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章下第十

万章下第十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万章下”为《孟子》第十篇的篇名。详可参见“万章上第九”的题解。此章系孟子阐述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各自德行后进行比较,前三者各有其圣明之处。而孔子则是继大成者,倡中庸之道,对所遇问题从不偏激,从不过分与不足,总是恰到好处。比较而言,伯夷过于清洁,不容易有群众。伊尹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令人由衷敬佩。柳下惠与劣等君主也能相处,不以为羞惭;低下官位,也能将就。

题 解:

“万章下”为《孟子》第十篇的篇名。详可参见“万章上第九”的题解。该篇共9章,所选用的3章又1节,主要论述了:一、爵禄等级的差距、比例;二、任何有作为的人,都是虚心接纳众多朋友以至先圣先贤的优胜思想,以成就自己的贤明和能力的。为了学懂学透古人施仁爱于天下的思想,还必须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整体形势,这也是交友学道的具体作为。该篇还论述了诸先圣的高尚情操,而最终提出孔子圣之圣者也,是继众圣之大成者。

10.1原 文: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原10.1)

译 文:

孟子说:“伯夷是一尘不染的圣人;伊尹是积极承担天下重任的圣人;柳下惠是善于和谐的圣人;孔子是因时而宜的圣人。孔子是集大成的圣人。集大成的圣人,犹如铜钟的声音与玉磬的声音很好地结合。铜钟声是奏乐开始的条理,玉磬声是音乐终止的条理。使音乐有条理的开始,这是智慧的事;使音乐有条理的终止,这是圣哲的事。智慧,如同是巧技;圣哲,如同力量。从百步之外射箭,射到靶子了,是你的力量;射到靶心了,就不只是你的力量所能达到的了。”

评论:

此章系孟子阐述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各自德行后进行比较,前三者各有其圣明之处。而孔子则是继大成者,倡中庸之道,对所遇问题从不偏激,从不过分与不足,总是恰到好处。比较而言,伯夷过于清洁,不容易有群众。当然,与《滕文公》下所论陈仲子不完全一样,而其性质大为相像。《汉书·东方朔传》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伯夷清高令人赞许,但他做不了人民的带头人,只能做清高的隐居之士。不与恶人苟同可以,与庸俗人相处犹“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这是不可以的。人无完人,如有一点毛病的人,就不能与之相处,那世间即无人可处了。况且伯夷过于清高本身就是缺点。拒绝与多数人相处者,有天大本事也是没本事,因为他们的本事不能适用于群众中,只在自己的脑海里,那就等于没本事。所以伯夷清可以,但缺乏群的观点,他就不是圣人。当然,伯夷宁可饿死,也要保持清洁这一点是值得赞颂的。而伊尹则更值得赞美。什么样的君主都能侍奉,什么样的人民都能调遣。治世努力做事,乱世也努力做事。无论什么情况,经过他的努力都会对国家对人民更有利一些,更好一些。就因为伊尹有高度的责任心,自认天生万民,自己是天生先知先觉者,有责任去化民、醒民,使其明白道理。如有人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化育,犹如自己把他推入泥沟中。由于责任心极强,伊尹就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什么环境中都努力去做事、去化民。这样就难免其谁的官都可以做。《史记·殷本纪》载,“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似乎有损于原则性。不过。伊尹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令人由衷敬佩。柳下惠与劣等君主也能相处,不以为羞惭;低下官位,也能将就。做事不藏贤能,尽力而为,但都合乎做事的原则。被冷落不抱怨,失掉权势不哀怜;与谁都处得来;任何非礼之人非礼做法,都不能动摇他的高风亮节。他绝不像伯夷那样对非礼者躲得远远的。他容易得众,但外表有清浊不分的嫌疑。而孔子则与三圣异,大原则从不含糊,对自己祖国鲁国与齐国的态度截然不同,可以快点离开就快点离开;可以长久地住下去,就长久的住下去;可以静观其变,就静观其变;可以做官就做官,一切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办法对待。并且一生一世对待所有问题既合乎仁、礼,又合乎中庸,犹如众乐器合奏,乐音无不全者。始于金声条理分明,终于玉振般的余絮清晰,非圣而且智者不能完满一生所行之大道。只有伟大的圣人孔子才能如此。所以孔子是诸圣之集大成者。

10.2原 文: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原10.2)

译 文:

北宫 问孟子说:“周朝颁行爵禄的具体情况,怎么样?”

孟子说:“详细情况不得而知。因诸侯怕周的爵禄制度束缚自己的野心,因而厌恶规范的等级,于是把有关的记载都毁掉了。但是我孟轲曾听说过周礼规范等级制度的大概。天子一等,公一等,侯一等,伯一等,子、男一等,共五等。君一等,卿一等,大夫一等,上士一等,中士一等,下士一等,共六等。制度规定天子自己占有土地方圆一千里;公、侯占有土地方圆百里;伯方圆七十里;子、男方圆五十里,共四等。达不到方圆五十里的,不能直属天子,附属相邻的诸侯,叫附庸。天子的卿俸禄比侯,天子的大夫,俸禄比照伯,天子的头等士俸禄比照子、男。大国各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君的俸禄是卿的十倍,卿是大夫的四倍,大夫是上士的二倍,上士是中士的二倍,中士是下士的二倍。下士与普通勤杂人员同等俸禄,其所得俸禄足以代替他耕地所得了。第二等国家各有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君是卿的十倍,卿是大夫的三倍,大夫是上士的二倍,上士是中士的二倍,中士是下士的二倍,下士与普通勤杂人员同样俸禄。其所得俸禄足以代替他耕地所得了。小国各有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君是卿的十倍,卿是大夫的二倍,大夫是上士的二倍,上士是中士的二倍,中士是下士的二倍,下士与普通勤杂人员同样俸禄,其所得俸禄足以代替他耕地所得了。耕地农夫所得,一成年男子百亩地,百亩土地得到较好地耕种,上等农夫可养活九口人,二等农夫可养活八口人,三等农夫可以养活七口人,四等农夫可以养活六口人,五等农夫可以养活五口人。普通人在官府做勤杂人员的,他们的俸禄比照这个等级。”

