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讲中唐诗歌。中唐社会正属于改革的时期,在政治上实行改革,文学上也改革。在散文方面有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在诗歌方面有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在中国历史上,诗人自编诗集开始于白居易,所以他的诗歌散失得很少。这个“穷”,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是指精神方面,精神上不得志叫穷,而物质上没有叫做贫。穷,不得志,自己要管好自己;达,显达,有所作为,就要兼善天下。白居易是最典型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今天讲中唐诗歌。公元755年(到762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元气大伤,大约在公元780年左右开始有些起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一种改革的潮流。在中国历史上,任何革新运动都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产生:一方面社会有矛盾,一方面又有转机;一方面有弊端,一方面又有希望。如果一个社会没有矛盾、没有弊端,可以用两句诗歌来形容:“春色满园关不住”,“万紫千红总是春”。社会非常好则不需要改革。如果说一个社会没有转机,没有希望,这个社会则可用另外两句诗歌来形容:“无可奈何花落去”,“流水落花春去也”。这个时候也不用改革了,因为没有希望了。我认为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中唐社会正属于改革的时期,在政治上实行改革,文学上也改革。在散文方面有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在诗歌方面有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这是总的、大的背景。盛唐时期李白的豪情已逐步消失了,从杜甫开始关心现实,揭露社会的弊端,影响了以后的诗人。

杜甫以后到中唐时开始有两个诗人:一个是元结,一个是顾况,他们都是继承了杜甫反映现实的传统,用诗歌描写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所以元结和顾况可以看作是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先声。他们写了不少诗歌,不举例了。我先特别介绍一下顾况,他生于公元726年,死于公元810年左右,活了80多岁。他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方面都影响了白居易。在他60多岁时,白居易才20多岁(白是772年~846年)。唐朝文人有个时尚叫干谒,文人把自己的诗歌作品拿去请当朝有权威的人物看一看,或者是文坛权威,或者是政坛的宰相,只要德高望重有权威的人说你写得好,你便一下子声名鹊起,誉满京华,身价百倍。白居易把自己写的诗歌,拿给顾况请他看一看,他正准备睡午觉,递了过去,他未及打开,先看一下名字:“白居易”,就随口说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米贵不是指物价,而是说这个地方人才济济,你要想在长安这个地方生活下来可不容易呀!他一边说一边打开诗一看,看完第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下子就站起来,他说:能够写出这样诗歌的人,“居天下亦易!老夫前言戏耳”,刚才是开个玩笑。顾况从此就非常看重他。白居易很受顾况的影响,诗的内容多反映现实,形式上则喜欢在题目下加个小注,都是受顾况影响。比如《卖炭翁》的题目下,加上“苦宫市也”:我写这首诗是揭露“宫市”扰民。皇帝的宫里人到宫外边采购东西,不给钱或给很少的钱,老百姓非常痛恨这样一种现象,称之为“宫市”。

元结、顾况之后,有些诗人如钱起、韦应物都是这个时候的诗人。韦应物是个山水诗人,他最有名的诗《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最后一句,曾经成为宋代画院的一个绘画的题目。有个人画了野外涧边有个小船,有一个摆渡老人,懒洋洋地坐在船上。这幅画最得这首诗歌真谛:野渡无人,不是说一个人没有,而是指没有行人来往,所以摆渡老人百无聊赖地坐在船上。韦应物也是非常同情老百姓的。他有首诗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我所管的县里老百姓有流离失所,我拿国家的俸禄感到非常有愧。白居易也有这种情怀。他有诗《观刈麦》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老百姓刈麦时的辛苦劳累。最后说:“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担,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我认为“邑有流亡愧俸钱”是封建时代官吏中非常难得的一种心态,能想到老百姓的痛苦。

