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国品》第一

《佛国品》第一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譬如《楞伽经》,菩提流支翻译时,有时会用他自己的意思来译,“信”力就不够,所以译经第一个条件是“信”。所以,第二个译经条件是要通达。玄奘菩萨的译本有一点点不同,譬如经名,他译作“无垢称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他不是音译为“维摩诘”,而译为“无垢称”。现在我们就进入《佛国品》第一来讲,因为每一部经都有一个缘起,这部经的缘起就是从《佛国品》开始的。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逾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谬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菩萨。】

讲记:这部经,是谁翻译的?这个功德不能把它抹煞,还是要略微讲几句来表示感谢。这是姚秦时代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翻译的,他翻译的经典比较注重典雅,所以他的经典文句都很优美。(注:鸠摩罗什因政治势力所逼而还俗,以居士身而任三藏法师之职,是不现声闻相的菩萨。)

但是玄奘菩萨译经时就有些不同,除了顾及典雅以外,他还要顾及的,是要求译文完全没有错误,所以有时会有一些直译的部分;因为他不想有一丝一毫的错误来担负因果,他很注重因果。但是鸠摩罗什的翻译比较注重典雅。所以,译经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点,就是:信、达、雅。“信”就是译出来的经典要让人能够完全地相信,也就是说,它要具有十足的公信力,不能以自己的意思来译。譬如《楞伽经》,菩提流支翻译时,有时会用他自己的意思来译,“信”力就不够,所以译经第一个条件是“信”。

第二个条件要“达”,意思就是说,译经的人一定要是通达佛法的人,最好是有初地的证量,至少也要已经证悟。若没有初地证量,至少也要证悟,才能够把诸经加以贯通,译出来才会通达,这是第二个条件。如果是还没有悟的人译经,那我们就要悲哀地私念一句“阿弥陀佛”啦!因为有些地方他不免会译错。所以,对于一部经有很多种译本,我们都是很欢迎的;因为当你证悟了以后,可以从很多译本里面确实去观察哪一些地方被什么人译错了!你可以做比对,把不同的译本比对以后,可以求出最正确的法义。所以,我注解《楞伽经》时,每一段都是以三个译本去对照,然后才做注解。编辑《三乘唯识—如来藏系经律汇编》时断句,也是对照不同译本来断句或修正错别字,是很慎重地参考不同译本的。所以,第二个译经条件是要通达。

第三是要典雅,信与达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是以自己的意思来翻译,就没有公信力;译者若没有通达的话,译经往往无法把佛的真实意旨显示出来,所以“达”也很重要。“雅”都是在翻译后,另外有一批人——就是文学底子比较好的人——来润色,哪个地方觉得不够典雅,他们就换个词句;词句换好以后,再交由译主也就是主持译经的人再来看,这样就比较典雅了,但是有没有违背原意?所以译主本身通常是直译的,然后由最后一批人——选一些比较有文学素养的人——来把经文润色;譬如译出来时好像前后段太生硬,就加上起承转合;哪个文句太直接,让人家觉得不是很高雅,就换一些字句。但是都不能违背信、达二字,这是译经时最重要的三个条件。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法师”:三藏法师,是因为通达经、律、论,所以称为三藏。鸠摩罗什法师其实是以居士身来译经的,因为他被迫而还俗了!但心是出家的。他译经时比别的译经师更注重典雅,所以他的译文比较优美,这是他译经的特色。鸠摩罗什来到中国地区译经,他有一句话很有名,他希望大家相信他所翻译的经典完全正确,因为有很多人批评他说:“你这么注重典雅,是不是会失掉了佛意?”所以他死的时候说:“假使我所译的经典没有违背佛意,那么我死后荼毗时,舌头不烂。”后来荼毗以后,果真是舌头不烂。

其实那些批评他的人,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翻译的经典是大乘了义经,俱舍宗的法师们觉得太深奥而读不懂,心中又只崇信俱舍宗的缘起性空六识论,不信八识论的真常唯心妙义,所以故意诬枉他的翻译不准确。背后目的只是反对大乘经法,其实不是以他作为批评的目标。不过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真的很用心将经文真义译出来,所以我们选了他的译本,也因为这个译本是中国佛教界比较常用的一本。

玄奘菩萨的译本有一点点不同,譬如经名,他译作“无垢称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他不是音译为“维摩诘”,而译为“无垢称”。为什么叫做无垢称?因为“维摩诘”是音译,本意是清净的名称;清净就是“无垢”,名称就叫做“称”,所以合名“无垢称”。因此古来很多人注解此经时不写作“维摩诘经”,也不写作“无垢称经”,而直接叫做“净名经”,维摩诘居士就说为净名居士,所以净名二字指的就是维摩诘大士。

现在我们就进入《佛国品》第一来讲,因为每一部经都有一个缘起,这部经的缘起就是从《佛国品》开始的。佛陀弘法时有一个现象出现,就是二乘人都说这个世界污秽啦!不清净啦!但事实上这个世界是全然污秽不净吗?并不尽然!那是二乘人所见,但菩萨们所见这个不净世界同时也是清净世界。比方说我们同修会好了,我告诉你:同修会不清净,因为有少数人心里面杂七杂八的私心邪思太多了,但那毕竟只是少数人的所见不净。可是我所见的同修会却很清净,因为我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所以每个人我看见都是很可爱的,就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在五浊恶世中,没有绝对清净的,我们同修会已算是顶尖、顶清净的。

如果不清净,就不能见容于同修会,因为大众都会讨厌他;这是必然的,所以我就要做表率。我如果贪污了,大众也会讨厌,所以我也不能容许自己及任何人贪污。不只这样,除了声闻相的亲教师以外,示现菩萨相的所有亲教师也都不可以受钱财供养。有件事情,我觉得很困扰,因为大家都想:“我得了你的法,回馈一点点钱财表示感恩嘛!你都要拒绝。”我听了这话往往好难过,因为我拂逆了你们的好意。这也是事实。可是我如果受了供养,恐怕正法会因此加速被坏,所以请你们大家只要有这个心就行了,我就领受你们这个心,但是不要供养钱财给我,好不好?心领就好了,你也欢喜。因为你表示了意思,我心领了也欢喜,大家欢喜,何乐不为,好不好?

为什么缘起的部分会讲这个《佛国品》呢?就是因为二乘人看见这个世界多么不净,但是佛想要告诉他们:世界是清净的。佛为什么要这样告诉他们?就是要转变他们,让他们看见这个五浊恶世清净的另一面。五浊恶世不全然是不净的,五浊恶世也有清净面,并且这个清净面绝对不输给极乐世界,所以就有《佛国品》作为这部经的缘起。由于这个五浊恶世的菩萨所见,与二乘所见的不相同,因此就有了维摩诘大士到各个佛世界借一些事物来让大家瞧一瞧的事相出现。但是要从哪里开始呢?从佛把这个世界的庄严相、清净相显示给二乘圣人看,就从这里开始,所以第一品就称为《佛国品》,显示娑婆世界清净佛土。这是因缘品,表显此经演说出来的因缘。

这一部经,我必须要先跟诸位说明:也许有的人在南传佛法(二乘佛法)学很久了,才转进大乘不久,听这部经时千万不要生起烦恼。因为这部经有个特性,它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贬抑小乘法、贬抑解脱道、贬抑声闻法,但其实是在护持二乘声闻法。因为,声闻法如果没有大乘这个法来加以支持、护持,声闻法就会被断见外道所混淆,也会被常见外道所破,因为将会变成断灭法,所以我说这部经是“外现贬小,内实护小”,这是它的特色。当你看见那些大阿罗汉们被维摩诘居士一一破斥时,千万别难过!如果有所难过,就表示你就没资格学大乘法,那你还是回南传佛法去学二乘法好了。

但我们这里也有真正的阿含解脱道妙法,外面那些南传佛法的法义是误会了的南传佛法、阿含佛法。即使现在的南传佛教地区,他们也是误会了南传佛法的解脱道。但是你如果来正觉学法,我们这里也有解脱道的法,是他们所不知的解脱正理。但我们主要还是侧重大乘法,因为解脱道——南传声闻法的解脱道——本来只是大乘法中的一小部分,为了要让信不具足急证解脱的众生,生起大信,所以把它们从大乘法中分析出来先度众生。所以佛菩提道是涵盖南传二乘解脱道的,才会叫做不可思议的解脱。

这一部经中有许多地方破斥二乘圣人,不只是破斥凡夫僧;二乘法中的凡夫僧还没有资格让维摩诘居士来破斥,而是那些俱解脱的、甚至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才有资格让维摩诘居士责骂。如果是刚从二乘法中转过来正觉修学大乘法的人,千万不要因此而心里面难过;如果心里面难过,忍受不了,那就只好再退回二乘法中去,而且是退回到错误了的二乘法里面修学。如果能够坚持修忍——来这里要修忍——能忍得住而听到最后,将来一定有因缘可以悟入大乘;一旦悟入大乘,同时也会通达二乘法。为何安忍而听就能悟入大乘?因为这部经听完了,一定能够把菩萨性发起。在大乘法中学法,悟不了、产生障碍的原因,都是因为菩萨性不够,心性不符合菩萨的心性;明心就已经是这样,见性这一关更是如此。

要过见性这一关,菩萨性不够的话,没有完全发起的话,不可能眼见佛性的。换句话说,这个人还要继续熏习菩萨心性,还要继续熏习菩萨道的知见。但是如果菩萨性具足了,也已佛性眼见分明的话,立即就转入初行位去了,就离开习种性位。如果菩萨性不具足,那是绝对无法眼见佛性的,那就得要在习种性里面再修上好几劫。一旦具足了,能够眼见佛性分明时就进入初行位,成为十行位的第一行。所以学大乘法,一定要先把菩萨性发起。

这一部经讲的是纯大乘的法,并且是大乘中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所以如果是从二乘法中刚转过来,是学南传佛法而转过来不久的人,我特别嘱咐你:你一定要能安忍,忍不住也要忍;忍到讲完了,回家后假使还忍不住,可以跑到学校操场去对天空大骂一番,骂完后就把它忘掉,下周再回来,一定要把这部经听完;能听完,你这一世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缘就会具足,剩下的就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而已。这话叫做语重心长,我特别先讲出来。

“如是我闻”,这一句我就不解释了。因为这四个字,很多人注解经典时都是长篇累牍,注解了一大堆,我就不解释了,因为诸位已经都知道这个意思。“一时”是这个时候,“一时”我也不解释了,因为诸方大德也解释很多了。我在这部经上,不做科判;科判的事情,留给佛学院的教授或学生去做,做出来以后是否正确,等那时再说。我要讲的是实证的部分,科判部分,古人已做了很多;凡是古人做过的,我们就不要做。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法上来讲,让大家可以真正地,而且直截了当地、不拖泥带水地直接契入不可思议解脱中。我们要做的是这个,所以那些赘文就免了。

“某一个时间,佛在毗耶离的庵罗树林”。毗耶离是音译,毗耶离有时候会译作吠舍厘,有时候译作离车城。车,是象棋车马炮那个车(jū);不读作chē;不可读作离chē城,是离jū城。毗耶离、吠舍厘、离车,如果把它的意思翻译过来就叫做广严,毗耶离城就是广严城,广大庄严之意。这个毗耶离城中住的都是离车,离车是刹帝利中的一个种性,是统治阶级的人;维摩诘居士示现在我们娑婆世界时,示现在统治阶级人士之中。离车,是统治阶级人种中的一个分支,属于刹帝利种。

我们释迦佛的佛法最后是由谁来护持的?是由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佛法将灭的时候,是由一个统治阶级的人士——菩萨示现作这个身份——来护持最后阶段的佛法,那位菩萨的名称就叫做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佛曾经一一点名问:“大迦叶啊!我入灭以后,你要护持我的正法到最末世啊!”这样一个一个问过去,没有一个人敢答应,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的众生太恶劣了,大家都不敢应承。所以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现在还在我们娑婆世界,他并没有离开。大迦叶尊者,他是把佛的袈裟穿着,在鸡足山中入定、入了灭尽定,要等到弥勒菩萨降生示现成佛,然后来打开他的山洞,他就负责把那件佛衣交给弥勒菩萨,然后就入无余涅槃了!他可以做这件事,但是要他生生世世在这里弘扬佛法,却做不到,因为这里的众生太污浊了,极难度,所以他不肯承担大任,其他的大阿罗汉们也一样。

佛又问了一些菩萨,那些菩萨们也都不肯应承,最后只剩下这位一切世间乐见居士,后来他说:“若要论护持正法、弘扬正法,前面有诸大阿罗汉、还有诸大菩萨,哪里轮得到我?我又没有什么名称,我又不是什么很大、很大的菩萨;可是既然诸大阿罗汉、诸大菩萨们都说不堪任,那就由我来做。”他就这样答应下来,这就是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他将来不会结婚,保持独身而成为童子身来护持末法时最后正法弘扬的艰难重任。但其实所有的菩萨们都知道,佛陀这个任务是属意他来做的,所以个个都推辞,来成就他的护法大因缘。因此,离车并不是一个不好的名称,离车只是刹帝利种族里面的一个分支。离车也译为毗耶离。毗耶离城就是离车城,也就是广严城。

这时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庵罗树园是由一个很有名气的大妓女捐出来的,所以叫做庵罗树园,就以这位妓女的名字作为园名。佛在这里与大比丘众八千人同在一处,既然是讲大乘经,当然免不了有菩萨比丘,因为声闻法中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总共只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些菩萨比丘及示现在家相的菩萨们,众所知识、广有名声的人共有三万二千人。

“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为什么大乘经中的菩萨们,一定都排在比丘僧后面?所有的大乘经中都是这样。我们对此要先了解一下,比丘和菩萨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

比丘,这里说大比丘众八千人俱。“比丘”称为破烦恼,主要是指破除见惑与思惑二种烦恼,不包括上烦恼的尘沙惑,这就是比丘的意思。另外还有一个意思叫做净乞食,也就是以清净心来乞食。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以清净的身口意行来乞求维持欲界人身生命的团食,不以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维口食等不如法的方法来维持生命,所以称为净乞食。并不是乞食者都叫做比丘,所以外面的乞丐们不是比丘,虽然他们也乞食,但他们是不净乞食。在印度,出家众都不建立炉灶的,意思是说,不要为三餐而自己种菜、切菜、拣菜、炒菜,不为这些事情忙,这都是下口食;比丘维持生命以供修道,是由信徒们来供养的,所以叫做净乞食。另外一个乞食的意思就是以法为食,比丘以什么法为食?以解脱道法义为食,菩萨比丘则兼以佛菩提道法义为食,这叫做法食,都要向佛陀或上位圣者求乞,这就是净乞食的意思。

比丘的另一个意思叫做净持戒,换句话说,戒若没有持好,戒体就会丧失,就不能再称为比丘。譬如出家人,只要修了双身法,就都不是净持戒者,那就不是比丘,不是佛门中的出家人了。比丘的另一个意思叫做怖魔,这是因为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以后,终究有一天会获得解脱果;获得解脱果时就会出离欲界,乃至出离三界生死,这就超过了魔的境界。天魔波旬的境界主要是以欲界为主,比丘受具足戒以后,纵使见惑未断、我执未断也没有关系,未来天魔也是无法掌控的,因为终究有一天会证得解脱果。所以一旦有人出家受具足戒,魔宫一定会震动,除非传戒者曾严重犯戒或修过双身法而失去了出家戒的戒体。所以不管什么人出家受具足戒时,一定魔宫震动:人间又将有人要脱离他的掌控了,他心中有恐怖,怕魔众越来越少,所以比丘又名怖魔。这是因为魔的眷属欲很强,只要有人即将超脱于他的势力范围,他认为即将掌控不到了,就会恐怖,所以比丘又名怖魔。

大比丘是指已经证得解脱果的俱解脱者,如果广义一点说,可以包含慧解脱的阿罗汉比丘、菩萨比丘。大比丘众八千人,与佛同在毗耶离庵罗树园。菩萨三万二千人虽然是众所知识,却排在长老比丘后。在法会中就座时也坐在长老比丘后,不能坐在长老比丘前,这是为了崇隆世间表相僧宝的缘故,因为佛教住持在人间,主要的象征就是声闻相的比丘众。还有另一个原因,比丘、比丘尼一向都要依佛座下而住,不能离佛而住,所以一定要住在寺院中,这也是比丘们会排在前面的原因之一。因为一直都与佛共住,所以排序当然在前面。直到佛陀晚年大乘佛教兴盛以后才有改变。

菩萨则不然,菩萨有出家、在家、凡夫、贤圣之分,所以菩萨部众不排在比丘众之前;菩萨主要以在家相者为多,声闻相者为少。即使出家的菩萨们多数也是现在家相的,譬如童子文殊师利、童子普贤菩萨,即是现成的事例。假使示现在家相的菩萨们与声闻出家众一起坐在佛前,就会有一些混乱了。而且大部分的在家菩萨不依佛座下而住,多数不住在寺院中,大部分散布在人间各行各业当中,你们去看善财大士五十三参就知道了:刚开始五参有六位出家菩萨,其中五位比丘、一位比丘尼,这是佛陀在世的时候。菩萨既然散在各行各业当中,不住在寺院之中,所以多数是不依佛座而住的,因此菩萨排在后面。即使是出家了的等觉菩萨弥勒比丘,虽然同样坐在佛前而与声闻圣人同处而坐,但在提到名号时也是与排在后面的众菩萨们一起并列的。还有,菩萨们从贤位到圣位,他们的证德高低层次相差很大,有许多菩萨甚至能于十方世界来去自如,所以他们都是远行地的圣者,因此也都不依佛座而住;所以不管他证量多高,乃至等觉菩萨们被提到时,也是排序在声闻大比丘众后面一起列名。

这里说菩萨有三万二千,是众所知识的,这三万二千人中当然也有出家菩萨,但是人数少,绝大多数是现在家相的菩萨,而且多数是十方世界来来去去的,所以也有许多是他方来的菩萨,因此就排名在后面,这也是客随主便。由于这个法是在释迦牟尼佛的世界中所说的,当然是要把释迦牟尼佛座下的比丘众排在前面,一向如此。我们也一直遵循这个规矩,不想打破这个规矩。所以诸位亲教师德行再高、证量再高,也不能坐到前面来,除非增上班的课程,因为座位不够,原因就在这里;这是为了崇隆人间的三宝,所以我们应当如此做,不要违背佛意。(编按:但后来经过讨论,认为正觉同修会中的僧众都非二乘声闻僧,平实导师也不是佛位;所有会员与法师们,全都是贤圣菩萨或凡夫菩萨,并无声闻众,故已改依古天竺佛陀晚年时大乘菩萨僧团纯依证德排序之精神,将亲教师等菩萨排列在前。)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为何是众所知识?一定有他们的原因,接着就说明原因。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换句话说,后面所要谈到的大菩萨们,只能举出有代表性的几位,不可能全举。因为全举的话,以这部经的篇幅就只能书写他们的名号了,所以只举出主要的几位,可是其他的三万一千九百多位,其实也都是在十方法界中很有名的,只是经中排列不下,就略过了。这三万二千位菩萨们的修证情形,说他们是“大智本行皆悉成就”,不是小智慧,而是大智慧。小智慧是指二乘法的证量,所以叫做小智慧,就是大比丘众八千人中只具有声闻证量而不能实证大乘法的圣人。他们的证量只是解脱道的证量,所断惑也是只有见惑与思惑,所以不称为大智。但菩萨们的修证是包含二乘解脱道证量的,并且还要有般若及一切种智的修证,所以叫做大智。菩萨从因地发心以来,他的修证一直是以菩萨的法道为主,所以叫做大智本行。

这三万二千位大菩萨们对于大智本行已经成就了,并且有诸佛的威神力所建立,所以他们为了守护法城、护持正法,都能狮子吼、破邪显正。只有菩萨才有能力维护佛教正法的高广大城,才有能力护持诸佛的正法,因为他们有大智慧的缘故,而且也有佛的威神建立的缘故。威神建立是讲佛所护念,如果没有佛所护念,菩萨往往不能成就诸法。菩萨能够做狮子吼,也就是说高声宣演佛的菩提大道,并且对于误导众生的邪法能够加以彻底的破斥,排除于佛门之外,这就称为狮子吼。

狮子大吼时,也就是说它准备有所行动了,一切动物总是要避开的。同样的道理,菩萨就像动物之王一样,是众生之王,能以正法的威德力,加上佛所建立护念的威神力,来做狮子吼;也就是破斥外道法,使得外道法不得不远离佛门,没有人敢来跟他挑战。因为愚痴无智之人而上前挑战的话,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身败名裂,不会有第二个结果。所以,菩萨正因为能够狮子吼的缘故,接着就名闻十方。

名闻十方,诸位不一定知道。如果你挺身而出做狮子吼,破除种种外道邪说,能将佛法中的一切外道见驱出佛门,你早已名闻十方,虽然你自己不知道。因为十方菩萨都很关心正法是否久住,十方菩萨都会很注意。只要有人能这样做,菩萨们都会加以宣扬:“某某世界的某一个星球,又有某某菩萨正在狮子吼,在维护佛教正法的清净,能把外道法驱逐于佛门之外。”一定会很快传出去,因为他们不用电话就可以传出去了!所以你如果能站出来做,就一定会名闻十方法界:有一个人出来做,就一个人名闻十方;有十个人出来做,就十个人名闻十方。

菩萨除了如此守护法城而成为众所知识以外,他们还有一个特性:“众人不请,友而安之。”虽然众人往往不向菩萨做任何请求,但菩萨会把众人当做朋友,设法帮助,让这些人可以安住于正法之中;不必去请,他就会做。甚至于你需要正法的时候,他就把正法写在书中,寄到你手上,让你不必出门就能获得法乐,这是不请之时、友而安之,并且能够“绍隆三宝”,使得三宝法脉不绝于人间。绍隆三宝的具足实行,不是声闻圣人所能做得到的;有人也许不相信,但我告诉你:真的是这样子。因为三宝的绍继以及兴隆,都要靠菩萨,不能靠声闻人。

且不说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能够一世又一世继承佛法,于后末世广为宣扬,而诸大阿罗汉们都做不到。我们单说道理就好,三宝要能够绍隆不绝,当然必须有佛菩提道的弘扬,如果不是有佛菩提住持于人间,就不可能让佛种绍继不断,将来就不具足佛宝。因为阿罗汉们所得的法是二乘小法,只是解脱道的法,他们的法度了人,被得度的人舍报以后,个个都会入涅槃,即使是三果人也会成为中般或生般涅槃,即使是初果人也会七次人天往返而般涅槃,终究还是要入无余涅槃,有谁来绍隆佛种?佛的种性不能继续承继流传,所以他们能绍隆的,最多就是人间的二乘菩提法,只是绍隆罗汉种,不能绍隆佛种,不具足佛宝;他们所度的众生将来都不可能成佛的,将来都是要入无余涅槃的,你说那些被度的人以及他们自己,将来能够次第成佛吗?当然不可能嘛!

