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经》与道教

《易经》与道教

时间:2022-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纂辑六经,述而不作,使中华文化古籍与华夏道统系统化、条理化,就是智与圣,就是素王与先师。从孔子的经历与思想看,选拔国家高层领袖,能博通天地人三才易道,懂得《易经》与道统的依存关系,知天知人,最为理想。这是《中庸》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明:华夏道统是建构在宇宙宏观、物我一体、知天知人、体用并及基础之上的至道与至德。

孔子把《易经》视为华夏道统的灵魂,而将它置于六经之首,把学易视为传承道统的关键。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万章》下)

孔子纂辑六经,述而不作,使中华文化古籍与华夏道统系统化、条理化,就是智与圣,就是素王与先师。 必须明白,孔子是经由“下学上达”的心路历程之后才超凡入圣的。从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到四十而不惑,这四十年为下学阶段;从五十学易而知天命,六十知人而耳顺,七十成圣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三十年为上达阶段。前阶段矢志于进德修业,读书人一般可以做到。后阶段从“韦编三绝”知天知人到进入圣境,从心不逾,则是圣贤功夫,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从孔子的经历与思想看,选拔国家高层领袖,能博通天地人三才易道,懂得《易经》与道统的依存关系,知天知人,最为理想

“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zhēng)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这是《中庸》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明:华夏道统是建构在宇宙宏观、物我一体、知天知人、体用并及基础之上的至道与至德。

中庸至德,是人类的中心价值。

学易首在理解它的哲学底蕴并运用于人文哲学领域与生命哲学领域。易学是希贤希圣的大学问,把它视为占算个人吉凶祸福的工具,是对易学的极大曲解与误用。 古圣作易的目的在于,“知同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而不是如阴阳家那样“使人拘而多所畏”。(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万物莫不遵道。”

这是老子的话。意思是,世上万事万物必然遵循和把握“根本之道”,是“道”生存万物,”德“畜养万物,万物以各种形态呈现,环境使万物成长……生长万物不据为己有,造作万物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却不主宰,这里提醒人们遵循自然规律(道),不干涉自然规律(道)的道理。

老子认为的道,是自然无为的。

老子劝告世人为人处世,要认识把握“根本之道”,才能应付得当,办起事来,纲举目张,条理分明。 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天地万物都有本始,即其根源,要识得根源。如果能够认识万物,能持守着万物的根源,一生都不会有危险。

《易经》·系辞下》说:“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始作八卦。 ”这里同样提出了人们仰观俯察万物与地理环境,结合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问题。 两相比较,《老子》与《易经》围绕同样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界的总的问题:“把握宇宙本源,遵循自然规律。 ”综观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提法不同,《易经》上称宇宙本源为“阴阳太极”,老子则称为“道”。 老子一再提到“道”,“道”究竟是什么?实质上它指的是宇宙本源。 在这里,老子不采取具体落实某种自然元素实体来解释宇宙本源,他用一个抽象的“道”来代替,这是一个假定的抽象概念,其实质是指宇宙的本源。

那么,《易经》中又是怎样说“道”呢?

“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中则昃(zè),月盈则食。”(《易传·系辞》)对立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差异又相互转化,这是最根本规律。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思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描述。

《易经》与道家思想的错综复杂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与各个层面的互相沟通,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可以发现,《易经》与作为道家思想基础的道家哲学有着同源关系。

《易》曾经是一种占卜的学问,属于巫教文化的范围,而道家出于史官,原先也是从巫教文化团体中分化出来的。两者的因缘关系决定了它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互相渗透的必然性。

汉代道教产生之后,易学曾成为道教中的必修课。现存道教经书总集《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以及台湾出版的《道藏精华》等丛书中都收录了为数不少的易学专著,如西汉时问世的焦赣《易林》,杂采神仙典故、灾变之说,在思想宗旨上与道教根本追求相合拍,故能为其所用。成为道教预测的工具。当然,道门中人并非都是实行“拿来主义”,而是在“拿来”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解释,撰写符合其需要的易学专门书籍。如果说在道教初创时期,道人们来不及创作大量的易学专书,那么当道教组织相对稳定之后,由道人们创作的易学专书便陆续问世了。

在中国历史上,道士葛洪的《周易杂占》,范长生的《周易蜀才注》,陶弘景的《卜筮要略》,吕岩的《易说》,李道纯的《周易尚占》等著述,使道家开创了《易》图书学派,它对于宋代以来我国易学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北宋道士陈抟(tuán)将《易龙图》传出之后,图书之学便成为易学领域的突出分支。人们不仅应用图像显示《周易》秘义,而且其他学派也有数量众多的学者效法陈抟,以图书学为宗。

“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说。

李约瑟博士所指的“道家”,其广义意为先秦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与包括汉代以后的道教。

有关道家对于世界科技的贡献,西方的学者已有精彩的论述,像美国的大昆虫学家惠勤(Quentin Wheeier)和伯格曼(Bergman)。

作为我国的传统宗教,道教有一个庞大的体系。这包括神仙信仰,方术仪式,伦理戒规等。为了修炼成仙,道门中人不仅需要实践,而且需要理论。一方面通过逻辑的推演向信徒们说明信仰的力量,树立神仙典型;另一方面设计出达到信仰境界的方法。这就需要从已有的思想材料中提取营养,《易经》自然也就成为道门中人手中之至宝。 所以,道门中人不仅要对《易经》作出解释,更重要的是还在于把它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典籍应用到道教信仰的各方面去。只要打开道教经典,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易学应用的痕迹。

易学阴阳五行原则、 辩证逻辑的思想原则实际上已成为道门中人进行科技活动的根本理论原则,易学的根本思想与道教科技学说已经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