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家魏格纳大陆漂移

科学家魏格纳大陆漂移

时间:2022-1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冰洋地处北半球最北部, 正对北斗七星,是一个以北极为中心,并为欧亚及北美大陆所环抱的海洋,很像半封闭的地中海。按其地理特点,北冰洋可分为北欧海域和北极海域。夏天的北欧海域出现了少有的平静。此时,魏格纳站在甲板上,注目北方。两年多的极地生活, 使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他怀着巨大的热望和无与伦比的毅力,三闯北极……

他死在北极光

德国国家科学考察船“莱茵号”驱逐舰,载着北极探险队, 驶进了风暴肆虐的冰雪王国 —— 北冰洋。

北冰洋地处北半球最北部, 正对北斗七星,是一个以北极为中心,并为欧亚及北美大陆所环抱的海洋,很像半封闭的地中海。它通过挪威海、格陵兰海、加拿大北极群岛和巴芬湾同大西洋相接,并从狭窄的白令海峡沟通了太平洋。按其地理特点,北冰洋可分为北欧海域和北极海域。

“莱茵号”就是由北欧海域驶向北极海域的。

夏天的北欧海域出现了少有的平静。偶尔漂过的冰山就像穿着银色外套的水怪,变幻着万千姿态,在海流的推动下,缓缓地向前滑行。

“莱茵号”穿行在冰山之间,坚定地向地球的最北端 —— 北极挺进!

在这艘战舰上,载着由德国气象科学家魏格纳教授率领的探险队。

此时,魏格纳站在甲板上,注目北方。他个子不高,中等身材,精悍结实;挺直的鼻梁和紧抿的双唇衬出他刚毅、庄重的神情。

此刻,他迎着略带咸味的海风,回首着往事:

那是1907 年冬天,教授完成了首次北极探险,从格陵兰岛回到汉堡后就病倒了。两年多的极地生活, 使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在世界著名气象学家柯本(他的岳父)的劝阻下,魏格纳停止了工作,住进了英佳医院。

魏格纳教授是一个不听话的患者。在病榻上,他继续工作,赶写大气热力学教材。一天中午,他锐利的目光落在病室的墙壁上。一幅彩边装饰的世界地图,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了他。他惊奇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如此的相对应, 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以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都恰好和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合;相反,巴西海岸每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相应的突出部分。看着看着,一个新奇大胆的设想闪电般地掠过魏格纳的心头。他激动地一跃而起,扑到地图前反复端详,最后终于悟出了什么。他走出病室,奔向草坪,登上凉亭,面对滚滚西流的易北河水,自己问自己:“难道,这是大陆在漂移吗?”

三十年过去了,教授已年过半百,但他没有一天中断过对这一设想的研究。他明白,从年龄上来说,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他怀着巨大的热望和无与伦比的毅力,三闯北极……

教授深沉的目光落在一块桌面形冰山上。一只灰黄色的海豹伏在上面,两只眼睛紧紧地盯着舰上的队员们。

队员们喊着、叫着,挥动着手臂,但海豹却像钉在了冰山上,纹丝不动,静静地从舰旁漂过。

海豹激起了教授的兴致。他回到舱内,给队员们讲起他过去捕捉海牛的故事。

“1909 年,在南美洲,”教授说道,“距离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七十千米的西瓦尔图村,是当地土著居民的乐园。村子东临大西洋,北靠巴拉那河。那儿有繁茂的原始森林、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碧波荡漾的淡水湖泊,以及成群结队的野生动物,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从法兰克福城赶到那儿,和那儿的土著生活在一块儿。

“记得一个初春的上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和两位土著出海打鱼,我用力划着桨,船像箭一样朝阿尔拉海湾驶去。突然,在船的右前方不远处涌起一道水浪,一条灰色的东西露出水面,只见一个土著一挥手,一道白光刺向水流。顿时,红色涌出海面。

我情不自禁地喊:‘海牛!’