所以绍隆三宝一定有一个前提,就是所度的人将来即使断了思惑以后,也会故意再起一分思惑继续行菩萨道,永远不入无余涅槃。他自己如此,他所度的人也将永远如此,才能够在未来世中有人可以次第成佛,这样佛宝才能相继不绝。不然的话,度了人,结果个个都成为阿罗汉而入涅槃,不可能再有佛宝相继出现于人间,最多只能绍隆二宝,只有声闻僧宝与解脱道法宝而已。所以绍隆三宝,只有菩萨做得到,因为菩萨所学、所证的法是涵盖成佛之道的法,所度的众生也是大部分行菩萨道的,将来大部分人是要成就佛道的,所以能够使得未来无量世中继续有佛宝次第成佛示现于人间,这样才能够是绍隆三宝,使三宝永不断绝。

菩萨还能够降伏魔怨、制诸外道。降伏魔怨是说诸魔之所怨,菩萨能降伏。诸魔最怨恨、最厌恶的,就是众生出离三界,从此不在他的掌控中。可是诸魔找到菩萨理论时,菩萨会说:“我不度众生出三界,我也不出三界;我不度众生成佛,我自己也不成佛。”天魔听了就很欢喜回去了,但其实他是误会了菩萨的意思。菩萨说的是:“我不度众生出三界,是因为众生根本不可能出三界;即使阿罗汉入涅槃也不是出三界,只是把阿罗汉自己灭尽了,剩下他的异熟识独自存在,阿罗汉五阴并没有出离三界,反而是他在三界中消失了,何曾出?”但是天魔听不懂,他就想:“菩萨对我保证不度众生出三界。”就安心了。菩萨也说:“我自己永远不会出三界,你别担心,我度的众生也都不会出三界;我度的众生也不会成佛,我自己也不会成佛。”因为成佛是五阴成佛,而菩萨转依了第八识以后,第八识没有佛可成,所以“我永远不成佛,我度的众生将来成佛了,也没有成佛”。菩萨其实是这个意思,但是天魔听不懂而误以为是自己所想的字面上的意思。天魔本来很怨恨菩萨,现在听说菩萨保证不度众生出三界,不度众生成佛,他就安心了,他的怨恨也就消失了,所以菩萨能这样降伏魔怨。

假使哪一天有魔来找我,我也会这样跟他讲:“我不度众生出三界,我也不度众生成佛。”因为无佛可成,成佛的是七识心,可是七识虚妄,所以我成佛以后,或者我度所有众生成佛以后,也都没有成佛。将来有人成为菩萨而得解脱乃至成佛时,天魔假使再来找我的时候,我还是一样地说:“实际上是这样,我没有度人成佛。”他也不能说话,因为那时也是他该证悟的时候了。所以降伏魔怨,阿罗汉都做不到,只有菩萨做得到。所以天魔波旬一天到晚捣蛋,一下子跑进舍利弗尊者肚子里捣蛋,一下子又跑进目犍连尊者肚子里捣蛋,可是不敢跟菩萨捣蛋,因为菩萨保证不度众生出三界,他安心了!佛也跟他保证过,所以他安心了,这就是降伏魔怨的方便善巧;但是并没有欺骗他,只是他自己不懂,不能怪别人。

“制诸外道”,阿罗汉只能做到一小部分。制伏执著于我见、执著于五阴我的众生,是阿罗汉所能对治的。但若是妄想法界实相的那些外道们,阿罗汉们都无法加以制伏,只有菩萨才能做得到;因为法界实相是菩萨才能知道的,二乘圣人并不知道。二乘人想要出三界,只要断我见、断我执就可以了,他不需要证得无余涅槃中的实际,只要把自己灭尽就成功了。但是有很多外道是在探究法界实相的,虽然他们探究时不免都会发生偏差,即使有偏差,阿罗汉们因为不懂法界的实相,所以也无从制伏外道;所以说,他们若要破外道的谬见,只能破解脱道上的外道谬见,但对于探究法界实相的外道谬见,他们并没有能力加以制伏,这只有菩萨才能做得到。

所以,我们会中有些同修们才刚破参,就可以在各个网站论坛上像狮子一样,将那些悟错的常见、断见加以破斥,导致许多误导众生的佛教网站论坛不得不关闭。可见菩萨虽然才刚出生,就能够多少做一些制伏外道的工作了,而且所制伏的外道还是佛门中的外道,不是外教的外道们——那些外道们更是不堪一击。所以说,降伏魔怨和制伏外道,只有菩萨做得到。

前面所说的,都是这三万二千位菩萨的功德,他们不单是如此:“悉已清净永离盖缠。”自身已经清净了,永远离开五盖的缠缚。他们在十方世界或在人间,无妨和众生一样处于五欲当中,但是不被五欲所缠缚。处在人间境界中总是离不开五欲“财色名食睡”,这是没有办法离开的。但菩萨不然,虽然处在五欲里面,却不被障碍,所以称为难能可贵,也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故说不可思议。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是说常常安住于没有障碍的解脱境界中。我们上周已经略讲了不可思议解脱,阿罗汉们无法想象。阿罗汉的解脱是一定要断思惑的,不断思惑就没有解脱;菩萨不然,菩萨不断思惑就有解脱,阿罗汉无法想象。有的菩萨并且断了思惑以后,不是只有留惑润生,连最后一分思惑也断尽,但可以不入无余涅槃,这就是八地开始的菩萨。初地开始到七地都可以断尽思惑,但都是留惑润生,故意保留最后一分思惑来滋润未来世重新再受生的种子,这叫做留惑润生。但是八地开始是连最后一分思惑也断尽,却可以不必像阿罗汉一样入无余涅槃,这也叫做无障碍的解脱。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这就是说念力和定力以及总持,再加上辩才,菩萨有这四个法永不断绝。

“念”,这里讲的是念力的修证。五根、五力中不是有个念根与念力吗?这就是说念心所法有没有具足的意思。佛是具足五力的,换句话说,任何一法,佛都能念持不忘。念就是对于所曾经历的事、所曾闻熏或实证的法,能记持不忘,这叫做念力。这三万二千位菩萨们的念力不曾断绝,也就是说,凡是耳闻过的法,他们都不会忘记,念力成就了,定力也不会断绝。也就是说,他们在佛菩提上的决定性都不曾中断过;对于所闻甚深微妙之法的决定心,也都不曾中断过。

“总持”又称为咒。咒本来是总持的意思,也就是说,把种种三乘菩提法加以贯串而持住它。咒其实就像是端午节绑粽子的绳子,绳子一头绑在一起,另一头绑粽子;把这一头的绳团拉起来时,整串粽子就跟着拉起来了。所以一串粽子的总持就是那些绳子会合绑起来的地方,就是粽子的总持。佛法也一样,用许多的名相把各部经编成一首偈,或者编成一串较顺口的文字,容易记忆,这样编起来的偈或者颂就是总持。如果有人唱念这个总持,诸天、诸护法神,譬如已归依三宝的四王天的夜叉、罗刹,种种归依三宝的鬼神都会拥护你,使你能把佛法继续流传不绝,所以念咒可以得平安,原因就在这里。若是想要驱赶邪魔、邪神,也可以念咒,正法的咒念出来以后,诸护法神、天龙八部就来了,那些邪神、邪魔就只好远离了。

我们佛法中的咒就是总持的意思,像《阿含经》中也有许多的总持,在每几部经之前就会把它写出来。所以总持就是把佛法编成偈颂,容易记忆的意思。这三万二千位的菩萨们总持不断,也就是说,他们能记住一切佛法的总持、记住全部佛法的纲要。并且“辩才不断”,所以凡是外道或天魔波旬来了,也都无法和这三万二千位菩萨们对谈。换句话说,这些菩萨们不论去到哪里,外道与天魔都没资格向他们挑战。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换句话说,这些菩萨们不但精修六度,并且还精通于种种善巧方便。菩萨若具足这七种时,外道与天魔都无法前来挑战,因为布施波罗蜜已经多劫修行以后,福德变得很广大,持戒和忍辱透过精进修行无量劫以后,福德也变得很广大,因此而有大威德。在天法界,不论哪一层天的法界,福德广大时就没有天人、天主敢来挑战,因为十方诸天法界的威德力都靠福德来显现。如果是到了色界天,跟欲界天又有不同,那就看你所修的福德加上禅定证量的高低,来决定福德的大小。福德小的天人要服从福德大的天人,是天界的定律。菩萨禅定也有具足的时候,加上布施、持戒、忍辱的精进修行以后,诸天天主都不敢正眼相看,见了菩萨时都只能低下头来看着菩萨,因为福德远远不如菩萨们,又加上菩萨有智慧的证量,连阿罗汉都无法对谈,何况诸天天主?而且菩萨又有方便善巧的威德力,所以众生们都必须要恭敬来对待;在天法界如是,在人间也如是,只有愚痴众生才会对菩萨轻视。

有一些人喜欢投机取巧去打听密意,我告诉你:反而吃亏。凡是打听来的,不是自己参出来的,念力起不来,般若智慧就无法通达,去参加禅三时进了小参室,明明就知道是什么,可就是考不过去,一定不及格;所以事先去探听来密意的人,绝大部分都考不过去,只有很少数人能考过去。反而是去那边才参出来的,我用佛法洗衣机把他左搓右揉、上冲下洗,始终是搓不了他、冲不了他,他还是硬闯出来,这就是一把好手。可是参加禅三之前,他并不知道密意,只是照我们所讲的知见与行门努力去学、努力去参,破参了还是考得过去。一般的菩萨们,没办法像我这样考验人,人家一进去说出密意是什么,就只好放他过去,他没有方便。但是我这里方便很多,凡是探听来的,我就一定会把他淘汰掉;淘汰掉以后,回去只好自己努力再啃书,把我那些书努力地读,重新把探来的内容好好体验过了,下回再来才能考得过去,还是至少要参加两次禅三,先问出密意来仍然没有用。

本来我们以前勘验一个人,只要十分钟就够了。现在勘验一个破参的人,要将近一个钟头,多了大约五倍的时间。这是因为对这些破参的人,我们要摄受他们永不退转,就得花掉更多时间。所以,我这个一天吃两餐的人(有一段时间改为吃一餐,但因为钙质等的摄受不够而出问题,眼睛有些受损了,所以又改回两餐),去到禅三时,跟着大家过堂而一天吃三餐,还是觉得饿;因为从早到晚勘验讲话要用掉很多精神。从早上八点就开始讲,讲到下午六点,晚上又有两个钟头的普说,假使没有全部小参完毕,普说后还得要再加班,继续小参到深夜。第二天早上六点多就又开始讲,讲到晚上十点多。就这样子,用种种方法、施设,种种方便,摄受破参的人永不退失。因为,任何一个破参的人退失了,都是众生的大损失,所以我们必须这样做。若是缘未熟的,就把他考倒,下回再来时,缘熟了考出来,智慧可就不一样了,他的受用就会很大,这个就是方便力。这三万二千位菩萨的方便力,可不只是像我这样而已,那是不得了的。所以经中说,他们的方便力无不具足,因为他们连七地菩萨的方便波罗蜜也具足了,我们还是无法想象的。

经中这些菩萨们并且“逮无所得不起法忍”。逮就是抓住,或者到达;到达无所得的境界了,于无所得的境界中具有不生起诸法的忍力。诸法不起就是无生,不会再生起了,所以不起、法忍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至少要到初地才能证得,就是亲证法无我,已经分证了。而且这些菩萨们能够“随顺众生心而转不退法轮”,换句话说,能够善于为众生讲解不退转法轮。不退转法轮是包括三乘菩提在内的,大乘法也能摄受二乘根性,于解脱道永不退失;对于菩萨种性者也能摄受他们不退转于大乘佛菩提,使他们不会退回二乘法中。

不但如此,这些菩萨们还“善解法相”。法相一词,有很多人误会了。法相不是指佛法的名相,而是指诸法的相貌。法相唯识宗,自古以来就一直常常被误会,但是于今为烈。法相唯识宗的意思,是说诸法的相貌其实都唯八识心王之所现起。专讲“诸法相貌全都唯有八识心王所生起”的宗派,就叫做法相唯识宗。所以法相唯识宗的法一定是涵盖二乘菩提的,也是涵盖大乘菩提的;一定是涵盖二乘法及大乘般若、一切种智的法,才能称为法相唯识宗。但是演变到今天,一些所谓的唯识学专家却说一切佛法的名相都是虚妄的,意谓都是意识想象、施设出来的,说这样叫做法相唯识,真是误会得太离谱了!由于这个误会,就把唯识宗定位为虚妄唯识、定位为法相宗。

若要简称,其实应该简称为唯识宗而不该简称为法相宗,因为所显示的诸法是唯识所生,而且是唯由八识心王来显示一切世、出世间法,出生及显示一切有漏、无漏法:一切有为、无为法,都是唯如来藏识所生、所显现。所以,法相唯识宗说的唯识学是有两门的:虚妄唯识门及真实唯识门。虚妄唯识门讲的是七转识辗转出生三界一切法,真实唯识门是说如来藏识真实存在,而且能出生七转识,也出生三界一切法,但都是虚妄法。所以,法相与唯识的真实意思,大家都应当善于了知。这些大菩萨们都是善于了解,并且深入地解知一切诸法的法相。所以,诸法的生起与坏灭都不离如来藏识,这些菩萨们都善于证解如来藏所出生的诸法的法相,由于这样证解的缘故,所以“知众生根”,能了知众生的根性,所以能因材施教,而且有教无类。

所以,如果有人来我们正觉要学解脱道,我们就给他解脱道,这就是说,他们想要黄铜,我们就给黄铜。如果有人要学佛菩提道,我们就给他佛菩提道——黄金;所以他若只想要明心就好,我们就帮他明心,那就是给他金块。如果他还想要眼见佛性,我们就给他眼见佛性,那就好像打造一条精致的金龙给他,不只是粗糙的金块。如果有人想要一个黄金打造的别墅,我们也给他,譬如说他想要证得初地的无生法忍。如果有人想要更妙的法,我们也给他,就看他有没有能力得到,这就像是想要一个黄金打造的金碧辉煌的宫殿。如果有人说:“我不需要这些,我只要来听一听就好,能让我听多久都没关系,我只要熏习。”那就好像是要一些铁器,我们也给他。如果有人来这里只是要种福田,不想实证妙义,那就是说要一些石头回家赏玩赏玩,我们也给他。那有人说:“来这里听一听,我回去就毁谤你。”我们也接受他,他来听也没关系,那就是说他想要的只是老鼠屎,我们也给他。事实上,我们给的都是黄金。但是业力与福德的缘故,使得各人得到的都不相同,福薄而业障重的人,黄金到了他手里就变成老鼠屎。所以我们什么都给,我们这里什么都有,所以我真的好像开杂货铺一样。

这就是说,你要能善解法相,知道众生的根性是什么。并且你要有能力“盖诸大众得无所畏”,换句话说,你的智慧要能盖过大众,没有人能推翻你,你才能够得到无所畏惧的精进。在我出来弘法之前,那些弘法者是没有恐惧的,因为众生都很崇拜他们,他们不需要恐惧,他们一直都可以对众生予取予求。偏偏不凑巧,后来出了个平实,从此就有一点儿提心吊胆,不晓得哪一天会被写在书中,心里开始有些畏惧了。但其实不必畏惧我,因为他们如果不谤正法,我就不会写他,一定可以跟我相安无事的;除非他们要故意毁谤正法、抵制正法,刻意抹黑我,诬谤为邪魔外道、法义错误,我就会写出他们的法义错谬处。

我这个人一向与人为善,我只说什么是正法,什么是不对的,不会指名道姓;但他们若要抵制正法及抹黑我,我就会指名道姓地写出来。意思就是说,你想要在人间住持正法,就得要有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的实力。所以,我今天坐在这里说法时无所畏惧,什么人要上来挑战,我随时都候教,问题是没有人敢来。也许下周我这里还准备一支棍子,谁敢上来,依宗门先打一棍再讲。但是这个棍子不能乱打,你要是打错了,那是要担因果的。可是能有多少人知道这棍子里面大有文章?这棍子,有时候也许我就拿一支笔来代替,有时候把棍子拿来当探竿,有时候当做影草——拿来放烟幕用,有时候拿来当棍杖,就成为活人剑,就看你怎么用。所以这棍子打下去,有赏棒,有罚棒,也有接引或勘验用的棒,错综复杂,打这一棍还真的不简单。你要有这个实力,才可以稳坐在法座上。你有了这个能力,你才能讲《维摩诘经》,这经不是随随便便能讲的。你要是敢乱讲,没有证得如来藏也敢讲,诸天、菩萨们听了都会笑坏了,真的会笑坏了!马上就会宣扬到十方世界去:“娑婆世界有某某凡夫菩萨把这《维摩诘经》乱扯一通。”照样是名闻十方。人家是讲得好,用来护持正法而名闻十方,他却是讲得让诸天、菩萨听了笑掉大牙而名闻十方。在天界流传是很快的,你讲完了,不必十分钟,十方天界都知道了,并不是只有娑婆世界的百亿诸天知道。这些大菩萨们可以十方世界来来去去,原因就是因为有大神通,所以消息流通无碍。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逾于须弥。”这四句,有多少人做得到啊!真的是凤毛麟角。以功德和智慧来修正自己的心,功德是在世间和出世间法的证量中产生的,他们不但有福德还有功德;福德则是属于世间的有为法,但功德是自己的受用境界,并且有智慧,来修正自己的心行,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有智慧。这些大菩萨们的身相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以这种相好来庄严他们的色身,色像是诸天天主所不能及。他们也舍弃三界世间众生喜爱装饰的贪著心,世间人都喜欢把自己的身相做许多的庄严,所以天人都有许多的庄严,从宝髻、璎珞、臂钏、佩玉以及脚下的轮宝庄严,这是天人的异熟果报。

菩萨如果示现在天界,一样会有这些,但都比天人更庄严,不然天人就不恭敬,心里说:“你比我差。”就不来听法了,所以菩萨的示现因人而异。实际上菩萨需要那些璎珞吗?不需要!菩萨以什么为璎珞?以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种种净行作为璎珞,不是以表相庄严当做璎珞。但若示现到天界去,还是得要具足这些天界中的世间法,并且要比他们漂亮、殊胜、高贵,他们才会信受;众生都是这样,都要看表相。但其实菩萨们自身对世间所有装饰的好乐已经都断除了,而他示现给众生看的庄严,其实只是为了摄受众生,不是自己喜欢而贪著的。

可是有好多人都不懂,偏要弄出许多的表相庄严来炫耀。有的法师为了庄严,一串念珠一百多万、三百多万元,高级蜜蜡做的,挂在身上庄严自己。佛都不挂念珠了,你挂什么念珠?而且还要挂着几百万元的念珠!本来念珠只是一百零八颗菩提子,因为念佛祖师一生持念佛号而变成宝贝了,一代一代传下来说:“这是我们某某祖师传下来的宝贝。”“我出三百万向你买啦!”“对不起!这个不能卖,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结果后来变成说:“他那一串念珠,人家肯出三百万来买,我们不妨来做更好的。”于是精挑细选,五百万的蜜蜡念珠就弄出来了!那其实都是走偏锋。

菩萨从来不以这些世俗法来庄严自己,而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来庄严。所以真正有价值的念珠其实是普通的菩提子做的,一代一代念佛不断地念下来而变成宝贝,那才是念佛人的真宝贝;虽然真悟的菩萨对这个也都不看重,却无妨作为接引初机学人的方便。若是花大笔钱去搜罗最高等的琥珀、蜜蜡,做成几百万的念珠,在我看来是一文不值。所以,真正庄严我们的应该是五分法身,不然就是二乘菩提戒定慧上的证量,那才是能够真正庄严我们的;我们应该以这些作为璎珞来配戴,而不是在表相法上面去做。真正的菩萨,舍诸世间所有装饰的爱好,他根本不想在这上面用心,这些大菩萨们都是这样子。并且“名称高远逾于须弥”,因为这些菩萨们有这样的证德,所以名称是在十方世界流传着的,须弥山比起这些菩萨们的名声,就不算什么了。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是说对于三宝的信心是非常深刻的,在他心中是牢不可拔的。对三宝的信心是指什么?诸位要先了解佛宝是指什么?十方诸佛是佛宝,为什么佛称之为宝?因为具足一切世、出世间法而且圆满了,所以称之为佛宝。法宝是什么?法宝不是单指解脱道。传到现在末法时,一般都说:解脱道的法就是法宝,学佛就是要修证解脱。其实不然,解脱只是佛法中的副产品而已,真正的佛法是法界实相的法,这才是真佛法、真解脱;二乘涅槃只是法界实相中很小的局部而已,所以佛菩提才是真正的法宝;真正的法宝不是讲二乘法的解脱道,而是佛菩提,但是佛菩提涵盖了二乘的解脱道,这才是真正的法宝。所以归依法宝,我们大乘法中不归依二乘解脱道的法,而是归依佛菩提的法。

归依于僧宝也一样,当作如是观。因为大乘法中的僧宝,他不管你出家不出家,也不管男身或女身,只看你证量的高低。换句话说,从十信位开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全看你的证量,不管你出家、在家、男身、女身。所以崇隆表相三宝的事只在人间凡夫才有。但是人间菩萨们所看的不是只有人间,而是包括欲界天、色界天,也包括娑婆以外的十方世界;诸地菩萨都是这样看待佛教的,绝不会局限在人间,而且也是出家、在家、男身、女身、人身、天身全都平等无二,只看各人的证量。

太虚法师主张人生佛教,因为我们在人间就是以人身一生为本。可是不能把佛教局限在人间,因为佛教不只在人间存在,鬼道也有,天道也有;不只在娑婆,十方世界都有。所以我们正觉同修会归依的僧宝只限大乘的贤圣僧,不归依二乘圣僧。二乘圣僧来了,我们照样供养,但不归依他,因为他不是大乘法中的胜义僧宝,不懂实相般若。在大乘法中证道的一切贤圣,才是我们所归依的。所以对归依僧宝、归依法宝,诸位要有正确的认知。你如果归依的是二乘的圣僧,你所学的法就以二乘的解脱道为主,不牵涉大乘的佛菩提,那你永远无法成佛。但是我们的法不是,我们完全是大乘菩提的法,所以我们归依的是大乘法中的贤圣,不管他出家、在家、男身、女身、人身、天身,大乘法中证道的全体贤圣,就是我们所归依的僧宝。

要对大乘三宝生起深信,这个信心要很坚固,犹如金刚一样,否则不免有一天被某一个人一讲,就退回二乘菩提去了,就与佛菩提道——成佛之道——永远绝缘,那不是很可惜吗?本来已经接触到大乘法了,也可以进入大乘见道位中,却因为对于大、小乘的法宝与僧宝认知不够明确,或者产生错误,而又被引回二乘声闻道中,那不是很可惜吗?那也是未来无量世的众生损失,但这些三万二千菩萨却都是深信坚固犹若金刚的。

不但如此,而且能够“法宝普照而雨甘露”,法宝不能只是二乘小法,二乘小法对众生来讲固然是宝,但在菩萨眼中却不算真宝,所以十方菩萨们虽然也尊重二乘罗汉,但是都不看重——他们照样供养,但是并不看重。因为他们的法宝,只是能出三界而已,没有般若,也到不了彼岸,因为到彼岸是菩萨的事。他们只能把自己灭掉——十八界灭掉了——死的时候把自己灭掉,永远不再出现于三界中,离开生死苦;至于涅槃中的彼岸是什么,他们不知道,无法为人解说彼岸的内容。但菩萨不然,三乘诸法都能够普遍地显示给众生,普遍地为众生宣扬,这叫做雨诸甘露。

甘露讲的是清凉法,不是一天到晚办甘露法会求来的甘露。且不说他们弄得的甘露大部分都是变魔术、搞手法搞来的,就算真正的求到天降甘露了,也只是欲界天人的食物而已,有什么稀奇!我们证得初禅的时候,就开始用禅悦为食了,色界天身是不吃团食的。欲界天的甘露还是团食所含摄的,那是低等的欲界中的食物。可是禅悦为食,我们还不瞧在眼里,要以法喜为食,什么法呢?般若之法、一切种智之法,以此为食。长养法身慧命,连禅悦为食都不瞧在眼里的,何况是欲界天的甘露食?可是那些附佛外道广办甘露法会,得到的甘露,连欲界天的甘露都还算不上,都是用魔术手法骗人,或用人间食物取代的,可是谁知道这里面的曲折呢?

然而菩萨给众生的是大乘无上妙道的菩提法,并且普为众生宣说。菩萨所说的法“于众言音”是“微妙第一”。菩萨说法,外道无法仿效;外道如果仿效出来,一定会被行家耻笑,因为菩萨所说的法,他们不懂。就好像画一只鬼一样,世间人没见过鬼,只好涂鸦乱画。因为世间人都没见过鬼,所以他乱画也可以骗人说这就是鬼,世间人无法反驳他。但菩萨见了就说:“你画的根本不是鬼。”世间不是有一句话吗?“画鬼容易,画狗难”,因为大家都看过狗的模样,所以画狗难;你画得不像,人家说你画得不像狗;画鬼则是随便画就可以骗人,所以“画鬼容易,画狗难”。但是画鬼虽然容易,如果乱画,有一天也会被拆穿,亲眼见过鬼的人就会拆穿你。同样道理,外道要学菩萨说法确实很困难。

凡夫要学菩萨说法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凡夫若想要模仿菩萨说法,他要不断地做笔记,一字一字地写下来,然后一字一字照念。菩萨则不然,菩萨随便一个涅槃可以讲上好几个钟头,不必一字一字写出来念。为什么呢?因为是证量。菩萨从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可以衍生出很多涅槃的法道出来,让众生听了说:“唉呀!真的是法喜充满啦!”可是法喜充满以后,稍后想要为人讲时又忘了,记不起来,念心所不曾成就。所以凡夫听了得要一字一字记下来,最好可以给他录音,然后他转成文字,等他上了法座时一字一字照念。但我们没有,我们是拿着经文直讲“不可思议解脱”,上周只略讲不可思议解脱,大部分时间就用掉了,为什么呢?因为这是证量。你有这个证量时,不必打草稿,直接从心中流注而说出来。说法时若要打草稿,一字一字照念,那不是有证量的人。直接从自心说出,我们都能够做得到。你想这三万二千位菩萨,可就不得了了,所以他们于大众中所说的法音可以说是微妙,而且是第一。这些菩萨大部分是十方世界来的,我们娑婆世界没有几位。

并且说他们“深入缘起,断诸谬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深入缘起很困难,阿罗汉们号称懂得缘起法,其实不是真的懂;从菩萨的证量来看,只能说他们是方便说懂。至于末法时代的现在,那些在弘传南传佛法的法师们,我跟你讲,他们完全不懂,不是像阿罗汉懂得一部分。我讲这句话出去,不怕人家砸我石头,因为我说的是老实话、诚实语。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人在弘扬解脱道,可是他们都只在断除我所的贪著上面用心,不能实断我见,所以他们讲的都是“不要贪世间财、不要贪名声、不要贪享受”,可是嘴里面这么讲,却盖出金碧辉煌的寺庙,高广大殿,自己住在里面。

比较好的法师们就教弟子们:不要贪爱住的、穿的、用的。可是等到演说真正法义时却教你:“你要时时正念分明,要保持清净念、保持觉醒,别让自己昏沉或消失了。”这都是我,都是意识心的境界,我见都断不了;不论他们在讲四念处、八正道或四圣谛、十二因缘,始终都叫人要保持清净的觉知心不灭,都是落在意识心上,我见都断不了,这是误会了二乘菩提。如果是等而下之呢,则是弘扬解脱道时把如来藏否定。为何说这是等而下之?因为:弘扬二乘法而不能自己断我见,也不能教导众生断我见,这是正常的现象。到末法时代的今天,法师、居士们不断我见是正常的,因为到末法的今天要证初果已经是很困难了,所以他们断不了我见,我们可以接受。可是弘扬二乘解脱道时,却把如来藏否定了,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他所弘扬的解脱道、将来所应证的无余涅槃变成断灭。因为害怕变成断灭的缘故,又建立一个意识细心常住不坏,安慰自己不堕断见中,同时又具足了常见;这样具足断见和常见的本质来弘扬解脱道、来抵制方广诸经所说的如来藏。依我的想法,像这样弘法的人,不如还俗去的好!不要再弘法了,因为那是诽谤最胜法之罪,本质上是破坏三乘菩提的人,连他自己所弘扬的二乘菩提都加以破坏了,却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成就破法的大恶业。他们否定如来藏的结果,是使他所弘扬的二乘菩提成为断灭法,都是因为不知缘起而导致的。可是他们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事实与将来的严重后果呢?因此说,深入缘起并不容易。

二乘圣人知道缘起而不能深入,因为他们知道众生轮回生死是从无明而来的,所以他们懂得见惑与思惑的无明,懂得要去断除。但无明是依何而存?他们不知道。他们知道有个本际,由本际出生了意识而有我见与我执,所以就有无明。南传佛法尼柯耶中,佛说众生乐阿赖耶、爱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所以他们知道无明种子依阿赖耶识而存,所以他们不敢谤阿赖耶识(详见《阿含正义》七辑的举证及说明)。可是阿罗汉们不敢谤的阿赖耶识,而末法时期现在的某些法师们,身为凡夫却敢毁谤阿赖耶识,敢毁谤无余涅槃的本际,你说他们胆子大不大?他们胆子真的比我大,因为我一点儿胆子都没有,从来不敢毁谤第八识心及诸初悟的贤位菩萨。可是我不会羡慕他们胆子大,因为我们已经深入缘起了,我们现前观察到,不但是见惑、思惑这种无明,乃至一切业种、一切上烦恼——无始无明——都依附在阿赖耶识心体中而出生,都集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诸法都以阿赖耶识为因,假借业种、无明种的缘而生起;能够了知这个,能够证实这个,才是真的深入缘起。

这三万二千位的菩萨,当然比我们更深入,才能有前面所说那些功德。由于深入缘起,所以“断诸谬见”,并且能够远离有无二边。所以,一切阿罗汉对法界实相的无明,诸菩萨们都可以清楚地照见;一切众生所堕的有无二边,诸菩萨也都能远离,以此缘故“无复余习”。所以他们无量劫以前,从初地的入地心就已经开始在断除种种的习气种子了,但是阿罗汉只断现行,不能断习气种子,所以菩萨到了这个地步,一切余习已经不复存在了。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这三万二千菩萨在宣演佛法时,没有任何的畏惧。心量小的众生总是会想:这恐怕言过其实吧!但我告诉你,确实如此。因为我们宣演佛法时都已经可以无所畏惧了:别人不敢说的法,我们敢说;别人不敢写的法,我们敢写。人间的我们已经如此了,何况那些等觉位或已经接近等觉位的菩萨们,当然更是如此,所以他们宣演佛法时,就像狮子吼一样无所畏惧。