在白居易之前,还有个诗人叫李益,写了这样的一首比较好的边塞诗《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你看这样的诗歌,不像盛唐气象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到了中唐就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听到家乡小调就怀念家乡了,远远没有盛唐时期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豪情。到晚唐,有个诗人叫陈陶,他有一首诗歌《陇西行四首》(其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你看,诗到了晚唐的时候,边塞诗已是催人泪下了。丈夫战死已成白骨一堆,南方的妻子不知道,每晚做梦还和他团聚呢,还是春闺梦里人。从盛唐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到中唐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到晚唐的“犹是春闺梦里人”,可以看出时代对诗歌的影响。李益还有一首小诗,大家可能会引起共鸣。他跟外弟十年后又相逢了,非常激动,但又很快又要分手了,于是写了《喜见外弟又言别》,写得非常真切。他说:“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写得非常真切: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又有多少艰难险阻在等着我们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非常生动,写得很好,很容易引起人共鸣。从杜甫到白居易之前,我们就简单地讲以上这些。

下面讲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是个相当了不起的诗人,他是唐代诗人中诗歌流传下来最多的,共有2700多首,没有一个超过他。像李白只有900多首,杜甫只有1400多首,而白居易一个人就有2700多首。他的诗为什么有那么多流传下来呢?主要是因为他活得长、写得多,并且在50多岁的时候,就自己为自己的诗歌编集子了。在中国历史上,诗人自编诗集开始于白居易,所以他的诗歌散失得很少。这看似好事,但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他把自己诗歌中什么东西都收进来了,有些不好的、无聊的也都收进来了。而像李白虽然只有900多首,但他去世后,他叔叔为他编的集子有个序言,说李白的诗已“十失八九”,真正好的就是能流传下来的诗歌。反过来说,没能传下来的东西,大都不是真正好的东西。我从不为中国诗歌遗失的东西而惋惜,真正好的东西一定会流传下来,如李白的900多首,每一首都是精金美玉。

白居易一生分两个时期。儒家最典型、影响最深远的两句话:《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个“穷”,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是指精神方面,精神上不得志叫穷,而物质上没有(无吃无穿)叫做贫。现在贫穷都连在一起说了。穷,不得志,自己要管好自己;达,显达,有所作为,就要兼善天下。白居易是最典型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40岁以前,他做谏官,以诗歌作为奏章,他认为诗歌应“补察时政”,对老百姓有帮助。前期他主张“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还有一句最典型的话,是他著名的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能无病呻吟,不能无目的地只关心自己一身,应为了时事,为了老百姓而写。这是中国诗歌中的一条关心现实的红线:从《诗经》开始,《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人不喜欢无病呻吟,或者只关心自己,那样意义不大,诗歌要有真实的内容。汉乐府继承了这个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到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我们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所以在前期,白居易不遗余力地为老百姓歌唱,他在做左拾遗(是个谏官)时,对皇帝直言规劝,他把自己的诗歌作为奏章,来给皇帝提意见。在前期的作品中,著名的有《新乐府》五十首,还有《秦中吟》十首,这六十首诗歌都是反映民间疾苦的。“乐府”是汉代管理音乐的机构,后来成为诗歌体裁的名称,叫乐府诗。他的新乐府不用旧题目,他可以不歌唱,但本质上和乐府一样反映现实,反映老百姓的心声。比如《卖炭翁》,写了个卖炭的老人在山里砍柴烧炭,脸上怎么黑,心里怎么愁苦,早晨天寒地冻,在冰雪地上推了炭车赶到城里去卖,他的心理活动是最典型的两句话,白居易把同情的笔深入到贫苦人内心的最深处,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担心天一暖和,我的炭就卖不到好价钱了,所以但愿天气一直寒冷,尽管自己冻得哆哆嗦嗦,还祈求老天,你再寒冷一点吧、再寒冷一点吧,只要炭能卖个好价钱就行,我们一家子才能活下去!写得多么深刻。白居易还有一首诗《红线毯》,写南方女子采桑养蚕、择茧缫丝织成地毯,一寸地毯不知要费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但统治阶级拿来铺在宫殿地上供美人踩踏歌舞,毫无爱惜之心。最后他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揭露得非常深刻。