“我万万没想到,在南美洲能发现只在非洲浅海区才有的海牛。我惊喜若狂,纵身跳进大海,向海牛游去。”

坐在教授身旁一名叫麦克劳思的队员不解地抢过话头:“它很珍贵吗?”

“无价之宝!这个东西对于我论证南美洲和非洲曾是一块大陆的观点,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为生物学关于物种起源的单祖论观点认为:相同的生物种不可能是在遥远的两个地区分别独立地形成, 它们必定起源于某一地区,然后直接地或通过第三个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地区。而非洲和南美洲目前远隔重洋,海牛没有能力横渡, 它们是怎样由非洲传到南美洲,或者从南美洲传到非洲的呢?”

探险队员尼尔基斯焦急地说:“快讲您跳进海里的情况吧!”

“我奋力游到海牛身边,正当我伸手捕捉它时,这家伙用宽大的尾巴,啪地一下把我打进水里, 我在水中听到土著们惊恐的叫声。还好,我没有被打晕。在水下我游出几米,然后钻出海面,这次我抓着飞叉的缆线,一直将它拖到船边。

“那是一只小海牛,长得像海豹,大大的眼睛怒视着我。我兴奋极了, 拍拍它的脑门说:‘小家伙, 这下子你成了我论证大陆漂移的根据了。’”

队员们都大笑起来,他的助手麦克劳思笑得最响。

夜幕拉开了,海上掀起了风浪。“莱茵号”已接近格陵兰海。阴沉的天穹,雨丝飘零,不时变成雪花, 洒在白色的冰块和绿色的浪尖上。教授坐在舱内,吸着烟。他又一次打开地学家凯尔的信。

亲爱的魏格纳教授:

我尊敬的朋友,我这封在匆忙中写的信想必使您感兴趣。我要告诉您一个惊人的消息:

几天前,我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只有上帝才知道我怎么会在这泥沙充斥的澳大利亚山发现它们。您知道,目前的澳大利亚属于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27℃。在这样的条件下是不该有大规模冰川活动的。然而,在这里,由积雪挤压而成的冰川, 挟持着巨大的地面石块,在它所经之处,刻下道道槽痕,我可以轻而易举地判断出冰川移动的方向。

……

这封信无疑对教授有很大影响。他接到这封信后,立即动身前往澳大利亚,然后跨过印度洋,先后考察了莫桑比克和博茨瓦纳。在这些地区,教授均发现了有关大陆漂移说的有力佐证 —— 古代冰川遗迹。

此时此刻,魏格纳捧着这封珍藏了多年的信,对凯尔的感激之情不觉油然而生……

舰长办公室里传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欢乐的曲调像狂风扫过舱门,吹进教授的心间。他喜欢贝多芬,崇拜他、敬仰他,佩服他伟大的毅力和人格。当乐曲进行到整个人类向天空伸出手臂, 大声扑向欢乐的时候,教授蓦地站了起来。只听“啪”的一声响,一块石头掉在舱板上。与此同时,门被推开了。

进来的是麦克劳思。他弯腰拾起石头,笑着问,这块石头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魏格纳教授十分郑重地说:“它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少有的舌羊齿植物化石;是我早在1909 年从南美洲两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的。在这以前,我在非洲的乌干达和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也发现过这种植物化石,可我没想到在南美洲会轻易地发现这种东西。因为在不同纬度、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带不同而生长着不同植物,像苔原植物生长在寒冷的极地、茂盛的森林出自温带、常绿的植物生在热带。可是,舌羊齿植物化石却出自不同的气候带。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这种植物对不同的气候有特殊的适应能力吗?不,不是的!”

“是因为大陆漂移?”麦克劳思像猜谜一样接过话题。

“是这样!”教授感慨地说,“拾到这块化石的当天夜里,我怎么也不能入睡。草棚外不时传来热带森林低沉的轰鸣声,古大陆的形象一直缠绕着我:南半球是什么样子?北半球呢?大陆为什么要漂移呢?