他们所讲说的法都是犹如雷震一般。一般人弄出的声音只能够像石头敲一敲、撞一撞一样,大不了拿个锣敲一敲,声扬几里就得意洋洋。但是菩萨所说的法,他假使在人间说,诸天俱闻。因为那种法音会宣流到诸天去。也许有人不信,但是我说真的:确实如此。只要你所说的法是深妙法,马上就会有人一直传扬出去,因为诸天天人有宿命通,他来了听了,回去用宿命通的功德,就一直为你流传出去了,所以说声如雷震。真正的绝妙佛法宣说的时候,魔宫都会震动的。虽然震动了,天魔也无可奈何,他只好在那一段时间接受天宫的地震,因为他没有智慧来加以遮障。这种法音既不是物质,当然无有量;既不是物质,当然是超过物量的;而且是天魔波旬所无法遮障的,因为他的智慧不到这个地步。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这些大菩萨们由于他们有总持的缘故,所以是已经聚集了种种法宝。法宝两字指的是一切诸法的总持,但法宝两字后来被世俗化以后,用到《封神榜》里面就变成诛仙剑、捆仙索一类的东西了!但是我却要说:佛法就是诛仙剑、捆仙索。诸仙来到佛法中都会被系缚,如果想要捣蛋,这些法宝就会把他们砍头,使他们来到佛门中就没头没脑而没有说话的余地,所以说是法宝,诸佛妙法就是宝。

这些菩萨们修集了种种法宝,所以能为众生宣说种种法,能指示众生解脱之道,以及实相般若到彼岸之道,所以犹如大海中的导师。于众生的生死大海之中,这三万二千菩萨都能当导师,可以指示佛道方向与次第,并且深入了知而且通达诸法的深妙之义。其实一切佛法,佛在三乘经典中都已具足宣说,只是没有很详细地说明而已。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佛示现在人间的时间有限,因为人寿不过百岁,佛来示现也就示现百岁的寿命,所以时间有限;第二,因为人间的众生寿命与智慧所能堪受的法有限,所以佛所说的三乘菩提法也就因此而有限量,因此许多入地后应修的法,都只作比较简略的解说,极详细的种智妙法只好留到色究竟天去说,只好由弥勒菩萨在兜率陀天去说。

所以在三乘经典中,大部分的种智妙法都是只有略说大概,不详细加以演说;人间的菩萨们随着个人的根性不同、往昔所修学佛法的久暂差别,各自领纳,所得各不相等。但其实诸法深妙之义,佛都已经略说了,可是个人的因缘不同,因此对于所了知的层次就会产生差别,然而这三万二千位的大菩萨们却是完全了达的。并且善于了知众生往来所趣,以及种种心行。哪一个众生是如何往来的,曾经去过什么世界,为什么又来到这个世界,全都知道;众生心里面是怎么样想的,也都知道;因为他们已经接近佛陀的智慧了,但仍无法到达诸佛的自在慧。他们也接近诸佛所得的十力、四无所畏境界,也即将完成佛地所证的十八不共法了。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这是菩萨的示现。也就是说,这三万二千位的大菩萨们已经是永远都不可能再堕落三恶道里面去的圣人,但是为了利乐众生,也常常故意出生在五道之中而示现出五道众生的身相。换句话说,众生沦落三恶道,那是因为恶业所招;善业所招,就生到天界以及人间。而阿修罗道是遍布于五趣之中的,所以并不一定在哪一道中才有,所以常常说五趣众生,而不说六道众生。三恶道为什么叫做恶趣门?明明众生对三恶道的境界都没有兴趣,为什么会成为恶趣而用“趣”字?这是说他们的心性适合生在恶道中,会趣向恶道。譬如心性阴狠,喜欢暗地里用心机害人,心地跟畜生道的毒蛇类相应,死后就生到毒蛇中;而心性凶恶,适合当虎狼,就生到虎狼恶道去;心性悭吝,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这种人就适合生到饿鬼道;心性大恶,专要杀人越货、诽谤贤圣、破坏正法,乃至教导众生种种邪恶之法,这种人适合生到地狱,死后就生到地狱;这都是由于心的趣向而导致的,所以叫做趣。三恶道中的众生,心中对于三恶道都没兴趣,可是他们一生的意业行为,都对这三恶道的心性很有兴趣,所以被业所招感而生到三恶趣,因此叫做趣,他们因为这个缘故而沦落三恶道。可是菩萨不然,菩萨是以愿的关系,由大悲心而发起大愿,所以生到天中、人中,有时也愿生到三恶趣,都是为了救度与他有缘的众生,这就是“而生五道以现其身”,都是因大悲愿而生,不是因为业力招感而生。

这些菩萨们并且是大医王,是说他们不是治众生的身病,也不是治众生的精神疾病,治的是众生的生死大病,世间医师所不能治,所以叫做大医王。所以菩萨往往为了救度众生的生死大病,故意生在五趣众生之中而与众生同事、利行;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畜生、或者看到鬼神、或者遇到一些以前没遇过的众生,不要一视同仁把他当做下贱众生来看待。因为有时候也许一只流浪狗,很有精神的流浪狗,可能它正是菩萨化现,故意去投胎的,只为了救度两三只过去世与他有缘而不幸沦落三恶道的众生,所以他去狗道众生里面投胎,这是有可能的。所以遇到三恶道的众生,也不要随意小看,因为有时候你不巧撞见了一位大菩萨去当狗王,或者去当其他畜生道的畜生。因此有时候我宁可看重畜生,反而不看重人(不是看轻诸位,而是因为人往往会生大慢,往往有人佛性既没看见、如来藏也没亲证,却一副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的样子,动不动就写信来教导我,可是看他写的东西连如来藏是啥都不懂,显然还是个凡夫,所以我说对人比较没那么看重)。因为人,你容易了解,他讲出来、写出来有没有内涵,有没有见道,两三句话就看出来了。可是如果大菩萨示现在众生道里面,你看不出来,因为他决不跟你往来,是你无法了知的;人,我们反而容易了知。

这些大菩萨们为什么要示现到五趣(包括三恶道)里面去?那是没有人要去的。请问你们诸位,你们谁愿意去三恶道?不愿意啊!可是他们愿意去。有时候就用一条狗的一生大概二十几年,狗的寿命大概二十几年,用一生去度那几个过去和他有缘的众生。有时候像释迦菩萨成佛之前,为度一个女人,不惜用一生的时间去跟她相处,只为了度她学佛,菩萨们是这样做的。也许有人说:“菩萨真不是人干的,为一个人,要花一生的时间来度他。”但我告诉你:“因为不是人干的,所以是菩萨干的。”事实是这样。所以这三万二千位菩萨都是这样具有大悲心,并且能知众生的生死病,所以说是大医王。“善疗众病”,众生所有种种烦恼的重病,他都能够对治,所以应病与药,让他们信受,去服用种种治烦恼的药,然后如法去修行。

这些菩萨们无量的功德都已经成就了,也就是说他们所成就的功德,并不是少数的一两样功德。功德是最难修集的,但却是最容易毁坏的。很多人不了解,一生一世很努力地修集功德、护持三宝、孝养父母,可是往往在闻所未闻法上面不能安忍,只是一句话“那是邪魔外道”,就把所有功德都给烧掉了。但这种事情很普遍、很常见,特别是像法期过了以后,一向如此。所以谤法、谤贤圣,是末法时代的普遍现象。释迦佛的时代如此,过去佛的时代也是如此。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在诽谤正法,我告诉你:这是正常的现象,诸位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因为释迦世尊的末法还可以有一万年的时间。可是你们知道吗?迦叶佛的正法是灭度后七日就灭了,祂三会说法度了几十亿或几十万人,但是因为法传得太广、太快、太普遍,结果祂入灭后,正法七日就灭了。那你说到底是释迦佛的法好,还是迦叶佛的法好呢?其实都一样,释迦世尊也可以像迦叶佛那样,一生度好几亿的人,但是法的普遍广传一定会伴随着滥传的现象存在,然后佛一旦入灭了,没几年法就跟着灭了。迦叶佛的年代是这样,诸位大概都想不到吧!这在《阿含经》中有明文记载(编按:【佛告阿难曰:“我灭度之后,法当久存;迦叶佛灭度后,遗法住七日中。汝今,阿难!如来弟子为少,莫作是观,东方弟子无数亿千,南方弟子无数亿千……”】[《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四])。意思就是说,佛菩提的见道内涵是很难使人信受不疑的,特别是人间而不是天上,天界的天人们反而容易信受,但是人间很多人是没办法信受的,所以谤法的事情在人间是很平常的;把破法当做护法,在人间更是平常事,大家不要觉得奇怪。一般人能成就微少功德已经不容易了,譬如断我见或譬如大乘的见道,这都很困难的,有这些功德就可以算是人间少有的;可是这些大菩萨们,他们所成就的功德是无量的,已经全部成就了。

不但如此,无量佛土也皆严净。佛土为什么无量?诸佛世尊住持佛法只不过是一佛土,也就是一个银河系世界,这些菩萨怎么会是无量佛土呢?这要先为诸位说明一个前提,也就是说《维摩诘经》所讲的净土,它指的是唯心的净土,当然也会叙述到事相上的佛土,但主要是在讲自性佛土。自性佛土为什么称为土?土者能生万物,所以称为土。我们人间所用一切物、所饮食一切物,都是从土而生;如果没有土,一切有情无法在人间生存,因为一切饮食都从土而来,有土才有人间的一切法。同样的,菩萨们的无量佛土指的就是修证一切法的功德,由于一切法种的修证,所以能出生一切诸法,因此才有无量佛土的庄严与清净,因此说三万二千位大菩萨们已经把无量(没有物量、数量)的佛土庄严清净成就了;所以,凡是有遇见他们或者听闻到他们种种事相的人,都会蒙受种种不同的法益。并且这些大菩萨们凡有所做,都一定会对众生有所利益,而不会做了以后,对众生没有利益,像这样的一切功德都已经具足了。

对这三万二千位的菩萨,只举出有代表性的菩萨们:他们的名字叫做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等,我们先讲这三位。为什么叫做等观菩萨呢?这是从理上来说,譬如诸位明心之后,现前观见所有的众生们,不单指人,所有的众生都和你自己一样,都同样有如来藏,而从众生的根本如来藏来看待、来观察的时候,发觉原来所有的有情,即使把四圣六凡都包括在里面来看待的话,其实都是平等平等,并没有高下的差别,因为众生们的如来藏和自己的如来藏一样完全平等,同样都是清净性的、本来性的、涅槃性的,而且能生万法的体性也都一样,所以从此而平等观察看待一切的众生,这就叫做等观菩萨。

不等观菩萨,譬如他看待众生的时候,一切众生的如来藏平等平等,但是他却又从另一方面来看,说自己因为亲证如来藏,所以生起了般若智慧,能了知三世一切佛都是这个如来藏。可是自己证悟了,有般若智慧,而众生却始终无法证得如来藏,因此也不能平等看待众生。不能发起般若智慧,所以流转生死无穷无尽,所以看见一切证悟的贤圣与凡夫众生完全不相等,证悟的贤圣永不入三恶道,而凡夫们有时生天、有时在人间、有时下堕三恶道,在事相上是完全不相等的。也就是说,从诸法的分别观察中看见众生在事相上有种种的不平等,但是这些不平等都是众生咎由自取、祸福自招,所以他悟后再来反观众生的时候,发觉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真的是非常的不平等。

可是等不等观菩萨却这么看:理上来看众生都是平等的,可是由于种种的业缘导致众生在三界中有种种的不平等。这一些不平等,其实说来都很平等,因为修善得善报,造恶得恶报,若修净行则得智慧的果报,或者出三界,或者有法界实相的智慧。所以众生理上平等,而事相上有种种的不平等,其实都是平等的,因为都是祸福无端、唯人自招,都是凡愚聪慧以及愚痴、无明而导致众生有种种的差别。乃至修学出世间法的人也有种种的不平等,所以有的人修学佛法以后,他成为二乘圣人,但有的人修学佛法以后却成为大乘的贤圣;同样修学佛法,但是果报不平等。所以《金刚经》也讲三乘的无为法,他们为什么会成为不同的贤圣呢?结果都是因为无为法而有差别,因为他们所学的无为法是二乘的无为法,或者是大乘的无为法,因此导致他们所获得的果报差别不同。理上看来绝对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因缘的不同、所修的法不同,就导致他们所得到的无为法上的证量有种种的不同,看来是不平等的,但其实是平等的。

譬如说,有的人无量世以来求解脱,不发菩萨大心,所以听到可以明心、可以实证眼见佛性的境界,心不信受(虽不毁谤,但是决不信受),因此他得到的法只有可能是二乘菩提的解脱道,与大乘菩提绝对无缘,所以当他修学佛法以后,不能成为菩萨,而只能证得解脱道;成为二乘圣人的时候,他也不能怨佛、怪菩萨,所以他不能得到法界实相的智慧,他无法怪任何人。所以,你们来学以后能够证实法界的实相境界,乃至有人能够亲证眼见佛性的境界,但他们不能,看来是不平等的;同样学佛,结果果报不同,他们不能怪人,不能怪佛与菩萨。

甚至于有的人被天军阿罗汉以神通带到兜率陀天,三度亲见弥勒菩萨,他亲自见到等觉菩萨了,却连明心都混不到,这也不能怪人。看来好像弥勒菩萨心不平等,不帮助他开悟般若实相。其实弥勒菩萨是绝对平等的,因为那个人是个声闻种性者,当然弥勒菩萨一看见就知道这是个声闻。一个凡夫法师见了等觉菩萨竟然不礼拜,只因为弥勒菩萨不穿僧衣;所以他三次上兜率陀天,三次都不礼拜,只好三次空手而回,连明心都混不到,更不要说见性了。等不等观菩萨就是从理上再来看事相,然后再回到理上再来看众生的心性,所以他看得很清楚,众生修学佛法成为不同的三乘贤圣,都是因为无为法的不同而有差别,所以每个人所证的佛法差别其实也是很平等的。

所以,来我们这里学法也是很平等,你若不能明心,当然有不能明心的原因。所以,有的人很厉害,去禅三前就知道密意了,可是一进了小参室,脑袋就变浆糊,出了小参室又会讲,一进去又变浆糊,都没办法。有的人,我们一直努力在帮忙,可以说已经是放水了,他没进小参室时可以讲得出来,一进去,脑袋又变浆糊了,这表示说他的情形是应该参加第二次或第三次才通过会比较好,而我们弘法很多年来的经验也证实事实上确实是这样。有的人见性的因缘也是如此,虽然知道说这个人可能会被人家转了,但他见性的缘熟了,我们还得帮,不能遮障他;虽然明知后来会被转走,但是去那边证实说佛性确实可以眼见,不是你某某人讲的不能眼见,那也很好。就像有时候派个菩萨去三恶道中证实——佛法真的可以实证,这也未尝不好。所以,等不等观菩萨是综合了等观菩萨和不等观菩萨的证量来为众生说明,这是三位菩萨取名的原因所在。

再来是“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这又是相关联的。定自在王不是只有定自在,而且是自在成王了。换句话说,这位菩萨就是代表一类菩萨:凡是三乘菩提的种种法,他只要亲证以后就绝对不会退失,心得决定;由于心得决定的缘故,而且不会产生一念的怀疑,连一念的怀疑都不会有,这才叫做自在王。王就是于一切亲历的境界能得自在,譬如国王于他所统辖国境中的一切境界中皆得自在。同样的,由于对一切法,只要亲证了就得决定,而不会有任何的怀疑或不自在,所以他叫做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则是说:对于较广范围的种种法,即使是他还未亲证的法,也能够去接触、了解、亲证而了知种种法,所以他了知及亲证的范围比定自在王广泛,因此他叫做法自在王菩萨。

“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又不相同。法相菩萨是说于诸法的相貌能得通达,这叫做法相菩萨。法相,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于法的名相做理解、解知,而是说,于种种法的相貌能够如实地理解,这才叫做法相菩萨。所以法相菩萨的意思,实际上所说的是深入诸法之中去加以体验、加以观察、加以证实而了知种种法的相貌,这叫做法相菩萨。这不是作佛法名相的学术研究而说法相,请诸位要了解。光相菩萨是说他证实诸法的相貌以后心得转依,转依之后发起心光。人的色身有光,但是那个光不值得羡慕,因为所有众生都有光;但是心的光不一样,心的光显现出来的时候,一般的仪器无法测量,只有天眼通才能够看得见。而这位菩萨深入种种法去了知种种法的相貌之后,因此转依了,产生了心光而显现出来,这样就叫做光相菩萨。

接下来“光严菩萨”与“大严菩萨”,就是说实证诸法相以后,使得他的心光转变越来越庄严,因此显现出的胜妙心光,和光相菩萨不同而比光相菩萨更为庄严。若是庄严到极为殊胜的时候,他就叫做大严菩萨。

“宝积菩萨”,宝积菩萨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未来会讲《宝积经》,不是讲《大宝积经》,《大宝积经》篇幅太长了,共有一百二十卷,那不可能讲得完,我们只讲《宝积经》。什么叫做宝积?也就是代表菩萨身上所挂的璎珞、臂钏,甚至有的菩萨还戴手环。菩萨又不是女人,为什么戴手环,还戴臂钏呢?那都是代表他所修的种种功德,所以叫做功德宝。这一切的功德宝是一世又一世不断地累积修集的结果,所以成就了天法界的菩萨所有的天冠,胸佩的璎珞,腰佩的璎珞以及臂钏、手环。天界的璎珞不是经由人工去打造的,而是由福德所修集成就的。这意思就是说,修集菩萨应当有的种种璎珞,这时就叫做宝积菩萨。

“辩积菩萨”是由四无碍辩的累积而立名,四无碍辩当然要从法无碍开始,因为了知种种的法,前面他已经把种种法的相貌去加以实证,证实了、领受过了,所以得法无碍。法无碍之后,经由领受产生了义无碍,每一种法的相貌都能够了解,所以有了义无碍。每一种法的相貌都能够了解,而有能力为众生说明,所以有了义无碍。义无碍加上修习声明,也有因明的修证,加以原有的内明,所以他就能够用种种的语言音声及辩才,为众生说明一切诸法,所以就有了词无碍来配合,于是产生了乐说无碍的功德。因为有这四种无碍,所以他叫做辩积菩萨;这四种无碍,是从见道之后就不断修学,到初地以后开始发起四无碍辩的功德,但是到九地满心才满足了四无碍辩,这要经过将近二大阿僧祇劫以上的修集,四无碍辩才能成就,所以叫做辩积菩萨。

“宝手菩萨”与“宝印手菩萨”又是两个互相关联的境界相。菩萨为什么叫做宝手菩萨?你们拜大悲忏时不是有个宝手印吗?那是主法和尚才用的,他有个宝手印。宝手印代表什么?代表他具有无量珠宝能够普施给众生,那是观世音菩萨所拥有的无量功德之一。宝手伸出来时,就是众生要什么,他就给什么,这才叫宝手;换句话说,他有大福德,所以叫做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是因为他有大福德,并且了知一切法,所以能够印解一切法相,于一切法的相貌他都能够印证,而且真实理解;能够印解的关系所以他能够布施一切法给众生,所以叫做宝印手菩萨。

“常举手菩萨”与“常下手菩萨”又是另一种意思。有位菩萨常举手,见了人就举手,不管谁见了就举手。这种菩萨在禅宗很多,只是他换个方式,所以俱胝和尚见人就举一指,跟常举手菩萨一样。关南道吾禅师也是一样,他上堂呢,就打花鼓上堂,其实他不是单纯地打鼓。禾山,禾山禅师是个女人——比丘尼,她每一次上堂,就拿一个鼓挂在胸前咚、咚、咚、咚地打着上堂。人家问她:“如何是禾山家风?”她说:“我禾山懂得打鼓。”不管问什么,她都说:“禾山懂得打鼓。”这叫做“禾山解打鼓。”解就是懂的意思。关南禅师也是,他不是只打鼓,他是打花鼓,弄出很多变化的鼓声出来:“咚嘟隆咚、咚咚。”他会变出种种不同节奏。“如何是关南家风?”关南禅师回答:“关南解打鼓。”也是说他自己懂得打鼓,意思都一样。德山入门便喝,临济入门便棒,跟这个常举手菩萨是一样的。他们的目的是在做什么?在告诉众生说:你本来就是涅槃。常举手菩萨就是在告诉众生“你本来就是涅槃”,谁遇到他,他就表示这个意思,也就是佛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涅槃。但这里面的密意,不在这里讲,要留到《金刚经宗通》时才讲。常下手就跟他有一点不同,就是接引众生,所以常下手。一个是告诉众生本来常住涅槃,另一个是接引众生赶快进来学这个本来涅槃,也就是起大悲心来接引众生。

“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又是另一个类型。常惨菩萨,他生生世世都示现给众生看;生生世世示现给众生什么样的状况呢?就是生生世世都是贫穷,没有任何财富,每一世都是卖身,卖身所得的钱财拿来护持正法。为了护持正法,但是没有钱财而卖身,用卖身所得钱财来护持正法,所以叫做常惨,一世又一世都是这么凄惨地示现。他真的没有福德吗?有!已经世世卖身来护法了,此世怎么会没有福德?但他就是故意示现这样:即使卖身都要护法。让众生知道正法的可贵,所以世世常惨地示现,所以十方法界中都叫他常惨菩萨。喜根菩萨是个对比,凡是有人宣扬佛法,他就很欢喜,就去护持,他有这个喜根在,特地示现给众生看,让众生懂得要随喜正法的弘扬。喜王菩萨则是很欢喜地努力护持,没有人比得上他,再怎么辛苦劳累、散尽家财都仍然是大欢喜的,所以叫做喜王菩萨。

“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和“执宝炬菩萨”又是另一个类型。辩音是说他有种种无量的言语善巧能够为众生分别诸法,乃至降伏一切外道,令外道无法破坏正法,所以他叫做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是说他的心犹如虚空含藏一切诸法,能够为众生显示。有许多很详细说明如来藏妙法的经典,都以虚空藏菩萨为主角,就是这个缘故。执宝炬菩萨,执什么宝炬呢?执法宝慧炬,换句话说,由于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的这种内涵,然后执宝炬菩萨把它显示出来,用法宝的慧炬——智慧的火把,显示出三乘菩提的胜妙,所以他称为执宝炬菩萨。

再来是“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宝勇就是说,因为他有这个心宝,所以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实相,因此发起大勇,无所畏惧,要以这个法来利乐众生,所以叫做宝勇菩萨。你如果悟了之后,以这个心宝发起勇气,能够出来摧邪显正,护持正法救护众生,那你就可以成为宝勇菩萨。宝见也就是说悟了以后,依这个真实心宝而发起种种的见地,能够亲见:一切诸法的法相都从这个心宝而来,那你就是宝见菩萨。

再来是“帝网菩萨”、“明网菩萨”。帝网也就是帝珠宝网的意思。帝珠,譬如说皇帝他如果选了一颗宝石镶在他的皇冠上,或者像清朝皇帝的帽子上有一颗宝珠,当然要选天下最好的宝珠,镶在皇帝的皇冠上,就称为帝珠。可是皇帝也只有这么一颗,最好的宝珠只有一颗;但是这位菩萨的帝珠宝网,一大张的网子上面镶满了这种帝珠,所以他叫做帝网菩萨。佛法中的帝珠宝网,当然是如来藏所生一切妙法,才能称为帝珠宝网;所以佛法中的帝珠当然就是如来藏,因为一切法都从祂而生,祂才有资格被称为帝珠。这位菩萨他有帝珠宝网,表示他对如来藏所有的种种法,已经亲证得非常多,足够变成一大张的帝珠宝网,那表示他的证量很高,能通达种种法。明网菩萨就是光明智慧之网,光明智慧而成为很大一张网子,表示他不但亲证种种的法,而且能够把这些法的光明显发出来。如何显发呢?就是为人宣说,所以他叫做明网菩萨。所以你如果能以正法来当亲教师为人说法,那就是说你已经有明网,只是说这个网子大或者小而已,但至少也是明网菩萨之一。

“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无缘观,为什么叫做无缘观?因为菩萨证得心珠、心宝之后,现前观察到:这个菩提心、实相心于六尘万法都无所缘,祂根本就不攀缘,祂出生六尘万法给众生去玩,可是祂自己不攀缘,一点儿都没有执著。菩萨在这上面去观行:我的如来藏出生了万法,让我一直去攀缘,可是祂根本就不攀缘;祂就像镜子一样,镜子显现种种影像,众生在那影像里面玩,可是镜子对自己所生的影像都不攀缘,一点儿都不动心。这位无缘观菩萨这样观察以后,就转依了如来藏而不攀缘,于一切法都如是观之后,就不会再随顺以前的意根自己、意识的自己到处乱攀缘,他就会安住于寂寞的境界之中,所缘都是内心的万法,去一一加以深入观察整理,所以都是住在自心内境,不向外攀缘的,这样的人就称为无缘观菩萨。所以,如果悟后还一天到晚向外攀缘,今天去哪里玩,明天人家烤肉,他要去烤素食肉,那就不是无缘观菩萨,得要叫做攀缘菩萨。由于无缘观菩萨有这种无缘观的关系,所以他都住在自心内法里面,由于住在自心内法里面的缘故,所以他的智慧不断地增长,所以他就成为慧积菩萨,这二位菩萨是一对。

再来是“宝胜菩萨”、“天王菩萨”。为什么宝胜菩萨跟天王菩萨有关联?宝胜菩萨是说他的法宝胜于一切世间。菩萨不用世间的珠宝去跟人家比上下,不在世间法上面跟人家比高下。菩萨用法宝去示现他的富有。众生要是想跟他比的话,他的法宝一拿出来,没有众生可以赢过他,所以他才叫做宝胜菩萨。宝胜菩萨就凭着种种法宝,胜于一切世间,所以最后就成为天王菩萨;不只是赢过一般的国王而已,他是天王菩萨。

天,有四种,这四种天叫做生天、世间天、第一义天、解脱天。生天,是已经生到天界去的天人;什么叫做世间天?国王就是世间天。像现在的总统也是世间天。什么叫做解脱天?诸阿罗汉就是解脱天。因为阿罗汉胜过生天,胜过天人、天主,更有资格当天,所以就叫做解脱天。还有一种最高天是第一义天,就是明心以上的菩萨,其中有一部分同时也是解脱天。现在有好多第一义天,都在我们正觉讲堂。将来也可能有外面的读了我的书而成为悟入的第一义天;目前外面那些自称已悟的人来要求勘验,其实他们所悟都是似是而非的。玄奘菩萨当年在天竺被诸大论师推崇为第一义天,确实当之无愧,因为没有人能胜过他,解脱天的阿罗汉也不行。想想看,护法菩萨,据说是贤劫千佛之一,可是后来玄奘菩萨显示出来的智慧绝对在当年护法菩萨之上,这叫做青出于蓝更胜于蓝。护法菩萨所说的法还有些许的错误,还是可以找得出来,在《成唯识论》里面也有辨正过,所以玄奘菩萨当然更够资格称为第一义天。

