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

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在引用“失道寡助”时所说的“道”与孟子的“道”是不同的。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在这里,毛泽东已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升到客观事物“规律”的高度来看待,肯定了它普遍适用的真理性。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也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科学的正确的论断。

全面抗战进行快一年的1938年5月,毛泽东审时度势,进行了战略层面的深入思考,撰著了千古杰构《论持久战》。在这篇文章中他说:

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49页)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如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亲美派,顽固地限制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幻想依赖外援迅速地取胜。而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则大肆叫嚷“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为其公开投敌制造反革命舆论。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十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都是错误的,对抗日战争构成极大危害,前者使人们产生妥协行为,后者使人产生轻敌倾向。为彻底批判这两种错误观点,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抗日军民的思想,坚定全国人民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指明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必然之路,毛泽东在总结十个月的抗战经验和红军作战的历史经验后,写出了《论持久战》这篇名著。并首先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讲演。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的著作里,毛泽东对抗日战争做出了伟大的科学的预见。他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论证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他对中日双方的特点作了精辟分析,引用了《孟子·公孙丑下》第一章“得道多助”和“失道寡助”的道理来说明中日双方的优劣。

毛泽东在引用“失道寡助”时所说的“道”与孟子的“道”是不同的。孟子所谓的“道”,是指治国的方法,也就是他极力推行的“王道”“仁政”;毛泽东所说的“道”,意指“进步”和“正义”。

毛泽东在文中说日本“失道寡助”,是指它所进行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退步的、野蛮的。“这样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依据”。

与此相反,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它的优点之一正是“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特点注定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毛泽东的结论:中国的正义“多助”,日本的“失道寡助”,决定了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由此可见,毛泽东观察问题和衡量优劣的立场、视角和方法,与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密切相关。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又说:

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48页)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分析敌方特点时指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从国际形势方面来说,毛泽东指出,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而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将把对日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就是“失道寡助”的规律。这是从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产生出来的。

毛泽东在这里运用孟子“失道寡助”的观点,来说明日本帝国主义及其一切反动的、非正义的、野蛮的人或行为,必然会失去人们的支持和拥护,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这里,毛泽东已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升到客观事物“规律”的高度来看待,肯定了它普遍适用的真理性。日本的侵略是非正义的,“失道寡助”,虽强必弱,终究失败;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得道多助”,虽弱必强,最终会胜利。

毛泽东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给全国人民指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唯一正确的道路,对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极大的动员和组织作用。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也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科学的正确的论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