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二章: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与人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这是孔子赞成的一种品德。朱熹注:“和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四书集注·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群易于党,能群而不党,故可贵。”孔子还说过:“吾闻君子不党”(《论语·述而篇》),“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篇》),“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篇》),其义一致。
君子果真如孔子所言:“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毛泽东持怀疑态度。
在1958年1月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对所谓“右派”言论,进行了逐一反驳。当谈及“君子群而不党”时说:
“君子群而不党,没有此事,孔夫子杀少正卯,就是有党。” (《我所知道的毛泽东——林克谈话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林克曾任过毛泽东的秘书。在谈到毛泽东对孔子和儒学的否定时,他说:孔子生在2000余年前,儒家学说一直是封建社会的正统学说,其中维护陈旧道统伦理的说教规范,其中天命论等非唯物主义的观念,自然是与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念格格不入的。对此,毛泽东历来持否定态度。
特别是当有人用孔孟行为、儒学观念对毛泽东进行指责时,毛泽东在反驳中,往往对孔孟儒学作言辞激烈的抨击。在1958年1月28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所发表的讲话中对所谓“右派”很多言论进行了反驳。在谈及“君子群而不党”时,他举孔夫子杀少正卯心事,证明孔子“就是有党。”反证所谓“君子群而不党”说的荒谬。
孔夫子杀少正卯,《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 孔子为什么诛少正卯?《史记》只说少正卯“乱政”。《荀子·坐宥》《孔子家语·始诛》等史籍也都均有记载。
然而,至南宋时朱熹对此事提出质疑。他说:“若少正卯之事,则予尝窃疑之。盖《论语》所不载,子思、孟子所不言,虽以《左氏春秋、内、外传》之诬且驳,而犹不道,乃独荀况言之。思必齐、鲁陋儒,愤圣人之失职,故为此说,以夸其权耳。吾又安敢轻信其言,而遽稽以为决乎?聊并记之,以俟来者。”(《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自此,在孔子研究中,关于孔子诛少正卯一事便成了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
其实,朱熹的话说得很明白:“尝窃疑之。”怀疑是可以的,但怀疑并不等于否认史籍记载。毛泽东是相信孔子诛少正卯一事的。早在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毛泽东就说:“关于孔夫子的缺点,我认为就是不民主,没有自我批评的……‘三月而诛少正卯’,很有些恶霸作风,法西斯气味。”
毛泽东这些话对孔子的批评十分严厉。合看1958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上对“君子群而不党”的批驳,进一步说明孔夫子诛少正卯“就是有党”。毛泽东对“君子群而不党”持否定性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