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略述安多四大宗义书的特点及影响

略述安多四大宗义书的特点及影响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晚近时期的西藏宗义文献中,嘉木样·协巴多吉著的《大宗义》、章嘉·若贝多杰著的《章嘉宗义》、恭却晋美旺波著的《宗义宝鬘》和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的《土观宗义》等这四部宗义书影响较大,这四部宗义书不仅内容互有关联,而且四位作者皆出自安多藏区,师承相关,在思想上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以“安多四大宗义书”为题简要叙述上述四部宗义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牛 宏

[内容提要] 宗义书是西藏文献中一类专门论述教派各宗思想的纲要书。在晚近时期的西藏宗义文献中,嘉木样·协巴多吉著的《大宗义》、章嘉·若贝多杰著的《章嘉宗义》、恭却晋美旺波著的《宗义宝鬘》和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的《土观宗义》等这四部宗义书影响较大,这四部宗义书不仅内容互有关联,而且四位作者皆出自安多藏区,师承相关,在思想上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以“安多四大宗义书”为题简要叙述上述四部宗义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关键词] 藏传佛教;宗义书;安多

“宗义”(grub mtha')一词,在字面上是“成就边界”的意思,一般汉译为“学派”、“教派”等;而作为专门术语,特指西藏文献中一类系统介绍教派各宗思想的纲要书,学界通称为“宗义书”。宗义书渊源于印度佛教晚期,当时一些佛教学者需要界定各宗不共的思想主张,借以理清纷繁复杂的宗派思想,其中含有一定的判教色彩。如印度著名的中观学者清辩(legs ldan‘byed,约公元500—570年)所著的《中观心要颂》(dBu ma'I snying po)中,就有批判外道思想,介绍佛教的声闻和瑜伽行派的主张,最后宣称中观学说是哲学的究竟等内容。[1]从这些印度学者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成为以后西藏宗义书的雏形。

西藏的宗义书,最早的被认为是9世纪初大译师智军(ye shes sde)所写的《见差别》(lta ba'i khyad par),[2]此后以宗义书命名的文献和与此内容相关的著作大量涌现,在西藏各教派中都有,从而成为专门的一类——宗义文献。这些宗义文献系统介绍了佛教内外各宗派的“派名解释”、“支派分类”、“学者所属派别”以及“思想主张”等内容。这些论著虽然在表面上注重对各宗派的介绍,但在实际的分析解说中表达了著者的佛学观点,因此,各部宗义书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宗派和说法上的差异。在宗义文献中,写作的时代越晚,可资参考的资料越多,则其内容便越充实。格鲁派藏传佛教各派中最后兴起的一个大教派,因此此派学者所著的宗义书也较成熟。[3]

一、安多四大宗义书及其作者简介

本文介绍的四大宗义书,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后期很有影响的《大宗义》、《章嘉宗义》、《宗义宝鬘》和《土观宗义》,它们的著者皆出自安多藏区,所以称其为“安多四大宗义书”。这四大宗义书的简要情况如下:

(1)《大宗义》(grub mtha'chen mo),全称为《宗义详论·最极详明论述自他诸宗甚深妙义普贤刹日能满众愿教理大海》(grub mtha'rnam bshad rang gzhan grub mtha'kun dang zab don mchog tu gsal ba kun bzang zhing gi nyi ma lung rigs rgya mtsho skye dgu'i re ba kun skong),成书时间为1689年,作者嘉木样·协巴多吉(‘jam dbyangs bzhad pa’i rdo rje,1648—1722年),出生于今甘肃省夏河县,曾任拉萨哲蚌寺果茫札仓的堪布,后返回故里,主持创建了安多著名寺院拉卜楞寺。

(2)《章嘉宗义》(lcan skya grub mtha'),书名全称为《宗义建立·能仁教法妙高庄严》(grub mtha'rnam gzhag thub bstan lhun po'i mdzes rgyan),成书时间为1747年,作者章嘉·若贝多杰(lcan skya rol pa'i rdo rje,1717—1786年),出生于今甘肃省武威地区,是佑宁寺三世章嘉活佛,年幼就奉召入京,后敕封为国师,是清代藏传佛教四大呼图克图之一。

(3)《宗义宝鬘》(grub mtha'rin chen phreng ba),全称为《内外宗义建立摄要宝鬘》(phyi nang gi grub mtha'i rnam bzhag mdor bsdus rin po che'i phreng ba),成书时间为1773年。作者恭却晋美旺波(dkon mchog‘jig med dbang po,1728—1791年),出生于今青海省尖扎县,是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活佛,曾赴拉萨哲蚌寺郭莽札仓学经,得到西藏地方政府授予的“弘扬格鲁教法的班智达诺们汗”等称号。

