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逝(节选)

伤逝(节选)

时间:2022-1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是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巨人,是现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因此,鲁迅能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深入描写农村生活,集中表现底层农民痛苦遭遇和思想面貌的小说作家与他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鲁迅的国民性问题的研究,由于上升到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作用分析入手,考察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弊端与危害的思想高度,因而具有深刻性和全面性。

第一章 鲁 迅

【作家生平及创作思想】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鲁迅”这个笔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巨人,是现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的思想与作品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文化,时至今日仍然深深影响着众多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鲁迅青少年时期的家庭生活和求学经历直接影响了他的思想形成和文学创作。首先是少年时期的家庭悲剧所造成的心灵创伤,直接造成了鲁迅思想与创作中深刻、冷峻的批判精神与怀疑精神。1881年鲁迅出生在绍兴一个受人尊敬、家道殷实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祖父在京城做官,父亲闲居在家,童年时期的生活条件相当优越。但在鲁迅十三岁那年,一场大灾难突然降临。祖父因科场作弊案被捕入狱,此后父亲又长期患病需要治疗,并在三年后病逝,家庭迅速败落,陷入经济拮据的困境。作为家里的长子,只有十几岁的少年鲁迅就不得不开始面对沉重的家务负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当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和我一样高,当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1]

而此时正是一个少年单纯而敏感的成长时期,这种家庭败落的精神煎熬和随之而来的世人前恭后倨的冷眼,在其心灵上留下了永久性的伤害。

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2]

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等级身份思想为核心的,充满虚伪与冷酷,对此的切身感受,导致了鲁迅后来在创作中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

其次是少年时期对农村生活和农民的熟悉与了解,不但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增强了他对底层人民的理解与同情。鲁迅的外祖父家在农村,他经常随母亲到乡下探亲。由于家庭变故,他甚至常常在乡下生活,因而有机会直接接触农村和农民,对农村生活有真切的感受,对农民的生活痛苦和精神状况有着全面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因此,鲁迅能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深入描写农村生活,集中表现底层农民痛苦遭遇和思想面貌的小说作家与他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第三是鲁迅在少年时期接受了严格的诗书经传教育。虽然这种压制个性的封建教育给他带来了沉闷和痛苦,但是也给少年鲁迅打下了扎实的古文与文化基础,加之他年龄稍长便把兴趣集中在阅读野史杂览、白话小说、神话故事、民间绘画等方面,从而培养了他对于历史和文学的兴趣,为其小说创作积淀了充分的艺术准备。

1898年鲁迅考入位于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这两所由洋务派创办的学堂里,他开始接触世界和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知识,课余时间鲁迅大量阅读宣传维新变法的书刊和自然科学读物。其中对鲁迅影响最大的要算严复翻译、赫胥黎著的《天演论》,鲁迅从中了解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西方社会进化论思想,这对鲁迅社会思想、社会伦理道德的进化发展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1902年,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资格,东渡日本,开始了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日本,他先在东京的弘文学院进修日语,1904年进入仙台医学高等专门学校攻读医学。鲁迅这样谈到他学医的目的: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3]

但这一时期发生的一个事件,让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做出了他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次选择。在仙台时期,正值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学校当局在学生课间休息之余会放映一些记录日俄战争情况的影片,有一次影片上出现了日本军人处死中国人的画面,围观的中国人表情麻木,对于自己的同胞被杀竟然无动于衷,这对青年鲁迅是一次极大的精神刺激。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4]

1906年,鲁迅中断学医,回到东京,从此走上文学道路,他希望以文艺活动和作品来唤起民众的精神自觉,促使民族复兴。留学日本时期是鲁迅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鲁迅的思想最鲜明的就是他的批判精神和启蒙思想。爱国、反封建和国民性改造是其思想的核心所在。青年鲁迅怀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迈爱国情怀积极投身反抗清朝专制统治的革命活动中,他曾参加革命党组织光复会,同情和支持反清活动。1903年鲁迅发表第一篇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热情歌颂了为保卫民族而勇于牺牲的斯巴达勇士们的大无畏的爱国精神。这是他青年时期爱国精神的自我写照。鲁迅反封建思想的形成在于他留学日本期间所受的西方文化影响。特别是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易卜生、尼采等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对其影响深远,在《文化偏执论》里鲁迅认为民族崛起的关键应该在国民个体的精神解放,“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由此可见,鲁迅的个性解放思想成为其反封建思想的重要参照和有力武器。在鲁迅后来的小说创作中都充分体现了鲁迅的反封建思想。在《呐喊》和《彷徨》中,鲁迅集中抨击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对封建道德的虚伪和残酷做了有力揭露。留日期间,鲁迅深受维新思想影响,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社会思想意识的深刻变革,单纯的政治革命是不可能改变中国社会的,于是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其好友许寿裳回忆道:

一九○二年我和鲁迅同在东京弘文学院预备日语,……我们又常常谈着三个相关联的问题:

(一)怎样才是理想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

但是鲁迅与维新派思想不同的是维新派不否定封建制度,把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自身改良上,因而也就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全面的深刻反省,对国民性的弱点也不可能有更深入的认识。鲁迅是站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个性解放思想和民主科学精神作为参照,来分析和研究封建中国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改造问题。鲁迅的国民性问题的研究,由于上升到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作用分析入手,考察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弊端与危害的思想高度,因而具有深刻性和全面性。可以说鲁迅反封建的彻底与深刻,其小说创作中人物描写的传神与典型,都与此有关。国民性改造的思想是鲁迅文艺思想的核心,也是其成为中国现代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1909年鲁迅回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生理教员和化学教员,后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辛亥革命后,鲁迅应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到教育部任职。1917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为鲁迅的文学创作走向辉煌提供了重要契机。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中国小说艺术的新纪元。此后十年,是他小说创作的丰收期。鲁迅陆续发表数十篇小说,1923年辑为小说集的《呐喊》收15篇短篇,1926年又出版的《彷徨》收11篇短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坚实奠基。此外,鲁迅还出版了大量影响深远的散文集、杂文集等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其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是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定居上海,主要创作为杂文,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在上海期间,鲁迅积极投身各种社会活动,三十年代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反帝反战同盟,争取民主自由。鲁迅还倡导文艺活动,培养文艺新人,编辑文艺刊物,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5]

【作家主要作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

论文集: 《门外文谈》

杂文集: 《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作品选读】

阿Q正传[6]

第一章 序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7]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第一是文章的名目。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8]。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9],外传,别传,家传,小传……,而可惜都不合。“列传”么,这一篇并非和许多阔人排在“正史”[10]里;“自传”么,我又并非就是阿Q。说是“外传”,“内传”在那里呢?倘用“内传”,阿Q又决不是神仙。“别传”呢,阿Q实在未曾有大总统上谕宣付国史馆立“本传”[11]——虽说英国正史上并无“博徒列传”,而文豪迭更司[12]也做过《博徒别传》这一部书,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的。其次是“家传”,则我既不知与阿Q是否同宗,也未曾受他子孙的拜托;或“小传”,则阿Q又更无别的“大传”了。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13]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14]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即使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15]的“正传”字面上很相混,也顾不得了。

第二,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很光采,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其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 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Q 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此后便再没有人提起他的氏族来,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第三,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那里还会有“著之竹帛”[16]的事。若论“著之竹帛”,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着了这第一个难关。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17]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18],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这近于盲从《新青年》,自己也很抱歉,但茂才公尚且不知,我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第四,是阿Q 的籍贯了。倘他姓赵,则据现在好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19]上的注解,说是“陇西天水人也”,但可惜这姓是不甚可靠的,因此籍贯也就有些决不定。他虽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别处,不能说是未庄人,即使说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我所聊以自慰的,是还有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颇可以就正于通人。至于其余,却都非浅学所能穿凿,只希望有“历史癖与考据癖”的胡适之[20]先生的门人们,将来或者能够寻出许多新端绪来,但是我这《阿Q正传》到那时却又怕早经消灭了。

以上可以算是序。

第二章 优胜记略

阿Q 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21]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Q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22]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23]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 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

“哙,亮起来了。”

阿Q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

“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

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

“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但上文说过,阿Q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 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24]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阿Q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又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通,又得了胜,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25],一推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

“青龙四百!”

“咳……开……啦!”桩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天门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阿Q的铜钱拿过来……!”

“穿堂一百——一百五十!”