且不说他,说诸位明心以后,你所知道的如来藏自心现量境界,阿罗汉们都不懂,那些解脱天们都不懂的;如果是眼见佛性呢,我告诉你,阿罗汉们更不懂。所以眼见佛性后当然更有资格被称为第一义天。因为遍山河大地上面,乃至狗屎上面都看得见自己的佛性,可是佛性却又不在狗屎上,不在山河大地上。你说:“怎么这么怪?”就是这么怪!可是等你看见了,一点儿都不怪,就是这样见而已,也没有什么可以说明,没有什么可以计较的,没有什么可以分别的,更没什么可以在见后整理的。历史上、佛教史上,你要找根据呢,你也找不到,也找不到几个人有记载说可以这样看见佛性;想要推翻又无法推翻,因为《大般涅槃经》又有讲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所以他们又没办法做什么,原因就在这里。但是,这些都是第一义天所见。所以说天有四种,所以说现在有很多第一义天在我们会里,外面找不到一个。

可是这四种天里面的王,那你想想是什么境界?换句话说,如果要论福德,一定是足够当人间的国王、总统、皇帝,而且也足够生到天上去当天主,譬如说要去初禅天当初禅天里的大梵天,也就去当初禅天的天主,他的初禅还得要遍身发,才有资格,而且福德要盖过现任的初禅天天主;有那个大福德,才可以去当大梵天。但是这还不能成为这四种天的天王,因为最多就是当大梵天而已,解脱天的天王仍然当不起,第一义天的天王也当不起,这二种天王是只有佛陀才能当,或是佛陀不在这个世间住持正法时,才能由天王菩萨来当,所以这个天王菩萨还真的不容易当。想要当这四种天的天王,当然是要先有宝胜菩萨的福德和功德。当宝胜菩萨种种法宝具足圆满了,他就可以当天王菩萨,成为四种天的王。

接下来,“坏魔菩萨”、“电德菩萨”。坏魔意思就是说你有摧坏魔法的种种智慧和威德。如果你光有福德,仍没有办法坏魔,你最多只是抢了他的宝座,坏不了他,他还照样当他的魔。如果有人福德很大而没有智慧呢,他把天魔赶下宝座,反而是坐上宝座以后自己当天魔,根本没有办法坏魔。所以除了要福德大以外,还得要有智慧,才有办法坏魔,没智慧是做不到的。所以,坏魔菩萨不光是要有智慧,还要有福德;如果福德不够,你单是有智慧,魔会一天到晚来跟你捣蛋。如果你没有智慧,纵使修得初禅了,入了禅定中,魔一天到晚派美女来跟你捣蛋,你奈何不了他。所以,你除了要有大福德,同时要有智慧,才能够当坏魔菩萨,因为你可以出来弘法把他的魔子魔孙给度了,让他恨得牙痒痒地,但是奈何不了你,这才是坏魔菩萨。

坏魔菩萨之后,再来有电德菩萨。也就是说无论诸魔如何捣蛋,你永远都能电光一闪(你心中永远会有许多的电光一闪,然后就突来神笔一写,那叫做突来神光一闪),一句话出来就把他撂倒了,这才叫做电德菩萨。智慧源源不绝好像电光一样,一闪又一闪不断地显示出来,这一些威力使得诸魔无法应付。所以,不论是有谁破法,我们都有办法对付。

我们现在不像以前刚开始弘法时,某某人极力推荐,我们就去拜师学学看,现在都要先勘验。勘验过了、证实了,我可以公开拜他为师。但是想要经过我的勘验,不容易啊!他既然以八地、九地、十地的姿态示现,得要有那个内涵,要拿出来给人家看,要让人家勘验得过,那才算数。冒充,现在都冒充不过去。所以且不说电德菩萨的证境,就说每一个人刚悟道好了,也都是电光见道,因为都是灵光一闪就知道:“啊!原来这个是如来藏。”那也是电光见道,光这一个电光见道也有一小份的电德菩萨的功德。野狐来了,先问问看,名气再大都一样,来了就先验验看:“你的如来藏在哪里?”得要当面分缁素。既然他说是八地、九地,不必我来勘验,你们明心的人就可以去勘验他,递张纸条给他,等他接过手,你就问:“是什么?”“纸条啊!”一巴掌就打过去,喝道:“还说纸条!”等他问你:“那,不然是什么?”你就告诉他:“纸条!”(大众都笑……)他听不懂弦外之音,当然该打,对不对?这就是电光见道,也有一份的电德菩萨的功德,野狐邪师来到你面前还是瞒不了你;不管他说什么九地、十地、法王、等觉都一样,照样勘验看看再讲,所以电德菩萨就是从电光见道的功德而来的。

有电德菩萨的功德,当然就有自在王菩萨的功德;换句话说,不论谁来,都无所畏惧。所以,我们法义辨正无遮大会敢公开接受邀请,谁要来邀请都可以。凡是被我评论过的,随时可以召开无遮大会。假使真有那么一天,那是我的福气啦!因为如果有人能够法义辨正赢得过我,那正是我要找的师父,踏破铁鞋无觅处,自己送上门来,我还不拜这个师父啊!当然要拜为老师呀!那就表示我的福气来了,证量要迅速提升了,这是好事,不是恶事。所以,如果真的哪一天有人公开地出面,不是缩头藏尾搞什么网站论坛无遮大会,我会认真看待,用恭敬的心来对待,我会想我有可能会遇到一位真正的大菩萨,可能真的是等觉菩萨、十地菩萨,不一定啊!如果他不是大菩萨而输了,也无妨,我就收个好徒弟,那也不错。至少他敢出来做这件事,一定是有勇猛心,所以结果都会是好的。如果我被人家收作徒弟,那更好,这表示我这一世再往上迅速提升的机会又来了!主动送上门来,不必我去求,为什么不接受?所以若有人要来找我开无遮大会,一定是好事,绝对没有坏事。当你能够这样存心的话,你就会有一分自在;如果天下没有人能跟你挑战,你就当自在王菩萨。有人赢过你,你再把这个圣号送给他,永远都是好事。

再来,“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菩萨以什么法相来庄严自己呢?以功德相的庄严。长得美丽没有用,生得英俊也没有用;在佛法里面,不看人英俊不英俊、漂亮不漂亮,只看他的法有没有英俊、漂亮。因为都要从法来看,所以菩萨长得黑黑的、矮矮的、小小的、丑丑的,就像六祖那样(六祖个子小小的、黑黑的、丑丑的),可是大家都恭敬啊!甚至于武则天四度召见,最后第四次说:“如果再不来朝觐,就提头来!”六祖说:“好啊!要头就给你。”就把头伸出去,那将军可不敢砍。后来武则天还是乖乖地,摩那袈裟以及紫珠的念珠,第五度派人送去供养他,还是奈何不了他。今天也一样,如果今天不是总统,是皇帝要杀我,头就送给他,我也无所谓。除非为了正法,否则什么都无所谓,就是这个傻劲。但是,为什么皇帝不敢杀你?我们不是现在才空口说大话,古时候我们就这样,皇帝要砍头就让他砍,偏偏皇帝不敢砍,最后只好把你赶到南方去。“好!南方!我就去南方嘛!”最后他也不敢砍杀,皇帝也没那个胆量,正因为有功德相来庄严。皇帝心中始终是害怕的,所以皇帝对阿罗汉们、对菩萨们都一样,都是色厉内荏,表相上他就是要降伏你,但是你若不降服,他也不敢杀害你,顶多是把你送到边疆,不让你弘法,想要苦死你。皇帝们都是这样,这是因为你有功德相来庄严自身。什么功德相呢?“善知种种法相”,所以皇帝老子不敢拿你怎么样,只是装模作样吓唬你啦!你被吓唬住了,他就赢了;你要是不被他吓唬,他就反而回过头来奉承你。

等你有功德相来庄严的时候,你就能狮子吼。譬如,我们后来还为那些错悟的人出专辑,对不对?《入不二门》、《普门自在》不就是专辑吗?这就是说,只要你能够狮子吼,那些错悟的人就不敢再吼了;你吼一声,他们就都住声了。雄狮不出来吼的时候,那些狐狸们一个个在那边叫:“嗥!嗥!嗥!”都说那就是雄狮之声。等到雄狮“吼”一声,他们都停了,不敢再叫了。你有这个实力,你就是狮子吼菩萨。换句话说,这些菩萨们的名德所代表的是什么?是种种的证境,都是诸位要证的法,都是你们要修证的证量;这些跟你们解释了,你们就要知道这些菩萨们所已证的,都是你们迟早要证的。

再来,“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雷音菩萨,诸位想想看,世间什么声音最大?不就是雷嘛!没有什么声音比雷声更大的。那意思就是说,凡是你所写出来的法,你所说出来的法,传遍诸方,没有人可以遮挡得住,再怎么遮止,都还是会有人听得到,这就叫做雷音。可是雷音往往短时间就过去了,过去以后邪师们就不当一回事,那你要怎么办呢?要把那个时间拉长,延续不断,那就变成山相击音。想想看:大山相击,那个声音多么大!而且它相击之后,不断地挤压而产生很大的声音出来,并且是长时间一直存在的,凡夫邪师们就会害怕,追随的徒众们更不敢强出头;菩萨就是以雷音,以山相击音来伏众。

一般的菩萨像雕出来时,一看都是慈眉善目;但是我告诉你,慈眉善目的菩萨专干邪师外道们害怕的事。你们要是不信,去看看十一面观音,你走到背面去,看看背面的第十一面是长什么模样:愤怒观音。对于无恶不作、屡劝不改的众生,就用那种愤怒相来降伏。菩萨慈眉善目,可是做的事情都是那些邪师外道们所害怕的,常常用雷音、用山相击音,来降伏那些邪师外道;不管是佛门内的或是佛门外的邪魔外道,都这样去降伏。所以,你如果破邪显正,不可以讲一次就算了,因为你若只讲一次,他吓一跳,过三分钟后就把你忘了。假使你破邪显正,出一本书印个几千本、一万本,流通过后就不再印了,他们根本就不怕。甚至于你一本书一直印去流通,他们也不怕;你要再写第二本、第三本,一直写、一直破,他们看了就怕:“我还是不要去招惹他算了。”他们会这样想。

万一胜出了,名利双收,因此就敢来捋虎须。邪师们却都知道,一旦招惹了正法就会倒霉:这是屡试不爽的。最后剩下什么人才会招惹呢?是因为他已经没办法生存了,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做最后回光返照的一击,叫做孤注一掷。所以菩萨做的事情跟一般人所想象的有很大差距,他们对待众生无比的慈悲,可是对待邪师、外道却无比的勇猛,会让他们无法招架。你们看那一些古来极有证量的大菩萨们,哪个不是这样?统统是这样的!所以菩萨是既慈悲又威猛,都是这样。

再来,“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香象是说这一头象虽然很有力气,可是它不发出恶臭,才叫做香象。菩萨很有威德,可是为什么大家都称赞他?因为他戒德清净。所有在家菩萨都不受供养,所以你们都不要想送什么东西来给我;我若跟你拒绝,你会很没面子,很难过。可是我若跟你拒绝,我也很难过,因为我知道你会难过,我就会跟着难过。所以会里不是三令五申,而是再三地拜托,不要让我为难。让我为难,你也会难过,你觉得:“老师!只不过是个小东西,也不肯收。”好像显得我很矫情,对不对?所以,这样真的不好。这意思就是说,戒德要清净,一切在家菩萨都是不会受钱财供养的。如果上位菩萨怜悯布施者而命令下位菩萨受供时,真的没办法推辞了,当下就转施出去,他不会留在身上,完全无贪,所以叫做戒德香,有戒德香所以称为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跟香象菩萨有什么不同?香象菩萨是戒德清净而且有威德,可是名声并没有广大地流传出去;白香象是由于体香远闻诸方,色身清白而不是污浊的颜色;但这位白香象菩萨不但是戒德清净、具有威德,而且名声远闻,所以他叫做白香象菩萨。

“常精进菩萨”和“不休息菩萨”还是有一点不同。常精进就是每天精进,一年到头始终不休息,所以名为常精进。常精进是说每天精进,有时候出去玩两个钟头、三个钟头再回来精进,还是每天精进,但也常有出去玩的时候。可是不休息菩萨却不只是常精进而已,是永远都不休息的,一直为法、为教努力不休,所以他叫做不休息菩萨。

“妙生菩萨”、“华严菩萨”。妙生是说他世世往生而出生的人家,都不会是在下贱之家,譬如说开绿灯户的、赌博的、酗酒的、吸毒的、窃盗的、屠户之家,他不会生到那种人家去,所生之家永远都是清净父母,所以叫做妙生菩萨。为什么他能这样?因为他有那个戒德,也有证法及禅定的大福德,可以选择来世的父母,其他的人都要让给他,所以他叫做妙生菩萨。妙生意思也是说他能够出生种种妙法来供养众生,所以也叫做妙生菩萨,也因为妙生的缘故,所以能够进而成为华严菩萨。华严就是以种种法的妙花来庄严自己,所以《华严经》讲的是以大方广的种种妙法之花来庄严,再以种种功德来成就佛地的无量功德,凡是像这样说这些法的经,就叫做华严经;所以华严又叫做花严。以种种妙法之花来庄严,他就叫做华严菩萨。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这又是一对。《观经》里面说为“大势至菩萨”,就是得大势菩萨。为什么得到大势力呢?《观经》说大势至菩萨的脚只要一踩,十方佛土震动,你想那是多大的威德?要先有这个大威德,才能成就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所以大势至菩萨要在观世音菩萨之后于极乐世界成佛。阿弥陀佛无量亿劫以后也是会入灭,入灭之后,观世音菩萨继起在极乐世界成佛,接下去才是得大势菩萨,可见观世音菩萨一定先具足大势至菩萨的功德。大势至菩萨的脚一踩,十方佛土震动,这威势有多大?想想看:有这个大威德之后,再加以无量福德来庄严,所以观世音菩萨一举足、一下足迸散出无量无边的庄严。《观经》你们读过了没有?有空,应该读一读。那无量的庄严是观世音菩萨的功德,这样具足种种庄严才能成佛,这是两位大菩萨。

再来,“梵网菩萨”、“宝杖菩萨”。为什么称为梵网?因为他具足无量梵行,所以成就梵行宝网。有了梵行宝网之后,才能有宝杖的功德。宝杖是以何为杖?以法为杖。他的宝杖用来做什么?用来指点众生。谁被他点着了,谁就能获得大利益。他又用来杖击外道谬见,外道谬见只要被他宝杖所击,无明就全部坏散,这个外道马上就会变成菩萨,这就是宝杖菩萨的威德,他能够以宝杖杖击众生的无明。

“无胜菩萨”与“严土菩萨”。无胜菩萨就是说,一切有情无能胜之;没有人能胜过他,所以叫做无胜菩萨。所以,无胜菩萨最少一定是十地满心,才能够说一切有情不能胜他。再来,十地满心就能把所有时间、生命全部用在庄严佛土上面,他要开始全力摄取众生,所以百劫修相好,以整整一百劫的时间布施一切外财、内财;随便哪一个众生要眼睛,眼睛就挖给他,要一只胳膊就剁给他。一切外财、内财布施整整一百劫,百劫之中无一处非舍命处,无一时非舍身时;这样布施、这样利乐众生,百劫之中专修福德来摄受众生,以摄受众生来成就及庄严他的佛土,这样叫做严土菩萨。

“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又是一对。金髻菩萨,有时候你们看菩萨或者头戴天冠、或者头发绑成为一个金髻,这就是为众生而显现于外。金髻之内是什么呢?金髻就是珠髻。珠髻,《法华经》有没有读过?菩萨额头的宝珠一拍之后就嵌在额头里面了,已经不在外面了。听懂吗?意思就在这里。所以,禅宗有个公案,有人问:“珠髻菩萨顶上的宝珠为什么陷入肉里面去了?”祖师就故意提出来问徒弟们。明心的人听了就懂,没有明心的,你就听不懂。珠髻菩萨就是说,一切无量诸法的修证收归于内心之中,不显示于外,可是遇缘对境时就显现于外,就是金髻菩萨显现于外而有种种的庄严,但主要就是金髻的庄严。

到这个地步,就是“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弥勒菩萨又称为慈氏菩萨,就是大慈悲心啦!他以慈悲为姓,所以称为慈氏菩萨。弥勒是梵音直翻过来,如果意译过来就称为慈,所以将来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所有出家人都要改名称了!譬如理事长现在名为释悟圆,如果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他就叫做慈悟圆。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中国翻译过来简称“释”,所以现在佛门中的所有出家人都姓释,出家人的姓氏是这样来的。印度如今还是有人姓Shakya——Shakyamuni——Shakya,但如今印度姓Shakya的人不一定是佛门的出家人,但一定是释迦牟尼佛那一支的族人继续延续下来,大家都知道他们原来是释迦牟尼佛的宗族。弥勒就叫做慈氏,所以到时候出家人都叫做慈某某,就不像现在都名为释某某。

弥勒菩萨他是等觉菩萨,现在正在兜率天的内院专讲方广经,也就是专讲增上慧学——唯识学。《瑜伽师地论》传到人间来,只有六百六十法,但是他在兜率天内院讲的可就不只是六百六十法,那可能是几万亿法,现在还在讲,五千六百万年以后才会来人间示现成佛。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现在佛门已经没有人敢毁谤,但是一千多年前有许多声闻种性的法师还毁谤它是外道论。你们不信吗?我告诉你,这是事实。当年他刚传给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刚弘传的时候还是有许多人不信,骂他是外道,都不相信是等觉菩萨所传的,以前常常有人斥骂弥勒菩萨是外道。

譬如安慧(就是写《大乘广五蕴论》的那个安慧),他不承认《瑜伽师地论》是正论,私下就跟他的徒弟般若趜多讲,说那是外道论。般若趜多就跟玄奘菩萨讲:“那个是外道论,你不必去天竺学,你在我这里学法就好了。”玄奘菩萨本来很恭敬他,一听他说是外道论,就问他:“那么你很懂佛法啰?”“懂啊!”“请问,你都教些什么?”“教《俱舍论》。”“好,那我用《俱舍论》问你。”从开头一问就答错了,后来又问《俱舍论》里面的法义,也是答错。所以般若趜多谤《瑜伽师地论》是外道论,把等觉菩萨当做是外道。一直过了好几代以后,大家渐渐地才开始承认《瑜伽师地论》是深妙的佛法。

你看!众生是多么愚痴,这个叫做贵远贱近、崇古贱今,众生常常这样。这就是众生。弥勒菩萨即将成佛,现在在兜率天的内院说法;而文殊师利示现是七佛之师,随时都可以成佛的,但是仍然以菩萨的形象出现。很多佛都是这样,故意倒驾慈航来示现为菩萨,当他扮演菩萨角色的时候,他就一定谨守菩萨的分寸,不会扮演到佛地的角色。像维摩诘菩萨,他有时候也装孬种,让他的女儿出头,他自己故意装孬种。菩萨就是这样,神头鬼脸,怎么扮演都可以,因为他已经真实无我,所以只是演一个角色来利乐众生而已。弥勒菩萨与文殊师利又是成为一个搭档。文殊师利还故意示现为佛的王子、法王子,其实他都可以当七佛之师了,难道自己不能成佛吗?他是故意要这样示现,让众生知道菩萨们根本是无私无我的,虽然随时可以成佛,却故意去当某一佛的徒弟,文殊、普贤就这样示现,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

这三万二千位的菩萨,你看他们的功德如何,再来想一想我们自己要怎么样到达他们那个境界,怎么样圆满他们的智慧与福德;这些功德圆满了,才能成佛,所以成佛真的非常不容易。这三万二千菩萨有多少是娑婆世界的?不多欸!大部分是十方世界来的,都是来听释迦牟尼佛说胜妙法。他们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呢?坐轮宝。轮宝就是他们脚下的那个莲花,那就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想要到什么地方,一念就到,比光还快。诸方世界来的出家菩萨们是什么模样?头戴宝冠、手有臂钏、胸有璎珞、腰配宝玉、脚踩轮宝、身穿天衣,与出家菩萨文殊、普贤一样,真是庄严!就是这样的菩萨们从十方世界来到这个世界,特来听闻释迦牟尼佛说法,其中当然也有不少是在家菩萨。

弥勒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贤劫千佛之中即将降生在我们人间成佛的第五尊佛,是当来下生的佛。当来下生的佛,他所讲的论,当然就是即将成佛的菩萨所应当修证的论。可是十方过去、现在诸佛都以什么智慧而成佛的呢?答案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讲的就是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智慧,换句话说,他讲的就是如来藏所含藏一切功能差别的智慧。所以他讲的论《瑜伽师地论》就是一切等觉菩萨即将要成佛之前所应该具足修证的法义,是一切菩萨论的根本,所以《瑜伽师地论》也是一切菩萨造论的根本,所以又名为根本论。换句话说,一切菩萨所造的论,都不许违背他的论;只有完全契合《瑜伽师地论》的人,才有可能是等觉菩萨,才有可能成佛。

可是自古以来(不是现在才这样),一直都有错悟的法师们心中是不承认《瑜伽师地论》的,他们往往私底下说那是方便说。假使他们承认弥勒菩萨的论是正确的,就等于间接的承认禅宗的证悟标的是第八识如来藏,等于正式承认他们都悟错或没有开悟,所以他们都不可能公开承认弥勒菩萨的根本论是正论,因为弥勒菩萨的论中主张般若的见道就是证如来藏而现观祂的真如法性。

即将成佛的等觉菩萨,将来下生到人间的时候入胎示现出生,虽然没有成佛之前,仍然名为菩萨,却已经是最后身菩萨了,以后不会再示现为菩萨身了。可是他的法讲到那么胜妙,《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我现在很担心这一世可能讲不完);那么胜妙的法还会被谤为外道论,你想佛法有那么容易懂吗?当然是不可能啦!但是不说一切种智的妙法,光说是二乘的《俱舍论》,已经有多少法师、居士都误会了,导致学法、弘法二十几年、三十几年乃至五六十年以后,仍然断不了我见,连《俱舍论》都严重误会了,何况是实相法界的根本论。

由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等觉菩萨所写的论,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懂的;从这个地方也可以显示等觉菩萨的证量是何等的高深广大,所以等觉菩萨的证境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达到的。不说等觉菩萨,光说是破参明心就好,多少人写信来求我们印证,可是他们连诸位在禅三刚破参还没有被勘验前的见地都还没有;即使知道密意了,也不一定能获得印证,很可能勘验时还验不过去,所以从这里就可想而知:一切种智的智慧如何能想象?凡夫们根本就无法想象的,这就是等觉菩萨的境界。可是这个境界修证完成以后,才能到达文殊师利法王子的境界,也就是说他不必再受生,现前就可以绍继佛位,称为七佛之师。七佛成佛前还得要以他为师,那么文殊师利法王子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代表的就是大圆镜智的具足成就。

这三万二千位众所知识的菩萨们,以等观菩萨到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作为代表。这些代表三万二千位菩萨的具名菩萨们,他们共有几位呢?诸位有没有计算过?刚好是五十二位。这是什么意思?这跟《楞严经》“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皆从座起顶礼佛足”一样,还是五十二位;这跟善财大士五十三参总共五十二位菩萨,也是一样的意思。换句话说,这等观菩萨等五十二位菩萨代表的,是从初信位开始乃至到等觉位的菩萨,妙觉位就是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的境界。换句话说,在这些菩萨中,以他们的名号来代表,代表了六即佛,从理即佛开始,理即佛就是等观菩萨,从理上来看一切众生,一切贤圣与凡夫平等平等而无差别,到最后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境界,意思是说从初信位的凡夫地,一直到妙觉位菩萨的究竟即佛,这就是成佛之道。现在来问问诸位:你们在不在这五十二位菩萨之内?(众答:在!)当然在嘛!所以,我也许随便挑一位说:“你就是等观菩萨。”你可就别推辞!因为纵使你还没破参,但是我来看你跟诸佛是一样,是等观;真悟的人都可以如同我一样现观,当然更有资格称为等观菩萨。这意思在讲什么?在说所有的人若要成佛,都得经过这五十二个阶位;想要到达佛地,必须经过五十二个阶位的具足修行。

诸位中如果是比较敏锐的人,也许会发觉说:“奇怪!这里面怎么没有普贤菩萨?”是喔!普贤菩萨怎么不见了?这么重要的一位菩萨。但我告诉你,这五十二位菩萨就是普贤菩萨,懂了吗?《华严经》有很多人在讲、很多人在读,但是讲的人不懂,读的人也不懂,听的人就更迷糊了!善财大士从初信位的凡夫位开始,到最后具足五十三参,终于成为等觉大士。可是善财童子(你别看一般民间信仰的观音像画一个小孩子站在观世音菩萨脚下,那是民间信仰所想象的),其实他是等觉大士,因为他已经参访过五十三次共五十二位菩萨,完成了五十二个阶位的果证,可是普贤大士却说:善财童子完成这五十三参共五十二位善知识的参访以后,才算是游尽普贤身。意思就是说,普贤行涵盖了五十二个阶位的所有菩萨行。

但是有多少人懂得这个道理呢?显然没有什么人懂这个道理,甚至于还有人认为不必五十二个阶位的修行,只要解脱道完成,就是成佛了。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解脱道完成就是成佛的时节,那么这部经或阿含诸经开头时,“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那些大比丘众都是阿罗汉,那么当时应该已有八千零一位佛陀在世了;因为这大比丘众都是完成解脱道者,加上佛世尊,就有八千零一位的佛陀同在了!经的开首就应该改为“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诸佛众八千人俱”;但世间绝不可能有二佛同时住世,所以显然解脱道的完成,并不能够使人成佛。因为这些大阿罗汉们没有一个人敢自称成佛,如果他们有谁敢自称成佛的话,这三万二千位菩萨中的宝杖菩萨一定会上前一宝杖就打了,阿罗汉们头上马上就长出一个肿包,更别说维摩诘大士还要破他们呢!所以,一定要游尽普贤身才能成佛,普贤身讲的就是遍游十方世界而世世不断修证这五十二个阶位的过程。

可是游尽普贤身的时候,是在谁的身上游尽?是在你自己的如来藏里面游尽。懂得这个道理,能够为人宣说华严,你才有资格说:“我已经通达般若了。”否则的话,永远都还没有通达,仍然是三贤位的贤人。这个道理没有人跟我讲,我六七年前就知道了,所以才敢注解《楞伽经》。普贤身,说一句简单的,就是你的如来藏。你的如来藏里面的所有境界,你都体验过了,你都圆满了——一切种智成就了,那你就已游尽普贤身。可是这普贤身无量无边的广大,为什么呢?也许你上一辈子在琉璃世界,这一辈子来到娑婆,因为听某一尊佛说:“你这一辈子去娑婆世界,就可以开悟了。”就赶快来,来到这里真的悟了,结果萧平实帮你悟了以后说:“你下辈子要去极乐世界,很容易得到无生法忍。”也许你下辈子又跑到极乐世界去了,可是这样都还没有游尽普贤身,只是游过普贤身中的一点点而已。那你想,普贤身大不大?大啊!可是普贤身虽然那么大,就像禅师讲的:“尚书您啊!读万卷书,都在脑子里;然而摩顶至踵也只不过像椰子那么大,你万卷书放在哪里?”都在如来藏心中啊!懂吗?所以,普贤身那么广大,结果是有多大呢?(平实导师伸手画了个小圆圈说)就这么大而已。(听众大笑……)我告诉你们,你们各人在笑,但各人所笑的意义都不一样,所以《维摩诘经》就是这么妙,它就妙在这里;你破参了就懂:“啊!原来我以前是跟人家傻笑,现在终于真的懂了。”是不一样啊!