“我苦苦思索,线条逐渐清楚了。对它们稍加整理, 便成了当今地学领域内的重大课题。它能解释千百年来人们无法解释的地质现象,推测出火山的爆发和地震的发生,推断出不同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地下矿藏;它对于人类的进步事业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麦克劳思双眼闪着泪花,激动地说:“我恳求与您合作,做您的终生助手,把一生献给您的事业。”

魏格纳紧握着这位年轻人的手,对他表示欢迎。两人一直谈到深夜。几十年的科学生涯都成了教授的话题: 法兰克福成功的讲演、纽约石油地质学年会遭到的围攻、南半球地质学家欢呼雀跃的场面、北美地球物理学家阴冷的面孔,这一切都使得教授激动不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火热的时候,地学领域内正酝酿着一场新的世界大战。

这时候,魏格纳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海陆的起源》。

大陆漂移学说从此问世了!

教授根据他多年的科学实践,尤其是对大西洋两岸的地层构造、古生物地理和古气候的考察,雄辩地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大约在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现有的大陆是彼此相连的,构成了一块超级大陆,称为“联合古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开始分裂了。美洲相对于欧洲和非洲越漂越远,其间新生的大西洋慢慢张开。印度次大陆从南极洲长驱北上,拦腰撞到正在向东漂移的亚洲身上,大陆前缘受挫变形,逐渐隆起,形成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澳大利亚原来也在南极身边,它启程北上时间晚于印度,现在还在北漂途中。美洲至今仍然向西漂移,大西洋面积正在不断增大,相应的,美洲西岸与亚洲东岸的距离逐渐缩短,太平洋正处在收缩的过程中。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像狂飙席卷地学界,在全球引起极大的反响!

《彼得曼杂志》、《科学文摘》竞相刊载,各国科学杂志纷纷予以报道。很快,《海陆的起源》英文版问世,法文版问世,日文版、俄文版、西班牙文版也相继问世。

《海陆的起源》引起了全球轰动!

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学术会议上、报纸杂志上,到处都在谈论大陆漂移,到处都有人慷慨陈词。魏格纳的名字也不胫而走,成了人们谈论的中心。那真是激动人心的岁月。一向坚固无比的大陆,居然可以漂移,真是令人目瞪口呆!

各国地质学家纷纷发表文章,支持大陆漂移说, 都认为它是对陆桥说的强有力的否定,是投向固定论心脏的一枚重型炸弹。说它对地质学之重要,就像血液循环论对生理学、进化论、生物学一样,是地质科学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

像许多新学说创立一样,迎接魏格纳教授的是一场弃旧图新的艰苦论战。

公元1921 年,伦敦。

魏格纳教授应英国同行们的邀请,参加例行的皇家学会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近百名英国地学界权威和许多国外地学领域的知名人士。根据会议议程,当天晚上讨论了魏格纳的新学说 —— 大陆漂移说。

宽阔的大厅内灯火辉煌,如同白昼。魏格纳在大厅中央慷慨陈词,论述大陆漂移说的有关地质学方面的证据。他说:

“关于大陆之间过去的连接,古气候学与生物学的证据极多,此处不赘述。我只谈谈本人亲自考察过的全球地质状况。

“非洲最南端东西向的开普山脉恰好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低山相接。你们看……”

教授亮出一幅分层设色的大地图,在上面指点说,“巨大的非洲片麻岩高原和巴西的片麻岩高原遥遥相对, 二者所含的火成岩和沉积岩,以及褶皱延伸方向也非常一致。”

接着,教授进一步分析道:“各大洲地层构造上的彼此相接,就好比被撕碎的报纸,如果将其参差不齐的毛边拼接起来,报纸上的印刷文字的行列也恰好整齐切合,凭这一点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两半报纸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因为互相切合的不是一个行列, 而是多个行列,这就排除了‘偶然’和‘巧合’之类的解释。将这一原则应用于大陆,就充分证明,地球上现有的大陆,至少在中生代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四分五裂了。”

魏格纳教授的演讲博得了地质学家们的热烈掌声。法国青年地质学家迪图瓦站起来说:

