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章上第九

万章上第九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篇名“万章”取于《孟子》第九篇第一章首句“万章问曰”前二字。该篇为万章上,是《孟子》第九篇,共9章,所选用的2章,主要论述了:一、尧没有权利把统治地位交给舜,他只有推荐权;如果人民不拥戴舜,尧的推荐也不能使舜得到权力。孟子于此告诫统治者人民是权力归属的最高裁定者。可见孟子重视人民的作用与地位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绝不应把人民授予的权利视为私有物,玩弄于股掌之上,置人民利益于不顾。

题 解:

篇名“万章”取于《孟子》第九篇第一章首句“万章问曰”前二字。原《孟子》“万章”篇分为上、下两部分,后来则明确分为上、下两篇,即“万章上”、“万章下”。该篇为万章上,是《孟子》第九篇,共9章,所选用的2章,主要论述了:一、尧没有权利把统治地位交给舜,他只有推荐权;如果人民不拥戴舜,尧的推荐也不能使舜得到权力。孟子于此告诫统治者人民是权力归属的最高裁定者。二、伊尹以天下为己任,立志以荛舜之道兴国觉民,称“非予觉之而谁也?”

9.1原 文: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音zhūn zhūn)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音近jìn)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原9.5)

译 文:

万章说:“尧把天下给了舜,有这件事吗?

孟子说:“不是这样,天子不能把天下给人。”

万章说:“那么,舜取得天下是谁给的?”

孟子说:“是天给他的。”

万章说:“如是天给他的,天有指令话语吗?”

孟子说:“没有。天不用讲话,把舜的德行与理事能力公之于天下百姓罢了。”

万章说:“把舜的德行与理事能力公之于百姓,又怎么样?”

孟子说:“天子能向天推荐人,不能迫使天给那人天下;诸侯能向天子推荐人,不能迫使天子给那人诸侯;大夫能向诸侯推荐人,不能迫使诸侯给那人大夫。过去尧向天推荐舜而天接受了他,公之于民,而人民也接受了他。所以说:‘天不用说话,把舜的德行与理事能力公之于百姓罢了。’”

万章说:“请问:‘尧向天推荐舜而天接受了他,公之于百姓而百姓也接受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孟子说:“尧派他主持祭祀而百神接受他的祭祀,这就是天接受了他;派他主持管理事务而主持得很好,百姓接受他的管理,这就是人民接受了他。天给他天下,人民给他天下,所以说:‘天子不能把天下给人。’舜辅佐尧二十八年,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天安排的啊!尧去世,哀悼三年后,舜为使尧子丹朱得以继位,便跑到南河的南边。但朝见天子的诸侯,不去朝拜丹朱而去朝拜舜;告状的人不去向丹朱诉说而去向舜诉说;唱诗的人,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所以说:‘这是天安排的啊!’然后,舜回到国都登天子位。而不然的话,舜住进尧的宫室,逼迫丹朱让位给他,那就是篡位,就不是天给他的了。《尚书·泰誓》说:‘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观察天下的,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听取天下人的意见的。’讲的就是这类问题。”

评 论:

谆谆,语重心长,诚心诚意。暴,公布。朝觐,朝见天子或王。尧之子,丹朱。讼狱,因断案不明,而争论是非曲直。逼,此为驱逐意思。

此章明确了一个重大问题:天下非天子私有财产。天下是由天和民共同决定其主宰者的。其实,天作为神灵之天是不存在的,于此只是一种假托之词。那么,民具有决定天下主宰者的实际作用,则是孟子的真实思想。于此章孟子竟然提出,一个最高统治者立得住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天受之”;一个是“民受之”。天是虚的,民是实的。人民接受与不接受统治者就成了统治者是否合格的最高裁判。可见孟子重视人民的作用与地位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而两千年帝王统治的社会,表面“独尊儒术”、“崇尚孔孟”,实际行动上却一直否定了孟子重民的思想。《明史·钱唐传》:“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命儒臣修孟子之节文云。”朱元璋竟然命儒臣删去重民的论述句子八十余处,且命科举不许由删节处出考题。其实历朝历代帝王皆有朱元璋式的畏惧,只不过回避重民思想罢了。而朱元璋却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删去重民的句子,实在是愚蠢至极。但不久也恢复了孟子的配享地位。把孟子供得再高,仅择其利于一家天下者大颂之,而倡导民力、民智、民权者,则避而不论,则是两千余年间一以贯之的做法。此章说明一个大道理。做天子,做王侯,本应得到人民的认可,得到人民的认可就是得到天的认可。这样的统治者才名正言顺,才有人民的拥戴。凡成大事者,总要有天下国家人民为重的观念,不争个人的名利,礼让谦逊;在权力面前总要退避三舍,让人民选择管理者。人民选择谁,谁就应忠诚于人民,肝脑涂地,报效国家和人民。绝不应把人民授予的权利视为私有物,玩弄于股掌之上,置人民利益于不顾。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各级各类管理者们要更尊重人民,真的为人民办事。