这三万二千位菩萨,以等观菩萨等五十二位来代表,独独漏掉了普贤菩萨,原因就是说,这五十二位菩萨已经代表了普贤菩萨了,所以不必另外再举称普贤菩萨的圣名。这意思就是说,得要历经布施、持戒、忍辱……十度圆满,你才能成佛;可是这十度圆满后,还得加上最后的百劫修相好。以前的布施还不够,以前那五十一个阶位中的种种布施,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学能学、难证能证,都还不够,还要以整整一百劫的时间专修布施行,广修福德,什么都不管;因为智慧的部分他都已经圆满了,所以专修布施:谁要眼睛?来!当场就挖给他,不问理由,反正就是要布施嘛!“你要钱财,好,给你。”五千万不够,“好,全部送给你。”“我总共有二亿,二亿送给你;如果有一百亿,一百亿都送给你。”专修布施,这样来具足以及圆满他的三十二种大人相和种种的随形好,是要靠这百劫修来的,所以成佛没那么简单。

你说:“唉呀!佛陀的法相那么庄严,真羡慕!”但每一相都是无量的福德修集成的,这样子,大智圆满之后,加上无量的福德。可是百劫所修的福德有多少?说是无量,但比起五十二个阶位中所修的福德,那又算少了。那就好像一个宝塔,宝塔是花了很多珍宝建造起来的,可是最后、最顶端还需要一个定风珠。宝塔最顶端不是有一个定风珠吗?最贵的宝珠就装在那上面。成佛也是一样,最后百劫专修布施行,专门修集福德来成就、来补足仍然不够的那个福德,这样才能够在观察众生得度因缘成熟时,具备资格来降神母胎,来示现凡夫身,终于以人身而成就佛道。

这样,诸位听了有没有恐惧起来?想一想说:“成佛这么难。”可是正因为这么难,所以佛尊极为可贵。虽然这么难,可是你迟早要走这一条路!所以恐惧归恐惧,还是得要走。但是我们开出一条坦途大道,明心、见性、开辟大福田让你可以修集大福德;又教你如何修除性障,准备在将来亲证禅定。更教你种智,到达初地怎么走,都帮你排好了,你只要努力去做就是了,一世就可以完成,超劫精进,这是最便宜的。如果不是在这里,我告诉你,你学道、修道一大无量数劫,那就是整整一大无量数劫,真的要一大无量数劫才能到初地,没那么简单啦!但是佛把便宜送给我,我就转送给你们。我也没有保留,该讲的、可以讲的,我都讲了,只是我把它穿插在种种法里面讲。假使你明心而有慧眼了,就把它挑出来。挑出来凑、凑、凑,凑成了以后,你就有法眼了,所以不必因为这一段经文的开示就害怕、打退堂鼓。

不过,该讲的,我还是要跟诸位讲;也就是说,这五十二个阶位走得快,或者走得慢,都在你们自己;有的人可以走很快,有的人却会走得很慢,我都看在眼里。为什么走得快?为什么走得慢?都跟个人七识心相应的种子有关联。有的时候我们只能暗地叹息,因为不能当面跟那个人讲。不管是谁都一样,每个人我都看在眼里,但我不能当面去跟你说;因为说了,你会很难过。而且,说了就有用吗?不一定有用,只有极少数人有用。为什么呢?因为那些种子都很不容易改变。

也许有人不信,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了。譬如说一个人贪杯好酒,他清醒的时候,你跟他讲:“贪杯误事,害你钱财散失,事业失败,不要再贪杯了。”他说:“我知道,我知道,我一定会改。”可是等他看到一瓶酒可以喝时,他又控制不住了,又继续喝了,然后第二天再来悔恨。有很多人是这样,真的没办法。贪杯如是,好赌也如是。每赌一次就忏悔,每忏悔一次就剁掉一根手指头;最后十根手指头都剁掉了,他还在赌。真的就是这样子。所以该讲的,我就讲一讲,但是我不愿意当面去讲,有智慧的人就自己想办法去扭转它;能够扭转过来,你就可以超劫精进,成佛的道路会走得非常快。如果听不进去,那就没办法,那么一大无量数劫可就真的是一大无量数劫;人家是几世就到初地,他可能就真的一大无量数劫才能到得了。所以佛道的修行不是嘴巴说:“我今生一定听老师的,我一定要到初地。”不是嘴巴讲的就算数,而是要剑及履及,真的无法投机取巧的。

这一段讲的是这一部经的缘起主角以外的菩萨们,来显示佛菩提道的总相,因为主角到现在都还没有出现。在说明这部经的主角出现以前,所要宣说的佛道内涵;换句话说,它的涵盖范围很广泛,但是不会跟你说细节、枝节的部分,却会跟你说明那个理念、知见、见地:你要成佛的话,该具备哪一些法,该具备哪一些正确的理念。这一段经文主要就是在讲这个,所以三万二千位菩萨以五十二位菩萨来作为代表,它的原因就在这里。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讲记:接下来就是配角了,主角还没出现,主角不会立刻出现,所以配角先出现,把应该修的内容大略显示了以后,先上来的就是配角。我不晓得你们有没有人以前未学佛时,有时候请神问事,有没有?正统的神,祂要降在乩童身上的时候,祂会先唱诗歌,那就是说明这个主人家今天所要问的事情原委,祂用唱诗歌的方式先说明一遍;若是懂得要诀,先听一遍就大概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了,除非你的古文很差。同样的道理,一部经典中往往先把要为你说的法义浓缩起来,用五十二位菩萨的名号先告诉你:“我这部经典即将要为你说什么法。”说完了,配角就出现了。现在有哪些配角呢?一万的梵天王——尸弃是他的名称——等等从其余的四天而下,来面见释迦牟尼佛,要来听法;另外还有一万二千的天帝,也就是一万二千位的释提桓因,也是同样从四天而下,来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法会上坐下来;还有其余的四天下来的大威力诸天(因为并不是只有释提桓因,每一位释提桓因下面都还有四大部将,即是四大天王,广目天王等四大天王)也都来到。

还有龙——龙有四种,卵胎湿化等四种天龙以及地龙等等;还有鬼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金翅鸟和龙神等等,也就是天龙八部,都来到这个法会上坐定了;接着还有佛的四众弟子也来法会上都已经坐定。这个时候,如来“与无量百千之众”,换句话说,还有很多的四众弟子“恭敬围绕”,如来正在为这一些天、人说法。

诸位也许想:这么多人,古时候又没有扩音机,没有麦克风,怎么听得见?我告诉你,别担心,听得见,这个道理在后面就会说到。这个时候,佛在众会之中,就譬如须弥山王一般。须弥山为什么叫做山王?因为须弥山在诸山之中,它最高;七金山以须弥山为最高,然后一山一山渐次下降;所以,有人从外太空看这个世界的时候,第一个看到就是须弥山。所以说祂像须弥山王。为什么“显于大海”呢?因为七金山等是在大海之中,大海空无一物,一看就看到七金山,而其中须弥山最高,所以就说所有人一定会先看到须弥山。同样的道理,这就是在显示说佛在一切有情之中最为尊贵、最为明显,所以在这么多大众围绕之下,放眼望去,第一就是会先看到世尊;看到世尊是坐在哪里呢?祂是安处于众宝狮子之座,也就是说祂的法座犹如狮王一般明显分明。荫蔽,就是说佛陀的光辉照耀着,把一切所有大众的光辉都遮盖了,即使是那么多的大菩萨,也是被佛光所遮盖了。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是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讲记:这个时候毗耶离城有位长者,他的儿子叫做宝积,这位宝积菩萨常常有五百长者子与他一起论法、共事、游行。这时宝积菩萨和五百长者子同时一起个个执持七宝盖——七宝所做成的宝盖——来晋谒释迦牟尼佛。他们各人都以头面礼足,也就是说额头着地来顶礼释迦牟尼佛尊足,并且每个人都把他们所执持的宝盖一起供养释迦牟尼佛。如果是我们接受这五百零一个宝盖,那也是很头痛,不晓得该怎么处理,因为你若要拿出门,叫个人帮你拿在后面,擎着宝盖,大家也会侧目而观,觉得很奇怪、很张扬。菩萨们出门都不执持宝盖,不用宝盖,反而是外道们个个都拿着宝盖在身后,你们看那个喜饶根登不就这样吗?我们可不知道要怎么处理五百零一个宝盖,可是佛世尊没有这些烦恼,所以才称为佛;祂就把这五百零一个宝盖,变成一个七宝盖——非常大非常大的七宝盖——遍覆了娑婆世界,你想想看那有多大?

遍覆了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说遮盖了一个佛世界、遮盖了娑婆世界,就把这个世界的广相、长相显示在这个无量广大的七宝盖之中。并且这个娑婆世界所有的须弥山(因为这个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的人间,百亿的六欲天,乃至百亿的须弥山,也有百亿初禅天等等),包括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铁围山不是娑婆世界的边缘,是每一个世界的边缘,这叫做大铁围山;以及大海江河、川流泉源、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全部都在这个宝盖里面显现出来。换句话说,它就像一个很大的宝镜一样,把这个娑婆世界的所有境界显现出来;不但如此,十方诸佛也显现在这里面,诸佛说法也显现在这里面,都在宝盖里面显现出来。

这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以祂无量广大的无漏有为法大功德,来显现这样的境界相。为什么要这样显现呢?佛陀已经成佛了,祂又不是爱表现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变化?这就是为了摄受众生,让大众起信。《起信论》是以法理的说明,建立众生来生起信心;但是佛用这种方式来建立众生的信心,来生起众生的信心,所以有这样的示现。佛连我执的最微细习气种子随眠都断尽了,哪有可能是为了爱表现?所以这是为了起众生信的缘故,所以做这样的示现。如此示现了以后,一切大众目睹世尊显现这样的威神力,都感叹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殊胜的示现。”所以不由得合掌礼佛,表示恭敬的意思。大众礼佛之后,瞻仰世尊无比庄严的容貌,都是目不暂舍,这是说舍不得把眼睛移到别的目标上去。我们这里说法时还算是很好的,来听法的人总是聚精会神地听法,很少东张西望。但是外面往往是,大德在上面说法,下面听法者有许多人在窃窃私语,东张西望,那个情形是很普遍的。可是如果在佛座下闻法,你眼光不会瞄到别的地方去,这就是佛的威德,这就是佛的功德力所在。

如果你没有经历过佛的召见训勉,你可能会怀疑:“哪有可能?不可能啦!”但我告诉你,事实真的是这样,你不会有一念分神,一定会使你专精地注意听佛所说的一切法;能不能如实领纳,那是另一回事,但是你绝对不会分心,不会打妄想,忽略掉佛所说的每一句话,所以目不暂舍这是正常的。如果你有缘遇到佛的召见训勉,你就会相信:我没有跟你说谎。由于这些缘故,大家都叹未曾有,所以合掌礼佛以后,瞻仰尊颜,目不暂舍。这个时候,缘起人物的宝积菩萨,当然得要先来讲个开场白,所以他就佛前以偈颂曰:

【目净修广如青莲 心净已度诸禅定 久积净业称无量 导众以寂故稽首

既见大圣以神变 普现十方无量土 其中诸佛演说法 于是一切悉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财施一切 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说法不有亦不无 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亡

始在佛树力降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 已无心意无受行 而悉摧伏诸外道

三转法轮于大千 其轮本来常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 三宝于是现世间

以斯妙法济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医王 当礼法海德无边

毁誉不动如须弥 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盖 于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龙神所居宫 乾闼婆等及夜叉

悉见世间诸所有 十力哀现是化变 众睹希有皆叹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圣法王众所归 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 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 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 斯则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进 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导师

稽首能断众结缚 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能度诸世间 稽首永离生死道

悉知众生来去相 善于诸法得解脱 不着世间如莲华 常善入于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挂碍 稽首如空无所依”】

讲记:现在宝积菩萨以这么长的偈来赞颂世尊。头四句他说世尊眼目清净修广,“修”就是看起来比较长的意思;所以佛像的眼睛雕起来或画起来时,不能画得像我们这样短短的,要画长一点,这是“修”;并且还要大一点——广,所以叫做眼如牛王嘛!这是三十二相之一。目净修广,眼睛不会像我们一样老是红色的血管布满了眼睛,熬上两个晚上不睡就会这样。佛陀不会这样,这叫做修目净,目净而又修广,好像青莲花一样——青莲花若是花朵大一点而又是紫色的,很漂亮,佛目就像那个青莲花一样。又说佛心已经清净了,并且度过一切禅定的境界。凡是世间人所有的禅定,佛没有不曾亲证的,已经都具足了。并且长久以来净业就已经具足圆满,所以称为无量;因为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加上百劫专修福德,所以这一些善业与净业,无量无边不可记数,所以称为无量。

“并且已经引导众生同得亲证寂静涅槃境界。”这涅槃当然不是单指二乘涅槃,而是指四种涅槃的具足教授。因为这些缘故,“所以我宝积童子在大众前向佛稽首”。稽首和礼佛是有一点不同的,我们现在一般说:“你见了师父们,得要先问讯。”其实那个问讯就叫做稽首,就是弯腰合掌,那只是稽首。问讯是要加上口中讯问,讯问什么呢?要问:“自从上次别佛以来,已经三月,不知世尊身心轻利否?众生易度否?少恼少病否?”这样问候,才叫做问讯。做一个动作哪能叫做问讯?那都是后人乱发明。目前大家共用的这个问讯手印,我们也查询过好多道场,没有一个道场知道为什么这个手印是这样的,这手印又是怎么来的,也没有人知其然,“其所以然”就更不知道了!应该说,有人这样发明出来,然后大家就沿用下来。其实那个不叫问讯,那个动作应该叫做稽首,就是低头弯腰,加上合掌。因为前面已经合掌礼佛过了,所以现在赞叹的时候说是稽首。

接下来四句,“如今既然已经看见大圣——佛世尊——以五百零一个七宝盖合为一盖,示现这么大的庄严宝盖,以这种神变而普遍的显现十方,一切的佛土都在这宝盖中可以看得见,并且十方佛世界的诸佛也都在这大宝盖中显现出演说佛法的实况,我们在这里所有的人们都亲见亲闻。”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所有的佛世界虽然无量无数,其实就只有一个佛世界。所有无量恒河沙数的佛世界,其实只有一个佛世界,这个佛世界就叫做如来藏。每一个如来藏就是一个佛世界,而所有过恒河沙数无量的佛世界,同样都是依如来藏而有,如果没有如来藏,就不会有过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佛世界。你如果证得如来藏,不管你将来往生到什么佛世界,所有的有情也都同样是这个如来藏;包括十方诸佛在内,也都是这个如来藏,没有第二个。无妨每一个人各有一个如来藏,但都是同样的没有差别。所以一切都见闻。见闻什么?见闻如来藏。不能超出于如来藏之外而有任何一法的存在。所以合五百零一个宝盖成为一大宝盖而显示十方诸佛世界,它的意思就是在这里。

接下来四句:法王的法力超越于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个法王讲的就是佛世尊。现在有一些附佛外道宗派的法师号称法王,但却连我见都没有断,都是凡夫;这样的法王让你来当,你要不要当?我才不要。因为当有人称呼他为法王的时候,他默不做声,也就是默然承认,那么大妄语业就成就了:被称一遍成就一遍大妄语业,被称呼十遍则成就十遍的大妄语业。这些人愚痴无智,还以法王的身份沾沾自喜,但是他如果真的知道法王是什么意思的时候,我告诉你,他每天晚上都会睡不着觉。只有佛可以称为法王,如果要降低法王的标准,至少也得十地满心。可是他们显然连我见都没有断,都还是凡夫,就以法王自居,那个业是要怎么承担呢?言归正传,法王释迦牟尼佛的法力超越所有的众生,并且常常以法财来布施给一切的有缘人,而且能够善于分别所有的法相,可是于第一义谛上面却是心得决定而不摇动。

这后面两句常常有人拿出来解释,结果总是解释错了;这两句话是从佛的七识心来说的,不是在讲第八识。“于第一义而不动”,不是说心不动,而是说心不摇动,也就是心得决定的意思。这是说,法王能够善于分别一切诸法的相貌,“法相”不是讲佛法的名相,是讲一切诸法的相貌;能善分别诸法相,是善于分别诸法的相貌。很多法师把“法相”两个字当做佛法名相来解释,那是错误的。佛能善于分别一切诸法的相貌,佛于第一义谛,心中绝无摇动。也许有人说:“对佛赞叹这个,未免太差了吧!”其实不然,除了佛地以外,菩萨在一切地中,于第一义谛多多少少都还有不能决定的地方,因为尘沙惑还没有断尽,所以或多或少而有疑惑,这都是正常的。如果说完全没有疑惑,那是骗人的,有疑惑才是正常的。但是对于自己已经亲证的,能够心得决定而不退转,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不应该要求在因地就全部都无疑惑,都得决定,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尘沙惑没有断尽之前,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疑惑,这才是正常的。所以“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句话正好拿来赞叹世尊,因为全部都已决定而无任何微小的疑惑。

接下来六句“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这是赞叹佛已经在一切诸法中而得自在。于一切诸法得自在是很困难的,因为法无量无边,没有人敢宣称他完全了知一切法;对一切法的具足了知而无疑惑,只有诸佛才能做得到,连等觉菩萨都不敢夸口已于诸法得自在。所以等觉菩萨还要奉侍诸佛,还要咨询于佛,原因就在这里。所以真正于诸法相貌得自在的,只有已经成佛的诸佛如来。“因为世尊您已经于诸法得自在,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宝积童子稽首于法王。稽首于法王您的理由是什么呢?为什么值得我代表大众向您稽首呢?”接着就说:“世尊您说法不会落在有或无里面,一定是非有亦非无,永远不落两边,永远不落常与断之中。但是虽然说法非有亦非无,却又不妨碍世间相中有一切诸法的出生,所以说由于因和缘的和合,导致诸法的出生,所以并不因为非有亦非无的缘故而否定了三界现象界中的一切诸法。可是诸法因缘而生的缘故,所以念念变异,迁流不停,所以诸法之中其实并没有一个真实我,没有任何一个法可以说是真实我;既然无我,当然没有能造者,也没有所受的人。虽然无我、无造作者、无受者,但是现象界中所有的善业、恶业却也不会败亡。”换句话说,法界之中无因无果、无善无恶、无来无去、不断不常,可是虽然如此,不妨碍众生所造一切善、恶业的果报不爽。意思就是说,佛说法不会落在实相法界一边,也不会落在现象界一边,一定是涵盖如来藏中所有法界诸法,但是也会涵盖出世间的一切无为法。换句话说,佛说法的时候,一定是涵盖无漏有为法与无漏无为法,并且也会宣示有漏有为法在里面,两边圆满;一定是具足圆满的宣说,不会有所遗漏,这是这六句要表示的意思。

接下来四句“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赞叹释迦牟尼佛,刚开始在佛树下(就是菩提树下),以智慧力降伏魔怨,然后获得甘露法门而灭除一切烦恼,所以觉悟菩提之道便成就了。为什么是先降魔,然后才得甘露法门而觉悟菩提之道?也就是说,先要把心清净了,才能证悟。如果我见烦恼一直都缠身不断,我见一直无法舍弃,要证悟法界实相就非常地困难了。我们这两年禅三开始的时候都要先杀大家——把大家的我见先杀掉。以前我们就是没有先杀我见,而先帮大家亲证如来藏,然后再从如来藏的现量境界回头来观察五蕴十八界虚妄,来断我见,是颠倒过来的。

当年我们看见许多人悟不出来,最后一天下午干脆都叫到小参室来明讲,然后叫他用我们明说的如来藏,来反观五蕴我的虚妄,来断我见,可是这样就有后遗症了。当我们告诉他,哪一个是如来藏的时候,有智慧的人会接受“我”是虚妄的。可是我执很深重的人,他就断不了我见,所以到最后就想要另外再去找一个更玄、更妙的如来藏;结果所谓的更玄、更妙的如来藏都是离念灵知,是意识心,我见根本没断。所以在我这里,每一次讲经说法时不断地杀我见,不断地锯他们的我见,锯到最后竟然没锯死,他们心中动摇而自称证得佛地真如、证得初地真如,结果所谓的佛地真如、初地真如,还是离念灵知,还是意识,不离我见。原来我见没有被我锯掉,这就表示他们的心还没有清净,那个“我”始终没有死掉,我见烦恼一直都在。

我们是书也写、经也讲、法也说,他们应该是我见早就断了,可是为什么又重新把我见再长出来呢?都是因为我执深重。我执深重,不愿意让自己死掉,所以就再把它灌溉、灌溉,于是我见又生出来了,所以就创造一个现在就可以证佛地真如,一悟就成佛的说法,结果那个佛地真如还是离念灵知,不离意识,落在五阴中。这就是说,一定要先降魔。魔是什么?主要就是五阴魔;其余三魔其实都不厉害,最厉害的是五阴魔,这五阴魔缠绕着众生不断生死轮回,才会有死魔、烦恼魔、鬼神魔——天魔——存在;如果不是五阴魔,就不会有其余的三魔。但五阴魔是最难降伏的,因此我们现在禅三前,我最少要讲一个钟头,先讲五阴、十八界、十二处,要先把大家的三缚结给断了。

砍得五阴魔死,才有机会证悟如来藏,如果砍不死,找到的一定都是觉知心的变相,逃不出五阴魔的境界外。成佛也是要这样示现,示现先降伏五阴魔。五阴魔降伏了,所谓的鬼神魔、死魔、烦恼魔,最后就能全部降伏了。把这个烦恼断了以后,接下来才有办法厘清一个正确的方向:我要找的实相,到底方向如何?会是与意识心一样的心吗?正知见就很清楚显现出来了。但是佛这个降魔,有个过程,是先从外道那边学禅定,从初禅、二禅,一直到非非想定,后来发觉原来这个非非想定里面的最微细觉知心还是在三界中,终于了解:啊!原来就是要把五阴十八界全部都给杀死,杀死了以后,我不存在了,才能脱离生死。十八界法只要有一个法继续存在,就会拉着如来藏继续再受生死。确实认清楚这个道理,就是降魔;换句话说要先完成解脱道的过程,解脱道的过程就是降魔的过程,然后才能够证悟万法的根源。入了无余涅槃以后,究竟是什么,才能够找得到。找到了,甘露道就成就了,烦恼就灭了;所以“觉道”,觉就是菩提,觉道是菩提道成就了。

当菩提道成就的时候,他已经超越了心与意的境界了。心就是阿赖耶性,第八识为什么叫做阿赖耶识?因为有阿赖耶性。把阿赖耶性灭了,就是降伏了分段生死的烦恼,就是降魔完成了,改名异熟识了。当祂以手按地,如来藏出现了,大圆镜智成就了。夜后分,天快亮时,东方火星出来了,很明亮,眼见佛性了,成所作智也就具足了,这时四智圆明。这个时候阿赖耶识不叫做异熟识了,改名为无垢识了,由于已经没有众生的心相存在了,当然更不会有众生的意根执著性存在,已经是究竟清净的七识心了。所以佛的七识心王不叫做转识,因为祂不再转变了,已经是清净的七识了,这时已经脱离一切行阴、受阴的境界,所以说佛世尊菩提道成就的时候,已经没有心与意的境界,也没有受与行两阴的境界了。

俱解脱阿罗汉只能超越受阴、想阴境界,但是第八识心显现的行阴境界,他们都无法超越,只能在舍寿时入无余涅槃而使得色、识、受以及想阴灭掉,行阴就跟着灭除了。但是生前的行阴他们都无法灭;因为阿罗汉的七识心始终不离行阴,因为意根念念变异。可是佛的七识心永远不会再有变异,所以祂超越于行阴之外,所以说无受亦无行。由于这样的缘故,所以具足了五分法身,戒身具足圆满,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都具足圆满,究竟清净的法界成就,所以能以一切种智来摧伏所有的外道。

这四句赞叹完了,接下来用十二句赞叹:“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说佛世尊三转法轮于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法轮本来就一直都显示清净相的,由于佛的三转法轮,所以诸天、众人可以亲证佛菩提道,并且以他们所亲证的来证实:人确实可以如佛一样,在未来具足证得佛菩提道。因为随着佛这样亲证的缘故,所以三宝就因此而出现在世间了。

前后三转法轮,固然是许多佛弘法的同样过程,但不是绝对。因为《长阿含》中世尊有说过,有的佛是只有一转法轮的。换句话说,在某些佛的世界,祂们不施设三乘菩提,而是只讲唯一佛乘,所以往生到祂们世界去的众生,全部都是菩萨性的众生,没有声闻种性,也没有缘觉种性;所以,以一乘法具足宣说三乘菩提的法,把三乘菩提涵盖在唯一佛乘的菩提中。所以,有佛是只有一转法轮的,也有佛是二转法轮,或是三转法轮的。世尊说祂自己是三转法轮,也就是分为三个时期来讲,第一时期先讲二乘菩提,第二时期专讲大乘般若,第三时期宣讲一切种智,就是方广唯识系的所有经典。佛世尊虽然在这个五浊恶世是三转法轮,可是毕竟同样是清净法,所以世尊就以这三转法轮、三乘菩提的清净妙法来救济一切不同种类的有情,让这些有情能够在亲证之后信受奉持而不退转,并且常常都能够如同世尊一样住于寂然清净的境界之中。

