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毛泽东对“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的历史故事是熟知的,并拿它来说事。真名失传,因遭庞涓陷害,受过“膑刑”,故后人称之为孙膑。毛泽东引司马迁的话说“孙子膑脚”,即指此事。孙膑不同意,提出了“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齐威王令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孙膑在齐国为军师时,常与齐王、田忌讨论用兵作战,有时他也回答弟子提出的各种军事理论问题,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962年1月30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有名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讲到一个人的工作岗位“下降和调动”时,他说:

我认为这种下降和调动,不论正确与否,都是有益处的,可以锻炼革命意志,可以调查和研究许多新鲜情况,增加有益的知识。我自己就有这一方面的经验,得到很大的益处。不信,你们不妨试试看。司马迁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讲的这些事情,除左丘失明一例以外,都是指当时上级领导者对他们做了错误处理的。我们过去也错误地处理过一些干部,对这些人不论是全部处理错了的,或者是部分处理错了的,都应当按照具体情况,加以甄别和平反。但是,一般地说,这种错误处理,让他们下降,或者调动工作,对他们的革命意志总是一种锻炼,而且可以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许多新知识……(《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第816—817页)

毛泽东讲话中引用司马迁的一段话,出自他的《报任少卿书》。任少卿即任安,少卿是他的职务,他是司马迁的朋友。司马迁在这篇书信中说: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司马迁认为许多著作家(他们本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史学家)都是由于遭遇不幸,受到社会的迫害和压抑,有“道”难通,有志难申,为了表达意见,化解郁结,抒发怨愤,才著书立说,以留传后世的。

司马迁一连举了七个人和《诗经》作者的例子,其中包括孙膑。司马迁指出孙膑等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特意说明“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毛泽东则说:“司马迁讲的这些事情,除左丘失明一例以外,都是指当时上级领导者对他们作了错误处理的。”孙膑的上级是庞涓,他对孙膑施以“膑刑”,显然是典型的“做了错误处理”!当然,庞涓不是一般的“错误处理”,而是有意陷害,用刑致残!

虽然,毛泽东在这里谈的是“错误处理干部”也会让他们受到锻炼,学到知识,不是谈论著书立说问题。可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毛泽东对“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的历史故事是熟知的,并拿它来说事。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孙武的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鄄城)。生卒年月不可考。真名失传,因遭庞涓陷害,受过“膑刑”,故后人称之为孙膑。

少年时,与庞涓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庞涓先下山,在魏国为将。但他嫉贤妒能,自知才能不及孙膑,恐其日后胜过自己,便暗中把孙膑召到魏国,然后施毒计,处孙膑以“膑刑”(剔去膝盖骨)。毛泽东引司马迁的话说“孙子膑脚”,即指此事。

孙膑受辱不屈,诈疯过市,麻痹庞涓。后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来到齐国,客居齐将田忌家中。田忌与齐威王赛马,采纳孙膑之计,以下驷对上驷,以上驷对中驷,以中驷对下驷,两胜一负,首胜齐威王。孙膑赛马谈兵,齐威王大为赏识。不久,即拜孙膑为齐国军师。“田忌赛马”故事中隐含着孙膑以弱胜强的兵法要道,被后人称为“驷马之法”,或“三驷之法”。

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率军八万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次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打算直趋邯郸,包抄魏军,以解赵围。孙膑不同意,提出了“批亢捣虚”的作战方针。他形象地比喻说:要解开一团乱丝,只能用手去梳理,不能强拉硬扯。要排解争斗,只能善言相劝,不能动手参加。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精锐之师调到国外,老弱残兵困守国内,应“引兵疾走大梁(魏都城,今河南开封西北),捃其街路,冲其方虚”。庞涓必然弃赵回师自救。这样既解了邯郸之围,又可截击魏军于归途。田忌从其计。

庞涓闻齐师袭魏大梁,果然放弃邯郸,兼程回救大梁。齐军以逸待劳,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大败魏军。孙膑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谋略,创造了围困魏国都城大梁解救赵国邯郸之围的典型战例,为后世兵家所称誉。“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因此产生。

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求救于齐。齐威王令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齐军兵锋直指魏都大梁。魏惠王闻报急调庞涓回国,迎击齐军。孙膑对田忌说:“魏军一向自恃骁勇,轻视齐国,急于同我军决战。我们可利用敌人这种心理,诱其中计。《孙子兵法》上说,奔走百里去争利,就有牺牲上将的危险;奔走五十里去争利,也只有一半的部队能够参战。如今,魏军犯兵家大忌。我军已进入魏境,可装出胆怯样子诱敌。”遂确定了退兵减灶、设伏歼敌的作战方针。

庞涓率大军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欲与齐军决战。两军一接触,不料齐军掉头东撤。齐军在后退的第一天,造锅灶十万,第二天减少到五万,第三天减少到三万。庞涓见此,骄傲地说:“我知道齐军怯懦,现在他们进入魏境才三天,逃跑的士兵就超过了半数。”于是,丢下辎重和步兵,只率轻骑,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诱敌至地势险要的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命弓箭手埋伏在道路两侧,并约定见魏军火把举起,一齐放射。孙膑还命士兵在路旁一棵大树上,剥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夜幕降临时,庞涓追至马陵道,被横七竖八的树木挡住了去路。庞涓上前察看,隐约发现树上有字,叫人点来火把,看罢惊叫:“我中了孙膑的诡计了!”突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猝不及防,乱作一团,死伤无计,溃不成军。庞涓受重伤,自知败局已定,拔剑自刎了。齐军乘胜反攻,又打败了魏军后继部队,俘虏了魏上将军太子申,共歼敌十万余人。魏国从此一蹶不振,孙膑名扬天下。

孙膑在齐国为军师时,常与齐王、田忌讨论用兵作战,有时他也回答弟子提出的各种军事理论问题,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膑……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齐孙子》(即《孙膑兵法》),八十九篇,图四卷。但是后来这部兵书失传一千多年。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孙膑兵法》残简,上下编共三十篇,一万一千多字。前面笔者在《〈孙子兵法〉在世界军事史上影响很大》一文中已经介绍:81岁高龄、痛患眼疾的毛泽东,听到了竹简本《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发掘出土的消息,十分高兴,谈锋甚健,漫谈了它们的宝贵价值。毛泽东欣喜于孙膑的“兵法修列”,得到了地下出土文物的验证。

《孙膑兵法》的军事思想是多方面的。

在战争观上,孙膑主张“战胜而强立”,“举兵绳之”,提出了以战争制止战争的思想。在认识到战争必然性的同时,主张对战争持慎重态度。强调“事备而后动”,战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达到战而胜之。在建军治军方面,孙膑强调人的作用,提出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兵强“在于休民”及“得众胜”的观点。

在战略战术上,孙膑提出了寡可击众、弱能胜强的作战指导思想。主要战法是“让威”,即避敌锐气。还强调集中兵力,攻其无备等。他还提出“必攻不守”,即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思想,认为积极进攻,不消极防守,是用兵最紧要的事情。

孙膑主张在“敌富我贫,敌众我少,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打胜仗的道理和认识,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可贵因素。孙膑强调指挥员必须知“道”,即要学习和掌握战争的规律。他还强调“料敌计险”,就是对敌情要有正确的估量,对地形要有详细的了解。善于制造利己不利敌的作战形势,依据不同的敌情和不同的地形,取不同的战法。

孙膑是《孙子兵法》的重要传人。他把从孙武到他之间的兵学继承概括为“孙氏之道”。《孙膑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吴起的军事思想,为我国古代军事科学增添了新内容。孙膑的“驷马之法”和“围魏救赵”战法,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