阿Q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他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然后恋恋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肿着眼睛去工作。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26]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是未庄赛神[27]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桩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

“天门两块!”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愤愤的躺下了,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唱着《小孤孀上坟》[28]到酒店去。这时候,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说也奇怪,从此之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这在阿Q,或者以为因为他是赵太爷的父亲,而其实也不然。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但他既然错,为什么大家又仿佛格外尊敬他呢?这可难解,穿凿起来说,或者因为阿Q说是赵太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大家也还怕有些真,总不如尊敬一些稳当。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29]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有一年的春天,他醉醺醺的在街上走,在墙根的日光下,看见王胡在那里赤着膊捉虱子,他忽然觉得身上也痒起来了。这王胡,又癞又胡,别人都叫他王癞胡,阿Q却删去了一个癞字,然而非常渺视他。阿Q的意思,以为癞是不足为奇的,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他于是并排坐下去了。倘是别的闲人们,阿Q本不敢大意坐下去。但这王胡旁边,他有什么怕呢?老实说:他肯坐下去,简直还是抬举他。

阿Q也脱下破夹袄来,翻检了一回,不知道因为新洗呢还是因为粗心,许多工夫,只捉到三四个。他看那王胡,却是一个又一个,两个又三个,只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

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竟没有,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咬,劈的一声,又不及王胡的响。

他癞疮疤块块通红了,将衣服摔在地上,吐一口唾沫,说:

“这毛虫!”

“癞皮狗,你骂谁?”王胡轻蔑的抬起眼来说。

阿Q近来虽然比较的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但和那些打惯的闲人们见面还胆怯,独有这回却非常武勇了。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你的骨头痒了么?”王胡也站起来,披上衣服说。

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这拳头还未达到身上,已经被他抓住了,只一拉,阿Q 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

王胡似乎不是君子,并不理会,一连给他碰了五下,又用力的一推,至于阿Q跌出六尺多远,这才满足的去了。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为王胡以络腮胡子的缺点,向来只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30],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

阿Q无可适从的站着。

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了。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的老婆不跳第四回井,也不是好女人。

这“假洋鬼子”近来了。

“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没有出过声,这回因为正气忿,因为要报仇,便不由的轻轻的说出来了。

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31]——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我说他!”阿Q指着近旁的一个孩子,分辩说。

拍!拍拍!

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但对面走来了静修庵里的小尼姑。阿Q便在平时,看见伊也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这断子绝孙的阿Q!”远远地听得小尼姑的带哭的声音。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

“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生词】

(续表)

(续表)

【阅读提示】

《阿Q正传》不但是鲁迅的代表作,而且是最早介绍到世界上去的中国现代小说。这是一部代表中国现代文学成就的伟大名著。阿Q这一形象也成为世界名著中的文学典型之一。

改造国民性,表现“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鲁迅创作思想的主要特点。在鲁迅看来创作小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是改良这人生”。《阿Q正传》正体现了鲁迅这种创作思想。

《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32],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33],提出民族反省与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正传》的思想价值在于它高度概括地表现了在数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未庄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而阿Q则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者。鲁迅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表现出鲁迅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深刻忧思。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农民,在讲究等级身份的社会里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甚至连姓也没有。他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寄居在土谷祠,只以帮人打工为生。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他的人生就是“精神胜利法”的深刻演绎。在未庄这个环境里,他始终处于底层地位,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的冲突中永远是失败者,受尽欺凌、剥削和压迫,甚至被断绝生机,生活十分悲惨,但他对自己的失败与卑下的地位麻木无感,没有真正的不平和反抗,采取闭起眼睛、视而不见,甚至自我辩护和粉饰的态度,根本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与被奴役。他以妄自尊大、忌讳缺点、自轻自贱、欺凌弱者等方法,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妄的精神胜利之中。

阿Q的基本思想特征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这也是其“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原因。阿Q的思想不是在自身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是简单因袭既有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结果。封建的等级身份观念强调纲常礼教,长幼尊卑,规定上有权治下,下要绝对服从上。这是统治者为了压抑个性意志、个人欲望和个性自由,方便自身统治的需要、灌输给国民的。阿Q如果有起码的自我意识,就会认识到这种思想观念是不能体现他自身利益的,是与自己的本能欲望、个人生活严重对立的,要求平等才是对自己有利的。可是由于缺乏自我意识,他却被这种等级观念支配着,在下意识里承认不平等是合理的。在实际生活中,阿Q总是受人欺侮而本能上又不愿承认这种受欺侮的地位。为了摆脱困境,“精神胜利法”便成了他安慰自己的唯一的思想武器。“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所独有的现象,也不是奇怪的思想方式和思想表现,凡是不能在平等关系上看待人与人的本质关系,而承认社会的不平等是正常的合理的人,都可能以精神胜利的方式来承受在强权者面前所受到的凌辱和损害。当时的中国人普遍存在封建等级观念。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正是当时整个中国国民精神弱点的典型概括和形象表现。