(4)《土观宗义》(thu'u bkwan grub mtha'),全称为《一切宗派源流和教义善说晶镜》(grub mtha'thms cd kyi khungs dng‘dod tshul ston pa legs bshd gyi me long),成书时间为1801年。作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thu'u bkwan blo bzang chos kyi nyi ma,1737—1802年),出生于今甘肃省天祝县,是佑宁寺三世土观活佛,曾封为驻京呼图克图,历任夏琼寺、佑宁寺、塔尔寺法台,一生著书共15函。

这四部宗义书的作者都是安多地区有名的高僧,他们之间不仅生活年代相近,而且有转世和师承的关系。嘉木样·协巴多吉的生卒年代虽然早于其他三位,但他与二世章嘉活佛和二世土观活佛都有深厚的交情,在其晚年曾亲赴佑宁寺助建了密宗学院。[4]恭却晋美旺波是嘉木样·协巴多吉的转世,他16岁(1743年)坐床拉卜楞寺,被正式认定为嘉木样·协巴多吉的转世,即为嘉木样二世;在他22岁时(1749年),前往佑宁寺请求章嘉·若贝多杰传授比丘戒,并取名为恭却晋美旺波·意希尊追·扎贝德;31岁时(1758年)师从章嘉若贝多吉学习《合量论之道》等。[5]土观·洛桑却吉尼玛是佑宁寺的三世土观活佛,他19岁时(1755年)进拉萨哲蚌寺果茫学院学经,就曾拜章嘉·若贝多吉、恭却晋美旺波等高僧为师系统学习显密经论;他于1763年进京后,参与过章嘉·若贝多杰主持的《四体清文鉴》、《满文大藏经》等翻译编纂工作;[6]由于他与章嘉·若比多吉、恭却晋美旺波关系甚密,他为自己的上师章嘉·若贝多杰写了传记,并在自己的著作《土观宗义》的后记中提到“幸仗真实金刚持一切智者章嘉·若贝多杰和……二位上师的开示。又仰仗大转正法轮的嘉木样·恭乔晋美旺布……等三十余位无上上师的恩德,乃能勉开辩才,造成此智者欢悦之论著”,[7]声称自己著作的写作深受章嘉·若贝多杰和恭却晋美旺波等诸位上师的启示和教导下才得以完成。如此亲密相关的关系,使得这四位安多高僧不仅在感情上十分相亲,而且在佛学见解和著书立说上也有了近似的风格,各自所著的宗义书也在内容和思想上有着诸多相近之处。

二、四大宗义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异同

在宗义文献中,写作的时代越晚,可资参考的资料越多,其内容越充实。安多四大宗义书,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前三部宗义书——《大宗义》、《章嘉宗义》和《宗义宝鬘》是一类,偏重于分析佛教内部四大宗派的思想主张;后一部《土观宗义》为一类,较注重介绍分析藏地的诸宗派源流和教义特色。

前三部宗义书在内容构架上几乎完全一致,它们都是首先总说书中的内容,区分佛教内外教派;其次略说印度外道诸派的教义并进行遮破;然后开始系统详细地介绍佛教内部四大宗派的思想主张,依次为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和中观宗,其中中观宗的分量最重,大约占全书的1/2内容;最后再略说一点密宗的内容。

具体来说,《大宗义》全书分为十三章,在篇首概括介绍了书中各个章节的内容;接下来第一章总说主要论述了佛教和外教在导师、教法和见解三方面的区别;第二章遮破无边(med mth')说,实际上是对印度外道断论派(chd smr ba)的代表——木曜星派(phur bu pa),即顺世派(rgyang‘phen pa)的介绍和遮破;第三章是遮破黄头仙(ser skya pa)数论派(grangs can pa)的常边(rtg mth')说;第四章是遮破梵论派(tshngs pa ba)等四派的常边说;第五章是遮破遍入天(khyab‘jug pa)和伺察派(dpyod pa ba)的常边说;第六章是遮破自在天(dbang phyug pa)和胜论派(bye brag pa)、理论派(rigs pa can pa)的常边说;第七章是遮破裸形派(gcer bu pa)的常边说;第八章是评议毗婆沙宗(bye brag smra ba)的主张;第九章是评议经部宗(mdo sde pa)的主张;第十章是评议唯识宗(rnm rig pa)的主张;第十一章是评议中观宗自续派(dbu ma rng rgyud pa)的主张;第十二章是评议中观宗应成派(dbu ma thl‘gyur pa)的主张;第十三章是解释对果位金刚乘('brs bu do rje theg pa)的疑惑。[8]综上所述,实际上在《大宗义》,第一章为总论,第二至七章是对外道思想的评判,第八至十三章是对佛教内部各宗派的评议。