白居易41岁那年,因为一件事情被贬官到了九江,即陶渊明的家乡,成为江州司马。他在“达则兼善天下”时写得多么激烈,连皇帝都受不了,如“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残酷欺压老百姓的就是豺狼虎豹!但是被贬职后,白居易一下子变为消沉了,开始走上“穷则独善其身”了。他自己说:“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看不出忧喜,无所谓了,管他人世间是对与不对呢,我都不管了。实际上,他也没有完全消极,在杭州、在洛阳还为社会做了不少好事。简单说一下他好的诗句。有首诗写自己盖房子,一定要找个好邻居:“每因暂出忧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另外,还有一首诗歌《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任何人世间的事物,时间是最有力的试金石,是最好的考验。我们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周公旦辅佐成王,他没有一点二心,却有流言说他要篡位;王莽非常之谦恭,人们不知道像他这样的人后来会造反:向使当初死了,那么“一生真伪复谁知?”这首诗写得挺好的。

白居易前期有一首长诗,叫《长恨歌》,共有120句,840个字。他被贬以后的后期又写了一首长诗,叫《琵琶行》,有88句,616个字。我以为,他全部2700多首诗歌,哪怕一首也没有,只要有这两首诗,他就永垂不朽。清代孙洙编选《唐诗三百首》,很有眼光,他普及唐诗给小孩们读,竟把这两首诗都选进去了。

《长恨歌》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得非常好,后来写到马嵬坡,“六军不发无奈何”,唐军要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和杨国忠,唐朝皇帝也保不住自己心爱的女子,“宛转蛾眉马前死”。后来回到长安,“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也是有矛盾的:他第一句就说“汉皇重色思倾国”,治理国家不能重色,这个批评是很严厉的,但他接着又寄以深深的同情。这首诗艺术上说来非常好。当时唐代政治比较开明,白居易去世次年即位的皇帝是唐宣宗李忱,他在悼白居易诗里,特别称赞“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我数了一下,李忱是玄宗下的第九个皇帝,你看他居然对于一个说他祖上“重色”的诗人,不但不惩处,反而称颂说你这诗写得好。说明当时是很开明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一个临邛道士能把杨贵妃的灵魂招回来,留下一个尾巴说:当时并没有把杨贵妃赐死,而是有个宫女代替她死了。她跑到哪了?到日本去了!日本后来还煞有介事地找几处遗迹,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中国历史悠久,对同一历史事件历代都有不同看法。如刘项相争,刘邦把项羽围在垓下,项羽带了十几个人逃到乌江边上,一个老船夫叫他上船过江,项羽说:八千江东子弟跟我过江征战,今只有几人还,我无颜见江东父老。乃拔剑自刎。对此,杜牧在《题乌江亭》诗中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到了宋代王安石,他不同意这个看法,在《乌江亭》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对此持不同观点。写得最好的,不是男子写的,而是女子写的,宋朝李清照的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认为不过江东,自刎才是英雄汉!这20个字,每读至此,我就对历史上多少好男儿写不出这样的诗而感到汗颜,我自己也汗颜。到了清朝,袁枚不同意白居易的观点,在所写诗《马嵬驿》中说:“劝君莫唱长恨歌,人间亦自有天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石壕村出自杜甫的《石壕吏》,有多少老百姓因安史之乱而生离死别,比唐玄宗想念杨贵妃的眼泪不知多多少!

《琵琶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用诗歌描写音乐的最好的诗歌。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形体的东西,是转瞬即逝的。诗歌是语言艺术,用诗歌把美妙的音乐刻画出来,保留下来,是非常难的。音乐反映生活主要有两个要素:一个是节奏,一个是旋律。绘画反映生活,也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线条,一个是色彩。诗歌反映生活,主要靠文字。所以用诗歌来表现音乐,是不同种类的艺术之间的相互表现。所有用诗歌表现音乐的作品中,《琵琶行》是最好的。现在就只讲《琵琶行》的音乐描写。白居易用了两个方法:第一,以声拟声,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来摹拟琵琶的声音。当人们读了这首诗歌以后,会唤起一种联想。比如他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我们没有听到当时弹奏琵琶的声音,但是听过急雨打窗的声音,听过私语的声音。读了这样的诗歌以后,会唤起一种生活的联想。用人们生活的经历来弥补和丰富音乐的声音。这是以声拟声。

