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语中孔子提出知人则哲吗

论语中孔子提出知人则哲吗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思,“三”含有多的意思,即多思。孔子以为,行事务穷理而贵果断,思虑过分,反而有失。孔子为什么不同意季文子这样“三思而后行”呢?对于宦懋庸所言,当代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若以《左传》所载文子先后行事证明,此话不为无理。”就是说孔子主张再思即可,是针对季文子的情况而言的。孔子还是提倡思而后行、慎重从事的。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

论语·公冶长篇》第二十章: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鲁国的大夫季文子,对每件事情都要考虑多次才去做。孔子听到了,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历仕鲁国文公、宣公、成公、襄公诸代。死于襄公五年。“文”是谥号。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他说此话时,季文子已死去很久了。

三思,“三”含有多的意思,即多思。 凡事三思,一般来说总是利多弊少。季文子行事过于谨慎,瞻顾周详,凡事必反复思考,考虑多次后才决定做与不做。如出使晋国,闻晋侯疾,求遭丧之礼而行,以为有备无虞。春秋时人称之。孔子讥之,以为再思即可。孔子以为,行事务穷理而贵果断,思虑过分,反而有失。这是思考的中庸之道。程颐注:“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思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

孔子为什么不同意季文子这样“三思而后行”呢? 清宦懋庸《论语稽》载“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云云。对于宦懋庸所言,当代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若以《左传》所载文子先后行事证明,此话不为无理。”

就是说孔子主张再思即可,是针对季文子的情况而言的。是孔子在评论季文子这个人,说他做事过分小心,思虑太多,往往都为自己考虑,这样不好。并不是说思考多了不好。孔子还是提倡思而后行、慎重从事的。他提倡“再思”,还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篇》)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