“我非常赞成魏格纳教授的观点。我想补充两句:我曾对比过印度、马达加斯加岛、非洲之间的地层构造,也同样得出程度不等的对应关系。还有,一年前我追踪了欧洲石炭纪煤层,它可以延续到北美洲。”

眼见“大陆漂移”的航船就要到达彼岸,魏格纳即将成功,不料,一座巨大的冰山拦住了航船的去路。

著名的英国地球物理学家杰弗利斯站了起来。

他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是“地学领域里的爱因斯坦”,顷刻,全场鸦雀无声。

杰弗利斯望了一下在座的学者们,然后扬起右手,轻轻地说:“魏格纳先生,我有这样两个问题不明白:第一,大陆在哪一层上漂移? 第二,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大陆漂移?”

魏格纳教授不假思索,然而十分谨慎地答道:“近代地学的发展告诉我们:大陆由硅和铝构成,海底是由硅和镁构成。大陆轻,海底重,故而大陆在海底上漂移。而大陆所以能在海底上漂移,是由于地球的离心力和潮汐摩擦力的作用。”

众人把目光投向杰弗利斯。

杰弗利斯整理一下领带,微皱眉头,彬彬有礼地说:“魏格纳的学说的确很新颖,也很动人,但就是难以让人接受。海底是那样坚硬,没有丝毫可塑性, 怎么能想象大陆会漂浮其上呢?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不过是重力的几百万分之一,潮汐的摩擦力也相当有限,而较小的澳大利亚就有七亿亿吨重。如果这两种力能使大陆漂移,苍蝇也肯定能推动火车。”

“航船”重重地撞在冰山上。魏格纳脸色陡变,虚汗一下子从体内涌出。他感到大厅在旋转,冰山在轰鸣;在旋转和轰鸣中,他感到失重的眩晕。

坐在魏格纳教授身边的卡龙查教授霍地站起来:

“我考察过北美和欧洲的地质状况,我愿拿我的生命和地质学家的荣誉担保,大西洋简直不像存在过。从北大西洋海底,从亚速尔群岛以及百慕大群岛都能找到证据。换句话说,魏格纳教授是真正的预言家。”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约翰琼斯指责道:“请卡龙查先生别激动。我要问一问,大陆漂移说是谁提出的,是地质学家吗?一个气象学家居然提出大地构造学说,简直像大诗人的梦!”

一场著名的论战就这样开场了。

论战最后以杰弗利斯为代表的固定论学派的绝对胜利而告终。

打击、鼓励、失败的苦恼和创造的热情一股脑儿地涌上教授的心头。他在沉默,在沉默中积聚着新的力量。

英国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说:“虽然对新发现的抗拒往往令人恼怒,甚至十分有害,但是,它却起到了缓冲作用,防止社会为时过早地接受尚未充分证明和充分试验的设想。魏格纳教授从地质学角度论证了大陆漂移,但从地球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魏格纳教授的确错了—— 他没有找到大陆漂移的真正原因。”

“莱茵号”在冰海中奋力行驶了三天三夜,终于在1930 年8 月18 日早晨靠近了格陵兰东海岸。

格陵兰位于北美洲的东北部,介于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东临格陵兰海,西濒巴芬湾,是世界上第一大岛。这里冰山峥嵘,冰川密布,茫茫原野,一片银白。它是冰雪的王国,严寒的乐园。

1906 年,丹麦极地探险家J.P.科赫随同莫留斯爱里逊领导的丹麦考察队来到格陵兰岛考察, 得出该岛与欧洲的距离正在加大的结论。第二年,他在哥本哈根发表了题为《北格陵兰向西漂移》的报告。报告中指出:自1870 年到1906年间,格陵兰岛以32米每年的速度向西漂移。

这个数字是如此的惊人,以致魏格纳教授不敢相信。倘若是真的话,它无疑将是大陆漂移的强有力的佐证。

准确地获得这组数据,以便从大地测量的角度论证大陆漂移 —— 这就是魏格纳教授第三次登上格陵兰的目的。

“莱茵号”响起了低沉而雄浑的汽笛声,把探险队员们送上岸,它完成使命返航了。

教授和队员们目送“莱茵号”走远,然后集合在一起。教授站在他们中间激动地说:

