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且听新翻杨柳枝”

“且听新翻杨柳枝”

时间:2022-1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庚寅中秋之日,提笔为罗辉同志的新著《流光情寄鹧鸪天——试将古韵今声一笔吟》写“序”,别有心声,别有韵味。《四维吟稿》四维歌,读罢胸掀万丈波。他的《四维吟稿》第一首诗《七绝·故乡铁桥》写于1969年8月。他为什么要出版这本新著,要古韵今声一笔吟,而且只选了《鹧鸪天》这个词牌作为载体呢?他在“代前言”中讲得十分清楚了。走遍百里乡村,问及三农事宜,需要防止那些被名利驱使的人成为害虫。

“且听新翻杨柳枝”——《流光情寄鹧鸪天》序

庚寅中秋之日,提笔为罗辉同志的新著《流光情寄鹧鸪天——试将古韵今声一笔吟》写“序”,别有心声,别有韵味。中秋,我国的传统节日,“千里共婵娟”,古韵极浓;2010年的中国,世界关注焦点,正在迅速崛起,现代化之声极强;今天中国的中秋,国家法定节日,今逢佳节倍加亲,奏着世界最古老文明的伟大复兴之声。我感悟到罗辉同志的这个心声也汇入了这个复兴之声之中。

去年7月,我在病中,罗辉同志送来他的大作《四维吟稿》诗词集,读后感触颇深,成诗一首相赠:

《四维吟稿》四维歌,读罢胸掀万丈波。
词客诗人山水恋,仁人国是梦魂多。
铿然烈志坚如玉,皎矣童心洁胜荷。
我喜师生谊久厚,感君高义耀星河。

我之所感,其人如其诗,其诗如其人,梦魂国是,山水诗情,志如坚玉,心胜洁荷。凡是知悉罗辉同志人生经历的人,我想多少会有些同感。罗辉同志将与他人生经历不可分割的学习生涯概括为:“大学学工,研究生学理,半路出家自学财经与管理;少时学艺,老来学文,一路唐风宋月学耕耘。”他在宋月清光下辛勤耕耘,至少40年以上了。他的新著中第一首《鹧鸪天·木匠生涯》是少时学手艺、做木匠时作的,“自信东家在眼光”,情关自己个人,写于1970年3月;最后一首,第150首《鹧鸪天·三伏即事》是老时当领导、进一步学文时作的,“应念苍生烈日中”,心系劳动人民,写于2010年8月。他的《四维吟稿》第一首诗《七绝·故乡铁桥》写于1969年8月。可见,40年以上的唐风宋月不能不使他受到中华文化、中华诗词深深地洗礼,何况加上人生经历的磨炼、个人顽强的拼搏,从而境界的升华、感情的陶冶、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本新著的出版也可说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他为什么要出版这本新著,要古韵今声一笔吟,而且只选了《鹧鸪天》这个词牌作为载体呢?他在“代前言”中讲得十分清楚了。“古韵今声一笔吟”,既是需要,又非易事。

我国对于翻译作品,有个很好的要求,叫做“信、达、雅”。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即使译文真正做到了是一个再创造,百分之百地做到了所谓的“信、达、雅”,但是,原文毕竟是原文,译文毕竟是译文,“信”到不了百分之百,“达”也到不了百分之百。一部文学作品,是用同其本国、本民族相应时代的文学语言写成的,相应时代的文学语言不可译,古不可能译成今,今也不能译成古,何况对于诗,这种既是文学又是艺术的作品,是用最精练、最美妙、最富感情、最富内涵而又最富哲理的相应时代的文学语言写成的,怎么可译?至于外文译成中文,中文译成外文,还存在一个语言载体的问题即文字问题,那就更不可译了!我校年轻的詹骁勇教授,也是我校瑜珈诗社常务副社长,他告诉我,美国大诗人罗伯特·佛罗斯特(Robert Frost)说得更干脆:“诗者,译之所失也。(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仔细想想,不无道理。他又提到了著名诗人、翻译家绿原将唐代王翰《凉州词》这首名诗译成的现代诗:

酒,酒,葡萄酒!
杯,杯,夜光杯!
杯满酒香让人饮个醉!
饮呀,饮个醉……
管他马上琵琶狂拨把人催!
要催你尽催,想醉我且醉;
醉了,醉了,我且枕戈睡。
醉睡沙场,谁解个中味?
古来征夫战士几个活着回?

