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虑论(方孝孺)

深虑论(方孝孺)

时间:2022-0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1〕方孝孺:浙江宁海人,惠帝时任侍讲学士,燕王进南京后,命他起草登位诏书,他拒绝,因此被灭十族,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这篇史论是方孝孺《深虑论》十篇中的第一篇。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2〕?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3〕,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4〕。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5〕。光武之惩哀、平〔6〕,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7〕,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8〕,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9〕,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注释】

〔1〕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今浙江象山县)人,惠帝时任侍讲学士,燕王(即成祖朱棣)进南京后,命他起草登位诏书,他拒绝,因此被灭十族(九族及其学生),死者达八百七十余人。有《逊志斋集》。

〔2〕与:同“欤”。

〔3〕庶孽:妾所生之子。

〔4〕七国: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叛。

〔5〕武、宣:汉武帝、宣帝。王莽:西汉大臣,以外戚夺权,篡汉。

〔6〕哀、平:指西汉末年的哀帝,平帝,亡于外戚。

〔7〕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有秘传的预言,说女主武氏将代有天下。唐太宗乃尽杀疑似者。

〔8〕释兵权:宋太祖惩于唐藩镇之乱,解除功臣兵权,全由中央控制。

〔9〕几:事物变化前的细微迹象。

美文共赏

这篇史论是方孝孺《深虑论》十篇中的第一篇。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列举各朝各代兴亡的大量史实,论证了“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从而引出中心论点“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所不能及者,天道也。”即智可以谋人,但是不可以谋天。希望统治者引以为鉴,思虑长治久安的策略。作者占有大量的史料,经过高度概括,为文章所用,然后通过正反阐述和论证,不仅言之有据,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本篇名句

“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