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边区文艺界的抗日救亡组织

边区文艺界的抗日救亡组织

时间:2022-1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文艺界抗日救亡最普遍的形式是集结文艺界的力量,建立救亡组织,以集团的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文协遂成为各地文艺界团结抗战的旗帜。联合会成立后,边区的文艺界就形成了集团的抗敌救亡的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在根据地的抗日斗争中,更能发挥出集团的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基础上,中央指示聂荣臻率部到山西,建立以五台山地区为中心的晋察冀边区,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这样,就有了东西两个相邻的边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有效地同日伪敌特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边区的文化工作,在军事、政治、经济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音乐和美术、摄影等,都有极为可喜的成功的佳作。这样可喜的收获,是边区的文艺界抗日救亡组织领导的结果。

陕甘宁边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文艺界抗日救亡最普遍的形式是集结文艺界的力量,建立救亡组织,以集团的力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随之而来的是全国性的“协会”成立潮,上海、昆明、广州、桂林、香港、成都、贵阳等地都建立了分会。文协遂成为各地文艺界团结抗战的旗帜。

延安第一个文艺组织是“中国文艺协会”,1936年11月在保安成立,由丁玲等发起,得到中共中央的支持,洛甫、毛泽东、博古、林伯渠、徐特立等党政领导出席成立大会。李伯钊报告了“文协”成立的意义,丁玲报告了筹备经过。毛泽东讲了话,说:“中华苏维埃成立已很久,已做了许多伟大惊人的事业,但在文艺创作方面,我们干得很少。今天这个中国文艺协会的成立,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过去我们是有很多同志爱好文艺,但我们没有组织起来,没有专门计划的研究,进行工农大众的文艺创作,就是说过去我们都是干武的。现在我们不但要武的,我们也要文的了,我们要文武双全”,提出了“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是文艺工作者的“伟大的光荣任务”。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红中副刊》创刊号发表了《“中国文艺协会”的发起》。明确指出:“培养无产阶级作家,创立工农大众的文艺,成为革命发展运动中一支战斗力量,是目前的重大任务,特别是现时全国进行抗日统一战线的民族革命战争把全国各种政治派别,各种创作倾向的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以无产阶级的文学思想来推动领导,扩大巩固在抗日统一战线中的力量,更是党和苏维埃政策下的迫切要求。”并提出当前的工作任务是要培养文艺工作人才,收集整理红军和群众斗争生活各方面的材料,创作工农大众的文艺小说、戏剧、诗歌等。(载11月30日《红色中华》报《红中副刊》)

抗战的、工农的大众文艺的口号,就成为边区随后成立的文艺协会和文艺团体共同遵循的指导方针。

卢沟桥事变”后,为服务于抗战,丁玲、吴奚如等人,动议发起组织一个战地记者团到战地去,得到毛泽东同志的支持,并从有关演剧部门抽调部分演剧员同记者团组成战地服务团,全称为“18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或“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1937年8月12日召开成立大会,丁玲任主任,吴奚如任副主任。毛泽东亲自为“西战团”赴前线送行,并鼓励大家“要用你们的笔,你们的口与日本打仗”。作家们到抗战的第一线去,亲身亲历了抗战的艰辛与壮烈,百姓的生活和斗争等,作家们努力工作,用笔和口配合着集团军,起到了巨大的宣传效果。

1938年9月11日,“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在延安召开成立大会,艾思奇主持会议,刘白羽报告筹备经过,成仿吾、丁玲、周扬、徐懋庸、雪苇、沙可夫在会上发言。会议推选丁玲、林山、田间、成仿吾、任白戈、沙汀、周扬、柯仲平、雪苇、刘白羽及各文艺团体代表为执行委员。会议要求建立正确的文艺理论,出版文艺刊物,号召广大文艺干部到前线去。联合会成立后,边区的文艺界就形成了集团的抗敌救亡的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在根据地的抗日斗争中,更能发挥出集团的力量。为了加强同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联系,1939年5月联合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

1938年9月,延安影剧团成立,由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袁牧之负责艺术创作,李肃负责政治、行政,吴印咸负责摄影。根据地电影事业从此诞生。