多么杰出的译文!我十分赞成詹教授的评论: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重版的《唐诗名译》中,有许多名家的译作,绿原这首无疑是上乘之作。詹教授还告诉我,即便如此,绿原仍感叹说:“严格地说,诗是不可译的,不论是古诗还是外国诗。退一步说,至少有一部分诗是不可译的;另一部分诗虽说可译,看来也不能逐字逐句直译。这是因为,每首诗所依附的语言本身,都有其独特的美感,不可能由另外一种语言简单传递。”我想,诗所依附的语言,不仅有其独特的文学美感,而且还有对其所含的内涵所具有的独特的包含方式。因此,不但古诗不可今译,而且今诗也不可古译。绿原所译的《凉州词》其实是一个杰出的再创造,原诗怎么能表达出译诗中那种极为奔放、十分豪迈、一泄无余的惊慨豁达之情之境呢?原诗中那大彻大悟的深沉而悲壮之情之境就更有待每位读者去反复品味了!

尽管诗不可译,然而好诗之译却不断。我赞成这一论点:古诗今译,外诗中译,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去理解古诗、外诗,而不是去取代。我十分赞成詹教授认同的李翰军所讲的古诗今译有三大好处:一是深化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与有力手段;二是实现艺术体悟、审美鉴赏的有效途径;三是通向写作训练、文学创作的便捷途径。

而罗辉同志的“古韵今声一笔吟”,与古诗今译不全同,自己动手翻译自己的词作,既无古今的隔膜,更能准确揭示原词的内涵,从而更可使词作读起来更深刻、更活泼、更亲切。

我举一例吧,2004年5月写的《鹧鸪天·下乡感怀》:

一野朝霞一野红,千堤杨柳舞东风。欲教田地无缁鼠,该让乡村有碧空。

行百里,问三农,名缰利锁害人虫。清心相许荆山月,面壁寻思慕劲松。

(词意)一野朝霞,一野彤红,各种堤防上的杨柳,碧绿的丝绦在东风中飘舞。真想将田间地头像黑老鼠这类害虫消灭干净,进而让乡镇村庄永远有碧蓝的天空。

走遍百里乡村,问及三农事宜,需要防止那些被名利驱使的人成为害虫。将清心许给荆山的明月吧!感悟达摩面壁的故事,经常注意修身养性,则更加仰慕那苍劲挺拔的松树。

原词一经词意的翻译后,内涵就清楚多了:千堤是指水利上用的各种堤防;走了很多乡村,路加起来一百多里了;荆山,注中已讲明位于湖北襄樊市(1)境内;词的最后两句,译文就把话讲明白了。然而译后的韵味就难及原词的了。还要讲明的,了解罗辉同志经历的人,了解他这时正在襄樊市任市长与他在此任时襄樊市所发生的有关重要人事情况的人,就可了解到原词上下两阕的最后两句蕴含着什么意思了。这也就是这个序开始所抄的感赠那首诗中间两联,特别是“皎矣童心洁胜荷”主要是指什么的了。当然他的译文也没有讲出来,或许正是他在“代前言”所言,要读者去感悟的“弦外之音”吧。

举这一例,可见罗辉同志的自译译文就如他所直言的是表达词意的。但我个人认为,他所自译的是介于“作家型”与“学者型”之间的,而且偏向于前者,前者重在达意,而后者在达意的基础上,重在译文形式之美。作者所作的这一可贵的尝试,我相信,会如作者所希望,加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我、詹教授与许多熟悉的诗友,都十分赞许与支持他的这一尝试。他在“代前言”中讲:“通过这种交流,可以激起更多潜在中华诗词爱好者兴趣,进而让中华诗词在交流中普及,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这也是笔者提倡‘古韵今声一笔吟’的一个良好愿望。”唐代诗人刘禹锡是坚定的改革派,他赞许与支持“且听新翻杨柳枝”。我衷心祝福这个推动交流、推动创新的良好愿望得到胜利实现!

谨为之序。

2010年9月22日庚寅中秋于瑜园(罗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2月版)

【注释】

(1)2010年12月9日更名为襄阳市——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