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十年》序

华中科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十年》序

时间:2022-1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是我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也可以说,是教育部在一所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十年。1995年6月27日,学校颁布了《关于提高我校学生人文素养和中国语文水平的决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我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得到了广大师生十分真挚的赞同与支持。如此与时俱进,层层深入,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在我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对此,人文教育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春雨化育 华中科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十年》序

今年是我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也可以说,是教育部在一所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十年。这是很有意义的十年,这是文化素质教育大江东去的十年。

1993年底还是1994年初,我校有位学生给我写了一封信,提出了一个极为平常而十分尖锐的现实问题:一个中国大学生,外语等级考试不及格,就得不到学位,我不反对,因为要改革开放,要开放,不学外语怎么行?可是,有的大学生,母语太差,写字,错别字一大堆;遣词,用字不通不妥;造句,句子不通,意义不明;作文,文理不顺,不知所云,竟然可以拿到学位。请问这作何解释?这个问题提得好!不仅如此,有的学生,不仅母语水平低下,而且基本公民道德缺乏,是非荣辱观点混乱,民族感情贫匮,思维能力僵滞,创新思维稀有,学术眼光短浅,适应能力很差,贪近功,急近利;显然,这同缺乏应有的人文文化的陶冶,缺乏应有的知识基础的宽广,缺乏应有的实践的锻炼,缺乏应有的优良个性的发展等密切有关,即同急功近利而忽视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教育有关。我校早已对此有所觉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办了文科,80年代中期建立了美育课部,建造了“音乐中心”楼,80年代后期已开始作了大学生素养调查。这封来信,引起了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在当时校党委宣传部、文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及一批教师发起、筹划与努力下,直抓人文教育,1994年首先开设了“人文讲座”。“人文讲座”一开出,立即得到广大学生极为热烈的支持与参与,这也表达了广大学生对人文文化的急需与渴望。1995年6月27日,学校颁布了《关于提高我校学生人文素养和中国语文水平的决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我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得到了广大师生十分真挚的赞同与支持。

1994年春夏之交,华南理工大学举行“211工程”部门预审会议。蒙当时国家教委与广东省政府的信任,委任我担任预审专家组组长,而代表当时国家教委来主持预审的是周远清同志。预审期间,有个中午,我找周远清同志汇报我校人文教育情况,希望国家教委加以指示。他讲,国家教委刚抓了计算机教育,抓了外语教育,下一步正拟抓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抓人文教育。在那时,“人文”这个词还受到某些“禁锢”与“非议”,直到江泽民同志访问美国在哈佛大学演讲等于为“人文”正名后,“人文”才被还以本来面目。预审后,我回校向党委作了汇报,党委进一步将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列入重要的工作内容,“人文讲座”日益繁荣,有关活动日益增多,国家教委也一直予以密切关怀与指导,一批校内外专家也主动大力参与,清华、北大一批兄弟院校也积极热情支持。国家教委根据清华、北大与我校等一批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情况,于次年9月在我校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工作会议”,周远清副主任代表国家教委作了长篇讲话,国家教委高教司及其所属各处的负责人均参加了会议,会议取得丰硕成果,文化素质教育在超过52所试点院校中蓬勃开展起来了。经过三年试点,1998年春,文化素质教育即在全国高校普遍开展起来。

十年,这是很有意义的十年。我校文化素质教育走过了一段值得回味与认识的道路:开设“人文讲座”,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将文化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列为选修课程,进入必修课程,增设社会实践,增加学分;推进文理交融,渗入专业课教学;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师资建设,作为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的必要内容。如此与时俱进,层层深入,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在我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应该说,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教育思想的重大转变;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就是一种教育思想,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实质就是将教育复归于“育人”而非“制器”这一本位。我赞成我校涂又光先生的论点: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在其中,人的身心,包括知、情、意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发展。应该说,即向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来发展。

邓小平同志80年代末有句警言: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句警言极为深刻,长期以来,令我久久思索。我常告诉学生:“你们来大学干什么?三件事:一是学会如何做人,二是学会如何思维,三是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渗透,不可分割。但是,如何做人是基础,如何思维是关键,掌握必要的知识及能力则必不可少。”人之所以为“人”,一是有复杂而丰富的感情,要有真正的人性;二是有高级而富有创新的思维,要有真正的灵性;三是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高尚而具有神奇力量的精神境界。显然,如何做人,指的是有什么感情,什么境界,什么人格,是“为人之本”,舍此岂有人性?岂能算“人”?对此,人文教育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思维十分重要,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500万年的进化,形成了具有巨大潜能的大脑,大脑具有极为奇妙的原创性的思维能力,舍此岂有灵性?岂能算一个“全人”、“完人”?对此,科学教育起着巨大的基础性的作用。而这一切离不开在先天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累积知识,累积经验,并对知识与经验不断感悟、升华而内化的稳定的品质,即形成素质,而境界是素质中最精华的部分。没有知识,就没有高的素质,就没有高的境界。当然,教育的层次不同,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也不同,所应达到的深度、广度、高度也不同。对于高等教育,其实,《四书·大学》开章明义就讲清楚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作个新诠释:明明德,指的是陶冶高尚感情,讲的是人性;新民,指的是培育创新思维,讲的是灵性;止于至善,指的是达到完美境界。

