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贺知章的悲剧

贺知章的悲剧

时间:2022-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知章最后官至秘书监,这个职务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或书记处书记吧,算是高级干部了,手中自然很有一点权的。事情是这样的,贺知章任礼部侍郎时,恰逢祁王去世,朝廷追认其惠昭太子的荣誉,需增补一批挽郎办理丧事。为了平息风波,贺只得登上梯子,探身对墙外的众人许愿。但当事人的贺知章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新唐书·贺知章传》载贺子名曾,幼子未具名。最后一根稻草没有捞到,贺知章就这样回到了江南老家。

唐代的文坛真是灿若繁星,像贺知章那样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也只能算个二三流的角色。他虽然作品不多,但后世的知名度却颇高,这恐怕主要得益于那两首《回乡偶记》,该诗曾入选《千家诗》和小学课本,因此,往往黄口稚儿在牙牙学语时就会背诵“少小离家老大回”。贺是江南会稽人,从小就以文辞知名,中举亦很早,后来便一直在京城做官,这两首七绝大概就是他晚年致仕回乡时写的吧?诗确实不错,于平白晓畅中写尽了那种久客他乡的游子情怀和沧桑感喟。

贺知章最后官至秘书监,这个职务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或书记处书记吧,算是高级干部了,手中自然很有一点权的。人事问题历来为权中之重,《新唐书》《旧唐书》都说他用人时取舍不公,这是一个比较含混的评价,取舍不公有可能是眼力问题;也有可能是感情用事,属于文人的天真;还有可能是卖官鬻爵,中饱私囊。这些,《唐书》中都没有说。但宋人笔记中却有一段关于他用人的记载,情节性很强,也颇有意思,且姑妄听之。

事情是这样的,贺知章任礼部侍郎时,恰逢祁王去世,朝廷追认其惠昭太子的荣誉,需增补一批挽郎办理丧事。这属于礼部的职权范围,贺便利用这机会大收贿赂,被豪门子弟成群结队前来叫骂,一时群情汹汹,吓得小吏赶紧关上大门。为了平息风波,贺只得登上梯子,探身对墙外的众人许愿。他许的这个愿很有意思:“诸君且散,见说宁王亦甚惨澹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们先回去吧,听说宁王也不大行了。言下之意,等宁王死了,一定优先安排你们。

这是一则贪官发死人财的故事,有点类似于笑话,既然连一个小小挽郎的职务都可以卖得热火朝天,平时的作为也就可想而知了。但贺知章毕竟还玩得不够老练,官职又不是萝卜青菜,可以摆在大街上公开出卖的,何至于闹得这样沸沸扬扬?其实也难怪,在升迁礼部之前,贺一直担任太常博士、丽正殿修书使、太常少卿之类的冷官,转来转去都是清水衙门。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一点权力,岂可不狠捞一把?却不知这中间也有一套游戏规则,例如堂而皇之的高调和官腔,以及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见兔子不撒鹰之类,当然还要善于梳理各种关系,并不是对什么人都能狮子大开口的,要看背景。这些贺知章都拎不清,他只知道急吼吼地直奔主题,卖完为止,结果闹得狼狈不堪,只得期盼另一位亲王也早点死掉,再添几个职务摆平关系。说到底,他还是个老实人,一般来说,老实人往往容易触霉头。

但出了这点小乱子并不要紧,贺知章在仕途上一直还比较顺畅,因为老实人也会变得老练起来的。他渐渐尝到了当官的甜头,觉得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到后来,官做得大了,便越发贪恋官位,一直到七十多岁才退休。退休前,他还想为子孙捞点好处,在向皇帝辞行时,提出要玄宗为他的小儿子赐名。这确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你想,一旦皇帝赐了名,这位贺公子将来的前程还用愁吗?玄宗听了,随口便扔过来一个:“为人之道,信义最为紧要,孚,就是信的意思,就取名为‘孚’吧。”按理说,皇上如此爽快,老臣该受宠若惊了。但当事人的贺知章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后来他对人说:“皇上怎么这样取笑我,‘孚’字是爪下一个子,不是把儿子叫作爪子吗?”

不知这个名字以后有没有用,想想老先生也实在难处理:用吧,意思不好,堂堂贺家公子,叫什么“爪子”,让人耻笑;不用吧,皇上是口含天宪的,臣下岂能抗旨?最后到底用没用,不得而知。《新唐书·贺知章传》载贺子名曾,幼子未具名。这位“贺孚”遂就成为一桩小小的历史疑案。

最后一根稻草没有捞到,贺知章就这样回到了江南老家。他已经老了,官场已成过眼烟云,出外这么多年,连家乡的儿童都不认识他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很令人伤感的。于是写了这两首《回乡偶记》。诗确实不错,后人知道的贺知章大抵只是这八句诗的作者,至于他曾当过礼部侍郎和秘书监之类的大官,知道的人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