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驳答复问题录

回驳答复问题录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破魔金刚箭雨论》流通之后,萧平实及其弟子陆续提出了一些反驳问题。所以,我中观和毗婆沙、经部三家从来就不承认唯识论的合理性。在我们看来,沉睡等五时只是潜意识状态,是意识睡眠状态,而并非意识断灭的僵尸状态。佛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宝库,不承认唯识观,并不等于“违背经教”,并不等于“妄言”。更使人可笑的是,他竟然宣称“涅槃就是阿赖耶识”。

回驳答复问题录

《破魔金刚箭雨论》流通之后,萧平实及其弟子陆续提出了一些反驳问题。本来这种疯语没有任何对之费舌的价值,但倘若不回答,这些人还自以为蛮有道理而会继续蛊惑众生,故予以批驳,还佛教和正信人士一个清白。

他们说什么“意识是无常法,不是不生不灭法”,又说我的《佛教理论框架》里说的“生生死死流转不息”,正是说“意识是常住不灭”。

请问:我在什么地方说过“意识是不生不灭的常法,非因缘法”?说生生死死流转不息,这怎能是“常住不灭”的观点呢?常法是无为法,没有任何作用,怎能生死、又怎能流转呢?人的意识(这个“意识”指佛教通用的意识,并非唯识派所谓的意识)是刹那相续的无常法。所谓“刹那相续”,就是刹那之间即生即灭、即灭即生,是生灭相续不断之义。这种刹那相续之法,从相续不断意义上说,属于相续不断常法,如佛的三身中的法性身是无为常法,是真常法,报身是相续常住法,化身是不断常住法,这是弥勒《现观庄严论》和狮子贤等印度诸般若论师的观点。

若按疯语的观点,佛的报化身相续常住,不就成了“常见外道”的观点了吗?如果“生生死死流转不息”是“常见外道”的观点的话,那么,“轮回”的观念不就成了常见外道的观念了吗?他们于前面说意识转世说是“常见”,后面又说“阿赖耶识才可以贯穿三世”,“阿赖耶识才是轮回的主体”。请问:既然意识转世说是“常见”,那么“阿赖耶识贯穿三世而不断”之见难道不是常见吗?意识不断是常见,而阿赖耶识不断却不是常见,这是谁家的逻辑?

他还说:“显教经典则是,佛所亲口宣言的如理正说。”这谎言也说得太出格了,显宗经典汉文八千卷,我不知道此位疯语先生读过其中的几卷而敢说“显教经典则是”这样肯定的证词。这种假借佛陀名义,说不出具体出处和原文的假教证,是《真狂密》一类的邪风。若闻“唯识六经”之说,就不会闹出“显教经典则是”这样的笑话。至于“沉睡无心”等所谓的“五无心位”,是唯识派一家的观点。如果在沉睡等五时,意识是真灭,不就等于死亡吗?既然沉睡是意识断灭,醒时意识怎会复生呢?既然灭而复生,又怎能说是断灭呢?所以,我中观和毗婆沙、经部三家从来就不承认唯识论的合理性。在我们看来,沉睡等五时只是潜意识状态,是意识睡眠状态,而并非意识断灭的僵尸状态。

我曾在《破魔金刚箭雨论》中指出,用“阿赖耶说”一把尺子衡量一切佛法的对错是可笑的傻瓜作风。在轮回十二因缘中“识”是人的意识的总合概念,怎能断定它就是“阿赖耶识”呢?意、识、心在佛教哲学中是同一个对象的同一重合概念,只有唯识论才提出了将心识一分为三的假设,将意、识、心三个同义词变成了六、七、八识的特殊名称。所以,意识转世是佛教的统一观点,而阿赖耶识转世只是唯识家的观点。佛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思想宝库,不承认唯识观,并不等于“违背经教”,并不等于“妄言”。从把不承认阿赖耶识者统统划为“外道”,把未进入所谓“正觉门”的佛教徒统统说成是“未入正道者”的这种思维分析,虽然该文的作者不敢暴露身份,但是这些无理的歪曲和否定的驳论“象牙”,吐自哪一类众生的口,却一目了然。

他说什么《佛教理论框架》里说的“证得涅槃的罗汉,心处于寂然不动的灭尽定”是“不懂无余涅槃”,“是把无余涅槃认做是灭尽定”,又说什么“无余涅槃是灭尽十八界,但灭尽定只是灭了受想,前六识俱灭,但意根末那仍在”,还说什么“俱舍、显扬圣教、摄大乘、成论、述记等三乘圣贤之论著中,以及三乘经典中,也皆主张灭尽定中仍有意根存在”。

若“灭尽定中还有意根存在”,如何称得无余涅槃?说“无余涅槃是灭尽十八界”,须知十八界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根,色、香、声、味、触、法等外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合计为十八界。这十八界包括了整个宇宙。如果不是傻瓜,怎么会相信一个罗汉入了无余涅槃,全宇宙(十八界)都会“灭尽”消失这样的鬼话呢?如果这是佛的观点,佛不就成了头号大傻瓜了吗?