《章嘉宗义》基本上也是按照《大宗义》的内容结构进行编排的,尤其是对外道思想的评判名称和顺序与《大宗义》完全一致,但在对佛教内部思想宗派的论述中与《大宗义》略有不同,主要是关于大乘唯识宗和中观宗的思想主张中特意提出讨论两派对“了义不了义”(drng nges)的不同认识和思想见解。[9]

相比之下,《宗义宝鬘》就写得非常精简,条理也很清晰,它在内容上舍去了《大宗义》和《章嘉宗义》中的广泛论述,仿佛一部十分纯粹的思想大纲。在内容结构上《宗义宝鬘》与上两部宗义书略有不同的是在关于外道思想的评判中没有梵论派的内容,也无“了义不了义”的章节以及密宗思想的内容。

笔者在本文中将上述三部宗义书划分为一类,不仅是因为这三部宗义书在内容框架上大致相同,而且在叙述方式上也基本相近。它们对每一宗派的叙述分别是从“定义”、“派别”、“释名”、“主张”几个方面来论述的,而在“主张”中也是从“根”、“道”、“果”三个方面来叙述的,其中“根”的部分是重点,多探讨各派对“二谛”、“遮非遮”、“有无”、“法我”、“人我”等方面的看法。

与上述宗义书不同的是,《土观宗义》在宗义文献中属于比较独特的一类,它的视野范围十分宽广,所述内容在地域上涵盖了印度地区、藏族地区、汉族地区、蒙古族地区以及西域等地;在宗派类别上包括有印度的外道和佛教,藏传佛教的各个大小派别和苯教,汉地的儒家、道家和佛教,蒙古地区的佛教以及西域的佛教等许多教派和宗派;在叙述方式上则比较注重各种法脉的流布情况和主要的思想特点。此书的第一章“印度宗教源流”部分,虽然篇幅非常少,但在内容上与上述三部宗义书基本一致,也是先述诸外道的由来和基本主张,外道分为常见、断见两种,断见为顺世外道,常见归纳成八派来叙述;佛教内部依然是按照四大宗派的顺序来叙述,只不过在叙述各宗派的思想主张时,并非按照上述三部宗义书从根、道、果的方面去分析,而是直接从核心的主张“各派自宗承许的所破之理”和“安立粗细无我之理”两方面来统一分析比较的。[10]此书的后面几章的内容是上述三部宗义书中没有的,其中第二章“雪域藏地宗教源流”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第三章“汉地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教派源流”和第四章“霍尔、李域、(占)婆罗等地的宗教源流”是略为叙述的。

总而言之,这四大宗义书的内容不仅十分丰富,涵盖了佛教的宗派思想,而且还包含有印度外道的思想主张以及其他地区的宗派思想,而且在思想体系上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为后来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三、四大宗义书的主要思想特点及其影响

如上所述,安多四大宗义书在许多地方表现出相同之处,如它们的成书年代相近,诸位著者间的关系紧密,同属同一教派等等,与此同时,它们在思想特点上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下面就略为叙述这种特征。

首先,四大宗义书在思想立场上基本一致,在佛教四大宗派的内容分析中,都是按照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的顺序来逐步递进,最后奉中观宗应成派为最高见解。如在《宗义宝鬘》中说:“追求解脱的人们,应该摒除一切捏造而酷似佛法的恶见,对一切宗义中的究竟——中观应成派的教理,致上最高的敬意。”[11]可以看出,作者鲜明地表示中观应成派的思想是最究竟的思想。四大宗义书不仅在内容架构上将中观应成派的叙述放到了最高的位置,而且在内容分量上也占得最多。

其次,四大宗义书对宗派思想的分类和分析十分细致严密,从而深化了对宗派思想的研究和探讨。如《宗义宝鬘》中在佛教四大宗派内部又详细判明各宗内部的不同派别,在毗婆沙宗中分迦湿密罗(kha che)、日下(nyi‘og pa)、中原(yul dbus)三派;[12]在经部宗中划分为随教(lung gi rjes‘brng)和随理(rigs p'i rjes‘brng)两派;[13]在唯识宗中也划分为正相(rnam bden pa)和假相(rnam brdzun pa)两派;[14]在中观宗中分为自续和应成两派,在自续派中又分瑜伽行(rnal‘buor spyod pa)和经部行(mdo sed spyod pa)两派等等。[15]如此细类的分派,必然牵涉到对各派思想主张上细微差别的认识和对领军人物的判断,因此,可以说四大宗义书的刊行标志着对佛教宗派思想的研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深化。

