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老婆死后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老婆死后鼓盆而歌的故事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有着这样豁达的生死观,所以庄子的妻子死后,他竟箕踞鼓盆而放声高歌,为妻子的“物化”而欣慰。庄子自己在病重期间,儿子庄园要为他做棺材,并准备对他厚葬。这就是庄子对自己死前的绝妙描述。这就是庄子豁达的生死观,也是他鼓盆而歌的原因。庄子鼓盆,只是顺应感情的变化而已。妻死鼓盆而歌,以示旷达。对于庄子这样豁达的生死观,毛泽东至少是赞同和肯定的。

庄子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家,不仅议论标新立异,举动也不同凡响。其中令后世之人最不可思议者,要数“妻死鼓盆而歌”了。《庄子·至乐》篇记载: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这个故事仍然发生在庄子与惠子两位思想大师之间。

庄子的妻子死了,好友惠子前往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在妻子灵棚前一边敲打着瓦盆,一边唱着歌。

惠子质问他说:“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罢了,你怎么还敲着瓦盆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是的,我的妻刚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我后来想一想:人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连形体都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连气都没有。在若有若无之间的自然变化中,忽然有了气,气变化而有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我的妻变化又回到死亡,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的自然。她已安息在大自然的卧室里,去迎接她的新生,如果我再号啕大哭,反而显得我不通达生命的道理。所以我停止了哭泣。”

按照西周以来的传统礼法制度和习俗,丧葬是一件大事。根据文献记载,战国时期还存在着野蛮的殉葬制度,贵族富豪死后都用大量的珍贵物品随葬。贪生怕死是一种普遍心理。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皆生于道(自然),人也同样。因此他把人的生死比作天之昼夜,生叫作“天行”,死叫作“物化”,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生于道(自然)而死后归之于道(自然),所以乐生恶死实在没有必要。

正因为有着这样豁达的生死观,所以庄子的妻子死后,他竟箕踞鼓盆而放声高歌,为妻子的“物化”而欣慰。庄子自己在病重期间,儿子庄园要为他做棺材,并准备对他厚葬。临终前,庄子嘱咐儿子:“我死后,以天地为棺材,可谓大矣;以日月为葬璧,可谓亮矣;以星辰为珠宝,可谓贵矣;以万物为斋食,可谓丰矣。”这就是庄子对自己死前的绝妙描述。庄子一生洒脱恣意,放荡不羁,从容面对生与死。

生不足喜,死不足忧,两相比较,死并没有什么不好。形体的变化,是出于自然的变化。不要被这变化所惊骇,不要被这变化所苦恼。这就是庄子豁达的生死观,也是他鼓盆而歌的原因。庄子的妻死了,他多少还是有点痛苦的。所以他要敲瓦盆排遣。庄子鼓盆,只是顺应感情的变化而已。这时的哀乐并不打动他的心。

庄子一生贫寒,穷困潦倒。妻死鼓盆而歌,以示旷达。庄子这种近乎宿命论的悲伤忧患,是他看破忧患的一种乐观旷达,而最终消融在平易恬淡宁静闲和的微妙境界里。

对于庄子这样豁达的生死观,毛泽东至少是赞同和肯定的。他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识生命和死亡问题,认为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死亡也是最寻常不过的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