但是最好的还在于第二种手法,描写效果,侧面烘托。有时一件事情,正面已无法描写了,索性不从正面描写,而进行侧面烘托。正面描写往往是有限的,而侧面烘托往往是无限的。举个例子:我讲过汉代的乐府诗中有一首叫《陌上桑》,描写秦罗敷长得很美,说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人最漂亮的是脸,脸上最漂亮的是眼。美得已无法用文字描写了,诸如眉如柳叶,不过像柳叶一样;目似双星,不过像星星一样;樱桃小口,粉面桃腮,唇红齿白……美都是有限的,诗人高明之处在于他大胆撇开这些不写,却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看到她时忘情的表现:过路的人见罗敷如此美,歇下担子、捋着胡子欣赏;少年人见罗敷如此美,脱下帽子,露出美丽的帩头,以引起对方的注意。耕者忘了犁地,锄者忘了锄地,都是因为看傻了。这里“坐”是因为的意思。原来理解为看到罗敷如此漂亮,所以才“来归相怨怒”,回家就跟妻子打架,说你为什么长得这么丑?但后来认为劳动人民不会有不好的感情,于是理解为互相之间埋怨:就是你,因为看罗敷没有把今天的农活干完!这就是侧面描写。他用美所产生的效果是无限的、是惊人的,说明美本身的惊人,说明美的无限,美的惊人,读者想象多美就有多美!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有一百个人就能想象出一百个罗敷,多么了不起!

现在,来看看白居易是多么高明。在《琵琶行》中,他共写了三次弹琵琶。第一次,“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就是效果,一下子产生了“主人忘了归去、客人忘了出发”这样的效果。然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是一个高潮,是最完整的一次。弹完以后,他说“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琵琶有四根弦,最外边最细的是高音,最里面粗的是低音。我们看白居易的伟大,他的了不起,他的大手笔,体现在下面两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写得好!弹奏时很多的船都被美妙的琵琶声吸引过来了,很多的船上一定有很多的人,可是一点声音也没有,说明人们都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人们已经进入琵琶的美妙梦境中去了。现在忽然停下,人们恍惚如梦方醒,从梦里回到现实中来,回到秋江之上,啊,原来皎洁的月光,已经洒满了眼前秋江。实际上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早已出来,人们听琵琶声把周围的美景都忘了,把周围的环境都忘了。待琵琶停下来了,人们如梦方醒。这两句是大手笔,最高明,写出了极致效果。第三次弹琵琶是“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也是写弹的效果。第一次弹,是无头无尾,第二次是有头有尾,第三次弹,弹完后我为你写一曲《琵琶行》,却没有结尾,结在人们的眼泪中了,在哭声中淹没了。

白居易是非常有成就的诗人。中唐的其他诗人,我们简单说一说。比如韩愈,他是以文为诗,是很有特色的。比如他有一首小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春天刚刚到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他的审美集中点在写春天刚来时的景色:春色满皇都不一定最好,只有草色遥看则有、近看却无,才好。另外,还有一首写他有一次去了古庙,在《山石》诗中写道:“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写景写得非常大气。后来宋代有位词人秦观(少游),他的诗词多写男女恋情,人们都说是“女儿诗”,他有一首诗《春日》说:“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写花像有情女子,上面的露水像眼泪。后来金人元好问《论诗》评此诗说:“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韩愈的这首《山石》,等于是无题,是第一句诗的开头两个字,即“山石荦确行径微”诗句的开头。所谓《山石》句,即“芭蕉叶大栀子肥”。清人薛雪又写了一首诗,反驳元好问,说:“先生休讪女郎诗,《山石》拈来压晓枝。千古杜陵佳句在,香雾云鬟也堪师。”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他在长安,怀念在鄜(fū)州的妻子,写了一首《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巧妙在他不写自己想念妻子,却说妻子此时在家中想我。清浦起龙评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这是一个写诗的好方法,感情加倍深刻。“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两个意思:一种解释是小儿女不懂想念困在长安的爸爸,二为不懂他妈妈在想念长安的爸爸。“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说妻子在外面站了很久,看月光想念杜甫,头发被露水打湿了,清辉下玉臂都寒冷了,可见时间很长。什么时候能见面,双照泪痕干呢?“香雾云鬟也堪师”,杜甫堂堂正正,他写妻子那么多情,也值得学习,写多情不一定不好。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新中国成立之前写过一文,说《月夜》中“香雾云鬟”应指月中嫦娥,认为杜甫不会用艳词写自己的妻子。但是后来选文集时未收此文。吴小如先生和他是世交,问他为何此诗的析文不选入书中,俞先生非常幽默地开了一个玩笑说:“我怕杜太太不高兴。”