如果我们把“精神胜利法”看作是一种精神病症的话,可以发现阿Q的这种病症实际上有一个由初期发展到晚期的过程。病患是由于他实际地位的低下和实际生活中的被欺侮。为了安慰自己,他只能在虚幻中把自己想象成高于别人。这时,他的想象便脱离了他的实际处境而表现为爱面子和妄自尊大。爱面子是由于没有自我意识,只能以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好坏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和地位。于是他爱听轻飘的好话,别人夸他“阿Q真能做”,他便沾沾自喜。他忌讳缺点,以丑为荣,因为头上有癞疮疤而讳说“癞”以及相近相关的音,但又说别人还“不配”,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他看到王胡身上的虱子比自己多也愤愤不平。妄自尊大是由于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被奴役地位和失败,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他忘却屈辱的现实,专门夸耀虚无的过去和将来。他连姓也没有,却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多了”。本来见识浅陋,连画圈也不会,却到处显示自己见多识广,连城里人也看不起。当赵太爷的儿子进秀才的时候,他感到自己的卑屈,于是便自称自己姓赵,是赵太爷的本家,辈分比赵秀才还长三辈,以此使自己感到一点空洞的愉悦。这是阿Q病症的初期症状。

由于无法用实力维护自己的面子,在现实中也难以维持自尊,而本能上阿Q又不肯承认自己的无能与孱弱,于是他只能采取“怒目主义”的情感反抗和言辞上的胜利,去抚慰受伤的心灵。他被别人嘲笑时会说“你还不配”,被闲人打了嘴巴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因为想到老子的地位比儿子高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这时的阿Q在各种失败中完全没有实际的行动改变自身的处境,只是用情感和言辞掩盖事实上的失败,只是以私下里咒骂别人的方式获得满足。这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病状发展。

但是,当阿Q被打后,又被别人逼着说这是“人打畜牲”后,他在言辞上的胜利也无法保证了,阿Q又转而称自己“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时他把比别人更自轻自贱,能“服从”、“忍让”、“委曲求全”当作自己的骄傲资本。还有就是“健忘”。阿Q被假洋鬼子打了以后,很快就忘却伤害而高兴起来,甚至在被打之后觉得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高兴起来。再有就是欺凌弱者,被打后他去调戏、侮辱小尼姑,证明自己高于别人,在转嫁痛苦中获得满足,他既卑怯又残忍。这些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中期症状。

为了在屈辱中获取虚幻的胜利感,阿Q甚至会痛打自己来转败为胜,“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此时的他在精神人格上已经分裂为二:一个是受欺侮的实际的阿Q,一个是在精神上为这种受欺侮而辩白的阿Q。前者是最低贱的人,后者是虚妄地自居任何人之上的人。当阿Q被押去刑场杀头时,前者是极度恐惧,然而后者马上又自我安慰,“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这样一来,阿Q又泰然了。这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晚期症状了。

“精神胜利法”是精神上的毒品,越是依赖,就越没有实际的努力,越没有实际的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就愈加沉沦,恶性循环,直至毁灭。

鲁迅之所以要把这样一个流浪雇农作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34]作为整个国民弱点的集中体现者来描写,是因为当时受帝国主义列强欺侮的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与受践踏的阿Q在未庄环境中的地位非常相似,写阿Q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象征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苦难历史。