“朋友们,真正的探险工作开始了。我们必须在北极的凶神 —— 北极夜到来前完成格陵兰东北地区的科学考察任务,然后返回昂马赫沙利克。”

探险队员们驾着北极狗拖着的雪橇,经过十四天的长途跋涉, 越过了数不清的冰川、高山、峡湾、深谷、海岛和冰堆,终于接近了格陵兰东北地区。

麦克劳思和魏格纳教授同乘一架雪橇,走在最前面。小伙子在整个探险征途中表现得很勇敢:在-37℃的气温条件下,一直协助教授观测镶在雪橇扶手下的温度计、湿度计和气压计;休息的时候,还和教授一起架起临时风向风速仪。但北极毕竟是严酷的,有好几个探险队员的脚冻伤了。麦克劳思强健的体魄在北极世界发挥了作用。他时常要同向导狗萨特赛上一程。

萨特是一条良种北极狗。出发时,它的体重是150磅,它的黑色毛发出丝绸般的光彩;粗壮的前腿,肌腱像铁一样硬。它率领着十三条北极狗,始终冲在最前面。格陵兰从来没有路,狗拖雪橇通过的地方就是路。实际上,萨特成了开路先锋。

穿过奥斯卡国王峡湾, 北风吹来一阵油香。正在麦克劳思大惑不解时,冰丘间钻出两个猎人。“爱斯基摩朋友!”魏格纳一边说,一边跳下雪橇。

两个猎人肤色浅黄,黑头发,黑眼睛。他们和教授说了几句话。教授在1907 年第一次登上格陵兰时,就学会了爱斯基摩语。魏格纳转过身对麦克劳思说:“主人让我们到冰屋暖和一会儿。”

冰屋是爱斯基摩人的杰作,也是他们同北极严寒作斗争的产物。麦克劳思从冰原钻进屋里,一股暖气扑面而来。“真暖和呀!”他喊道。

主人捧出海豹肉招待他们。一盏新月形的皂石灯燃着鲸鱼油,队员们陆续钻进冰屋。魏格纳正在同猎人谈话, 他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

主人将鱼油灯拨得更亮了,教授望了一下队员们,然后沉痛地说:

“猎人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 —— 昨天,丹麦北极探险队,在离这儿不远的地方遇到了雪崩,他们都不幸遇难了。他们的目的是去格陵兰最北部的莫斯耶苏普。那儿设有丹麦北极气象站,有两名气象学家正在那里等待探险队为他们送去过冬的燃料和粮食。可是,探险队员全部牺牲了,两名丹麦学者眼看就要困死在那里。

“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呵! 我提议,我们先去莫斯耶苏普,然后再回到这里进行科学考察。”

队员们面面相觑,沉默不语。

最后,还是教授打破了沉默的气氛。

他说:“朋友们,本世纪初有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名叫皮里,生在美国。这个人意志非常坚强,凭这一点,使他成了历史上唯一徒步到达北极的探险家。为了拿下北极,他准备了二十三年,甚至冻掉了脚趾。但他抱定了冲向北极的目标,至死不移。最后,他终于成功了。”

队员们的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授又说:“而今,我们正遇到冲刺的时机,我们不仅是探险,还有更加神圣的使命。我们要用人的力量去战胜自然恶魔,用伟大的博爱精神去挽救两个无力抗争的人。这是体现人类的伟大和高尚的时候;是鉴别懦夫和英雄的时候。我绝不屈服于自然。如果你们害怕了,那就请便;而我,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奔向莫斯耶苏普!”