三宝与外道最大的不同就是寂静,外道们喧闹不断,但是如果去到佛所住持的所有道场,都是寂然无声的。所以,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带着五百比丘游行来见佛,佛正在静坐,当时舍利弗尊者没有好好教导那五百新学比丘,所以五百新学比丘进了园中喧嚣无比,讲话都很大声,佛就问:“是什么人这么喧闹?”侍者就禀报:“舍利弗尊者带了五百比丘来。”佛就说:“把他们赶出去!”舍利弗尊者也不敢问什么缘故,就带着五百比丘走了;后来有人禀告佛,佛就说:“叫他们回来。”当然舍利弗被赶出去,就知道一定是太喧闹,就教导他们:不要再讲话,好好用功。然后佛就问舍利弗,佛说:“我把你赶出去,你心里怎么想?”舍利弗尊者就说:“一定是因为我们很喧闹,不如法,所以是我们的过失。”佛说:“如是,如是,应当如此。”换句话说,佛法道场是应该安静的,不应该是喧闹的。因为学法,特别是佛法,不管你是大乘法或二乘法,都应该安于寂寞、忍于寂寞、乐于寂寞、享受寂寞,寂寞才是最好的享受。

古时候有很多大禅师们,他们在城市中有大寺院,可是他们才四十几岁,还不到我这个年纪(我已经耳顺了),就说:“吾思终老林泉之所。”他说:“我现在想的是可以让我安度老年的林泉之所。”是有树林还要有泉水的地方。所以很多古刹就是这样建起来的,他们不想要吵闹。古时如此,现代也如是。广钦老和尚不是这样吗?土城承天禅寺,他住腻了,觉得吵,就跑到宝来去了;宝来是很偏僻的地方,可是没想到去到那边,后来比丘尼众也是一大堆人。这意思就是说,于佛法中不管是二乘菩提或者大乘菩提都一样,都应该安然处于寂静的境界中。因为二乘法是修证无我法的,因此常常要住在灭尽定中,没有证得灭尽定的也要去修禅定,把慧解脱转变为俱解脱,哪还有时间在那边喧嚣言笑?不可能有啊!所以,二乘圣者的道场也都是安静的。

大乘法更应当如此,因为你证得如来藏了,而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你转依了如来藏就应该这样子去安住,怎么还要一天到晚:“欸!张三,我们明天去泡茶,后天去唱卡拉OK,大后天我们去郊游,好不好?”哪有时间在这上面用心?该修的法、该往上进修的道业太多了,哪有时间去乱攀缘呢!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生命。一个人一生不过百年,如果以我现在来讲,六十岁,后面剩下多少年?现在真的是在算天,不是算年,就觉得:唉呀!一天又过去了,没做多少事;唉呀!今天怎么做这么少!现在就是这样想,每天想:唉呀!这么多事,做不做得完?还有多少时间?想的是这些,所以眼睛一睁开就先想到今天要做什么,没有时间去想到说:今天去爬山,明天去游泳,后天去做什么。如果去爬山、去游泳,那是不得不然,为什么?因为动都不动,快变成僵尸了,所以只好找时间去运动;可是也觉得运动是浪费时间,但不运动也不行,我同修说:“你老坐在电脑那边,不行啦!”就拉着我动一动、走一走。现在是不得不动一动、走一走,因为眼睛不行,所以只好电脑打上两个钟头就下楼去“拈花惹草”,不得不这样子做。所以,真学佛法的人是应该安于寂寞、忍于寂寞;佛法修得好的人,他是乐于寂寞、享受寂寞的。因为法乐无穷,怎么会想到说要到处去攀缘,觉得去攀缘真的是没意思,因为讲来讲去都是三界中的事,对佛菩提道来讲实在没有营养,它无法增长你的佛菩提道;所以懂得寂然,才是真懂佛法的人。

接下来说,佛世尊已经度过老病死,所以是大医王。度过老,在理上和事相上不相同,事相上佛说祂可以住世一劫、若减一劫。佛在入涅槃前三个月时讲过,曾经跟阿难尊者讲过三次,《阿含经》有明文记载。佛跟阿难尊者说:诸佛世尊住世可以或者一小劫,或者少于一小劫。那你想,如果当时阿难尊者为我们向佛请求:“请世尊您,千万千万住世一小劫。”我们今天不就是赚饱了!对不对?从佛那边亲自听闻佛法,怎么说也强过听我萧平实讲吧!可是阿难尊者,佛连续说三次,他都没有请求,所以后来迦叶尊者就怪罪他说:“佛讲三次,你为什么都不请求?”其实阿难尊者是被天魔波旬遮障了,脑袋一片空白,不懂得请求,所以默然,然而佛是可以度过老这个事相的。既然阿难尊者没有请求,佛就说:“三个月后,我将般涅槃。”因为天魔波旬一天到晚求佛:“你既然成佛了,为什么不般涅槃?”他常常来求佛,佛都说:“止!止!我自知时。”说:“我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该涅槃,不必你来催。”天魔又来找几次,佛又说:“现在还不是我般涅槃的时候,因为我的弟子们还没有全部解脱,还没有得到自在。”说了一些理由,“所以你波旬不要再讲了,时间到了,我自然会涅槃。”天魔波旬就是希望佛赶快涅槃,不然人一直被祂度走;在最后一次佛拒绝波旬以后,波旬离开了,佛就跟阿难尊者说:“诸佛可以住世若一劫,若减一劫。”讲了三遍,结果阿难尊者没反应,所以佛就宣布:三个月后入涅槃。

所以,佛其实是可以度“老”这一关的,事相上如此,理上更是如此。理上,你们只要明心就度老这一关了:色身可以老,但如来藏不老;如来藏不老,觉知心就不老,没有错啊!死这一关也一样:如来藏永远不死,觉知心死了,没关系,如来藏不死,我转依如来藏,所以我是不死。如果人家问你:“你会不会死?”“会啊!”没有错啊!觉知心会死,只有一世。明天又有别人问:“你会不会死?”“不会啊!”“你怎么说话跟昨天颠倒?”“我昨天讲的是觉知心,今天讲的是如来藏。”都可以啊!你要答“死”也可以,答“不死”也可以啊!所以从理上来讲,你只要悟了,就度过死这一关了。

病呢,如果你是以意生身,你就永远不会有病;人会生病是因为这个色身不能免除病毒细菌的侵害,可是如果只有意生身而无人身,怎么会有病毒侵害?不必说意生身,光是欲界的四天王天的天身就好了,就没有病了,更何况佛有三种意生身具足,又加上自性法身、他受用法身等等,哪里会有病呢?所以病是事相上的。如果说烦恼病,佛也是全部断尽,因为烦恼障的现行不见了,烦恼障的习气种子随眠也断尽了,加上所知障的一切上烦恼也全部断尽了,哪里还有病可说呢?所以真正是度老病死的大医王。因为自己已经度过了,所以就能够为众生宣说,众生就可以因此而得度。而佛所度的病是生死病,不是世间病。

“因为这些缘故,所以我宝积童子应当要顶礼,为什么顶礼呢?因为佛世尊法海的功德无量无边。”为什么称为法海?因为法无量无边而可以不断衍生出来,光是一个如来藏可以衍生三乘菩提,三乘菩提里面的二乘菩提就可以衍生出三十七道品;然后再从如来藏又衍生出大乘菩提,大乘菩提又衍生出三十七道品;然后从如来藏出生了七识心,又可以出生宇宙中无量无边的法。无量无边的法跟大海一样的广大无边,都从哪里来?还是从自心如来而来,不能外于自心如来而有种种法。可是佛能够从这里来教导我们,教我们亲自去证实这功德无量无边的广大,所以宝积童子应当稽首。

又说“毁誉不动如须弥”。毁誉不动是很困难的,一般众生有毁就暴跳如雷,有誉就沾沾自喜,但是俱解脱阿罗汉遇到毁谤时,他会当面向你说明,你这样说是不对的,怎么怎么不对。如果是慧解脱的阿罗汉被诽谤,心中还会起瞋,瞋个几分钟,然后心平气和再去跟对方讲:“你要忏悔,不然你会下地狱。”菩萨,菩萨也许起瞋,那就看是什么菩萨了。有的菩萨说:“你给我记住!”他把你记恨一辈子,你只要批评他一句话,他就跟你记一辈子。我们以前有一位退失的亲教师就这样说:“我会把你记一辈子!”当面这样讲,我后来听了摇头说:“我到底派对人,还是派错人了?”有的菩萨会气个几天;悟了以后,还会气好几天,但终究还是放舍了。如果是入地了以后,最多就是气个几秒钟,他就丢了。如果初地满心,我告诉你,他纵使有气,也只是一两秒钟就不见了。瞋尚且如此,那当然就不可能有恨、有怨、有恼。所以对毁与誉都能够不动,这是不简单的;因为诸地菩萨遇到人家当面打骂,通常会有个一两秒的瞋,但不会延续。可是佛就厉害了,根本不会出现,一刹那、两刹那都不会有,所以才叫做“毁誉不动如须弥”。

“于善不善等以慈”。于一切善法和一切的不善法上面,不管什么人造作了恶法,也不管是什么人造作了善法,世尊都同样平等地以慈心来看待,同样以慈心来接引。这就像有人下堕地狱,但是他生前曾经对一只卑贱的蜘蛛起过一念的慈悲心而救护它,下堕地狱以后又懂得忏悔,所以心中念佛,佛世尊就用一根蜘蛛丝垂到地狱救他。这就是说,他虽然是个大恶人,造了恶业,佛也愿意以慈心来看待他、接引他;这个恶人爬着蜘蛛丝,本来就要离开地狱了,后来看见很多人跟着他爬,怕丝断掉,所以心中起瞋;因为起瞋,所以蜘蛛丝就真的断了。本来是不会断的,他如果不起瞋,佛化现的蜘蛛丝是怎么也不会断的;结果因为他起瞋,不想让别人跟着爬,只想着自己,所以后来还是断了,起了恶念就断了。这就是说,佛世尊对恶人也同样用慈心来看待,对于善人做了善事、修学善法,当然更是以慈心来看待,所以说佛的心行是平等的,犹如虚空一样。

什么人听到人间有这样的无上至宝的圣人,而竟然不会恭敬地来敬奉承侍祂呢?诸佛的七识心是真平等的,但真平等不是在事相上平等。为什么说祂是真平等?又为什么说不是在事相上平等?先讲第一个问题,因为佛地已经完全转依心真如,完全转依无垢识的究竟平等性,所以说祂是真正的平等如虚空。等觉菩萨的第八识无法和别境五心所以及善十一心所相应,所以转依异熟识的功德远不如诸佛转依无垢识的功德,所以仍然不是究竟的平等。但是诸佛在佛地是完全转依无垢识的究竟平等,所以是真平等。

为什么说诸佛接引众生时在事相上无法平等呢?这就牵涉到《华严经》上很有名的经句“理事圆融”了。常常有人会讲:“你们正觉同修会说很平等,不分贵贱,不分大学教授或者小学毕业。”因为大学教授去禅三破不了参的也有很多人,小学毕业的去那边破参的却也有,所以是很平等。可是他们会说:“为什么不是每一个人去了都可以悟?这样显然不能称为理事圆融嘛!”但是我们想要提出一个反问:“是不是您认为佛是如您所说的完全理事圆融?”当然要答“是”,不可以答“不是”。可是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佛对某些人只讲阿含,不讲般若?为什么佛对某些人最多讲到般若,却不跟他们讲唯识方广的一切种智呢?这是什么道理?实际上是因为众生的根器、因缘各不相同,所以才会有许多俱解脱阿罗汉,甚至也有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都没办法悟到如来藏,都不通般若。因为他们的因缘就是不适合,根器也不适合,他们是一心想要在舍报后就入无余涅槃的,不想承担如来的家业,也不想生生世世利乐有情自度度他。所以佛只对久学菩萨、利智菩萨宣讲方广唯识的种智正义,所以对阿罗汉们祂只说阿含,不说般若,也不说方广。也就是说,真正的平等是要观察因缘、观察根性,所以要在立足点上平等,不可以在事相上齐头式的平等,这样的心行才是真正的平等。那么这样来看待众生本来具足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来看待四种涅槃平等平等,来看待一切众生四圣六凡所有众生平等平等,从事相上这样来看理上的完全平等,才可以说是理事圆融,不能要求佛扮演白痴的角色,那不是真正的理事圆融。如同佛这样理事圆融的圣者,才是一切人天、一切众生、一切菩萨、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所应当敬承的世尊。

接下来八句说:“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如今我宝积和五百长者子一同奉上我们所有以七宝造成的宝盖”,但是自称为微盖、小盖。因为这个盖比起佛所化现的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盖,真的是微盖,太渺小了。“我们奉献给世尊以后,世尊又在这个大宝盖中显现我们这个娑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的世界到底有多大?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想过。

这么大的世界里面,当然是有诸天、龙、神所居的所有宫殿;并且还有欲界天的乾闼婆(也就是音乐神,音乐神是专门娱乐释提桓因的,就是释提桓因的乐师)以及夜叉(夜叉就是四天王天的天众);很多人供奉四大天王,四大天王的职务,除非是初地菩萨委屈自己去担任,不然的话,一般都是属于夜叉王。众夜叉因为受四大天王的管束,而四大天王要受忉利天主释提桓因的管束,释提桓因是佛弟子,祂护持人间的佛弟子,所以四大天王的使命就是专门来护持人间学佛的众生。《楞伽经》就是在楞伽山讲的,属于夜叉所住的世界,不是在我们人间,不能乱考证一通。在这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显现世间的一切所有现象与境界,这是佛以祂的十力及慈哀之心,为宝积菩萨和其他菩萨们变化显现出来的,因为众生如果现前眼见佛的威德如是,当然就会觉得很稀有,会一起都来赞叹佛世尊,使得众生都可以发起具足的信心。由于这个缘故,宝积菩萨他知道了:所以说由这些缘故,我现在稽首于三界中的至尊。

接下来四句说:“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佛是大圣,也是法王。法王的意思是说,于一切法得自在;大圣则是说,超过一切圣人,所以称为大。由这里来看,法王这个称号不是随便哪个菩萨能拿来用的。有时候我们赞叹说十地法王,那还算是高抬他了,因为十地满心菩萨于一切法仍然未得自在,只有佛才能于一切法都得自在,所以诸佛称为法王。至于现在有些附佛外道自称法王,诸位只要嗤之以鼻就好了,不必多所用心。因为他们不但不能于一切法得自在,乃至大乘见道所悟的内涵如来藏,他都不知道在哪里。连见道都不知道,怎么有资格于一切法得自在?且不说大乘见道,说二乘见道断我见就够了。他们还认取乐空双运的觉知心作为真如、如来藏,这样的人连我见都没有断,怎么可以自封为法王?这就是大妄语业。所以,真正的大圣与法王,只有众所归命的佛世尊。

既然大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都以清净心来观视于佛,没有人不因此生起欢喜心的。不生起欢喜心是很困难的,因为诸佛的福德力、智慧力会使得所有佛弟子见到祂的时候,都不由自己地生起欢喜心。可是生起大欢喜心的时候却不会放肆,因为佛的威德无比地厚重;威严很重,没有人可以见了而不畏惧的。所以很想亲近祂,可是又觉得威严很重而不敢放肆,这种情况是很奇怪的一个感触。由于这个缘故,所以众生见佛的时候都会很欢喜。并且众生见到佛的时候,即使是坐得很远,他也会觉得佛就像在自己眼前一样,这就是佛的威神之力不共于等觉菩萨、不共于二乘圣人。

接下来四句又说另一种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这是赞叹说:佛以同一种音声来演说法义,众生听了以后,所获得的理解各不相同。也就是说,佛说法的时候虽然只是一种音声,可是畜生道的畜生听了,是畜生道的语言,人类听到的是人话,鬼道听到的是鬼话。也就是说,它虽然只是一种音声,但是众生都可以听得懂:天人也听得懂,阿修罗也听得懂,如果地狱道众生能听得见,他们也会听得懂;不必像我们人间,由于语种不同,还要请人翻译。佛都不用,祂以一音演说,众生可以随类各自得解,所以他们各人都会认为:“佛是在单独跟我说法。”佛有这种神力不共之法。

再来四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种音声来演说法义,众生各个随着他们自己的根性不同,而得到不同的理解。这意思就是说,佛说法的时候,分为初转法轮、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在后来第三转法轮的时候,菩萨记录下来就是大乘经典,就是方广经典;如果是二乘圣人听完大乘经,写下来就变成《阿含》了,变成解脱道的经典。也就是说,众生的根器以及智慧各不相同,所以会导致他们所听闻的法各不相同。

同样的道理,佛说的一个法,不同根性的人听了以后,他们领受的法义就不相同。不但如此,即使是诸地菩萨听佛说法,初地菩萨听到的,跟十地菩萨听到的不会一样,因为智慧浅深不同,所以他们所领受的也会不一样。所以,我十年前读经典跟现在读经典不一样,可是经典的文字并没有变动,所以我讲《楞伽经》的时候,经本拿着就这么讲,讲完了有人说要出书,稿子整理出来,我看了就说:“唉呀!讲得好差喔!”自己读了,耳朵有一点儿热热的,为什么呢?因为三年后重新再来看过一遍时,觉得以前没有把最好的讲出来,也就是说,对它里面真正的意思还没有具足的领受。

经中文字完全没有改变,但我们因为证量不同,所以重读时就不同了,更何况众生层次千差万别,当然一定是“各各随所解”啦!所理解到的不会完全相同。今天我说的法,同样这一些音声文字,但是你们层次不同,听了得到的理解也会是不同的。所以,三乘人听到佛说同一个大乘法,所领受到的并不一样;三乘人听到的是如此,如果是一般人间众生以及天人凡夫来听到的,也会是一样的不同。所以,随着个人所领受到、理解到的法义差别,各人受行以后都会得到不同层次的利益,不会有人听了佛说法以后而没有得到利益的,这就是佛的另一个神力不共法。

接下来四句:“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种音声来演说法义,可是众生听了,有的人恐怖畏惧,但是有的人听了欢喜。诸位觉得奇怪说:“为什么有人听了恐怖?听佛说法有什么好害怕的?奇怪了!”我告诉你,还真的有。譬如佛说阿含时,那些执著五阴、执著十二处十八界、执著自我、执著五阴我、十八界我,特别是执著意识我的凡夫众生以及外道们听了,都会恐怖畏惧啊!他们怕断灭,因为外道们都说:“我们这个觉知心是常住不坏法。”因为他们有些人确实有天眼通,他看到梵天天主也是这个觉知心,他不知道如来藏,不知道意根,又看到梵天天主是长生不死的;因为人最多只有一百岁,所以他往前推,上辈子我看到那个梵天天主,上上辈子也看到、一百世前也看到祂,所以梵天那个神我显然是不灭的,而梵天的神我就是觉知心。所以因此就产生了常见外道,常见外道就认定梵我、神我是常住不灭的:“可是梵我、神我跟我得到天眼通、宿命通的这个我,一样是这个觉知心啊!”好啦!后来出现了悉达多太子,出家成佛了以后出来说法:“不!这个是意识,这个是有坏之法。”他们听了就很恐怖:“啊!那糟糕啦!这个会坏,觉知心坏了,不就变成断灭了吗?”因为佛说:“梵天也会死啊!他只是寿命长一些而已。你一百世前看到他,他还在,但是几千万年、几亿年后,他还是要死掉。”佛又证明说:“这个觉知心、梵天这个神我,仍然是意根触法尘为缘才出生的,所以是生灭法。”这一下可就恐怖了!所以,佛说意识是虚妄法,他们不肯接受,所以我见断不了;如果我见断,就成为佛弟子了,怎么还会有外道呢?不可能有外道了,所以外道都是对佛法有恐怖的。

我们四十几本书(编按:此书出版时已有九十多本),几乎每一本书都有写——可以说九成以上的书都有写:意识是虚妄的。可是佛教界那么多人,他们的我见还是断不了,还是不肯断;所以看到我的书印出来,他们也很恐怖,也是很畏惧。如果他们无所畏惧,应该都证得初果了!一定证初果啊!可是他们显然没有证,到现在还在倡导:“一念不生的觉知心、离念灵知就是真如。”所以,你们如果拿我的书送给他们,他们会恐怖,不敢要。我这么浅的书都已如此了,何况佛说的深妙法?当然他们会恐畏。可是阿罗汉们听了欢喜,菩萨听了更欢喜,为什么?因为佛说:“你阿罗汉可以放心入无余涅槃,不必担心断灭,因为涅槃里面有本际不灭,那就是众生的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他一听说有本际不灭,放心了,不是断灭,舍报时就安心入无余涅槃去了。回入大乘的菩萨们听了也欢喜,因为:“原来有一个实相叫做如来藏,我们跟着佛学法可以亲证,并且是现前就已涅槃。”菩萨更欢喜,因为亲证这个法就可以得到根本无分别智,进修以后可以得到后得无分别智,再进修可以得到一切种智,就成佛了。唉呀!太好了,就起大欢喜。

可是这个“恐畏”呢?阿罗汉也有恐怖畏惧的时候,因为佛说修学大乘法时,得要亲证如来藏才有办法入门,阿罗汉们听了说:“这如来藏很难证,怎么办?”心中有恐怖!佛又说:“证得如来藏,还只是刚入门,接下来还有般若要学。”“唉呀!这个般若又更难了。”他想:“我要学这个般若?我反正要入涅槃,我学般若做什么?”他们也不愿意学。然后又说:“接下去还要学一切种智,最后成佛,总共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哎哟!脚底都凉了,他们不愿意啊!所以听到佛说第三转法轮的方广唯识诸经,他们许多人脚底都凉了,恐怖畏惧。不但如此,说一句老实话,枯坐在那边听大乘经典,实在听不懂,声闻凡夫们以后不来听了,恐惧听闻大乘经了;所以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恐惧。

诸位就是不怕死嘛!所以来到这里,说:“再怎么不懂,我也要听。至少要听闻熏习啊!总有一天,我好歹会抓到如来藏。”所以诸位才会来嘛!因为这《维摩诘经》很深,不浅啊!所以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或有恐畏、或欢喜,这才是正确的,不可能是所有人都欢喜,除非讲的是通俗化、浅化后的极粗浅佛法。阿罗汉所恐畏的,菩萨们听得欢喜得不得了,因为每听一次就增长一些智慧,不断地向上提升。

因为恐畏或欢喜,就产生了厌离或断疑。厌离,从表相来说,常见外道们听到佛说《阿含》,心中厌离:“我不要学佛了,学到最后变成一切法空、断灭空。”他们误会了,所以有的人不喜欢《金刚经》,《金刚经》刚才读过第一遍时说:“唉唷!一切法空。”那很震撼。本来被教导说:“死了,头砍了不过碗大一个疤,老子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结果现在说是一切都空了。原来他误会了《金刚经》,所以他厌离佛法,从此以后听到有人邀他学佛,他就生厌离心,他就离开佛法,不愿意学。声闻种性的佛子听了阿含,他也厌离:厌离世间五欲、厌离蕴处界。他也生厌离。厌离的时候断疑,断什么疑?我见的疑、以及我执如何破除的疑,也就是大乘法中讲的一念无明的疑,他也断了。菩萨听了阿含也是厌离,除了阿罗汉们所厌离的以外,也断疑;断了阿罗汉所断的疑以外,菩萨另外还有厌离:厌离声闻种性。菩萨听了阿含以后,断什么疑呢?断无始无明的疑。所以,你看,真的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产生这么多的差别不同,这也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宝积菩萨接下来以十四句来述说他为什么站到大众面前来向佛稽首的原因:“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他说的第一个原因:稽首十力大精进。因为佛有十力威德,而且这十力是三大无数劫中极为精进才能获得的,所以我宝积菩萨向佛稽首。第二是因为佛于一切法、一切境界无所畏惧,所以我宝积菩萨向佛稽首。又因为佛一直都住于不共法中,无人能具足佛的全部不共法,这不单只是不共于凡夫、不共二乘,而且还不共菩萨;因为不共,所以三明六通的所有大阿罗汉们,对佛只能唯唯承命,不敢起心动念有所违拒;不但阿罗汉如此、辟支佛如此,上至等觉菩萨亦复如是。

等觉菩萨无法想象佛地的境界,所有等觉菩萨见到佛的时候,他会有一个疑问:“佛地的无垢识跟五别境相应、跟善十一相应,这究竟是什么境界?一一心、一一心所可以独立运作,这是什么境界?”不能想象。所以,等觉菩萨见了佛的时候觉得说:“佛的境界跟我相差这么遥远!”那跟一般人刚悟了如来藏的时候不一样,一般人刚悟了如来藏、刚眼见佛性时说:“我也悟了,我也见性了,那我跟佛一样了。”等到悟后起修时才知道:“原来还差很远。”可是我告诉你:“等你一大无量数劫过完了,把剩下的这第一大无量数劫的三分之二的时间修过了,进入初地了,你说:‘唉呀!原来现在比以前刚悟的时候,觉得距离佛地更遥远。’”因为终于知道说:“喔!原来还有很多东西我们无法知道。”然后到了二地时说:“喔!又更远。”到了等觉地,那是远得不得了。越接近佛地就觉得离佛地越远,越了解佛地功德时才越知道佛果难成。佛法就是这样,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

所以,一切等觉菩萨没有人敢违抗于佛,原因就在这里,那福德、威德相差太多了,智慧相差太多了。“因为佛住于种种的不共法中,所以我宝积菩萨稽首于佛。”佛既然有这么多的不共法,所以祂是一切人天的大导师。“如果只是一切人天的导师,那还不足以称之为大;可是连等觉菩萨都要跟佛学习,当然就够资格称为大了,就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宝积菩萨稽首于佛。”佛世尊降生在人间,能为众生断除种种结、种种系缚,没有一个众生在愿意接受佛教导的情况下而不能断结的,由这个缘故,所以宝积菩萨向佛稽首。

佛是究竟到达彼岸的圣者,所以宝积菩萨向佛稽首。阿罗汉也到彼岸啊!所以是人天应供;可是他们的到彼岸,来到我们正觉同修会,我们却说他们没到彼岸;因为他的到彼岸是方便说,不是了义说。我们的我执还没有断尽就可以到彼岸,这才是了义说。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算是到彼岸了,他们十八界都灭尽了,根本就没有阿罗汉存在了,所以说他们没有到彼岸:虽然已不再流转生死,可是没有到彼岸。彼岸是什么境界,他们不知道,他们也踏不上去;可是我们找到如来藏了,无余涅槃里面就是祂,祂就是生死的彼岸——涅槃。我们不必到彼岸,就已经上了彼岸。是不是这样?你们找到如来藏的人,现观一下嘛!现在就可以观察到:你还没有踏上彼岸就已经在彼岸了,因为你本来就在彼岸。所以佛以这一种证境,再加上断尽我执思惑,断尽我执的习气烦恼随眠种子,再断尽无始无明的尘沙惑随眠,当然是究竟到彼岸的圣者;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宝积菩萨向佛稽首。

