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武子书上这句话

孙武子书上这句话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子兵法》中没有“示形”一词,只讲了四种“示形”办法。“示形”是毛泽东依据《计篇》“四示”的概括。《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引用和阐发《孙子兵法》内容较多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在遵义会议上,凯丰说:你那些东西,并不见得高明,无非是《三国演义》加《孙子兵法》。凯丰他自己也没看过《孙子兵法》,却说我用的是《孙子兵法》。

1936年冬,毛泽东在陕北保安红军大学一科,为学员们做关于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的讲演。

此后,他广泛听取学员们的意见,仔细增删修改,于12月底将演讲稿整理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军事著作。通过学习、讨论和研究,把中国革命战争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上升为理论。

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这部著作未能全部完成。但仅从已经发表的部分中,我们即可看到至少有下列七处是对《孙子兵法》的引用和阐发。

第一处是:

“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了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版,第201页)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第二处是:

“如果进攻之敌在数量和强度上都超过我军甚远,我们要求强弱的对比发生变化,便只有等到敌人深入根据地,吃尽根据地的苦楚……才能到达目的。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版,第201页)

“以逸待劳”一语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第三处是:

“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版,第201页)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一语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第四处是:

“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版,第201页)

“示形”语出《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中没有“示形”一词,只讲了四种“示形”办法。“示形”是毛泽东依据《计篇》“四示”的概括。

第五处是:

“退却开始时机的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及时退却,使自己完全立于主动地位,这对于到达退却终点以后,整顿队势,以逸待劳地转入反攻,有极大的影响。江西粉碎敌人第一次、第二次、第四次‘围剿’的战役,都从容不迫地对付了敌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版,第201页)

“以逸待劳”一语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已见第二处所引。

第六处是:

“人民赞助、良好阵地、好打之敌、出其不意等条件,都是达到歼灭目的所不可缺少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版,第201页)

“出其不意”语出《孙子兵法·计篇》:“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第七处是:

“但是开始准备的时机问题,一般地说来,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因为后者的损失较之前者为小,而其利益,则是有备无患,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版,第201页)

“立于不败之地”出自《孙子兵法·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引用和阐发《孙子兵法》内容较多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共引七处六条(“以逸待劳”引用两次),其中明引三处,暗引四处,涉及《孙子兵法》的《计篇》《谋攻篇》《军争篇》《形篇》。

史实证明,到陕北(保安与延安)以后,毛泽东花相当功夫深入研究了《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并吸取其精义,把握其精髓,达到了熟烂于心灵活运用的境地;不能以一般性的接触闻知、浏览翻阅相看待。

毛泽东在陕北钻研《孙子兵法》等古今中外军事名著目的明确:为着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教训,构建我军的军事战略和军事路线。

关于此点,他自己有明确说法:

1960年12月25日同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谈话说,到陕北我看了《孙子兵法》等八本书——

“那时看这些,是为写论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为了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7页)

1961年3月23日,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正确的策略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只能来源于调查研究时说:

没有那些胜利和那些失败,不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经过万里长征,我那个《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小册子也不可能写出来。因为要写这本书,倒是逼着我研究了一下资产阶级的军事学。有人讲我的兵法靠两本书,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我是看过的,《孙子兵法》当时我就没有看过。在遵义会议上,凯丰说:你那些东西,并不见得高明,无非是《三国演义》加《孙子兵法》。我就问他一句:你说《孙子兵法》一共有多少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请你讲讲。他答不出来。我说:你也没看过,你怎么晓得我就熟悉《孙子兵法》呢?凯丰他自己也没看过《孙子兵法》,却说我用的是《孙子兵法》。那时打仗,形势那么紧张,谁还管得什么《孙子兵法》,什么战斗条令,统统都忘记了的。打仗的时候要估计敌我形势,很快做出决策,哪个还去记起那些书呢?你们有些人不是学过四大教程吗?每次打仗都是用四大教程吗?如果那样就完全是教条主义嘛!我不是反对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原则非有不可,我这篇文章里头也讲了的。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打仗离不开调查研究》《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二〇一〇年版,第一一七—一一八页)

看来,毛泽东在陕北下功夫研读《孙子兵法》等古今中外的军事名著,写出系统的军事论著,进行军事理论创立,并非偶然。与他决心清算“左”倾教条主义者错误军事主张,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大有关系。

在写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毛泽东还有两次明确引用《孙子兵法》之处:

1937年8月,他在《矛盾论》中说:

……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312—313页)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论持久战》的讲演,强调“知彼知己”对认识战争现象的重要,他说:

……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490页)

写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著,还实现了一个愿望,那就是为《孙子兵法》正名,为“《孙子》罪案”辩冤。毛泽东在论著中引用孙武子的名言后,时而说“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时而说“孙子的规律”,时而说“仍是科学的真理”。这是对孙子学说的科学评价。而“左”倾领导者则判定《孙子》是“不合时宜的东西”,是敌人“专有”的东西,是反“马克思主义兵法”的东西,运用《孙子》于革命游击战争是“右倾机会主义的动摇”。两种评价,可谓天壤之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