漫长的北极夜笼罩着格陵兰。

狂风从冰山峡谷之间, 从阴暗的云层之间,从巨大的冰川裂缝之间吹起,卷起的雪球、雪尘、冰柱和冰凌,铺天盖地地袭来。朗朗的晴空不见了,宁静和沉寂消失了,只有狂暴的风雪在肆虐。

在风雪的世界里,几架雪橇在艰难行进。

魏格纳教授坐在雪橇上,熟练地驱赶着北极狗,顽强地向格陵兰东海岸前进。后面的七架雪橇紧紧地跟着他。

北极的冬天来得这样早,他们告别了冰屋还不到两周,一场凶暴的大风雪便袭击了格陵兰。气温一下子降到-40℃。

但是,为了两位气象学家的生命,为了珍贵的气象资料,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率领着十五名队员,奋勇地向北格陵兰进发。

在艰苦的旅途中, 在同大风雪的搏斗中,落在最后面的那架雪橇慢慢地停下来,那个来自法兰克福的伊沙贝尔,策动另四名队员逃跑了。

终于,风停了,雪住了。北极冰原上出现了少有的平静。云层洞开的天宇上,一颗璀璨的亮星不停地闪烁。冰原上,幽蓝和雪白相辉映,高洁的天幕缓缓拉开,展示了北极的庄严和神圣。

在一座冰山前, 魏格纳叫住了向导狗萨特,后面的雪橇也跟了上来。教授宣布原地休息。北极冰原洁白寂静,笼罩着阴森可怕的气氛, 北极狗和人一起呼出的气息徐徐上升,在冰冷的空中缭绕,老远望去,就像冰岛最有名的间歇喷泉被搬进了冰封的北格陵兰。

他们十一人一起动手,把北极狗从雪橇上卸下来,让它们吃饱,并安顿它们休息。

教授为麦克劳思整理好睡袋的保暖系统,躺在他身边。然后向他讲起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

突然,萨特惊恐地叫起来。

这是危险的信号!在北极,除了人和北极熊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生物能使狗感到恐惧了。

教授和麦克劳思同时跳起来。年轻人顺手抽出猎枪,跃出帐外。

一只白熊紧逼萨特,萨特惊恐地呼唤主人救命。正当白熊准备扑上去进行致命一击的时候,麦克劳思的枪响了。白熊放弃了向导狗,吼叫着向他扑来,麦克劳思看到它血盆般的大口和锐利的门牙,一时吓呆了,身子像冻结在冰原上,一动不动。

“快趴下!”教授喊道。就在麦克劳思趴下那一瞬间,一串冲锋枪的子弹在冰原上扫过。

白熊被震慑住了。它站在原地,嘴朝天空,大叫几声,退去了。

就在北极熊袭击驻地的第二天早晨,八个探险队员向教授提出:不再前进了。他们在北极魔王的威慑下胆怯了。他们宁肯扛着逃兵的牌子回国,也不愿再向北前进了。

教授苦苦挽留,但他们还是回去了。两架雪橇沿着原路向南方走去。

“走!”勇敢的魏格纳又出征了,虽然只剩下两个队员追随他,但他还是继续往前走。北极在呼唤他,科学家的良心在呼唤他,他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魏格纳驱赶着北极狗横跨两道冰川,向北极进发。他快步地跟着雪橇狗跑着。昨天夜里,北极熊撕破了麦克劳思的皮衣。在北极,丢了皮衣,就等于送命。一个小洞就能把人冻得半死,教授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皮衣送给了麦克劳思,他穿起那件虽然缝起但仍然有许多小洞的皮衣。皮衣的保暖系统被破坏了,教授只有靠自己的运动增加热量,以抵御-59℃严寒的袭击。

麦克劳思穿着教授的皮衣,和另一个探险队员坐在一架雪橇上。他脸色忧郁,十分愁苦。

他后悔不该当探险家,从风光秀丽的柏林来到这可怕的北极世界,经受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磨难。他曾想靠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荣誉,哪知荣誉竟如此难以得到,就好像在虎口里,或者在地狱的门旁。

他咒骂自己愚蠢, 不顾一切地停住雪橇。这个当初最热心的探险队员, 也背叛了魏格纳。

茫茫的冰雪大地。只剩下魏格纳一个人在灰暗的天穹下向北缓缓移动。

北极冰原又一次露出了它那狰狞的面目!