作者在小说的后半部,把对阿Q的形象塑造放在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去表现。不但深化了人物的悲剧命运,而且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阿Q的“革命”是他的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当辛亥革命爆发时,阿Q神往于革命,第一个在大街上高喊“造反”和投奔革命党,这是他从虚妄的精神胜利转而要求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处境的自发行动,是实现物质欲求的实际胜利的自然要求。但是缺乏平等意识和个性意识决定了阿Q的革命观是糊涂的、落后的。在革命党被杀戮时,阿Q是盲目欣赏的,他把革命党看作是不如自己的下等人,无法把革命和自己的欲求联系起来;而当革命党获得胜利,城里有钱人惶惶而逃时,阿Q才开始要投奔革命党。他的革命根本不是要谋求自由平等的社会,而是要把自己摆到统治别人、压制别人的上等人的地位上去。他要报复压迫者赵太爷,同时也要报复同属贫苦底层的王胡、小D等,他要的是剥夺赵太爷的财产而取代赵太爷的地位,同样去压迫其他人。阿Q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觉醒,他的革命最多只是改变他自己的命运,根本无法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变化和进步。

阿Q的糊涂和不觉悟,又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深刻的思想变革,便不会有真正的社会变革。以阿Q为代表的广大民众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民主观念,而革命党人没有发动和依靠群众,阿Q要求革命却无处投奔,辛亥革命如同沙滩上的城堡,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强调“咸与维新”,使得各种封建人物纷纷投机革命,没有真正地变革,只是改换了门面而已。最后阿Q糊里糊涂地被所谓革命政府作为抢劫犯处死,这是阿Q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阿Q正传》在艺术上特色鲜明,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既刻画出生动的典型形象,又深刻再现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阿Q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作者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有高度的典型性和个性特征。此外,白描手法也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他用简洁的笔墨勾勒艺术形象,用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和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阿Q正传》把喜剧与悲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阿Q的可笑正是其可悲之处,这种艺术处理,极好地表现了鲁迅对整个民族劣根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

总之,《阿Q正传》是一部折射出特定时代中国社会状况,反思民族命运与民族性格,高扬启蒙主义旗帜的伟大作品,成为一部“必读的民族典籍”。

【思考与练习题】

1.谈谈阿Q的形象。

2.什么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试举例说明。

3.鲁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为什么要强烈地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

4.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怎样?你从作品中能找到依据吗?

5.分析《阿Q正传》的艺术性。

【拓展训练】

1.鲁迅为什么非常关注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

2.从哪里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谈谈阿Q的革命观(为什么要革命?革命的目标是什么?怎样革命?实质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4.阿Q的生存环境怎样?由这里可以看出哪些人群的生存困境?

5.以“阿Q之死”为题,写一篇小评论。(从阿Q自身、群众、未庄人们、辛亥革命几方面谈阿Q之死。)

6.摘录阿Q名言并进行分析。

【作品选读】

伤逝[35](节选)

——涓生的手记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36]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不但如此。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37]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

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然而她的胞叔就曾经当面骂过我。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她在她叔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38]……。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壁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是从杂志上裁下来的,是他的最美的一张像。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我后来也想,倒不如换一张雪莱淹死在海里的记念像或是伊孛生的罢;但也终于没有换,现在是连这一张也不知那里去了。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交际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送她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照例是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帖在脏的窗玻璃上了,连鼻尖都挤成一个小平面;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的那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邪视地骄傲地走了,没有看见;我骄傲地回来。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于她能算什么东西呢?

我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胡,夜间回想,早只剩了一些断片了;同居以后一两月,便连这些断片也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我只记得那时以前的十几天,曾经很仔细地研究过表示的态度,排列过措辞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绝以后的情形。可是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一点永远留遗,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不但我自己的,便是子君的言语举动,我那时就没有看得分明;仅知道她已经允许我了。但也还仿佛记得她脸色变成青白,后来又渐渐转作绯红,——没有见过,也没有再见的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然而我知道她已经允许我了,没有知道她怎样说或是没有说。

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夜阑人静,是相对温习的时候了,我常是被质问,被考验,并且被命复述当时的言语,然而常须由她补足,由她纠正,像一个丁等的学生。

这温习后来也渐渐稀疏起来。但我只要看见她两眼注视空中,出神似的凝想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便知道她又在自修旧课了,只是我很怕她看到我那可笑的电影的一闪。但我又知道,她一定要看见,而且也非看不可的。

然而她并不觉得可笑。即使我自己以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她也毫不以为可笑。这事我知道得很清楚,因为她爱我,是这样地热烈,这样地纯真。

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光。我的心平静下去了,但又有别一部分和身体一同忙碌起来。我们这时才在路上同行,也到过几回公园,最多的是寻住所。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小半是我们以为不相宜。起先我们选择得很苛酷,——也非苛酷,因为看去大抵不像是我们的安身之所;后来,便只要他们能相容了。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然而倒是明白人,自住着正屋和厢房。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雇一个乡下的女工,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

