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尝言志矣

孟子尝言志矣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劝他送回俘虏,速从燕国撤兵,协助燕国另立君主。这即是孟子对世人的疾呼,也是孟子的自我安慰和勉励。《孟子》本章的这一主旨对学生时代的毛泽东的政治理想有一定影响。1913年冬,他在自己听课笔记《讲堂录》中,记录下孟子言志的话:孟子尝言志矣,曰:志至也,气次也。毛泽东上学时对《孟子》论志的言论非常喜欢,并记录在自己的《讲堂录》内,说明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倾慕孟子这些圣人,胸怀大志,想干一番事业。

(引用之十九)

公元前314年,燕国君主禅让,因权位之争引起了国内动乱,齐国乘机攻占燕国。取燕后,齐军烧杀掠夺,激起了燕国百姓的抱怨;秦、楚等诸侯国也准备出兵伐齐救燕。

战事逆转,齐宣王忙问计于孟子。孟子劝他送回俘虏,速从燕国撤兵,协助燕国另立君主。(《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居功自傲,没有听从孟子的劝告。至公元前312年,燕国臣民和诸侯军队合力反叛,齐军大败。为此,齐宣王自觉“甚惭于孟子”。

孟子认为,齐军伐燕这等大事,齐宣王事先没有征求自己的意见;占领了燕国后,又不听从自己的劝告。孟子对齐宣王很失望,深感自己在齐国推行仁政的希望破灭了,于是孟子毅然辞去了客卿之聘,在无奈之下失望地离开了齐国。

在离开齐国返回故乡的路上,孟子与学生充虞有一段对话,谈论到名人世出与孟子的志向。《孟子·公孙丑下》第十三章记载: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与学生充虞这段对话的意思是:

弟子充虞问道:“先生似乎不太高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不埋怨天,不责怪人。’”

孟子回答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是不同的啊!每过五百年一定有圣君出现,那时一定有闻名于世的贤人。从周代以来,七百多年了。按年数算来,已经超过了五百;从时势来看,也该出现了圣君贤人啦。看来老天爷还是不想使天下太平啊,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 你说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孟子因与齐宣王政见不合,愤而解聘,离开齐国,对学生充虞发了一番“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感慨,就是说每过五百年必有像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圣君出现,也必有如皋陶、稷、契、伊尹、姜太公、散宜生这样的贤臣辅佐,以此来抒发了“舍我其谁也”的政治理想。从这些话可看出孟子是有抱负的,他要效法先王,以天下为己任。“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即是孟子对世人的疾呼,也是孟子的自我安慰和勉励。

《孟子》本章的这一主旨对学生时代的毛泽东的政治理想有一定影响。1913年冬,他在自己听课笔记《讲堂录》中,记录下孟子言志的话:

孟子尝言志矣,曰:志至也,气次也。持其志,毋暴其气。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曰:我亦欲正人心,定邪说,距诐行,以承三圣者。(《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89页)

这里所引孟子语分别见《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公孙丑下》及《孟子·滕文公下》三篇,其中有二句与原文略有出入,这二句的原文是:“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讲堂录》中记录的这些孟子论志的话,虽然个别地方与《孟子》原文略有出入,但大致意思无误。

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的人生观是积极入世的,是有胸怀、有抱负的。

毛泽东上学时对《孟子》论志的言论非常喜欢,并记录在自己的《讲堂录》内,说明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倾慕孟子这些圣人,胸怀大志,想干一番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