9.2原 文: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音消xiāo)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音翻fān)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音博bó)。’”

译 文:

万章问孟子说:“有人说:‘伊尹以烹调滋味为喻向汤阐说治国之道’,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没有,不是这样。伊尹在有莘氏的原野耕地,而乐于尧、舜治国之道。不合乎尧、舜道义的,说把天下给他,他头都不回,说赏他千辆兵车,他看都不看。不符合尧、舜之道的,一粒草籽也不肯给人,也不肯接受别人的一粒草籽。汤派人拿钱币去请他,他不以为然地说:‘我为什么要接受汤的钱币和聘礼呢?哪如我通过种田而乐行尧、舜治国理民之道呢?’汤三次派人前往聘请伊尹,于是尹伊完全改变了原来的说法:‘与其我通过种田,而去乐行尧、舜治国理民之道,何如我使汤成为尧、舜式的君主啊!何如我使汤的百姓成为尧、舜时的百姓啊!何如我亲自见到尧、舜时的景象呢!上天生这些人民啊,安排先懂道理的人去使这些人民明白道理,我不去使他们明白,靠谁呢?’伊尹考虑天下的人民,普通男男女女还有没受到尧、舜恩泽的人,如同自己把他推入沟壑中;他如此把天下的事当作自己的任务!所以到汤那里劝说汤讨伐夏桀,而拯救人民。我没听说过自己邪曲而能端正别人的,更何况侮辱自己还能端正天下呢?圣人的举措不一样,有的离君远,有的离君近,有的离开,有的不离开;旨归都是坚持圣洁之道罢了。我听说伊尹凭尧舜的治国方略劝说汤,没听说凭烹调技艺劝说汤。《尚书·伊训》说:‘天诛罚攻击牧宫的夏桀,起于在亳都我与汤的共识。’”

评 论:

以割烹要汤,用烹饪的技艺求仕进。有莘,伊尹隐居时所居之国。千驷,四千匹马,此指马匹之多。嚣嚣然,赵岐、朱熹均解为自得无欲之貌。幡然,翻然,反过来。枉己,屈己,过于自谦。辱己,自己往自己身上沾污。古人认为技艺之事乃劳动者所为,非君子所为。伊尹以厨师角度讲治国之道,就等于把自己降低了身份。《伊训》,古文《尚书》逸篇名。造攻,攻伐。牧官,夏桀之宫。朕,是秦以前人们的自称,即我。亳,商都。

今存古文《尚书·伊训》讲夏桀作恶多端,“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与此章《伊训》曰相似。可知孟子引文的真实性。伊尹,《万章》下:“伊尹圣之任者也”。《尚书·商书》第一篇汤誓;第二篇仲虺;第三篇汤诰;第四篇伊训;第五、六、七篇太甲上、中、下;第八篇咸有一德,皆言商汤与伊尹治国政绩,但都没有涉及“负鼎俎调味以干汤”之事,足以说明孟子言之有据。但《吕氏春秋·本味》载伊尹以至味说汤。结论是“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无疑,《吕氏春秋·本味》篇是以调味讲治国之道。指出必须有甘酸苦辛咸,调和至精,方得美味。《史记·殷本纪》也载有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就此二则史料看,伊尹以调味喻调和人心,治国理政,终于得到汤的重用,而展其治国雄图大略,这也没什么降低身分和辱己求仕之嫌。但此处孟子再次强调求仕者要讲气节,不能蝇营狗苟,要堂堂正正,这是正确的。不过,《吕氏春秋》、《史记》二书所载者,不一定是万章问曰:“割烹要汤”的涵义。而无论怎么理解,孟子所论的是正确的。此章要点在于圣贤隐居不如出仕;只自己认识正确,不如使众人认识正确;自己明白,不如使大家一起都明白;孟子于此体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非予觉之而谁也”的承担思想,真是很伟大的。孟子写的是伊尹,实质是在表述自己的伟大心迹。自己乐于为天下负起责任来,其拯民于水火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孟子真是一位积极进取、热心救世的伟大思想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