佛在三界中出现,能度一切人天都得解脱。阿罗汉也能度人天得解脱,但不能度一切世间人天。世间是讲什么呢?我们现在三个讲堂大略算一下,大概就是一千个世间,坐满了人大概就是一千个世间;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间,一个五阴就是一个世间;不要把它想象是说地狱法界、人间法界,其实世间就是众生法界。阿罗汉为什么没有办法度一切世间呢?因为他们无法度菩萨种性的人。他们如果想要成佛,还得要菩萨来度他们,所以他们无法度一切世间。可是佛能度一切世间,包括许多菩萨们所不能度的八地、九地、十地、等觉,佛都能度。我们没办法度,我见了八地、九地、等觉菩萨,只有请他帮我度,我不能度他,所以我们也无法度一切世间;但是阿罗汉如果要学佛菩提,我们就度得了他。所以度一切世间,只有佛能做得到;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宝积菩萨向佛稽首。

佛永离生死道,所以宝积菩萨向佛稽首。有人也许请问:“阿罗汉难道没有永离生死吗?”真的,他没有永离,因为他不够种:“有种的话,你再起一分思惑,再来投胎试试看嘛!看你有没有永离嘛!”因为转入下辈子时,他就忘了上一辈子曾经是阿罗汉,除非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慧解脱或俱解脱而不修三明六通的阿罗汉,都会忘记上一世证果的事。只有一种阿罗汉可以离胎昧,俱解脱还做不到,还得要三明加六通。因为慧解脱只有初禅或二禅,所以不证灭尽定;但是俱解脱者除了慧解脱以外,他加上具足四禅八定,所以证得灭尽定。如果他不再进修五通,不能完成三明,那他纵然是俱解脱的大阿罗汉,如果发愿投胎重新再生为人,他也会忘了上一辈子曾经是阿罗汉,他的解脱道智慧也会暂时忘了,那你说这样怎么能够叫做永离生死道?而且纵使他不再受生,舍报时一定入无余涅槃,也不算真正的永离生死道,因为他的烦恼障里面的习气种子都还随眠着,还没有断,那就表示他还有变易生死没有断;他只断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还没有开始断,那不是究竟的永离生死道。只有断尽变易生死的诸佛世尊,不管什么时候发愿在三界中受生度众,永远都是断尽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的,那才可以说是永离生死。就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宝积菩萨向佛稽首。

并且佛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来去相,不管遇到哪一个众生是从哪里来、下一辈子会去到哪里,都很清楚地知道。所以阿罗汉不能度的人、不愿度他出家,而佛也可以看得见:某人过去无量世前曾被老虎追赶,爬到树上大喊:“南无佛!”归命佛!所以他有因缘出家,阿罗汉没办法讲话。众生的来去相,佛都知道,不像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只能看八万大劫,所以有许多众生的来去相,阿罗汉仍然不知道。来相不知,去相就一样不知了!因为众生的因缘有时候有一个小变化,下一世走的路就变了,所以阿罗汉无法完全知道,但是佛可以完全了知,因此应当稽首。

而且世尊善于诸法而得解脱,不是像阿罗汉们只知道二乘法中的四圣谛、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也不是像辟支佛只懂得十二因缘观,所以他们不善于诸法。他们的解脱不善于诸法,所以听到《般若经》,大部分的阿罗汉不懂,只有须菩提等少数回心大乘开悟以后的阿罗汉能与佛对答,这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但是只有文殊师利等大菩萨们能真正与佛对答,这就是《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至于第三转法轮的方广诸经,阿罗汉们更不懂了!所以他们不善于诸法,只善于二乘解脱道的法义;但是佛具足了知,宝积菩萨因此而向佛稽首。

佛在世间示现,不管在色界、欲界示现,都对一切世间无所执著。菩萨们有时候在人间说:“我还有许多事没做完,让我多活五十年,好嘛!”佛不这样想。佛如果要留下来,那不是五十年、一百年,那是“若一小劫、若减一小劫”,以这样的方式来留在人间;否则的话,就跟众生一样八十岁、九十岁就走了,不会用祂的威神力贪恋生死,故意再多留几十年。所以,佛是不著世间的,就好像莲花从淤泥之中冒出来,从一滩死水、脏水中冒出来,它却不沾染污秽的物质,因此应当为佛的究竟清净心来稽首。

佛陀常常善入空寂之行,佛世尊如果今天示现在人间,祂绝对不会接受你以卡拉OK供养,祂一定不跟你唱歌的,所以说善入空寂之行。诸佛都不会喜乐喧嚣吵杂、聊天,不乐于享受人生的喧闹境界,因为诸佛世尊不乐于在五尘中安住,早就已经灭尽一切种子的变异性了,怎么还可能会贪着于五尘呢!所以说佛最善于入住空寂的境界当中,所以说是善入于空寂的心行,因此应当稽首。

佛陀并且通达诸法相,一切法的相貌都已经通达,无所不知,所以于一切法无所挂碍,因此应当稽首。佛所住的智慧境界犹如虚空那样的广大,并且无所依,这才是究竟的自在解脱。以前有人在我们帮他证悟以后,也拉拔他当了亲教师,结果后来他还是退转了,改信别人的法,就开始教人:“我们找到真如了,可是真如的所依是什么?你要去找真如的所依。”若真如心得要有所依才能存在,则真如心就不是究竟法了,所以我就开示说:“如果有所依,那就不是究竟清净心;如果真如心仍然有所依,那就得要轮转生死。”这叫做头上安头,明明自己的头就是真正的头了,他说:“不!这个头还是假的,还要再找一个真的头。”然后想办法去想象有个头在自己头上,说那叫做真头。真正的究竟法永远没有所依,可以独立地存在、单独地存在。七识心,我们说祂是虚妄法,正因为祂们有所依,必须要依真如心(依阿赖耶识或者无垢识)才能存在,所以祂们就是虚妄法;因为祂们都是有所依的心,要依止于第八识才能存在,所以祂们就无法入无余涅槃中,所以祂们就不可能是涅槃的本际。但是如来藏不同,如来藏可以单独存在,所以祂能够存在无余涅槃中,祂可以不依止任何一法而单独存在,体性犹如虚空而无所依,所以祂才可能是实相。佛的七识心王已经和无垢识完全地相应,所以同样可以无所依,所以佛地的境界是无所依的境界,这才是究竟的境界。“因为世尊住于如空、无所依的境界中,所以我宝积菩萨应当向世尊稽首。”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讲记:现在渐渐地要进入主题了,这一段是宝积菩萨为我们问成就净土之法。净土,如诸位所知有四种。请问:“如果你往生极乐世界去,是不是说极乐世界有划分成四个部分,这里是常寂光土,这里叫做凡圣同居土,这里叫方便有余土,那边叫实报庄严土。是不是这样?”不是的!四个净土其实是在同一处的,但是各人所见不同。渐渐地就会讲到这个净土出来,稍后佛还会为你显现这个娑婆世界是如何的清净庄严。我们现在先说这一段,说宝积菩萨以这么长的偈颂赞叹世尊以后,就向佛禀白说:“世尊啊!这五百位长者的儿子都已经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了。”换句话说,他们已经发起菩萨性了,所以想要听闻如何证得佛果,如何使得将来成佛时佛土是清净的,希望世尊说明。唯愿,就是说眼下我只有一个愿,就是愿世尊为我们大家说明诸菩萨们如何成就净土的种种修行道理和方法。宝积菩萨为我们请问了,我们就可以懂得如何庄严自己的净土;将来成佛的时候,我们的净土就是庄严的。所以佛听了就说:“你问得真好!宝积啊!你竟然能够为诸菩萨们向我请问如来成就净土的行门。你仔细地听好,听完之后,还要善于思维、忆念,而且不要忘记了,我现在就为你们来说明。”佛说完了,宝积菩萨和五百长者子接受佛的教导,敬心地听闻。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讲记:现在开始进入主题了,佛说:“宝积啊!众生有许多种类,但是这许多种类的众生,不管哪一类众生,都是菩萨所要摄取的佛土。”大家听起来会觉得很奇怪,尤其一般初学者说佛土时,那不就是一个很广大的世界吗?佛土怎么会在众生身上?但是要先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一切秽土、一切佛土都是依众生心而有,所有的十方世界国土都是因为众生的如来藏之中有大种性自性以及业力、愿力的缘故,所以十方世界国土才能形成,不是外于众生心而能形成的;所以不论秽土或者净土,都是众生心以及佛心共同成就的。所以你如果想要成就未来佛地的庄严佛土,你就应当摄取众生。如果你不摄取众生,将来你一个人成佛(没有度任何众生,而你成佛了),假设能够这样。当然这不可能,但我们假设能够这样。那你将来成佛时的佛土将只有你一个人,我想没有人愿意这样,事实上也不可能这样。佛土的成就,不单是佛一个人的事,也是和祂有缘的众生共同的事。这个我们在这一段说完的时候再来跟大家做个说明,你就会懂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有你的莲花在那边。

佛说,为什么众生之类是菩萨将来要成佛时的佛土呢?为什么菩萨要摄取众生才能成就将来佛国的佛土呢?因为菩萨是在他所度化的众生身上去摄取佛土的,并且是在他所调伏的众生身上来摄取佛土的;菩萨是随着种种众生,观察他们应当由哪一个佛国来获得佛智慧,以这样子来取佛土的。这句话好像比较复杂,意思就是说,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不可以心里面想:“这是我度的众生。”诸佛度众生的时候心里面也没有想:“这是我度的众生。”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众生从凡夫地到最后究竟成佛,都要历事诸佛,要供养无量的诸佛,他们才能成佛。所以你若度了一个众生证悟大乘菩提,将来你成佛时,他会在你座下成为菩萨,或者成为声闻、辟支佛;但是你成佛时只有一段时间,在你成佛之后,他还要继续奉事诸佛、供养诸佛,最后才能成佛。所以你不可以把一个众生据为己有说:“这是我个人的弟子。”我告诉你,他不但是你的弟子,也是诸佛的弟子,也是诸菩萨的弟子。所以,菩萨观察这个众生是应该先往生极乐世界,下一辈子再来跟他学;或者那个众生应该先跟他学,悟了以后再去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学;另一个众生是应该先到不动如来的世界去,下一辈子再来跟他学。菩萨善观众生与诸佛国的因缘,帮助众生往生佛国,而在未来无量世以后能与自己共同成就佛土。故每一个人佛菩提道的法缘,是非常错综复杂的,不是很单纯的。所以,菩萨想要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应该随着所有不同众生的根机去观察他们的因缘:此人应该是在什么样的佛国去证得佛菩提的智慧,就帮助他往生那一个佛国,而在那边证悟,悟后或者再回来进修,或者就在那边直接进修。但是将来你成佛的时候,他一定会到你座下来,那个时候由他的如来藏和你的如来藏来共同成就你的佛国净土。

再来这一句“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换句话说,菩萨应该随着不同众生、一一众生,都要观察他们与各处佛国的因缘。因为众生初学佛法的时候,成为新学菩萨,他要发起善根并不容易,要发起菩萨性更不容易。你得要善于观察,这个人慧根好、善根也好、很猛利,那就把他留下来,帮他悟了再讲,并且限制他:“你若还没有悟入,不许去极乐世界。你一定要悟了再去。”那就能上品上生,所以他没有开悟般若之前不放他走。这就是说,他的菩萨根是如此猛利,可以在这里先悟,然后上品上生去极乐。有的人不行,他这一世是不可能开悟的。你不要坚持反对我说:“哎哟!你萧老师怎么讲这句话?”我告诉你,真的是这样!你看那么多人,有谁愿意到正觉讲堂来人挤人地听法?所以你向他介绍:“平实导师这个法很好,赶快来学。”他说:“不啦!我哪有办法?”你大概就知道,这个人的菩萨根是要去极乐世界才能发起的,你就知道了!

那你要善于观察,有的人善根好,可是他的慧根不够,福德也还不够,与证悟的境界不能相应。你观察到了,那你该怎么办?你要劝他:“你不必那么辛苦啦!你就一心念佛,能够净念相继就很好了,你就求生极乐世界去吧!”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脑筋已经很混沌了,八十几岁、九十几岁,走路也走不动了,你跟他讲话,他又耳背、听不清楚,你根本没办法帮他建立正知见,他要怎么悟啊?怎么办呢?所以你就会说,除非等他重新投胎再来,否则是没有开悟因缘的;假使他不想投胎再来,就只好求生佛国了。如果他对自己没信心,就请他去极乐世界,去那边发起菩萨根,也不错啊!上品下生还是很好的。这就是说你如果能够善于观察,就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你就帮助他往生那一个佛国去。虽然你把他送走了,将来你成佛的时候,他还是你的弟子,一定会来到你的座下,你就这样子摄取佛土;因为将来你成佛的时候,他来到你的世界,他的如来藏自然就跟你的如来藏共同完成这个佛土了,菩萨就这样摄取佛土。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摄取清净佛国的目的是为了饶益众生,所以不必说:“欸!你生生世世都要跟我,不许跟别人。”所以我们从来不鼓励大家说:“我们永远都是正觉人。”因为每一个人成佛之道的过程中都会有许多不同的法缘出现,所以不应该发愿说:“我生生世世只当正觉人。”我告诉你,正觉同修会也许维持两百年就不见了,这也很难讲,能够维持两百年就算很好了。所以应当说,我们摄取众生当然是为了成就未来佛国净土,但是成就佛国净土,不是为了自己——“我这个佛国要多么伟大庄严。”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众生获得佛菩提果,目的都是为了饶益诸众生的缘故,才来摄取佛土的。譬如有人想要在空地来建造起宫殿以及所有的房间,都可以随意而没有障碍。可是如果有个愚痴人说:“我在人间既然没有地皮,那我就盖在空中好了。”那始终是不可能成就的。同样的道理,菩萨为了成就众生的缘故,所以愿意摄取佛国净土,可是虽然愿意摄取佛国净土,这个佛国净土不可以在虚空中建立,所以一切法空是建立不了佛国净土的,只有众生的实相心如来藏才能够建立佛国的净土。所以你要帮助众生开悟而在将来你成佛时成为你的弟子,或者往生适合的佛国而圆满菩萨根,将来你成佛时在你座下成为弟子;这样摄取众生,让众生的如来藏能与你的如来藏相应,而在将来与你的如来藏共同成就你成佛时的佛国净土。

我们再回头来说刚刚讲的极乐世界为何会有你专属的莲花?前面跟诸位吊胃口、卖关子,现在要跟你讲了。说为什么你在这里念阿弥陀佛、观想阿弥陀佛,或者心里面常常想着“我舍寿后要去极乐世界”,就可以在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同时生出一朵你专属的莲花?阿弥陀佛在你将来舍寿时来接你,那时不能摘下别朵莲花来接你,只能摘下你专属的那一朵来接引你。就好像很多人喜欢去酒廊喝酒,他喜欢那个气氛,就买一整瓶开了:“帮我存着。”他就把余酒存在那边;也许有的人一存就是五六瓶不同的酒,下回再来时,吧台服务生就问他:“张董事长!你今天要喝哪一种酒?”就帮他取来他专属的酒。因为他已经把几瓶酒钱都付清了,寄存在那里。同样的道理,你在这里念阿弥陀佛,心里面想着“我要往生极乐世界去”,那边七宝池就会生出了一朵你专属的莲花。为什么就会生出一朵专属于你的莲花呢?其实那朵莲花是你的如来藏所生成的,是由祂变成的,你的离念灵知做不到。既然如此,离念灵知怎么可以叫做实相心?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只有你的如来藏才能做得到,你的如来藏因为你的意根有这个作意,由思心所决定要往生了,这已足够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了,所以阿弥陀佛的如来藏配合你的如来藏,在极乐世界七宝池里面帮你造了一朵莲花出来。当你的信力越来越强,对极乐的信力越来越强,莲花就越来越坚固;你的性障越来越少,那一朵莲花就越来越大;你的智慧越来越好,那朵莲花的色泽光采就越来越庄严;乃至你悟了的时候,你那一朵莲花就变成金刚台。这都是由你的如来藏在做,你一点儿也做不来。

同理,无量百千万亿的众生,他们有共业,当他们的共业在某一个世界报完了,那个世界就会开始毁坏,这一些共业众生的如来藏就共同在另一处虚空中变化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原有的那个世界坏了,他们就一个一个先后次第死了,就渐次往生到新的世界来住,虚空中各处的秽土就是如此成就的。因为如来藏有大种性自性,祂能够摄取虚空中的四大,而虚空中的四大也是众生的如来藏所变现的。这样子形成了一个新的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秽土。其中有清水也有脏水,有山林、树木、果实,但是也有烂掉的树木、果实。这就是众生共业所形成的,如来藏有这个功德。

当你在修学佛法行菩萨道时,摄取众生,利益众生,众生跟你有法缘了,未来世将会常常遇到你。因为跟你有缘,所以你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他们会有很多世常常遇到你,跟你学法;将来你成佛的时候,这一些被你度过的众生不管在什么佛世界,都会转生来到你座下;当他们来到你座下的时候,他们的如来藏就会跟你的如来藏共同变现同一个世界出来,让这个世界增长。所以极乐世界,你不必管它大或小,如果想要去的人越来越少,那个世界就越来越小;想要去的人越来越多,那个世界就越来越大。因为要去的人多了,那些人的如来藏会共同增长那个世界。所以极乐世界不是阿弥陀佛自己单独变现的,而是与祂所摄取的众生所有的如来藏共同变现。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是对阿弥陀佛明扬暗贬吧!”但我告诉你,不是这样,我说的是老实话。不信的话,你们求阿弥陀佛给你托梦,请祂给你开示,讲的将会跟我一样,这才是真实净土。阿弥陀佛有那个愿,十方诸佛也帮祂把这个愿传达出来,五浊恶世众生都可以往生;当大家愿意往生那边的时候,就会在那边增广那个弥陀净土。我们也是一样,想要将来成就佛国净土,就是要摄取众生,所以摄取众生就是摄取自己未来的佛国净土。所以自己将来成佛的时候,那个佛国净土不是由自己一个人所变现的,而是你即将成佛时将会一起来跟你学的佛弟子们的如来藏,和你的如来藏一起变现的。所以你利乐众生,与他们有法缘,这就是在成就你未来世的佛国净土,这就是摄取佛国净土的正行。

不能像某些附佛外道们在那边妄想:“我将来成佛的时候,佛国变成某种模样。”一直努力观想自己未来的佛国净土模样多么庄严,结果都是虚妄的,将来不但不会有那个佛国净土,乃至他自己观想的都是虚妄的。因为佛国净土不是这样观想而成就的,而是在摄取众生中成就的。但是摄取众生,并不是一天到晚打电话:“欸!你不可以离开我,你永远都只能当我的弟子,不许亲近别的老师。”你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啊!因为你的法错了,众生当然要离开你,你再怎么打电话也没有用。你说:“你们来共修一次,我每一次都给多少多少钱。”他们还是不会来,因为那样不能成佛。所以你要真正地利益众生,不是为了眷属欲而去摄取众生。摄取众生的方法是利益他们的道业,当你有能力帮他们一步一步一直往上走的时候,他们怎么舍得离开你?若是舍不得,你将来成佛时,他们当然会与你感应道交,还是会感应而来找你的。

不但是你成佛时,就在你刚进入第十地的时候,大家都将会争先恐后来找你,因为那时十方诸佛即将要加持你成为十地满心了,你以前度过的所有弟子都会感应而赶来观礼,看你怎么成就十地满心。他们来的时候也有大好处,每一个人都可以证得百万三昧,所以你以前度过的徒众们大家都会来,不光是你成佛时。所以摄取佛土时不是在虚空中摄取,因为虚空无法;也不能在一切法空中摄取,因为一切法空是断灭,无有一法可以摄取成为佛土;而是要从众生身上去摄取,因为众生身与各自的如来藏同在一处,你摄取了众生,众生的如来藏将来就会跟你一同成就佛国净土。所以不能于空无之中、虚空之中,或者于断灭空里面去摄取佛土,而是应该在众生心去摄取你未来的佛国净土,这才是成就净土的真义。但是你自己成就净土时,愿行应当扩大一些,才能有更多的众生与你相应而使你成就更广大的佛土。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讲记:这一段经文蛮长的,现在佛接着又开示说:“宝积菩萨啊!你们应当要知道。”知道什么呢?佛说:“直心就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这一些直心而不谄媚的众生就来生到你的国度当中。”直心是有两个说法:从理上来说,以及从事上来说。一般人说理,他说:“当我们心地直而不曲,那叫做直心。把哪一个心直而不曲呢?就是把觉知心直而不曲,这时就是直心,这就是真心,因为《维摩诘经》讲:‘直心就是菩萨净土。’”可是这种“理上”的说法不对。从理上来说,哪一个心才算是直心?只有如来藏第八识。跟人家做事耿直而不弯曲的觉知心,那是意识第六识,完全不同,所以从理上来说直心时,应当说是如来藏。但是这一句经文开示却是在说事相上的法,说菩萨若要成就净土,心要直、不要弯曲。

弯曲,当然诸位知道,就是想很多,弯来拐去。为什么会弯来拐去?因为希望自己可以得到较大的利益,所以就弯来拐去,这样就不叫做直心了。如果是直心,他不管自己有利益或没有利益,只要正理应当如此,他就这样子做,不管自己的利害得失的,这才叫直心,事相上的直心应当如此。如果我们不直心的话,那我们在出来弘法的时候,以及弘法的过程当中,都要到处去拜码头。所以,拜码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就只有我们不拜码头,不只是不拜码头,为了救护众生离开谬见,还要评论一些法师:你这个地方讲错了,你那个地方讲错了。明知道为了救众生而做法义辨正时,你一定会得罪诸方,特别是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宣示:“大乘的开悟就是证如来藏,不证如来藏就不能称为开悟。”那几乎是以一竹篙打翻一船人,怪不得人家要骂我们、抵制我们,这都正常的。可是我们如果怕人家抵制就不敢说实话,那算不算直心呢?(大众答说:不直心。)当然是歪心嘛!要像我们这样不计较利害得失,你才能够迅速成就佛国净土。如果你不是这样直心去做事,你将无法成就佛国净土,因为成佛之道将会遥遥无期,也无法救护更多的众生成就佛道,怎么可能摄取佛国净土呢?只能摄取世间秽土了!所以说应该要直心来做。

若以直心来行菩萨道,未来世成佛时,来生到你国度中的菩萨们、众生们,都是不谄媚的心性,他们的心地也都是直爽的,才会生到你的佛国中来。这道理是否可以作相反的解释?因为法律有时候会有相反的解释。从这个理上颠倒过来解释,那就是说:如果不直心的话,将来成佛的时候,来生的众生就都是不直心的众生。可不可以这样讲?讲不通的!因为你若不直心,将来就不能成佛,怎会在你成佛时有不直心众生来生到你的佛国中?这好像是脑筋急转弯。意思是说,当你成佛时,不直心的众心很难生到你的佛国中来,除非有特别的因缘来作示现。所以有的时候,法不能够从字面上去做反面的解释。有的人懂法律,就把法律从另一面的解释来写契约,你看了表面似乎没问题;等到反面解释起来的时候,完了!那时来不及补救了。但是佛法不能这样,所以没有歪心、弯心而能够摄取净土的,所以一切人成佛都是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接着又说“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具足功德的众生将会往生到祂的佛国来。这是从事相上来说,因为最后身菩萨示现在人间,即将成佛的时候,祂以前无量世所度的一切众生都会生到祂的佛国来,但是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生到祂的净土中。也就是说,菩萨自己的佛土是跟众生息息相关的,因为祂的佛国不是单由祂一个人来成就,而是与祂所度的弟子们共同成就的。如果祂成佛的时候,世界国土是清净的,可是不清净的众生就无法生到祂的国度来,那就意味着,在祂往世所度的弟子们当中要有一些人是合乎净土条件的人才能生到祂的佛国来。这是在事相上来说,是说:如果祂所度的弟子们对祂所说的法没有深心的信受,就无法生到祂的佛国来。另一方面也说:这最后身菩萨累劫以来一直都不舍弃深心,所以永远不退于利乐有情的十无尽愿,这样祂才能摄取自己的佛土。

从理上来说则是:在祂成佛的国度当中,只有进入到祂所传授的见道法之中的弟子们才算是生到祂的净土中,而不是说每一位在祂座下修学的人,都算是生到祂的净土中。这个生到祂的净土中,广义和狭义并不相同。广义来说,在事相上,生在佛国能够面见于佛,就算是生到祂的净土了;只不过那是净秽土,也就是凡圣同居土。从比较狭义来说,明心了就算是生到祂的净土中,但这个净土还是不符合《维摩诘经》所讲的净土,也就是在经文当中佛所显示的净土;所以至少得要加上眼见佛性才能符合经文中所说的净土,我们继续讲到经文第七页时,诸位就会明白为什么狭义的佛净土要这么定义;因此,摄取净土,广义和狭义的解释上大不相同。最后身菩萨既然成佛了,一定是具足深心,乃至一念的疑都不可能生起,所以说是深心。菩萨因为这种深心的缘故,所以当祂成佛的时候,要生到祂这种净土中的人得要具足功德,所以说“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也有两种解释: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一般所说的发菩提心,就是发起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誓愿心,那就是诸位在归依三宝的时候,在佛前所发的四宏誓愿最后不是讲“佛道无上誓愿成”吗?这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誓愿成佛——这个就是世俗菩提心,因为还没有悟得真正菩提心如来藏。佛法上讲胜义菩提心,讲的就是如来藏,就是《起信论》讲的心真如;因为一切佛法汇归于如来藏,如果离如来藏就没有一切菩提可说,所以说胜义菩提心就是如来藏,因此胜义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当最后身菩萨成佛的时候,他的净土、真实的净土就是胜义菩提心;那就是说,当他成佛的时候,他的常寂光净土就是无垢识自住境界,这才是他的真实净土。因为是以实相心作为真实净土的缘故,所以菩萨成佛的时候,大乘种性的众生来生其国,要跟他修学大乘佛法。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布施为什么会是菩萨的净土呢?因为菩萨在三大无量数劫中舍身、舍命、舍财、施法;以三种施利乐众生,如果不做财物布施、无畏布施、佛法布施,他就不能成就净土,因为这三种布施是成就净土的基础。如果不做这三种布施,或是做了却不圆满具足,菩萨就无法成佛;乃至圆满十地的布施而入了等觉位以后,还要整整一百劫之中全力修布施行。所以等觉菩萨最后百劫中,“无一处非舍命处,无一时非舍身时”,生命都可以舍了,何况身外之财?有这最后一百劫的内、外财布施,才能成就三十二大人相,每一相都是由无量的福德修集而成的。如果不在这百劫之中全意修集福德,三十二大人相就不能圆满成就,因此这也是具足福德、成就常寂光净土的基本条件。所以凡夫菩萨初学佛法,从十信位开始专修信心,一旦进入初住位就开始广修六度万行。可是六度的万行都以布施为基础,布施行若不成就,持戒行就不能成就。布施行不能成就,就会有贪,有贪就不能成就戒行。布施行不能成就,瞋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以后,才能生起慈忍、悲忍,戒才有办法持好。乃至愚痴无明如果不能布施出去、不能舍弃,对愚痴的因果不具足了知,或者不如实知,所以不能乐施,表示他的无明还没有布施出去,他也是无法清净地持戒,所以施是戒的基础。