另外,还有柳宗元。他有一首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多说了,留待讲散文、古文运动时再讲他。

还有一个刘禹锡,是非常了不起的。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很好。在唐代诗人中,七绝写得最好的有四个人:一个是王昌龄,被称为是“七绝圣手”;一个是李白,人们称其七言绝句和王昌龄“争胜毫厘,俱是神品”,不相上下;第三个人就是刘禹锡,第四个是晚唐的杜牧,杜樊川。刘禹锡的七言绝句写得非常好,他跟着王叔文参加改革,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掉了。他们有八个人跟着王叔文改革的,都被贬为“司马”,“司马”是个有名无实的官,史称“八司马事件”。他被贬官十年,之后被朝廷召回,写了一首诗《游玄都观绝句》: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中有一种怨气在里边。他的政敌报告给皇帝说刘禹锡还不服气,皇帝一看,又把他贬下去14年。14年后又回来,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后来又没有重用他,把他弄到洛阳做太子宾客,当个闲官。刘禹锡有很多诗写得很好,如七律《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非常之好。刘禹锡有几首学习民歌的绝句写得很好,如《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民歌中有个重要的表现手法,叫做“谐音双关语”,就是说,这首词里的“晴”表面上意义不重要,真实里面的“情”更重要:说他有情,等他不来;说他无情,他却来了。

下面讲一下孟郊和贾岛,他们二人是以苦吟著称的诗人,合称“郊寒岛瘦”。孟郊一生非常贫寒,做过小官。他有一首小诗,写自己搬家:“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一车都没有装满。讲他一首著名的大家都会背的诗歌《游子吟》,我以前讲过这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为儿子准备行装,缝补衣服,用针连着线,线连着针,暗喻母子心心相连,儿行千里母担忧。密密,即一针一针把母亲对儿子博大深厚的爱缝进去。我曾经著文分析过这首诗。本来儿子说三个月能回来,缝五针就行了,假如三个月回不来、五个月才回来呢?母亲又缝了八针,还没有回来怎么办,又缝了十五针!这就是母亲,只有母亲能这样想,只有母亲能这样做!她把对儿子的爱,一针一针缝进去。人世间有很多爱:有夫妻、男女、父母、兄弟、朋友的爱,有一些爱也许能赶上母爱的博大和深厚,但所有的爱在母爱前都黯然失色,那是因为母爱的无私,母爱的不求回报,母爱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李清照的词用叠字多,如《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黄昏、点点滴滴”。连用了那么多叠字,但不及这“密密”和“迟迟”两组叠字,因为叠进去、表达出来的是伟大的母爱!

我国古代有个故事,后来被改编成一出戏剧叫《灰栏记》。说有个女子,带着自己才几个月的儿子回娘家,走到半路上忽然下雨了,一个同行的女子把伞撑过来说:“你抱孩子太累了,让我替你抱一会儿吧。”她说好吧,过了一会儿,雨过天晴,那个女子抱着她儿子走了,说:“儿子是我的!”两人争执不下,儿子也不会说话,怎么办呢?迎面来了个老人,听了她们两人的诉说,沉思片刻,顺手抓起一把灰来,在地上划了个圈,把儿子放在里面说:“你们一人拽一只手,朝相反的方向,谁先把儿子拽出圈,儿子就是她的。”一个女的哭呀,哭呀,另一个女的一下子把孩子拽了出来。老人对她说:“这个儿子不是你的!”这个女的不服,说,“你刚才不是说了,谁先拽出来就是谁的吗?”老人说:“如果你是他的亲生母亲,你就不会使劲儿地拽,你把孩子拽坏了怎么办?”所以不能使劲。孩子很小呀,尽管拽不出来便不是我的孩子,也不能使劲呀,使劲把孩子拽坏了怎么办?所以母爱是不能作假的,母爱是不能掩饰的,这是非常深刻的。