评论:

北宫锜,依朱熹注:北宫,姓;锜,名;卫国人。班,颁行。

一夫百亩,一男劳动者种地百亩为基准。下士,最小的官为下士;庶人在官者,普通百姓在官府充当差役的人。此二者均与种一百亩田的农民所得相同。中士俸禄等于两个农民的种地所得;上士俸禄等于四个农民种地所得;大夫等于八个农民种地所得;卿俸禄等于三十二个农民的种地所得,公侯俸禄等于三百二十个农民种地所得。其它官员与二、三等诸侯参照此比例颁发俸禄。概而观之,天子在外,共六等:一、二、四、八、三十二、三百二十。这个等级之间的差距、比例,偶见之,似觉悬殊,其实,整个古代社会等级之间获利的悬殊程度要比孟子所倡导的大得多。此章以北宫锜发问引出孟子对周代官俸问题的回忆,其实是孟子托古改制,所提出的有关明确官俸等级制与正定名分的章法。以防贪官污吏,随意扩大差距,鱼肉百姓。“诸侯恶其害已也,而皆去其籍。”可见孟子提出的明确等级制和等与等之间的差距比例,权势者是极力反对的,他们怕这个等级规范限制其无限膨胀的私欲。这就反证了孟子所提出的等级制和差距比例是在承认等级制度基础上规范各级官员欲望的。所以,孟子于此提出的社会分配的等级与差距是改革社会管理蓝图的一部分。这是改革,不是复古。孟子很伟大,两千年前竟能提出如此高明的分配改革方案,并点中要害,改革的阻力在于权势者。这对于今天分配制度改革也有切实的参考价值。应明确社会分工有等级;但差距不能拉得太大。低等级者要正视自己的工作与地位,只有通过忠诚勤劳、克己奉公的工作,才能改变自己的待遇与地位。而高等级者,不要因设法扩大自己的利益而害大公。而要严格恪尽职守,拒绝不义之财。

10.3原 文: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原10.8)

译 文:

孟子对万章说:“影响一个乡的贤达人士,自然与一乡的贤达人士交朋友;影响一个国的贤达之士,自然与一国的贤达之士交朋友;影响天下的贤达之士,自然与天下的贤达之士交朋友。使天下的贤达之士都成了朋友还嫌不够,又注重研究古代贤达之士。诵读他们的诗歌,阅览他们的书籍,不懂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这就是注重与古人交朋友啊!”

评论:

任何一位有作为的人,无论做人,还是治人安民,都是虚心接纳众多朋友以至先圣先贤的优胜思想,以成就自己的贤明和能力的。《吕氏春秋·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众也。”每个圣贤的智慧都是来自人类的思想精华,所以善友大利于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的提高。孟子认为,只以同代人为友还不够,还不足以借鉴古代圣贤的思想。这样就需要读古人的书,学古圣先贤的大作为。但为了学懂学透圣贤施仁爱于天下的思想,还必须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整体形势。这也是注重交友学道的具体作为。

10.4原 文:

齐宣王问卿。

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

王曰:“卿不同乎?”

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

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王勃然变乎色。

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

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原10.9)

译 文:

齐宣王向孟子问卿的标准。

孟子说:“大王您问的是什么卿?”

齐宣王说:“卿还有什么不同吗?”

孟子说:“有不同。有国君的亲贵所任的卿,有外姓官员所任的卿。”

齐宣王说:“请问亲贵所任的卿标准是什么?”

孟子说:“国君犯了大错误就劝谏;反复劝谏都不听,就另立新君。”

齐宣王即刻变了脸色。

孟子说:“大王您别不高兴。大王问我,我不敢不以正理回答。”

齐宣王的脸色平定下来,而后又请问“外姓官员所任的卿标准是什么?”

孟子说:“君有错误就提建议,反复提都不听,就辞职离开。”

评 论:

大过,将要亡国之错误。易位,重立新君。

与国君同姓卿有宗族亲情之义,又有紧密的利害关系,所以同姓卿更关心国家的兴亡。可见,2300年前,孟子思想中有一些国家贵族共权的想法。先祖创了基业,后代人都应共同奋斗,巩固发展这分基业,更不能使之失去。也有些贵族共和的思想,在重大问题上,要征得贵族的支持。不然则行不通。而异性卿一般不能进入到贵族集体中去,且多被贵族抵制。异姓卿的存在就是靠国君的信任和重用,缺乏贵族集体力量的支持。所以一旦君有过谏而不听,也就是君对其信任度减弱了,他就不易做下去了,所以只有离开。秦孝公任用商鞅,众贵族均抵制。孝公去世,其子惠王登基,不信用商鞅,与原本就反对商鞅的贵族沆瀣一气,杀害了商鞅。如果商鞅明晓此章所论之理,早些离去,则可避免杀身之祸。古代社会各朝的后期君主个人专政的程度愈来愈大,贵族多半不能制约君主,君主胡作非为,贵族也无能为力“易其位;”而异姓重臣屡谏而不被重视,也不去其位。而多是采取敷衍塞责,不负责任,保官保命,自私自利的策略。但无论历史怎么发展变化,此章孟子所论的道理一直体现着,即使今日亦然。任何单位与领导关系密切的优秀干部都更能替这个领导负责任,这就是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