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时间:2022-0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徵对此深感忧虑,于贞观十一年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之一。劝诫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据说唐太宗看到此文十分赞赏,亲自写诏书答复魏徵,并且把本奏章放置案头,以做警惕。魏徵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5〕。虽董之以严刑〔6〕,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8〕,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得,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10〕

【注释】

〔1〕神器:指帝位。

〔2〕域中之大:天地间的重要位置。

〔3〕景:大。克:能。

〔4〕吴、越:春秋时期两个敌对的诸侯国。

〔5〕行路;过路的人。

〔6〕董:督责。

〔7〕人:民。唐时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以“人”代“民”。

〔8〕下百川:居于百川之下。川,江河。

〔9〕盘游:指游猎。三驱:三面驱赶禽兽,留一面让禽兽逃走,以示人君好生之德。

〔10〕百司:百官。

美文共赏

唐太宗起初能够励精图治,后来逐渐骄奢。魏徵对此深感忧虑,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73年)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之一。劝诫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反复开导,语重心长。据说唐太宗看到此文十分赞赏,亲自写诏书答复魏徵,并且把本奏章放置案头,以做警惕。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来规劝唐太宗。这些主张虽然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是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魏徵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本篇名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流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多聚积道德仁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