狂风像从地狱中呼唤出无数魔鬼,它们狞笑着,打闹着。雪尘漫天飞卷,打着旋儿地向冰原上摔打着。冰川上一阵阵冻裂的响声,像是在播报着凄厉的警报!冰凌在狂风的挥舞下,像锋利的尖刀,在漫无边际的雪原上翻飞。云层愈来愈低,天空愈来愈暗。风暴在天和地的夹缝中,伸出冷酷的长舌,将这里的所有生命吞噬了。

冰山轰鸣,大地震响。北极多么可怕!

向导狗萨特在狂暴的风雪里奔跑着。

教授穿着透风的皮衣坐在雪橇上,他并没有听到冰山的轰鸣、大地的吼声。他的耳畔只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震天价响!

交响曲以“命运的动机”的猛烈敲击声开始:这个命令般的森严动机—— 命运的敲门声立刻使音乐进入极度紧张状态。旋律越发展就越充沛有力,越勇敢。教授分明听到冰山开始奏出第四乐章。那长号、小号、圆号强有力的声音与人群的一片喧嚷声交汇在一起,一个跟着一个地出现狂欢的主题:进行曲的声调、英雄的号召让位于胜利的轮舞。交响曲胜利辉煌地结束了!

1930 年10 月18 日下午,魏格纳终于踏上莫斯耶苏普角。两位濒临死亡的丹麦学者踉踉跄跄地从冰屋内奔出来,和魏格纳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教授给两位丹麦学者留下了越冬的食物和燃料,婉言谢绝了他俩的挽留,离开了莫斯耶苏普角。临走前,两位丹麦学者把一批最珍贵的大地测量材料献给了魏格纳教授。

极夜茫茫,星光闪烁。萨特率领着狗队在主人的驱使下向南方跑去。

望着壮丽的北极风光,教授思绪万千。三十余年来,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一刻都没停息,走遍了天涯海角,经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 同时也得到了常人无法得到的幸福。观察自然,研究大地上的万物;追求自然,探究其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这就是他生活中的最大乐趣。为了大陆漂移理论,他倾注了毕生心血。但他绝不满足,还要继续求索下去,直至整个社会承认它!

接着,他想到妻子—— 世界著名气象学家柯本的女儿。她是那样的聪明美丽,才华出众,学识过人,温柔善良。在她的心目中,丈夫的事业高于一切!魏格纳深深感到,他俩在精神上是契合的,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想到这儿,他小心地从怀中摸出一个刻着麝香牛的石头雕刻,这是世界闻名的爱斯基摩人的工艺品。教授要把它带回德国,送给心爱的妻子。他还打算在修改完《海陆的起源》第四稿后,带妻子到风光秀丽的维也纳度假,到阿尔卑斯山山脚下的蓝色多瑙河游玩。

渐渐地,他进入了梦乡。他梦见浓积云变得像冰山一样沉重,那滚动的毛边像一阵阵沉雷朝他压来。蛇形闪电不停地抽击着地面。地面变得饥饿和焦渴。突然,脚下的大地抖动起来,接着便是轰隆隆的沉闷的响声。这不是冰川的断裂声,是板块的挤压声,是大陆连续漂移传出的惊心动魄的响声……

一阵剧烈的心跳使魏格纳猛醒。他感到头在眩晕,心在绞痛。痛苦袭击了他的全身。

他叫停了雪橇,萨特吃惊地回过头望着主人。

教授觉得周身都在颤抖,像是火山喷发的大地;他觉得心脏不停地抽动,像是有人在揪他的心。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一个勇士在同死亡的搏斗中失去了最后一丝力气。

阴森的冰原发出轰鸣,轰鸣和着冰川的断裂声奏出了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你听, 所有的管弦都奏出雷鸣般的轰响。这是英雄的礼赞,这是胜利的乐章!