其三,注重对外道思想的分析批判,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印度宗教思想资料。在《大宗义》中就专门开辟有六个章节来评判外道思想,可见《大宗义》对其重视程度非同小可,而其他三部宗义书中也都有一定分量的内容来进行对外道思想的介绍和批判。关于对外道思想重视的原因,在《土观宗义》中说:“若能善知那些外道宗派所说常断之理,同时又了解能破彼理的诸大轨辙典籍中广为讲述的正理,那么就能对正确的自宗和导师,可以由正道理门引生不退信解。”[16]正是这种知己知彼的主张,使四大宗义书都较为翔实地展开对外道思想的叙述和批判,虽然分量不多,但都是四大宗义书中不可或缺的思想内容之一。

最后,四大宗义书除了上述共性特点外,它们也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和风格,这种个性使它们能够在西藏宗义文献中崭露头角,并且成为其影响广泛的重要因素。《大宗义》一书,作为嘉木样·协巴多吉的代表性力作,洋洋洒洒,分量最大,它在成书以后,基本成为了格鲁派宗义书中的典范之作,是目前比较权威的宗义书。而《章嘉宗义》不仅体现了章嘉·若贝多杰高超的佛学水平和渊博的佛学知识,而且该书也随着章嘉国师一生的活动,广泛影响了内蒙、北京、西藏等地。《宗义宝鬘》一书简洁明快,是诸宗义书中最易于掌握的著作,它已成为拉萨哲蚌寺果茫札仓的教材,并且深受近现代国内外学者的喜爱,有多种译本和版本问世。[17]《土观宗义》一书的重点内容旨在叙述藏传佛教大小派别的流传和主要的显密教法情况,是诸宗义书中较为鲜见的,土观·洛桑却吉尼玛本人也十分自豪地说:“我是首先写此宗派论的,在此以前藏中尚无宗派论的作者,因之困难甚多……”,[18]所以,它是系统了解和研究藏传佛教发展史的最佳参考书之一。

综上所述,四大宗义书不仅内容丰富,为藏传佛教中的宗派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而且它们所大力宣传的中观宗应成派思想,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是推行格鲁派及其祖师宗喀巴的教义思想,从而扩大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安多藏区以及更广地区的影响。宗义书可以说代表了藏传佛教的一定的佛学观或佛学水平;那么,由这四位安多高僧分别写就的宗义书,也可以说是代表了18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的思想主张和佛学水准。它们的刊行和影响,不仅深化了对佛教宗派思想的探讨和研究,而且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了当时格鲁派蒸蒸日上的发展情景。

(原文载于《安多研究》论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4月)

【注释】

[1][日]平川彰等著,李世杰译《中观思想》,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第16页。

[2][日]山口瑞凤等著,许洋生译《西藏的佛教》,台北:法尔出版社,1991年,第194页。

[3]恭却晋美旺波著,陈玉蛟译《宗义宝鬘》,台北:法尔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4]杨复、杨世宏译注《第一世嘉木样传》,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42页。

[5]杨复、杨世宏译注《第一世嘉木样传》,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1—13页。

[6]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陈庆英、马连龙译《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398页。

[7]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著,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46页。

[8]嘉木漾·协巴道吉著,多识校订《教派广论》(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年,目录部分。

[9]章嘉·若贝多吉著,多吉杰博编《章嘉教派论》(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年,目录部分。

[10][日]山口瑞凤等著,许洋生译《西藏的佛教》,台北:法尔出版社,1991年,第18页。

[11]恭却晋美旺波著,夏河县编译局整理《佛教四宗概论》(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48页。

[12]恭却晋美旺波著,夏河县编译局整理《佛教四宗概论》(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3页。

[13]恭却晋美旺波著,夏河县编译局整理《佛教四宗概论》(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20页。

[14]恭却晋美旺波著,夏河县编译局整理《佛教四宗概论》(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27页。

[15]恭却晋美旺波著,夏河县编译局整理《佛教四宗概论》(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36页。

[16]图官·洛桑却吉尼玛著《宗教源流史》(藏文),甘肃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6—17页。

[17][日]山口瑞凤等著,许洋生译《西藏的佛教》,台北:法尔出版社,1991年,第22—23页。

[18]杨复、杨世宏译注《第一世嘉木样传》,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2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