1939年2月10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陕甘宁边区分会”在延安召开成立大会。到会的戏剧团体有:民众剧团、烽火剧团、抗大文艺工作团、陕公剧团、民众娱乐促进会、鲁艺戏剧系、鲁艺实验剧团等。大会由柯仲平任主席并报告大会意义,王震之报告筹备经过,洛甫、扬松、李初梨、徐冰、沙可夫在会上发言。大会通过了分会简章和宣言。选举了理事会和执委会成员,潘汉年、沙可夫为正、副理事长,康生、潘汉年、沙可夫、艾思奇、徐冰、朱光、李伯钊、柯仲平、张庚、周扬、王震之、丁玲、崔嵬、荒煤等35人为理事;王震之、柯仲平、张庚、高博、崔嵬、钟敬之、吕班、田蔚、汪曼锋、李实、马健翎、颜一烟等15人为执行委员会成员,韩塞、朱奇平、伊明、任荪为候补执委。(载2月23日《新中华报》)

1940年1月4日,“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吴玉章致开幕词,毛泽东到会作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报告,并为大会题词:“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而斗争!”,“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周扬、罗迈、李初梨等分别作国民教育、干部教育、边区新闻事业等方面的报告;冼星海、柯仲平等11位代表分别代表音乐、戏剧界等发言。会议通过了组织新文字委员会、少数民族文化委员会、鲁迅研究委员会等有关提案50余项,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延安和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自然科学工作者500余人。大会选举了理事和常务理事,吴玉章当选为文协主任。(师田手《记边区文协代表大会》,载4月15日《中国文化》1卷2期)

晋察冀边区

晋察冀边区文艺界最初建立的组织叫“边区文化工作者救亡协会”,1938年春成立,为了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在1939年2月召开的代表大会上,改名为“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会”(简称“文救会”)。在这次会上,几个主要部门的代表:“铁流社”的叶正煊、“边区导报社”的李宗美、“战地社”的邵子南、“抗敌报社”的周明、“抗战剧社”的陶宗侃、“海燕社”的鲁萍、“平山教联”的白冠亭、“美协”的张维以及邱映溪、谷荣章、邓拓等11人为该会的执行委员。刘平为主任,叶正煊为副主任。“文救会”成立后,作为边区文艺界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了文协、音协、剧协、美协的活动,发起了“抗战救国宣传周”活动,召开了创作问题座谈会、戏剧问题座谈会。

1940年“文救会”发布《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会暂行章程》,明确宣告其宗旨是“团结全边区一切抗日的文化工作者,结成坚强的文化统一战线,以展开边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普及并提高边区文化,发扬文化抗战的力量,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国境,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在这样一个总的精神指导下,边区的文化、文学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抗战文艺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文救会”在成立后仅一个月,就编印了街头诗集《粮食》,收田间、邵子南、力军、石群、郭起等人的街头诗作品,印行7000册,销售一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晋察冀边区为了对边区文化界实现统一领导,于1941年6月16日,召开“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文联”)成立大会,选举成仿吾、邓拓、何干之、潘自力、周巍峙、叶正煊、史立德、王林、罗东、田间、沃渣、丁里、卢肃、金肈野、陈山、黄天、张春桥、崔嵬、杨朔、雷烨、梁斌、沙可夫、常青等23人为执行委员,孙犁、周而复、冯宿海、赵化凤、汪洋为候补执行委员,沙可夫、罗东、田间等8人为常务委员,沙可夫为主任。大会还通过《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工作纲领》,确定“文联”的任务为:“巩固与扩大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团结全边区一切抗日的文化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争取与吸收游击区、敌占区的文化人与知识分子共同为抗战建国服务,开展对敌伪及一切封建迷信落后反动的文化思想的斗争,为建设大众的、科学的、民族的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而奋斗到底”。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文联”不仅对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协会,而且对文救会、文建会、新哲学会、新文化学会、自然科学研究会等文化团体的工作,实行全面的领导。