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的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分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每日办公散后,虽然已近黄昏,车夫又一定走得这样慢,但究竟还有二人相对的时候。我们先是沉默的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大家低头沉思着,却并未想着什么事。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但她并不爱花,我在庙会[39]时买来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了,我又没有照顾一切的闲暇。然而她爱动物,也许是从官太太那里传染的罢,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在小院子里和房主人的十多只在一同走。但她们却认识鸡的相貌,各知道那一只是自家的。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作阿随。我就叫它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

唉唉,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呵!

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我们在会馆里时,还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自从到吉兆胡同以来,连这一点也没有了;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

子君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我们常说,我们总还得雇一个女工。

这就使我也一样地不快活,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活的颜色,尤其使我不乐的是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幸而探听出来了,也还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导火线便是两家的小油鸡。但又何必硬不告诉我呢?人总该有一个独立的家庭。这样的处所,是不能居住的。

我的路也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在局里便坐在办公桌前钞,钞,钞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我的学会了煮饭,就在这时候。

但我的食品却比在会馆里时好得多了。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对于她的日夜的操心,使我也不能不一同操心,来算作分甘共苦。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

我曾经忠告她:我不吃,倒也罢了;却万不可这样地操劳。她只看了我一眼,不开口,神色却似乎有点凄然;我也只好不开口。然而她还是这样地操劳。

【生词】

(续表)

(续表)

【阅读提示】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描写了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

很多爱情故事都是讲述男女主人公怎样冲破家庭、社会或者命运的阻挠,最终获得幸福,而把“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故事的结束,但鲁迅先生却在思考更深刻的问题,结合以后又怎样?《伤逝》是一个幸福得而复失的故事。涓生和子君希望获得婚姻的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他们通过自由恋爱而同居,表面上他们的理想实现了,但是由于整个社会的沉滞、腐朽,也由于他们自身的弱点,最后在强大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下,他们的关系破裂了。子君在这样的打击下痛苦地死去,活着的涓生也无法抹去心灵上的伤痕。他们的悲剧宣布了封建意识笼罩下的社会的罪恶和狭隘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失败,揭示出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而应该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通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封建旧势力的压迫是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当时中国社会极端僵化保守,传统的婚姻道德观念仍然占着统治地位,青年男女的婚姻都由父母包办,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不能见容于社会。《伤逝》表现了封建势力和传统偏见的冷酷与残忍,众人的冷眼、租房的碰壁、直至局长对涓生下的一纸免职令,给涓生和子君带来了失业的威逼和经济的困窘。对于任何人来说,生存是第一需要,爱情、婚姻都需要经济基础。当涓生失去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他与子君之间的爱情也就失去了依靠,这是他们最终分手的主要原因。子君回家以后,受到的是父亲烈日一般的威严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她很快在这精神折磨中抑郁而死。这些都控诉了封建势力的罪恶。鲁迅想通过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只有改造落后和黑暗的中国社会,才可能避免这样的爱情悲剧再次重演。

其次是主人公思想性格上的原因。涓生和子君是凭借“五四”时期盛行的个性解放思想冲破封建家庭的,但也正是个性解放思想,使他们在社会压迫下离异而酿成悲剧。他们的个性解放思想在封建意识厚积的中国现实面前显得非常天真。他们不是独立自在和自我封闭的,不能不受到整个社会的制约,而他们自己又缺乏更开阔的眼界和更先进的思想,只能在小家庭中寻找慰藉,不能开拓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他们对同居行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缺少充分的思想准备,只是把爱看作生活的全部。子君满足于家庭生活,涓生也只好与之灯下对坐,这样的精神空虚、彼此隔阂在外力的压迫下,最终使他们失去了精神的骄傲和物质的依靠,爱情和家庭都走向破裂。

