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秋声赋(欧阳修)

秋声赋(欧阳修)

时间:2022-0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1〕,曰:“异哉!”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3〕,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4〕,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1〕,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2〕,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3〕,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4〕,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5〕。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6〕;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7〕;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8〕,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9〕,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10〕,夷则为七月之律〔11〕。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12〕,黟然黑者为星星〔1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注释】

〔1〕悚:恐惧。

〔2〕淅沥:形容雨、雪、风等的声音。萧飒:风声。

〔3〕鏦鏦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4〕衔枚:古代行军常令士兵口中横衔着一种形状像筷子的器具,防止喧哗,以免被敌人发觉。

〔5〕明河:天河,银河。

〔6〕霏:云气。

〔7〕砭:刺。

〔8〕缛:繁多,繁茂。

〔9〕义气:刚正之气。

〔10〕商:古乐五声之一。

〔11〕夷则:古乐十二调之一。

〔12〕渥:浓郁。丹:红色。

〔13〕黟:黑色。

美文共赏

这是一篇借秋景来感怀人生,抒发惆怅心情的著名文赋

此文最佳绝妙之处就是作者把秋色写得可见可闻,活灵活现。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

另外作者也巧妙地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全文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形象具体,把“秋”之威力作了生动的再现,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文中把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互相对比,这样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也很富于意味。

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叹惋人生,借景抒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全篇把写景、抒情、记事、议论熔为一炉,浑然天成。语言流畅、声情并茂,是篇富于文采的佳作。

本篇名句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我们人类,本是万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心中常受激动,必定损伤精神,何况要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