这期间,晋察冀边区还先后成立了文、音、美、剧四个协会,而文艺界的作家组织的成立相对晚一些。1940年7月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察冀分会”(简称“文协”)才召开成立大会,到会的文艺团体代表及文艺工作者50余人。会议通过提案21条,主要是:建立文学顾问委员会、鲁迅研究会、鲁迅文艺奖金,成立编审委员会出版文艺刊物和丛书等。选举了成仿吾、邓拓、丘岗、沙可夫、田间、萧元(芜)、周而复、邵自南、刘平、韦明、魏巍、罗立斌、王林、叶正煊、何洛、何干之、康濯为执行委员,沙可夫、田间、魏巍、何洛、康濯为常委,沙可夫为主任,田间为副主任。大会还通过《全国文协晋察冀边区分会成立大会宣言》。“文协”在团结边区文艺工作者投身于抗日的伟大斗争,推动文艺创作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注重文艺创作,多次召开文艺创作讨论会或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研究文艺创作问题。仅以1941年5月15日的“文协”召开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为例,到会的就有杨朔、田间、周而复、鲁加、韦明、林采、邓康、候亢、丁克辛、朱汉、金素奇、金肈野、孙犁等新老作家。会上,成立了“文学创作会”,推选杨朔、田间、周而复三位名家为委员,发布了“文学创作纲领”,号召边区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写作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散文作品,“向全世界报告边区人民斗争的事业,替斗争的历史作记录”。

在边区文协的领导下,边区的文艺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特别是农村剧团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反映了农村戏剧运动的普及性和群众性,单以1942年春统计,冀中就有1700多个剧团,北岳有1400多个。

这时的专业文艺团体也纷纷成立,较早的影响也较大的是丁玲为主任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其他如抗战文艺工作团、西北文艺工作团、剧运方面的人民抗日剧社、中央剧团、民众剧团、鲁艺实验剧团、烽火剧团、工余剧人剧团、鲁艺平剧团、延安业余剧团、青年艺术剧院、延安平剧研究院等。这些剧团活跃在各地,推进了各地文艺运动的开展。

在晋察冀边区,戏剧运动也蓬勃展开。最早的剧社是晋察冀军区的抗敌剧社,它生存战斗了12个年头,为边区的文艺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他有火线剧社、战线剧社、七月剧社、冲锋剧社、北进剧社、前锋剧社、火焰剧社、前线剧社、前进剧社、创造剧社、前卫剧社、前哨剧社、挺进剧社、长城剧社、群众剧社等。

陕甘宁和晋察冀边区出现的剧社潮,是抗战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现实斗争的必然要求,剧作家生活在群众中,从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中丰富了创作的素材,汲取了营养。群众中的戏剧爱好者,也在专业戏剧工作者的帮助和指导下,得到了锻炼,得到了提高,慢慢成长起来,有的则成为有成就戏剧工作者。

这一时期,边区的文学社团也十分活跃,如战歌社、路社、边区诗歌总会、山脉文学社—山脉诗歌社、延安新诗歌会、怀安诗社、文艺小组、延安诗会、小说研究会、草叶社、战地社、铁流文艺社、晋察冀诗会、太行诗社等。(范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在这些社团中,晋察冀的“铁流社”影响较大,它成立于1938年12月,纯诗歌组织,丹辉、兰茅、叶正煊任正副社长。成员有林真、张维、徐灵、邓康、张绍明、葛理、李岩、马载尧、张盾等30多人。编辑出刊有《诗战线》,以创作与传播街头诗、朗诵诗及一切服务于斗争生活的诗歌,进行抗战的革命的和面向大众的诗歌活动为其宗旨。

“战地社”也是晋察冀有影响的重要社团,1939年2月成立,主要成员是田间、邵子南、史轮、曼晴、方冰、力军、叶频、石群等。编辑出版了《诗建设》,发表诗论和诗评,该刊直到1943年5月才停刊,共出70多期,是极有影响的一个刊物。

延安的社团,如舒群、萧军、丁玲等于1940年11月发起组织的“延安文艺月会”,由林伯渠于1941年9月发起组织的“怀安诗社”等,一般影响都不大。

文学社团的出现,活动的开展,对于边区文学运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部分资料参阅王剑青、冯健男主编的《晋察冀文艺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