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修《秋声赋》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鉴赏】

赋发展到中唐至北宋,又呈现出新的文体特点。与诗文革新运动的进程相一致,赋中融入了散文的纡徐流畅,创造了一种新的类别,即文赋。欧阳修的这篇《秋声赋》就是宋代文赋的奠基之作。

自古以来,以“秋”为主题的作品不胜枚举,单就赋而言,早有宋玉的《九辩》,后有潘岳的《秋兴赋》,到唐代甚至有刘禹锡、李德裕创作的同名之赋。但这些都不如欧阳修的《秋声赋》享誉盛名,流播久远。其最大的原因,就是此赋对于传统悲秋主题的深化和创新

《秋声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这一年欧阳修54岁。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谈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十分不好,“自去岁秋冬以来,益多病,加以目疾,复左臂举动不得”,“自盛暑中忽得喘疾,在告数十日。近方入趋,而疾又作,动辄伏枕,情绪无悰,深思外补,以遂初心……形容、心志皆难免强矣”,同时,受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朝野出现了很多动荡,已至暮年的欧阳修因此更加感觉身心俱疲,于是萌生了退隐之心,向朝廷请退但一时未获准许。种种往事和经历,也让欧阳修对自然、宇宙和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和感怀。

因此,《秋声赋》看似写秋声,实则包蕴着宏远、复杂而深邃的思想主题。在悲秋叹老、感慨时局之外,还隐约渗透着作者对客观之自然与主观之生命的形而上的思考,充满哲学的意味。作者通过对“秋声”全面而细致的描摹,最终说明了“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的普遍道理,表达了“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的凄凉感怀和无奈叹息,而同时,赋中流露出一种宋代文人普遍具有的洞达、节制、平和的心态和沉静、睿智、超脱的人生观。此类主题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在赋史上还是十分鲜见的。

这篇赋文的特色之一在于构思的精巧。作者在赋中安排了两个形象,一个是“我”,一个是“童子”。开篇他写到和童子的一番对话,颇有意趣。“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结尾欧阳修又设计了一个有童子参与的片段,即“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这样一来,赋文的结构非常清晰,行文也十分严谨,而且取得了首尾呼应、意境圆满的效果。另外的两点好处在于,其一,作者和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童子的天真和懵懂恰恰反衬了“我”的深思与多感,作者作为文人士大夫善体察、善悲悯的情怀和清醒、孤独而忧伤的思考者的姿态,一下子生动了起来;其二,两番场景的描写均体现出了“静”的特点,加之构成文章中间部分的对于秋声的波澜四起的描写和对于人生的深切感怀,就形成了动静结合的艺术特点,使文章富有跌宕、变换的美感。

赋文的特色之二在于以赋的传统笔法对于秋声多角度的、不同手法的、细腻而形象的描摹。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分别这样描绘:“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作者先从听觉写起,抓住秋风的声音特征,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创造了精妙的比喻,同时,充分描写了秋色、秋容、秋气的种种形状,以为秋声作陪衬和铺垫,使自然界之秋声完完全全、生动具体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之后,作者借景抒情,顺势转入了感慨和议论,使文章有迂回顿挫之感。

《秋声赋》的特色之三是语言的精丽,尤其是形容词的运用,如“淅沥”、“萧飒”、“奔腾”、“砰湃”、“栗冽”、“绿缛”等,精致妥帖,亮人眼目,能将事物的特点表达到极致。另外,其行文自然流畅,此赋一方面体现了古文的自由形散之美,一方面又展现了赋文的整饬排列之美。其中短句间的押韵,也使赋文充满了明快而和谐的美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