世界,与先后由波斯、大食为核心的中亚及西亚,在中亚颇多接触,国际上也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发展为多角关系……中古时期前半段,中国是内敛的,于积累足够的文化与经济能量后,在中古后半段,中国是开张的,遂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59]

(二)唐朝的文化交流

许倬云先生点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在这样辽阔的地域背景下,在容纳了如此多的异域民族之后,唐朝的文化活动与文化交流就显示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气象了,其时的中国成为了国际的中心,至少是亚洲的中心,吕思勉有云:“(高宗设置都护府羁縻突厥)唐朝对外的声威,至此可谓达于最高峰了。因国威之遐畅,而我国的文化,和别国的文化,就起了交流互织的作用。”[60]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在讲到隋唐和外部世界的时候,集中梳理了隋唐与外部的交流情况:

(1)越南。939年,越南独立,该地仍坚定地作为一个部分而加入中国文化区,以中国制度和法律进行统治,它的统治精英集团深受中国文学的熏陶,并使用中国文字。

(2)新罗和渤海郡都是稳定和组织完善的王国,严格地以唐朝为样板。两国的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信仰中国式的佛教儒家思想。虽然这一地区与越南不同,对唐保持政治的独立,但它也长期处在中国文化圈内。

(3)在7世纪,日本人开始有意识地按照唐的模式组织他们的国家,全盘采用中国的文字和文学语言、中国的艺术形式、宗教、哲学、法律和制度。在唐代,中国在日本的影响达到顶点。

(4)南诏对唐保持独立,但也采用中国语言并沿用许多唐朝制度。它也成了中国文化圈的边缘部分。

(5)通往中亚和西方的各条道路对唐朝而言都非常重要。拜火教、摩尼教、景教和以后的伊斯兰教,也从伊朗和中亚传入。还有音乐、舞蹈乃至金属制作、烹饪,以及数学、语言等成就。外国人,从印度僧人到波斯眼科医生、粟特的卖艺人和商人,都可以自由进入中国。[61]

那么唐朝与域外有那么文化交流呢?张国刚和吴莉苇在其所著《中西文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中将汉唐的文化交流分为三部分进行了探究,一部分是探究外部交通的拓展,另外两部分是展示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成果。

中原传入西方:

(1)丝绸。

(2)纸张与造纸。

(3)铁器、瓷器、漆器,钢铁冶炼。

(4)灌溉与凿井。

(5)纺织技术。

西方传入中原:

(1)外来物种,葡萄、苜蓿、石榴、红蓝花、酒杯藤、胡麻、胡桃、胡豆、胡蒜、胡葱等。

(2)毛皮和毛织品。

(3)金银币。

(4)金银器。

(5)玻璃器和玻璃制造。

(6)奢侈品,香料、宝石和珍禽异兽。

(7)制糖。

(8)医药学。

(9)天文历法。

(10)艺术、装饰。

(11)音乐和乐器。

(12)舞蹈。

(13)百戏。

(14)景教。

(15)祆教。

(16)摩尼教。

(17)宗教艺术。

在唐朝的文化交流的著作中,有两本书不得不读。一是向达先生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二是中山大学蔡鸿生教授的《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题目小,意义大,读来妙趣横生。

(三)唐诗的兴盛

日本学者在谈到隋唐时期的中国文化时,是这样讲的:“与隋唐政治和社会同样,隋唐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诸如在诗歌方面有王维、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人,在书法方面有颜真卿,绘画方面有吴道玄,文章方面有韩愈和柳宗元等人,大凡我们脑海里立即能浮现出来的人名全都是唐代的人物。”[62]接下来引用了北宋文人苏轼的话:“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

诗在唐朝达到顶峰,主要有这样几个表现:

(1)诗的数量达到了顶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编纂的《全唐诗》收录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

(2)诗人的身份多种多样,帝王、贵族、公卿、布衣、僧、道等,遍布社会各个阶层,说明了诗歌普及程度之深。

(3)涌现了一批伟大的、不可逾越的诗人及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

(4)风格多变,后人无法创立新的风格。

(5)确立了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体裁。

唐诗的兴盛,使得唐朝的隆盛得到了极为酣畅的展示。唐朝的诗歌,成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高峰所在,后世只能仰望,而无法超越。唐诗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欣赏角度,只言片语便出意境,四六骈文就见真情。从此,诗与画一同成为中国人表情达意的途径与方式,也最大可能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