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明德,注重个人修养

明明德,注重个人修养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大学教育的三大原则把“明明德”放在第一位,“明明德”关乎着人自身的改造问题。“明明德”之意,就是人通过不断地砥砺、打磨,使自身本有的德行放出光彩来。要懂“明明德”,必须对孔孟的人性论有所理解。报道称,美国和加拿大很多大学的研究人员不断通过试验证明4至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明显偏向那些行为端正者。事实上,试验结果基本上接近100%。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儒家思想的根本就是思考人的改造和社会的改造问题。在人的改造与社会改造的关系上,儒家更看重人的改造,认为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人所组成,当每个人都改造好了,由人组成的社会才能改造好,故儒家把人的改造看作是第一位的。所以大学教育的三大原则把“明明德”放在第一位,“明明德”关乎着人自身的改造问题。

“明明德”三字,前一个“明”字是动词,有“打磨”“擦亮”之意;后一个“明”是形容词,即光明的、美好的,与“德”相连,就是“美德”。当然,这里的美德,不仅仅是善恶意义上的德行,还是广义的美德,就是人所拥有的好的天资和秉性。用孔子的话来说包括智、仁、勇、艺、礼等层面,用孟子的话来说是仁、义、礼、智四德。“明明德”之意,就是人通过不断地砥砺、打磨,使自身本有的德行放出光彩来。要懂“明明德”,必须对孔孟的人性论有所理解。

在人性论上,孟子承认人具有食色之性,相当于叔本华所谓的“求生的本能”和“繁殖的欲望”,这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但人还具有另一种秉性,即同情恻隐之心、羞耻之心、礼敬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善端”。儒家持积极、正面的态度,认为人天生有善的根芽,这就是“良心”“良知”。这里的“良”,不仅仅是“好的、善的”意思,而且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自然而然”的意思。其实,现代科学家也倾向认为,人天生具有善的根芽和苗头。

西班牙《趣味》月刊2013年12月号发表题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文章称,当孩子淘气时,人们总会笑称他们是“小恶魔”。人们总认为孩子容易学坏的根源在于一种传统的观念,即我们文化深处的一种观点认为,孩子如果缺乏成人的管教就会出现野蛮的行径。不过最近的一些心理学分析却提出,与流行观点不同的是,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拥有很强的辨明善恶的能力。他们不仅知道其中的区别,还更趋向于选择善。报道称,美国和加拿大很多大学的研究人员不断通过试验证明4至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明显偏向那些行为端正者。事实上,试验结果基本上接近100%。这使得科学家们得出结论认为道德感是与生俱来的,也许是以某种方式扎根在我们的基因库里。也就是说,我们变成好人并不仅仅因为父母的教育,更因为人性本善。

也许有人会问,在这样还没有学会说话也无法交流想法的幼年如何得出试验结论?婴儿的确无法说出心声,但我们仍可以从他们的喜好中得到答案。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将他们的实验室搬到了幼儿园,他们的很多研究对象甚至还不会爬行。研究人员会向他们播放一个有趣的木偶剧,内容包含了一些道德难题,当然并不至于到分辨《小红帽》里大灰狼的诡计或是区分三只小猪的不同个性那么复杂的程度。报道指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基莉·哈姆林及其团队创建的这一木偶场景试验的结果表明,87.5%的10个月大婴儿会在呈现不同性格的木偶中选择最为善良的那个,而100%的6个月大婴儿都毫不犹豫地回避选择那个表现出不诚实行为的木偶。报道称,语言障碍在很多年中都曾是研究人员在该领域无法取得进展的主要原因,直到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们才找到了一种能够理解儿童思维的最简单的方法:注意他们在观察什么,什么物体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及持续多长时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保罗·布卢姆认为“眼睛是婴儿心灵的窗户”。这一方法在木偶场景试验中被用在了年龄更小的研究对象身上。研究人员将表现出不同性格的木偶放置在仅3个月大的婴儿面前各30秒,结果表明,这些还不会抓取物体的婴儿不约而同地在最善良的木偶身上目光停留时间最长,而对“坏”木偶则表现出忽视的态度。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文·平克在其所著《唤醒人性中的天使》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基因中拥有趋向“善解人意、自制、理性和公正”的特性,他所说的“善解人意”就是孟子所说的“同情恻隐之心”,他所说的“自制”就是孟子的“礼敬之心”,他所说的“理性”就是孟子的“是非之心”,而“公正”则与孟子的“羞耻之心”有关。因此所谓的“天使”存在于我们的遗传天性中,但并不能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只是在大脑中产生作用,真正决定我们所作所为的是大脑的运转。

当然,人是身与心、灵与肉的统一体,心灵要通过肉体与神经系统的机能来体现。具体说,人的德行要通过大脑神经系统来实现,而大脑神经系统由数亿万的神经元组成。不仅如此,构成神经元的细胞不仅有数量、大小、薄厚等差异,而且细胞回路的连接有通与塞之差异,随之对德行的实现有一定的差异影响。凡是大脑神经系统功能相对强大的,德行就能很好地发挥,凡是大脑神经系统功能相对弱的,德行就受到限制。而且,人的肉体机能容易受到外物的诱惑而具有扑向外物的冲动,当人的肉体过多沉溺于外物而注意力被吸引时,德行往往被遗忘,或者说这种善德潜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受到外在物欲的遮蔽,如尘土遮蔽了镜子,乌云遮住了太阳一样。这就需要不断地打磨、擦亮,一方面使大脑神经系统由薄变厚,由小变大,由塞变通;另一方面通过克制物欲的沉溺,使向外追逐的心返身回来,去除遮蔽,重现本心,这就是“明明德”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