如果说无余涅槃灭尽十八界,那么得证无余涅槃者剩下的还有什么东西呢?一个人辛辛苦苦,修行证涅槃,其结果就像一个输尽一切的赌徒一样,什么也没有了,那么,这样的涅槃还有什么意义呢?输尽一切的赌徒还有肉体和意识在,但证无余涅槃者却连肉体和意识都灭尽消除了,这不是彻底的断灭论,又是什么呢?

当然,灭尽定不等于无余涅槃,谁也不曾在灭尽定和无余涅槃之间画过等号。灭尽定是烦恼和意识活动的暂息状态,而无余涅槃是断尽三界烦恼障的寂静状态,但证无余涅槃时必然处于灭尽定中,如果说“证得涅槃的罗汉,心处于寂然不动的灭尽定”的说法“是把无余涅槃认作是灭尽定”的话,那么,说鱼在水中寂然不动,就是把鱼认作水了。这样的乱弹琴,也竟然说得出口。

这位疯语先生说无余涅槃后“剩下‘我’背后的那个它,就是‘我’的它——阿赖耶识”,读者不会忘记,这位先生此前刚刚说过“无余涅槃是灭尽十八界”,突然不知又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了个“我”的它——阿赖耶识。如果这位先生没有得健忘症的话,应记得他在批评别人时曾说过“不懂阿赖耶识,是不懂十八界”,“在十八界中包括阿赖耶识”。既然无余涅槃是灭尽十八界,那么,无余涅槃中没有灭掉的逃犯——阿赖耶识,究竟藏在什么地方呢?既然剩下阿赖耶识,还算十八界灭尽吗?这类逻辑悖论,只有用疯语来解释了。

更使人可笑的是,他竟然宣称“涅槃就是阿赖耶识”。如果按这个荒诞的观点进行逻辑推论,就会得出更加荒谬的结论。请看:

一、涅槃就是阿赖耶识,因为一切众生皆有阿赖耶识,所以,一切众生皆证得了涅槃。

二、证得了涅槃就是阿罗汉,因为一切众生证得了涅槃,所以,一切众生都是阿罗汉。

三、一切众生都是阿罗汉,因为猪狗牛羊、毒蛇猛兽都是众生,所以,猪狗牛羊、毒蛇猛兽都是阿罗汉。

疯语先生的“罗汉”和“涅槃”的概念原来如此,说“涅槃就是阿赖耶识”,这是佛教史上从没有过的异端邪说。

他又说什么,“如果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又哪有这个五蕴我去托钵乞食呢?无斯理耶”。

“涅槃”是破除烦恼障,跳出三界之意,是自性清净之意。如果说无余涅槃必须舍去五蕴身的话,那么,释迦牟尼35岁成道时,连小乘的无余涅槃的境界都没有达到,怎能算成佛呢?所谓“无余涅槃舍身灭识”那只是一部分小乘教徒的观点,事实上,正如丁福保于其所编的《佛学大词典》之涅槃条所释:

大乘小乘各异其说,小乘之空义谓:三乘之圣人入于无余涅,则身智亡而无一物,法界中灭一有情也,大乘中有相性二宗,相宗之唯识谓:定性二乘之无余涅槃,为毕竟都灭,不定性之二乘及佛之无余涅槃,非为实灭,二乘之人,离分段生死谓无余涅槃,佛息应身之化,归于真身之本,谓为无余涅槃,性宗三论、华严、天台诸家谓:无有定性之二乘,毕竟成佛也,故法界无有实灭之无余涅槃者,但息妄归真,缉化还本,而入于无余涅槃耳。

《法华·玄论二》曰:

大小之涅槃凡有三意:一,本性寂灭非本性寂灭异,小乘之涅槃灭生死而涅槃也,大乘之涅槃,生死本来涅槃也,法华方便品言之: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二,界内界外断惑异,小乘之涅槃唯断界内分段生死而止,大乘之涅槃并断界外变易生死也。三,众德具不具异,小乘之涅槃,无生无智,故不具众德,大乘之涅槃,具身智,故具法身般若之德。

《涅槃经》二十五曰:

不去不来,乃名涅槃,不取之意,乃名涅槃,定无不定,乃名涅槃,无障碍义,乃名涅槃,无有之意,乃名涅槃,无和合意,乃名涅槃,无苦之意,乃名涅槃。

由此可见,“涅槃”之含义有多种,“有余”、“无余”也有多种解释。想从罗汉僧的托钵乞食与死与不死的问题上分辨有余无余涅槃,其知识的空间有点过于狭小。要想了解涅槃的义理,不能靠自己的臆想,要靠虚心读书学习的实际功夫,这是我对那些舌长腹空的评论家们的忠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