我在日本讲学,还听说过一个弃母的故事。有个孩子三岁时爸爸去世了,他妈妈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后来妈妈瘫痪了。儿子娶了媳妇,开始还可以,时间长了,他媳妇说,把她扔了吧,她又不能干活,还要伺候她拉屎撒尿,不如把她扔了。时间长了,儿子有点心动,有一天天气很好,他对他妈妈说:“我背妈妈出去玩玩吧。”妈妈的心是最敏感的,知道要把她扔掉了。儿子觉得扔得越远越安全。儿子背着她朝深山里走,她在儿子的肩膀上,尽量把能够得到的树枝折下来,一根一根地往下扔。儿子开始没注意,时间长了,儿子发现了,问:妈妈,你扔树枝干什么?妈妈说:“你离家这么远,我担心你回去的时候不认识路,回去的时候顺着妈扔的树枝走,就可以走回家了。”儿子一下子良心发现了,又把他妈妈背回去好好伺候了。慈母的情,大海的情;慈母的心,最纯的金!

北京电视台在2006年9月22日有一台晚会,让我讲5分钟,我就讲了孟郊的《游子吟》。讲完后,我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三个母亲:第一个母亲是给我们血肉和生命的母亲,她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恩情,是我们永远报答不完的;第二个母亲是给我们知识和才华的母亲,那就是我们的母校和母校的老师,包括大、中、小学,它培养我们的恩情,也是永远报答不完的;第三个母亲,是给我们尊严和精神的母亲,那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这绝不是空话!一个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忘记了自己的祖国,这个人一钱不值!祖国哺育我们的恩情,也是我们永远报答不完的。我有个观点:在中华民族伟大遗产中,不论有形和无形的,加在一起,我认为最伟大的遗产是我们的汉字。不少老年朋友同意我的观点。汉字有利于开发我们炎黄子孙的智慧,成为民族凝聚的纽带等,这我不说了。我有一个观点:只要人类存在,我们中华民族一定存在;只要中华民族存在,我们汉字一定存在;只要汉字存在,《游子吟》永远是最伟大的诗篇!什么作品都不能代替它。特别是“密密”和“迟迟”,什么文字都代替不了的。

下面讲贾岛。贾岛这个人以苦吟著称,他和孟郊被人们视为“郊寒岛瘦”。贾岛写过“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样的诗句,其实不怎么样。他自己说这两句诗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他“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他最著名的推敲的故事,他作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推”到底用哪个字呢?不觉撞上了韩愈的大轿,冒犯了高官。贾岛只是个书生,韩愈问他在干什么,他说:“对不起,我在做诗呢。这句到底是用‘推’字好呢,还是‘敲’字好?”韩愈想想说:“当然‘敲’字好,‘敲’字好!”我们今天也认为“敲”字好。第一,“敲”字音节浏亮,月下敲门更响亮,“推”则是喑哑的。第二,“敲”光明正大,小偷才悄悄推门呢!

实际上,贾岛有些诗没有推敲、没有苦吟,倒是千古好诗。如一首《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谁有,我就拔剑而起,打抱不平去!这首诗,没有苦吟,反而成千古绝唱,挺好的。我在北大负责整个文科的科研工作,在2001年4月份,我们提出一个口号,要树立北大文科的精品意识。我曾写过一篇小文章,说十年磨一剑,也许不一定是一把好宝剑,但是一年磨十剑,肯定不是好宝剑。后来在网上传播了。说一个人著书立说,十年写一本书,我会从头到尾地看;一年写十本书,我也许一本也不看!哪有那么多思想呀,大多数是添加水分进去的。

中唐还有一些诗人,像李贺,浪漫主义很厉害的,他27岁就去世了。他一生很不得志,外出时常背个布袋子,想起一个好诗句就写下来赶紧扔进去,又想到一句,又写下来扔进去。到晚上回家倒出来一桌子,他妈妈心疼地说:“是儿要呕出心来乃已尔!”呕心沥血写诗,可能影响健康了,27岁就过早熄灭了生命的火焰。后来崔珏《哭李商隐二首》中有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对李贺也适用,他非常短命。毛主席非常喜欢李贺的诗,他将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诗句几乎都一字不改地写入自己诗中。如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就用了“天若有情天亦老”,全诗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