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信背水阵的“历史事实”

韩信背水阵的“历史事实”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经举出“韩信破赵之战”等战例,以为中国古代“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韩信“背水为阵”胜赵军,大史学家司马迁有生动表述。占据赵营的汉军,乘机出击,韩信也指挥部队发起反攻。韩信引用的《兵法》名句,显然出自孙子《九地篇》。韩信以数万的兵力,远离后方,同号称二十万的赵军作战,汉军利于速决,不利于持久。

汉初韩信击赵,在井陉背水为阵,大获全胜,乃“陷之死地然后生”之著名战例。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曾经举出“韩信破赵之战”等战例,以为中国古代“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论持久战》收入《毛泽东选集》时(20世纪50年代中期),选编者为“韩信破赵之战”作注释说:

“公元前二O四年,汉将韩信率部与赵王歇大战于井陉(在今河北井陉县)。赵军号称二十万,数倍于汉军。韩信背水为阵,率军奋战;同时,遣兵袭占赵军防御薄弱的后方,使其腹背受敌,遂大破赵军。”(《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517页)

《毛泽东选集》的注释,是经毛泽东亲自审阅修改定稿的。这说明毛泽东十分熟悉这一战例,也非常欣赏韩信在这一战役中“背水为阵”所表现出来的指挥才能。

韩信“背水为阵”胜赵军,大史学家司马迁有生动表述。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王刘邦二年(公元前205年)9月,韩信、曹参率军击灭叛汉降楚的魏王豹后,黄河以北还有代、赵、燕等诸侯国。这时,韩信向刘邦提出一个逐个消灭代、赵、燕,然后东出三齐,截断楚军粮道的战略包围计划。刘邦采纳了这一重要建议,增调步兵三万,并派熟悉情况的张耳去协助韩信。同年闰九月,韩信率领部队击破代国,擒获代国的相国夏说。这时,刘邦把韩信的精兵调去荥阳、成皋一线,抗击项羽的进攻。第二年(公元前204年)9月,韩信率领数万人越过太行山向东进军,进攻赵国。

井陉口(今河北获鹿西南十里的土门关)是太行山八个隘口之一。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不利于部队行动。赵王歇与赵军统帅陈余集中兵力于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准备与韩信决战。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越过黄河,俘虏了魏豹、夏说,乘胜进攻赵国,士气正旺,必须避其锋芒;但是,汉军从千里以外运军粮来,补给困难,井陉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它的军粮一定在后面,只要赵军利用深沟高垒,坚决不出战,让我带领三万人马从小道出去夺取汉军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使他求战不能,后退无路,不出十天,就可以把韩信、张耳的头拿回来。否则,我们是一定要被汉军打败的。但是,陈余却说“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并且认为韩信兵少又疲劳,对这样弱敌避而不击,就会引起诸侯的轻视而来进攻赵国,拒绝了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探知李左车的作战方案没有被采纳、赵军统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等情况后,十分高兴,立即指挥部队开进到距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当天半夜,传令部队出发,向前推进。同时,挑选两千名骑兵,密令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色旗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翼侧的抱犊寨山(今河北井陉县东),隐蔽起来,等待赵军离开营寨追击汉军的时候,抢占赵军营寨,把汉军旗帜树立起来,从侧后断敌归路。接着,韩信又派一万多人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东岸,背靠河水摆成阵势,以迷惑赵军,增长其轻敌情绪。赵军看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退,都暗笑韩信不懂兵法,十分轻视。天一亮,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帜,带着大将的仪仗鼓号,向井陉口开进。赵军离营出战。双方大战了很久,汉军假装战败,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退,与事先背水列阵的一万人会合。赵王歇和陈余误认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指挥部队追击汉军,抢夺战利品。汉军前面是敌人,背后是河水,拼命抵抗。这时,埋伏在赵营侧后的汉军骑兵乘势抢占赵军营寨,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旗帜。赵军久战不胜,陈余下令收兵。当赵军发现大营全部插上汉军旗帜时,大惊失色,纷纷逃散。占据赵营的汉军,乘机出击,韩信也指挥部队发起反攻。赵军向泜水(今河北获鹿南五里,现在已经湮塞)败退,被汉军追上,全军覆没。赵王歇被俘,陈余被杀。

事后,诸将问韩信:“《兵法》右倍(背)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韩信回答说:“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韩信又说:汉军兵士大多是新招募来的,没有经过训练,如同赶着集市上的人群去作战一样。因此,必须把他们置于后无退路的境地,才能使他们拼死战斗,人自为战,否则是不行的。

韩信引用的《兵法》名句,显然出自孙子《九地篇》。他的设“背水阵”,置汉军于“死地”,一是故意装愚守拙以迷惑赵军,使其轻敌上当;二是迫于内部新兵不愿意作战,故意把其置于危险境地,逼迫他们拼命作战。后一点在今天并不可取。但是,“韩信破赵之战”在战争指导上还是有一些正确的东西。韩信以数万的兵力,远离后方,同号称二十万的赵军作战,汉军利于速决,不利于持久。这一点,赵国谋士李左车看到了,向陈余做了分析,并提出建议,但是没有被陈余采纳。而韩信则能知己知彼,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兵力上数量少,又处于不利地形,便利用陈余的轻敌心理,将计就计,来了个背水列阵,故意示敌以破绽,诱使赵军脱离有利地形,同汉军决战。埋伏在赵军侧后的两千骑兵,乘机抢占赵军阵地,出敌不意地配合主力夹击赵军,一战而胜,全歼赵军,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

毛泽东在他的军事杰作《论持久战》中,将其作为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战例,其肯定的内容是包括韩信背水设阵使汉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指挥艺术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