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因为这不仅几乎决定着个人人格的高低,严重影响着个人思维的智愚,特别是有无原创性,而且几乎决定着民族的存亡,严重影响着国家的强弱,严重关系着社会的进退。因为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这个民族其实就不存在;因为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取决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与民族凝聚力,而民族凝聚力又最为核心,民族凝聚力又主要取决于对人文文化的认同。因为一个社会的进退既取决于物质文明,又取决于精神文明,既取决于科学文化,又取决于人文文化,而没有精神文明的物质文明,是十分危险的。这里决没有讲科学教育不重要。没有科学教育,没有科学文化,就是无知、愚昧、落后;一切无知、愚昧、落后,势必导致违反客观实际,背离客观规律,势必导致彻底的失败。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力发展又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何况,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者是同源、共生、互通、同求,不可分割。所谓同源、共生,因为这两者的基础相同,均源于实践,源于人脑,源于人脑对实践的反映及对反映的加工。所谓互通,因为这两者在知识、思维、方法这一形而下的层面上,固然显著不同,但毕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开。所谓同求,因为这两者在精神这一形而上的层面上,所追求的都是对已有文化的反思、怀疑、批判、发展,追求更深刻、更普适、更永恒的东西。因此,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一再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衰弱,就会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良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就会迷路,不打自垮,甘愿为人奴役。

对自然界,不开发不行,不开发是野蛮,是洪荒;错误开发也不行,错误开发必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对人,教育就是文化教育,主要是以文化去开发人的大脑。不开发不行,不开发则浑噩无知,与禽兽何异?徒有人形而无人实。错误开发也不行,错误开发则必定导致或丧失人性,异化人性,甚至比禽兽还不如,或扼杀灵性,泯灭灵性,甚至远不如没有任何原创性的高级机器人。要有人性,决定性的因素是要有人文文化熏陶,要有人文教育;要有灵性,既要有科学文化,要有科学教育,会按照客观规律去办事,也要有人文文化,要有人文教育,会产生原创性思维去开拓。何况,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不能分割,人性与灵性何尝无关?!特别是在今天,科技发展是如此之速,科技作用是如此之大,科技影响是如此之远,科技成果应用是如此之难控制,科技成果后效是如此之难预测,因此,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不能不惊呼,科技“给人们送来神奇的创新,然而也带来具有潜在毁灭性的后果”。从而他强烈地呼吁,一定要作人性思索:“我们是谁?我们应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实现?”显然,在教育中,对人文教育的重大作用,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的重大作用,不能不三思三思!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交融有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交融有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交融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法,而且这样的交融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相处关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身心状态;此即极为有助于提高素质,有助于培养有崇高理想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在今天我们建设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就是后天的经济;现在的教育,就是未来的富强,就是长远的力量,而人才贯穿其中。“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而高等教育又是教育战线的龙头。党的十六大号召我们,不但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而且还必须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是说,我们高等教育面临的第一个任务,是培养高级人才,而所培养的高级人才,最为紧要的,一是要有高尚的人性,首先是能爱国,能为民,具有强烈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丹心映日;二是要有高级的灵性,首先是能创造,能开拓,具有可贵的以原创性为特征的拔尖创新能力,睿智如泉,以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要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今年是甲申年,60年前即1944年,郭沫若写了一篇著名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以史为鉴,总结了距那时300年距今天360年即1644年李自成起义成败的历史教训,其关键是干部问题,可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大学培养人才,培养干部,培养各部门各岗位的领导与核心,事关建设成败与国家兴衰,责任极为重大。“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我们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进一步加强与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高度交融,来回应时代的呼唤!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已开展十年了,大江东去,不可阻挡。回顾十年,硕果累累,值得系统总结;放眼现在,工作纵深发展,应予全面规划;展望未来,任务艰巨,必须深入思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从头越的起点,我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将回顾与总结、放眼与规划、展望与思考,编成此册,诫励于自己,汇报于同行,求教于读者。让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三个面向”,团结一致,居安思危,求真务实,开拓前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作出我们的贡献!

2004年2月24日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