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时候的书

小时候的书

时间:2022-1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忆中,我很小便爱翻家中仅有的那几本书——爸爸的兽医用书,还有一本密密麻麻、厚得像块红砖的《封神榜》。古典原文的《封神榜》,每一章先以一首古诗开头,书中又有一堆没教过的生字,当然不懂。认真想起来,要我回答“小时候最爱的一本书”,我可能会给一个比较奇特的答案——《字典》。我常随手一翻,就看到字典上印着一个陌生的字,带出几个陌生的词,有时是一句没听过的成语,底下有解释。

到底“想要阅读”是天生的,还是学习来的?

有一次全家围炉吃火锅,儿子忽然问:“把肉片烫熟再吃,是天生的,还是学习的?”经过全家讨论,一致同意,人类应该是从小看到别人这么做,大人也会告诉小孩:“食物煮熟才能吃。”所以,我们习惯把肉片烫熟才入口。

至于阅读这件事,我想起不少朋友的回忆:小时候一见到书,便像饥饿时见到食物一样,“本能”地就急着打开来读。

“也就是说,在那之前,并没有人教你这么做?”我问。

朋友想了想:“没有。”

这是一个“天生”爱阅读的人。

不过,我也遇到更多朋友承认,他们会爱上阅读,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的鼓励,或某位老师的引导。

阅读行为是天生具有,还是后天学习?也许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谜题。对某些人而言,可能对理解文字有天赋,他会读书就像有的人会跑步。

但更多人是经由别人示范,比如曾有人说一本故事书给他听,从此他知道,书里面藏着一个无比丰富的世界。

不管天生嗜读或后天爱书,一旦接触并享受过阅读乐趣,这辈子大概就很难离开书了。

我自己应该是个“半半族”:─半是天生基因,一半是后天学来的爱书人。记忆中,我很小便爱翻家中仅有的那几本书——爸爸的兽医用书,还有一本密密麻麻、厚得像块红砖的《封神榜》。就连这样的“非童书”,小小年纪的我,也盯着它们津津有味地读着。

爸爸问:“这种古书,你看得懂?”

古典原文的《封神榜》,每一章先以一首古诗开头,书中又有一堆没教过的生字,当然不懂。不懂地方直接跳过,也居然把整本读完,还知道妲己是坏女人,比干是忠臣。

爸爸感受到我对书的热爱,偶尔会拿钱请邻家的老师替我买书,满足我的“阅读欲”。

天生有阅读基因的我,幸运遇到愿意后天支持我、指导我的父母与老师,从此造就了我的快乐阅读史。

记得老师为我挑选买回的第一本书,是《天上的星星》,老师指着书里的星座图,告诉我:“书不是只看迷人的故事情节,它还有知识。你看,这就是猎户星座,它腰带上有三颗亮眼的星星。”

啊,书不是只有故事,还有知识。所以,阅读带来想象,也同时带来真相。

小时候我读的最多的,还是故事书,也许这是人性喜欢错综复杂的戏剧效果。英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吉卜林的《丛林历险记》陪着我一起上下学,我利用搭车时间读它。翻译书《淘气的莉萨》《樱桃园》让我飞到遥远西方国度,一窥外国少女的一颦一笑。还有《王子》半月刊,有漫画可看。

但是,印象中,我从小就不爱看漫画。我猜,已经饱尝“文字甜头”的我,受不了漫画以几张图说故事的方式吧。文字世界里,我能依据叙述,自行描绘我想象的图。书上说林黛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我马上在脑中浮现一位微微低头的绝美仕女。如果给我一本漫画《红楼梦》,那还有什么意思?

认真想起来,要我回答“小时候最爱的一本书”,我可能会给一个比较奇特的答案——《字典》。字典真让我百看不厌,看一百遍也看不完。我常随手一翻,就看到字典上印着一个陌生的字,带出几个陌生的词,有时是一句没听过的成语,底下有解释。那些解释,其实就像一个“极短篇”故事。

小时候有书可读,是多么幸福啊。小时候,走不远、跑不快、看不多,几年时光,来回在学校与家庭间游游走走。但是,只要打开一本书,可以立刻跳出如来佛的手掌,跑到神秘非洲,看到数万年前一个原始人在追赶一头长毛象。

想起小时候的书,想起小时候。院子里,妈妈晒棉被,我窝在暖洋洋的棉被上,捧着书,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白花花的日头,在阳光阴影下,一字一句读书。虽然妈妈说,大太阳下看书伤眼,但阳光的味道、院子里的花香、棉被柔软弹性,以及故事里的高潮:我替《天方夜谭》的阿拉丁紧张,我为《西游记》的孙悟空抱不平,气唐三藏的误解等等回忆都还历历在目。

我是一个多快乐的书小孩啊,我知道。一直到我很老很老以后,我都记得当时年纪小,有书就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