教授躺在冰原上,仰视天空,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只有遗恨在胸膛。他的体温在下降,他的生命的烛火就要熄灭了。

天空出现了异常绚丽的北极光。

这是北极地区一次最壮丽的北极光。极光从深不可测的天空向四面八方延伸,发出七彩光芒。它时而鲜红,时而深紫,不停地变幻,像晨光曙色,壮美无比,淹没了日月光辉。

教授的瞳孔反射着壮美辉煌的北极光,好像是对苍穹,也好像是对冰山说:“大陆仍然在漂移! 是的,仍然在漂移! ”

尾 声

三十年后,大西洋仍然波涛汹涌,格陵兰依旧寒风凛冽,蓝色的地球还是以八万里每日的速度旋转。然而,人们对大陆的认识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反对派强烈反对和魏格纳不幸逝世而消沉了三十余年的大陆漂移理论终于东山再起了。魏格纳又回到了人们的心中。

自从20世纪50 年代, 人们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条环绕全球的中央海岭以及海岭顶部的大海沟(全球大断裂谷)后,普林斯顿大学地质系主任赫斯就提出了著名的海底扩张说。他认为中央海岭顶部那条几千米深的裂谷是地球最薄弱的地方,地下的岩浆就像大木塞挤进木板一样,把海底撕裂,并在略低的位置上形成新的海底。岩浆不断上升,旧洋底不断被撕裂,被推开,使海底以中央海岭上的那条断裂谷为中线,向两侧扩张。由于大陆和海底相连,海底扩张移动势必要迫使大陆漂移。

1961年夏,北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阳光明媚,花果满山。在群岛中部海域,由法、美两国科学家小组率领的舰队正在这儿实施“水下研究计划”。一个直径两米,能耐3000个大气压的钢球(深潜器),从“贝塞尔”号巡洋舰上放进2700米深的海底。法国科学家勒皮雄大饱眼福,看到了许许多多陆上从来没有的深海生物:重达30吨、横着行走的螃蟹,眼睛长在长柄顶端的怪物,色彩鲜艳的海百合,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一个新奇的海底世界。借着深潜器的探照灯光,他们看到海底好像是被打破的鸡蛋,到处都是挤出来的蛋黄一类东西。潜水器上的岩石年龄分析仪算出,这些海底岩石还不到一亿年,这与具有46亿年历史的大陆相比,海底是相当年轻的。这一发现无疑是对海底扩张说的最辉煌的论证。

1965 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威

尔逊在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轰动地学界的板块构造学说。他根据科学考察资料证明了在大西洋中部的那条全球大断裂谷及其分支, 把地壳分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地下的岩浆从板块连接处涌出,并推动板块运动。当板块之间相撞时,一块被迫深入另一块下面,于是便形成巨大的海沟。当板块互相错动时,便发生大地震和火山喷发。板块(大陆和海底)伏在地幔的熔岩层上,熔岩载着板块运动,这就是魏格纳苦苦寻求的大陆漂移的原因。

这样,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大陆漂移成了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大陆漂移是板块构造、海底扩张的必然结果,“大诗人的梦”终于成了现实!

大陆漂移理论再度引起了地学界的轰动。人们召开了数不清的讨论会和讲演会。在有关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大陆漂移理论成了最活跃的议题;世界各国发表的涉及这一理论的文献不下六千篇。再度复活的大陆漂移理论在西方引起的轰动,迄今犹未止息。近年来,西方国家地质学教科书中,都增加了“板块构造”篇章。有的大学还开设了有关大陆漂移的专门课程。

在地球科学史上,恐怕还没有哪一种学说像大陆漂移学说这样, 运用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在那么多的科学和科学普及刊物上,做过如此广泛的介绍和传播。魏格纳的名字也随之传到世界各地,人们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称赞他是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预言家和伟大的探险家。

魏格纳教授的功勋不会被人们忘记,永远不会!

延伸阅读

魏格纳

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是德国杰出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学说的创始人。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1912年1月6日,魏格纳在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陆漂移说。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 —— 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 —— 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

他是一位提出科学假说又能锲而不舍地求证并得到后人证实为正确的伟大的预言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