子君其实是以两副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一个是恋爱时期的子君。这个子君是一个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见识,有主见。她不顾家庭的阻挠和社会的非议,毅然和涓生建立起自由结合的小家庭。她勇敢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确实是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思想的。她的奋斗目标只是婚姻自主,在目标实现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家庭主妇来,这个同居时期的子君又回到一个旧女性的形象上去了。她的性格变得空虚、庸俗和怯弱。她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她所奋斗得来的生活和旧女性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她以喂油鸡、养阿随填补空虚,甚至深陷在小市民的琐碎争斗中,对涓生也不够体贴,引起涓生的不满。当涓生失业后她仿佛大难临头,惊惶而怯弱,勇敢和无畏已荡然无存。但她还是爱着涓生的,十分热爱生活,在涓生表示已不爱她,为生活所迫他们不得不分手时,她把全部生活材料都留给涓生。也正是她无法接受离异的事实,以至于很快在极端痛苦中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鲁迅通过子君的悲剧,揭示了个性解放不是妇女解放的道路。

涓生极端蔑视封建专制统治,也曾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的勇气。对待爱情,涓生其实要比子君清醒,他认识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失业以后,他也能检讨自己:“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他对待生活还有奋斗的勇气,但对于爱情他是“行动的矮子”,他想得多做得少,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他的性格中有自私的一面,当他失业,生活陷入困境时,他不是谴责那个黑暗的社会和保守的传统道德观念,而是开始从内心里责怪子君,“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只要能够远走高飞,生活还宽广的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这不能不说是涓生的自私和怯懦。他认为“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他首先想到的是解救自己,于是他首先向子君提出分手,给了子君沉重的打击,使她最终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虽然子君的死,使涓生幡然猛醒,并发出了真诚的忏悔:“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这种忏悔是深刻的,但是对于子君来说,一切都已经晚了。当然,这场爱情悲剧的最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的黑暗和保守,当整个社会还没有解放时,个人的解放是非常困难的,子君和涓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伤逝》在表现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和涓生手记的形式,这是极适宜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形式,它能够展现出一个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使读者看到一个人的行为的深层动因。因为有了外在行动和内在心理的统一,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也就显得更加丰满可信了。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涓生的议论和抒情,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伤逝》的另一个特点是浓烈的抒情色彩。作者运用了多种抒情方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作品开头的物是人非的景物描写为全篇立下沉重哀伤的基调;或者内心独白直抒胸臆,抒发悔恨之情;或者通过奇异的想象,要在地狱中寻觅子君,把感情形象化;或者通过象征隐喻,让阿随弃而复归,表达子君的情意不绝……由于采取追忆往事、心灵自剖的方法,因而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悲剧性,《伤逝》以诗的语言,创造出意境隽永的诗境,以深刻的思想、真切的情感弹奏着一曲深沉悲怆的抒情乐曲,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量。

【思考与练习题】

1.简析《伤逝》的主题思想。

2.分析子君的形象及其意义。

3.分析涓生的形象及其意义。

4.试分析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5.谈谈《伤逝》的艺术特色。

【拓展训练】

1.以“得而复失的幸福”或“幻灭”为题,写一篇关于《伤逝》的小论文。

2.谈谈“阿随”在作品中的作用。

3.作者为什么安排子君死而涓生活下去的结局?

4.涓生和子君如果不分手,能不能找到其他的出路和解决他们生活、情感困境的办法?

【注释】

[1]鲁迅.呐喊·自序[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69.

[2]鲁迅.呐喊·自序[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70.

[3]鲁迅.呐喊·自序[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71.

[4]鲁迅.呐喊·自序[M].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71.

[5]1944年10月鲁迅逝世8周年前夕,许寿裳写《回忆鲁迅》一文。

[6]本篇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自1921年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止,每周或隔周刊登1次,署名巴人。作者在1925年曾为这篇小说的俄文译本写过一篇短序,后收在《集外集》中;1926年又写过《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收在《华盖集续编》中,都可参看。

[7]“立言”:中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鲁国大夫叔孙豹的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8]“名不正则言不顺”:语见《论语·子路》。

[9]内传:小说体传记的一种。作者在1931年3月3日给《阿Q正传》日译者山上正义的校释中说:“昔日道士写仙人的事多以‘内传’题名。”

[10]“正史”:封建时代由官方撰修或认可的史书。清代乾隆时规定自《史记》至《明史》历代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正史”中的“列传”部分,一般都是著名人物的传记。

[11]宣付国史馆立“本传”:旧时效忠于统治阶级的重要人物或所谓名人,死后由政府明令褒扬,令文末常有“宣付国史馆立传”的话。历代编纂史书的机构,名称不一,清代叫国史馆。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政府都曾沿用这一名称。

