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学术概论》

《先秦学术概论》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可作为这方面的入门必读书目。吕思勉国学基础深厚,于学无所不窥,其《先秦学术概论》是其研究诸子的学术精华。虽然这一论证中某些具体问题尚可讨论,但总体来说,吕思勉对先秦学术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定位是极其准确的。在该书的第五章,吕思勉简述研究先秦学术的方法,以此结束《总论》,进入《分论》部分。《分论》中在论述先秦诸子时,颇多学术创见。

中国古代文学文、史、哲不分,这一点在先秦时期尤其明显。先秦诸子之文皆为言道之文,道、学与文相伴相生,不理解其道、学而专研其文,往往事倍功半,因而读先秦诸子之文,在领略其文采的同时,亦要明晓其文所蕴之道,方能深悟其文,领会其精华所在。吕思勉先生的《先秦学术概论》可作为这方面的入门必读书目。

吕思勉(1884—1957),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他是中国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标榜任何一派,学术上独张一军,对经学、文字学、文学皆有独到见解。他通读二十四史,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吕思勉国学基础深厚,于学无所不窥,其《先秦学术概论》是其研究诸子的学术精华。该书总揽诸家,曲尽其妙,立论谨严,考证简明,显示出前辈学人的独有的气度、学识、志趣和睿智,因而别有一种吸引人们研读下去的魅力和清新脱俗的韵味。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共162页,约11万余字。一般学术史著作往往将微观剖析融入宏观论述之中,本书则将二者分别条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下编为“分论”,“分论”中的重要篇章如“道家”、“儒家”前,又有小的“总论”。作为一种概论性的学术史著作,这种著述方式更容易让人把握其大体。

上编为《总论》,总论先秦学术,分为如下各章:

第一章 先秦学术之重要;

第二章 先秦学术之渊源;

第三章 先秦学术兴起时之时势;

第四章 先秦学术之源流及其派别;

第五章 研究先秦诸子之法。

下编为《分论》,分论先秦学派之道家、儒家、法家、名家、墨家,兼及纵横家、兵家、农家、阴阳数术、方技、小说家和杂家。分为如下各章:

第一章 道家(下设小节,先为总论,后分论老子、庄子、列子、杨朱、管子、鹖冠子诸家)

第二章 儒家(下设小节,先为总诊,后分论孔子、曾子、孟子荀子,并于孔子节下另设二附录)

第三章 法家;

第四章 名家;

第五章 墨家;

第六章 纵横家;

第七章 兵家;

第八章 农家;

第九章 阴阳术数;

第十章 方技(并设附录一、二)

第十一章 小说家;

第十二章 杂家。

《先秦学术概论》在开篇第一章:先秦学术之重要,即高屋建瓴,从中国整个学术变迁的角度,着力强调先秦学术之重要:“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两汉之儒学,二也。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宋、明之理学,五也。清代之汉学,六也。现今所谓新学,七也。七者之中,两汉、魏、晋,不过承袭古人;佛学受诸印度;理学家虽辟佛,实于佛学入之甚深;清代汉学,考证之法甚精,而于主义无所创辟;最近新说,则又受诸欧美者也。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虽然这一论证中某些具体问题尚可讨论,但总体来说,吕思勉对先秦学术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定位是极其准确的。

在该书第二章;先秦学术之渊源,作者以上古时代生产手段、劳动方式之演进为背景,探讨了先秦学术产生的诸种前导因素,如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等,对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学说和元气学说产生的历史渊源作出了清晰的说明,考古今之说,成一家之言。在该书的第三章:先秦学术兴起时之时势,作者描画出了先秦时代的政治社会情况,指出“先秦诸子之思想,有与后世异者”,其原因在于“后世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分,先秦之世,则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合”。

在该书第四章:先秦学术之源流及其派别,作者反对胡适的《诸子不出王官论》,认为《汉书·艺文志》诸子出于王官之说不能全盘否定,并综合了《淮南子·要略》“诸子起于救时之弊”之说,认为章太炎的“九流皆出王官,及其发舒,王官所弗能与。官人守要,而九流究宣其义”之说最为持平。由于“社会组织既变”,春秋以前的“王官之学”变为“私家之学”,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贤君良相,竞求才智以自辅”,于是诸子百家“王官之学”旁通发挥,提出了各自救世主张。在论及各家相互关系时,作者认为诸子百家是相通的,它们都渊源于古代之宗教哲学,它们分流只是由于“本诸旧有之思想,以求解释之道,而谋处置之方”之“势”的影响,故“诸子之学,所以虽各引一端,而异中有同,仍有不离其宗者在也”。作者提出的这一看法,被贯彻于下编的关于先秦诸子之学的论述中。如论述诸子之学出于王官,在下编第一章:道家,吕思勉提出“道家之学出于史官”,正因为他们总结了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理”,才会提出“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斗争策略。再如论述诸子之学同宗,在下编第三章:法家,吕思勉指出名家与法家同源,“法家出于理官,名家出于礼官”,“理之与礼,关系极密”故“名法二者,盖亦同源而异流”。在该书的第五章,吕思勉简述研究先秦学术的方法,以此结束《总论》,进入《分论》部分。

《分论》中在论述先秦诸子时,颇多学术创见。例如将道家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列于儒家之前,作者为此作了详细的论证,指出:“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在中国文化史上,道家除了在汉初、魏晋时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外,都被正统的儒家排斥,很少被放在儒家之前,吕思勉不人云亦云,其看法直接承继司马谈《六家要旨》对道家的评述,而论证又言之成立,独出机杼,让人耳目一新。又如在论述荀子“性恶论”时,吕思勉从对字义的重新检视出发,认为“其实荀子之言性恶,与孟子之言性善,初不相背也……荀子谓‘人性恶,其善者伪’,乃谓人之性,不能生而自善,而必有待于修为耳”。性善恶之争,是中国哲学和文化史上的一大悬案,吕思勉从字义出发,折中而判,持论公允。又如,作者不同意《尉缭子》和《六韬》为伪书的看法,认为两书“皆多存古制,必非后人所能伪之”吕先生的这一卓见后被出土文献证实(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两书的残简,足证著者的论断是正确的),其先见之明与识力之深,令人赞叹。

《先秦学术概论》不单从哲学角度立论,而且还兼及社会政治方面,因此它不同于一般思想史著作而有其自己的特色,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该书初有1933年世界书局印本,1985年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学术丛书》,可资参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