[12]迭更司(C.Dickens,1812~1870):通译狄更斯,英国小说家。著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博徒别传》原名《劳特奈·斯吞》,英国小说家柯南·道尔(1859~1930)著。鲁迅在1926年8月8日致韦素园信中曾说:“《博徒别传》是Rodney Stone的译名,但是C.Doyle做的。《阿Q正传》中说是迭更司作,乃是我误记。”

[13]“引车卖浆者流”:这是当时守旧派攻击白话文的用语。1931年3月3日作者给日本山上正义的校释中说:“‘引车卖浆’,即拉车卖豆腐浆之谓,系指蔡元培氏之父。那时,蔡元培氏为北京大学校长,亦系主张白话者之一,故亦受到攻击之矢。”

[14]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即九家。《汉书·艺文志》中分古代诸子为十家: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并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是以君子弗为也。”

[15]《书法正传》:一部关于书法的书,清代冯武著,共十卷。这里的“正传”是“正确的传授”的意思。

[16]“著之竹帛”:语出《吕氏春秋·仲春纪》:“著乎竹帛,传乎后世。”竹,竹简;帛,绢绸。中国古代未发明造纸前曾用来书写文字。

[17]茂才:即秀才。东汉时,因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秀才为茂才;后来有时也沿用作秀才的别称。

[18]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指一九一八年前后钱玄同等人在《新青年》杂志上开展关于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拼音的讨论一事。1931年3月3日作者在给山上正义的校释中说:“主张使用罗马字母的是钱玄同,这里说是陈独秀,系茂才公之误。”

[19]《郡名百家姓》:《百家姓》是以前学塾所用的识字课本之一,宋初人编纂。为便于诵读,将姓氏连缀为四言韵语。《郡名百家姓》则在每一姓上都附注郡(古代地方区域的名称)名,表示某姓望族曾居古代某地,如赵为“天水”、钱为“彭城”之类。

[20]胡适之(1891~1962):即胡适,安徽绩溪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思想家。他在1920年7月所作《〈水浒传〉考证》中自称“有历史癖与考据癖”。

[21]“行状”:原指封建时代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事迹的文字,一般由其家属撰写。这里泛指经历。

[22]土谷祠:即土地庙。土谷,指土地神和五谷神。

[23]文童:也称“童生”,指科举时代习举业而尚未考取秀才的人。

[24]状元:科举时代,经皇帝殿试取中的第一名进士叫状元。

[25]押牌宝:一种赌博。赌局中为主的人叫“桩家”;下文的“青龙”、“天门”、“穿堂”等都是押牌宝的用语,指押赌注的位置;“四百”、“一百五十”是押赌注的钱数。

[26]“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据《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胡中,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堕而折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控弦而战,塞上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7]赛神:即迎神赛会,旧时的一种迷信习俗。以鼓乐仪仗和杂戏等迎神出庙,周游街巷,以酬神祈福。

[28]《小孤孀上坟》:当时流行的一出绍兴地方戏。

[29]太牢:按古代祭礼,原指牛、羊、豕三牲,但后来单称牛为太牢。

[30]皇帝已经停了考: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下令自丙午科起,废止科举考试。

[31]哭丧棒:旧时在为父母送殡时,儿子须手拄“孝杖”,以表示悲痛难支。阿Q因厌恶假洋鬼子,所以把他的手杖咒为“哭丧棒”。

[32]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M].集外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70.

[33]鲁迅.伪自由书·再谈保留[M].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64.

[34]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M].集外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69.

[35]本篇在收入《彷徨》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36]会馆:旧时都市中同乡会或同业公会设立的馆舍,供同乡或同业旅居、聚会之用。

[37]长班:旧时官员的随身仆人,也用来称呼一般的“听差”。

[38]伊孛生:(H.Ibsen,1828~1906)通译易卜生,挪威剧作家。泰戈尔(R.Tagore,1861~1941),印度诗人。1924年曾来过中国。当时他的诗作译成中文的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雪莱(P.B.Shelley,1792~1822),英国诗人。曾参加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因传播革命思想和争取婚姻自由屡遭迫害。后来在海里覆舟淹死。他的《西风颂》、《云雀颂》等著名短诗,“五四”后被介绍到中国。

[39]庙会:又称“庙市”,旧时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设在寺庙或其附近的集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