戒又是忍的基础,这样一度一度互相含摄,每一度都含摄着其余五度。所以布施是成佛的首要,一个人是不是菩萨种性?他的种性有没有发起?单看布施就知道。菩萨没有不乐善好施的,所以即使自己很穷苦,只剩下一餐之资,但是看见有人饿了三天,他宁可自己饿,也要送给那个穷人。即使自己没有能力去帮助对方,他宁可去借钱来帮助对方,这就是菩萨;所以从一个人有没有私心,就知道这个人有没有生起菩萨性。如果是声闻种性,他通常是没有施习性的,由这里就很容易去判断。所以布施既然是六度的基础,乃至进入七住位以后,又重新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还是要再度从布施开始修起,甚至于进入初地以后,还是要以布施波罗蜜为主修,所以初地还是修施,布施是尽未来际都要一直实行的,没有布施所集的大福德,菩萨道是不可能成就的,因此布施是菩萨的净土。

布施行,一直修到等觉菩萨位以后,还得要百劫专修布施,所以布施真正是菩萨的净土。如果有人遮障别人布施,那就是障碍别人修道。所以即使有人问我说:“我去某某山布施好不好?”我一定说好,我不会说:“你不要去,你来我这里布施就好。”因为各个有情的法缘互不相同,所以我只有赞成,没有反对的。只有一种我会反对——破法的道场。如果他们不破法,谁要去布施,我都赞成,我都不反对。可是一旦做了破法的恶业,我就反对了;因为你对他支持,你就是帮他造作破法的共业。除了破法道场以外,我都赞成,因为布施是菩萨的净土。菩萨无量劫以来,自己不断地修布施行,也教导弟子们修布施行,所以他的弟子们也同样都有舍心:舍财、舍时间乃至于有大心的舍生命。所以未来他成佛的时候,一切被他教导过的能舍的众生来他的佛土中出生。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修学佛菩提,没有人不持戒的,因为不持戒就不能成就佛道。可是真实的持戒,那是二地满心以后的事,因为他知道戒的毁犯与受持有什么因果,因为他也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内相分,所以才是真实的持戒者,在此以前都称为学戒。至于一般人仍然是要持戒的,一面持,一面学,乃至到初地满心还在学戒;二地未满心之前,还在学戒。可是戒的守持不犯,非常困难,一不小心就犯戒了。以目前的佛教界来讲,犯大妄语戒的人比比皆是。

我也曾经遇到过一个人,连我见都没有断,但自称他是阿罗汉。有一些法师、居士们,我见都没有断,所证悟的所谓的真如,实是离念灵知、意识心,但却自称开悟了。也有的法师讲经的时候,口若悬河地说:“能听的一念心就是真如。”然后接着就说:“圣人说话是不打诳语的。”意思是说他是圣人,可是他其实还落在六识心里面,显然我见未断,仍是凡夫。

更多的犯戒者是那些修双身法的附佛外道,他们有时候说:“如来藏在身外、在虚空,所以虚空就是如来藏,就是实相。”有时候又说:“观想的中脉里面的明点就是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说这样观想完成就是证如来藏,就算是开悟了,那就成为初地菩萨。这也是大妄语。一念不生的时候,他们认为已经成就佛果了,这也是大妄语。也有人连如来藏在哪里都不知道,就自称是等觉菩萨,这些人叫做地狱种性。现在不会有等觉菩萨,因为等觉菩萨来人间成佛,那是五千六百万年后的事(印度以一千千为亿),那时只有弥勒菩萨可以成佛,在这之前若有菩萨自称成佛,都是大妄语,都是地狱人。这种地狱种性的人却说他们可以世世再转生来到人间,天下没有这个道理啦!这些人都是严重犯戒。

严重犯戒的人不可能摄取净土,他的净土不可能成就,不说是常寂光土,连凡圣同居土都不能成就,所以戒行一定要好好受持。可是我们也没有权利宣称:我的戒行很好,所以我能一天到晚骂谁守戒不清净。指名道姓骂人也不行,没有这个权利骂,除非你已完成二地的修证了。如果因为戒行好就指名道姓骂人戒行不清净,那就是成就戒慢,佛也不允许四众这样做。因为戒行清净是我们自己的事,是我们应该守的责任,别人清不清净与我家无关,我只要扫我的门前雪就好。如果他需要忏悔,需要我帮助,我可以帮助,但是我不因为他戒不清净就把他拿来广做文章。所以有的大法师犯戒,我手里也有证据,但我不公布,不写也不讲,更不指名道姓。

所以持戒者是很容易犯戒的,特别是小小戒;你如果绝对不犯戒,那只有两个情况:第一,你已经成佛了;第二,你是外道。因为等觉菩萨有时还不免犯个小小戒,在表相上无法避免。譬如以我们这部经的主角维摩诘菩萨,他是大户长者,他指示他的眷属:“你去把库房清扫干净。”可是这一扫,地上好多蚂蚁要被扫死了,你说他犯不犯戒?还是犯啊!无可奈何!因为人间的法本来如此。说穿了其实是那些蚂蚁的业报,可是世俗人不懂,就会引用而拿来乱说一场,所以能够不说就尽量不说。但如果有人宣称他完全不犯戒,那一定是外道,因为他没有持戒,所以戒经说:“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有的外道指责:“你们佛教法师常常在犯戒。”我说:“所以才叫做菩萨嘛!你从来不犯戒,所以你是外道,因为你没有持戒。”我们对戒法应该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但是也不可以因为“有犯名菩萨”,所以就每天去犯,不能拿它当借口,还是应该设法尽量把戒行持好。

布施为基础可以成就持戒行,可是持戒的修行,也是摄取净土的主要行门之一。因为如果不持戒的话,戒行不清净的话,我见就无法断,一定会在我所上面用心,我所都断不了了,我见哪有可能断呢?经由持戒断除我所的贪著,才能进而修种种忍。忍并不单是忍辱而已,忍辱只是生忍(众生忍),可是还有法要忍,因此要经由持戒行,受持得清净,才能忍法。忍什么法呢?忍闻所未闻法,忍修所未证法。不毁谤、不破坏所未闻法、所未证法,才能保住人身、菩萨身。一旦谤法就失去人身,未来世要再跟同修们见面,已经是百劫后的事了。所以戒一定要严谨地受持,不要轻易毁犯。持戒能够使心清净,才能证得三乘菩提,将来才能成佛,所以说持戒是菩萨的净土。菩萨三大无量数劫以来受持净戒,所以依戒利乐众生,所以依戒而不断地修十善业道。十善业、十善道都成就了,因此也能如是教导众生同事、利行,所以他将来成佛的时候,行十善道的满愿众生来生到他的国度来。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忍辱,一般都只是在生忍上面修,这是对于众生的恶行恶状、贪得无厌能安忍,但这个只是最基础的忍,这一个忍辱修好了,充其量只是保住人身、远离横逆之灾,但不能成就解脱果,也不能成就菩提道。如果想要成就解脱果还要能忍于人无我——还要能忍于二乘法中的法无我。二乘的法无我,在大乘法中,我们说它叫做生忍,还是无生忍,但不是指忍于众生的恶行恶状、贪得无厌。因为这个忍只是在忍五阴的无我,在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无我上面来现观,虽然未来世可以不再受生而获得无生忍,我们仍然称它为“生忍”。但是这个无生忍不涉及法界实相,所以这一个二乘法中的人无我、法无我,在大乘别教中说它叫做无生忍,属于人无我而不能称为无生法忍。但是这个忍,对一般凡夫而言已经很困难了。所以,想要他们“否定自己”,叫他们承认“自己是虚妄的”,那是非常困难的事。

所以我们不断地说“意识心是虚妄的”,但是仍然有许多法师不肯接受,公开地在书上说意识是常住的、不生灭的法。可是佛明明说“意识是意根、法尘加上触心所三法和合才出生的”,所以佛说意识是缘生法、是生灭法。我们书上不断地写,四十几本书里面不断地说意识是缘生生灭法,也举出《阿含》圣教依据,可是都还无法接受,那么你要一般的凡夫众生、要一般的学佛人或者世俗人接受,想当然尔,一定是很困难的。

对诸位来讲,你们认为断我见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那些法师和一般学佛人、世俗人来讲,你打死他,他死也不肯承认说“我是虚妄的”,所以他们才无法取证初果。如果每个人读了我的书,或者读了佛的开示说“意法为缘生意识”,读了就断了我见,那岂不是初果圣人满街跑?所以断我见还真的是难,他们在理上知道,听了、读了知道,但心中不能接受。连这个二乘菩提的无生忍都无法接受了,那你如果再要他们承认说:“如来藏才是真实的,而一切如来藏所生的万法包括离念灵知心意识都是虚妄;要能忍于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生,都是缘起性空。”他们真的无法忍,假使更深妙地再说:“一切法本来无生,因为一切法摄归如来藏。”他们更无法接受,所以无生法忍他们不能证、不能忍。于一切法无生不能忍,所以他既是声闻种性,也是凡夫。所以忍辱在大乘法中范围很广,能够这样忍,才是真正的摄取佛土。

能忍于蕴处界虚妄不实,那就是二乘菩提的亲证,这也是菩萨所摄取的净土之一。但最主要的是能忍于诸法从如来藏生,而且能忍于一切法本来无生,因为一切法摄归如来藏,这样具足无生法忍,才能够具足净土。菩萨无量劫来如此自修,也如此教导众生,所以菩萨当然可以渐渐圆满三十二相庄严。随他受学的一切有情众生如是修行,无量劫后,在菩萨成佛时,或者多分、或者少分成就三十二庄严相,因此一一来生其国。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精进”仍然在六度当中,精进是很困难的,由于精进的程度差别不同,所以才会有不一样的不退的分别。所以有人是信不退,有人是位不退,有人是行不退,有人是念不退,乃至诸佛具足不退,这个不退的原因,都是根源于精进的程度差别不同所导致。有的人很精进,每一次说法的聚会,他一定会到,但是回去以后叫他念佛,他不念,叫他打坐也不坐,叫他复习也不复习,叫他读经也不读;乃至善知识写书,他也不读;可是说法时,他一定来听;信具足了,就是这样。假使你说这道场要维持(像古时候最简单,至少房屋也要修护,那也得要花钱):“老兄啊!你多少护持一点钱好不好?”“好啦!我下次护持啦!”下次来,你若不提,他也装着糊涂又忘了,故意忘掉。然后再三地跟他提起:“好啦!我护持啦!”到功德箱投进去一文钱,这表示什么?他还没有入初住,只是信不退;他对三宝有具足信心,但是你要叫他护持,门儿都没有,这就表示说他只有信不退,那就表示说他的精进度不够。

如果是往世就一直修菩萨行下来,不必人提示,他一看:电梯用电要钱,冷气用电要钱,水要钱,什么都要钱,他会觉得道场中不论用什么都要钱,他就主动掏出来了,两百块、三百块钱就护持了,你不必去告诉他。见了三宝,他主动就会供养,不必你告诉他;这就是他已经进入初住位了,那表示他有在精进。过一段时间,也许他想想:“我是该受戒了。”就来请求为他传戒,这表示他已进入二住位了。过一段时间他想一想:“自己身口意行还是不够好,应该修忍。”所以他开始转变自己,这表示他已到三住位了。能修忍,他就可以发起一些禅定,所以他也随分开始修学禅定。腿痛,腿痛不是问题,小事!因为他发觉不这样努力,始终只是原地踏步,所以他想:“我要精进。”起了这个心而不怕苦,那就进入四住位了。精进的结果,开始学禅,可是刚开始不懂什么叫做禅,结果学到定去了,那个禅定也很好嘛!终于开始修禅定,也证得初禅或未到地定了,五住位就圆满了。后来想一想:“禅定再怎么修,还是外道境界,还是不能出离生死。”他想一想:“我还要更精进。”可是要精进什么呢?精进学般若智慧啊!所以他开始学般若,就表示他开始进入六住位了。

这个时候,我们说他很精进,可是到此为止,就称他为外门广修六度万行,那还是信不退。终于有一天修学般若——原来就是要断三缚结找实相心——他努力学观行求断我见,学怎么参禅,怎么做功夫,后来参禅终于破参了。破参以后,他承担下来,不退转,那就发起般若根本智而常住七住位中,这也是精进;表示他的精进又到另一个层次了,从此叫做位不退。再更精进一直学,学到通达了,就是初地心了,从此以后是行不退,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修行及利益众生。这样一直修,表示他精进又到一个程度了。到了八地,是念不退;因为七地以下,有时候也会念退,有时候想:“好累!散散心,去走一走。”念退了。有时候被人家污辱,正法送给人家,还要被否定,还要被捏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污蔑,想一想:“唉呀!累死了,这种人,算了,不度了。”很气,也许他会很气,不一定。可是想一想,也许五秒钟,也许十秒钟,也许三分钟、五分钟不等,他想一想:“怎么可以说不度?发了十无尽愿,怎么还不度众生?不行!现在不度,要多久的时间不度?一世、二世以后你还是得要度他,不然你怎么完成佛道的道业?”还是要度嘛!想一想,又回来利益众生了。念退:退个几秒钟,退个几分钟、十分钟,他想一想还是又回来了,但他是行不退,有时会有念退;这是七地以下,表示他的精进不如八地菩萨,因为八地菩萨不会有念退的情形。

所以这个精进,跟各人的佛道修证有关系,有的人修十信,一个大劫就完成了;但是有的人修十信,乃至一万大劫才能完成,这差异很大的,所以精进是不容易修的。在净土门中不是有一句话很有名吗?“念佛一年,佛在心田;念佛三年,佛在眼前;念佛十年,佛在西天。”越念离佛越远了。我有个邻居就是这样,以前学佛时佛光山、法鼓山,哪里都去,可是现在呢,现在在世俗法中混,什么道场都不去了,也不念佛了,这表示精进的最基础还没有完成。所以精进一度是要一直修的,只有到了等觉地十度完成的时候,精进度才算完成;因为初地开始修十度,一地一度;但精进是含摄其余九度的,所以得要到等觉地才具足圆满精进波罗蜜;因此精进是有它的层次差别,如果菩萨不精进,当然无法成就佛国净土。

精进是不中止的,要生生世世一直修下去,因此精进的人才能具足成就佛国净土。菩萨自己这样的修,当然三大无量数劫当中也是这样子修,也是这样教导他的徒众;所以当他成就佛国净土的时候,勤修一切功德众生,会来往生到他的净土中来。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禅定虽然通外道,但菩萨一样要证,因为三界一切境界,菩萨都必须了知,才能够成佛。所以外道们所证的一切禅定境界,菩萨都必须具足了知;因此外道们所修学的禅定,最高是到达非想非非想定,菩萨同样要具足非想非非想定。别教菩萨到了三地无生法忍,三地应修的无生法忍圆满时,他得要修四禅八定;三地菩萨要具足修,三地之前随分而修,修不修无所谓,但至少要有初禅的证量,才能入地;入地而到三地了,在三地满心前一定要具足修。那个时候不但要修四禅八定,还要修四无量心、五神通,这样才成就三地满心的犹如谷响的现观。通教菩萨在慧解脱完成时,一样要修证四禅八定来取证灭尽定而成为俱解脱,所以也要修四禅八定;所以菩萨不是不修四禅八定,但是要等待佛道次第的时节因缘,要依照佛道的次第来修,因此菩萨将来仍然要具足四禅八定。所以释迦牟尼未成佛之前,祂示现为凡夫之身,去跟外道学,从初禅一直到非非想定,祂一听完,坐下来实修,立刻就证得了,一直修到非非想定都是如此。

其实祂是往世早就证得了,将近两大无量数劫之前的三地满心时就已证得了,但是故意把威德神力覆藏,示现如同凡夫众生,让众生们知道说人身通过修行是可以成佛的;所以示现随从外道修证四禅八定,但都是随修随得。因此,禅定也是成佛时所不可或缺的,乃至诸佛在人间舍报时,都得要用狮子奋迅三昧来入涅槃。换句话说,你们将来成佛以后,舍报了入涅槃时都得要用狮子奋迅三昧。也就是说舍报时,你要进入初禅,转二禅、三禅、四禅,然后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非想处、灭尽定;然后再从灭尽定转入非非想处,依次第退回到初禅;然后再从初禅再往上进,次第进到第四禅,在第四禅中入涅槃。那你说成佛时需不需要禅定?当然要啊!而且成佛了,也没什么法好修了。如果托钵,饭食讫、洗足已,敷座而坐,刚好又没有人来请法,那你要坐在那边干啥?那你就入定去啊!就是这样,总不能没事一天到晚在那边晃。“世间怎么会有无所事事的无聊佛呢?”众生就毁谤了。所以菩萨要成就净土,一定要具足世间人所有的禅定,经由世间禅定,来辅助般若成就无量百千三昧,因此禅定也是菩萨的净土。菩萨这样自修,也教导他的弟子们,无量世教导下来以后,当他成佛时,摄心不乱的众生来生其国。

再来,“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智慧当然不单是世间人所讲的智慧,世间人所讲的智慧应该叫做聪明,也就是耳聪目明,所以能观察钱怎么赚、人怎么害,这是小聪明,那不叫做智慧;因为做了那些事情就只是增加他更多的恶业而已,未来世中苦报极多,那怎么叫做智慧?所以只能称为聪明。菩萨修的是智慧,什么智慧呢?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这才是智慧。如何能够免除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苦痛,这才是智慧,那就牵涉到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了。可是成为阿罗汉的时候,遇到菩萨时常常无法开口,因为他们只有声闻、缘觉菩提,没有般若智慧,更因为没有一切种智的智慧;因为菩萨修证的佛菩提涵盖了二乘菩提,所以菩萨开口说话的时候,二乘圣人不敢开口。如果开口了,只有一件事:请法。因此说,要成佛必须具足三乘菩提的智慧。

二乘菩提的智慧到达究竟地,也就是阿罗汉、辟支佛地,那叫做一切智。可是这个一切智,只能使他们断见、思惑,出离分段生死,但无余涅槃中的实际仍然不知道,法界的实相也不知道。可是菩萨修学佛菩提,他修的是包括二乘菩提一切智的佛菩提智,因此他有一切智、般若实相智,也有一切种智。这个一切种智还没有具足的分证阶段,也就是从通达位的初地开始,直到等觉位,都称为道种智;也就是说佛菩提道的种子智慧,一直到佛地圆满了,才能称为一切种智。所以菩萨要成佛,必须具足三乘菩提的智慧,有这个智慧才能称为佛;没有具足三种智慧,就不能成佛。

所以,如果有人写《成佛之道》,结果却把一切种智的根挖掉了——一切种智的根就是如来藏——他把如来藏否定了,把一切种智否定了,这样写出来的成佛之道能成佛吗?所以要成佛,一定要修一切种智,证得如来藏而通达了,就分证了五分法身,就入初地心中,才能在未来成佛。必须三乘菩提智慧具足了,才能使佛国净土具足成就。因此说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的时候,正定众生来生其国。为什么叫做正定?也就是说,他的这些弟子们于般若于实相已经心得决定而不移动,这叫做正定,不是在讲禅定的定,而是说于佛菩提心得决定,绝不动摇。由于菩萨三大无量数劫都如此自修,也教导他的弟子们如此进修,所以当他成佛的时候,对正法心得决定的正定众生,会往生到他的国度来。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四无量心的修行意涵与内容,这里只能简略地跟大家说一下。慈无量跟悲无量不同,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心生起的时候,他就想要让众生获得快乐。修慈无量心时以观想为主,从近亲开始、从身边的人开始,观想他们受乐的模样,然后观及中人,后及怨家。中人就是跟你无仇无怨,但是也不曾给过你好处,没有帮过你的人,这就是中人,也就是观想一般的人受乐。最后观想怨家,一直在侮辱你、破坏你的人,也观想他们离苦、受乐。观完了,再观一个乡镇,满一乡镇的人都在受乐,然后一县、一国、一世界、一三千大千世界、无量世界,这样观想成就,慈无量心便成就。这是以观想来促发自己的慈心。

慈无量心在什么时候最容易修成功?是在证得初禅的时候。因为初禅发起后色身受乐,身受乐的时候欢喜心最强,所以这个时候修慈无量心最容易成就。再来是悲无量心要在二禅中修,因为二禅中住于寂静的境界当中,自己觉得很安隐,可是看众生犹如无头苍蝇一样,终日奔走经营,心不能安住,所以觉得众生很可怜,被无明所罩,不知轮回生死的可怖,所以生起悲心,因此在二禅中来修悲心最容易成就;所以二禅完成的时候,来观想众生都可以获得禅定境界的安乐,能远离苦痛,这时悲无量心最容易成就。三禅的时候来修喜无量心最容易成就,因为在二禅时心喜涌动,终于能够离五尘而向自心内境安住,不受干扰,所以心中狂喜;可是转入三禅时具足初禅、二禅的功德,身受乐而心欢喜,因此三禅中来观想众生受乐欢喜最容易成就,所以喜无量心在三禅中修。四禅当中舍一切念,这个舍念不是讲舍掉语言妄想粗念,而是极微细的意念,这里暂不说明,以后教禅定时再来说。能够舍这种极微细念,才能够使息脉俱断;息脉俱断的时候表示他一切能舍,已伏住世间法的贪爱,他的舍心是无所求于世间法的,是清净的,所以这个时候来修舍无量心最容易成就。证悟的菩萨修四无量心,该在什么时候修呢?在三地即将满心前,四禅八定已经成就了,然后修证四无量心。如果能够成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话,加以四无量心以后进修的五神通,菩萨在未来无量数劫当中就能度化许多的众生,和他一样地修习四无量心,所以菩萨将来成佛的时候,成就慈悲喜舍的众生来生其国。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四摄就是布施、利行、爱语、同事。菩萨摄取众生时一定要同时布施,令众生起欢喜心,然后方便引入佛法之中,这就是利行,譬如布施正法书籍或财物来利益众生;引入佛法中修造善业时,常常和众生同事,在同事当中以柔软语和众生共事,说话不粗鲁、不恶劣、不恶口,这样叫做布施、爱语和利行以及同事。同事就是共事,菩萨所做的事情都在利乐众生,所以当然成就利行善业,这四种方法是菩萨摄取众生的要领。如果有菩萨想要利乐众生,但是他不肯布施,反而是要众生送钱给他,可是他不肯跟众生一样出钱来建设道场,说:“我把法给你们,建设道场的钱统统要你们付出。”我告诉你,这个人如果是在家身,他一定不是真的菩萨;因为在家菩萨把法送给众生,同时也会支援钱财来设道场、利乐众生,不但众生要出钱,在家菩萨也一样要出钱,不可以光说不练。因为菩萨就是要用四摄法来摄取众生,所以说没有不做布施的菩萨;菩萨六度一开始也是布施,四摄法初始时还是布施。

能够修四摄法——布施、利行、爱语、同事——才能得解脱;不能修四摄法的人,不可能得解脱的。为什么呢?因为连财物都舍不得了,何况能舍生命?你教他要把自己干掉,那是不可能的事。很多人说:“学佛法就是要求证解脱。”等到证得解脱的时候才知道说:原来没有证解脱,只是把自己杀掉;我见断除、我执断除。就是自杀,这叫做思想自杀。是啊!等到“自杀”完成的时候,再仔细想一想,还是得要自杀,因为不自杀就不能得解脱。所以四摄法做不好的人,那就表示他的“我所”无法断除。我所都不能断,怎么可能断我见,甚至断我执呢?不可能啊!这样的人无法证得解脱。菩萨总是自己身体力行这四摄法,无量劫中也这样教导众生修学四摄法,所以当他成佛的时候,解脱所摄的众生就会生到他的国土中来。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菩萨修六度,初地修布施,二地持戒,一直到六地,还要再修般若波罗蜜,不过他那个般若波罗蜜是非常深细的,因为都是做细相观,不像三贤位的般若波罗蜜是粗相观。可是六地满心,他不得不取证灭尽定;诸地菩萨对灭尽定是不屑一顾的,三地满心时四禅八定具足了,一定可以取证灭尽定,可是三地满心菩萨根本都不想进去定中,他只要一上座就能立刻进去灭尽定中,但他不要,一直拖上好几劫,到了六地时,六地的无生法忍完成了,为了满足六地心,才不得不取证灭尽定。因为六地菩萨不证灭尽定,就不能转入第七地,可以说六地满心菩萨是不情愿地去证灭尽定。

这就是说菩萨悲心很重,他不顾自己的利益,一心只想如何利乐有情。因为像阿罗汉一样证灭尽定,菩萨认为没有意义;所以阿罗汉托钵回来,吃过饭,钵洗完了,一上座又入灭尽定去了,这就是俱解脱阿罗汉。一直到明天早上九点多、十点多,他才又出定,搭衣持钵又要去托钵了。菩萨不然,菩萨要把他的时间都用在无生法忍修证上面,用无生法忍来教导他的弟子们,所以菩萨到六地满心时不得不取证灭尽定,才转入第七地。可是转入七地以后,七地满心菩萨要证的是念念入灭尽定,他一念之中就可以入灭尽定,而且念念都在灭尽定当中,同时也在利乐众生、同时在为众生说法,他也在灭尽定当中。阿罗汉说:“怎么会有这种灭尽定?”他想不通。

诸位也许想说:“唉呀!你萧平实乱讲!”若不然,我们讲一个现成的,你们明心的人就可以证实的好了:阿罗汉说断尽思惑取证涅槃,菩萨说不断思惑照样取证涅槃,对不对?是啊!你们明心的人现观看看,现前观照一下,是不是这样?对啊!不证灭尽定而取证涅槃。阿罗汉说灭十八界入无余涅槃,菩萨说不灭十八界照样在无余涅槃中。因为无余涅槃就是如来藏,你转依这个如来藏,你的如来藏现在就住于涅槃。所以七地菩萨的念念入灭尽定,虽然我们只能想象,无法证得,但是不代表它不存在。就好像菩萨说不断思惑证涅槃,阿罗汉不能证,但是阿罗汉能说没有这个境界吗?不可以。所以七地菩萨要证这个境界,他的无生法忍要非常好,才有办法念念入灭尽定,这个就得要有方便波罗蜜;若没有方便波罗蜜多,无法取证七地满心这个境界。所以七地满心菩萨他要修方便波罗蜜多,这就是十度波罗蜜的第七度。既然成佛得要具足七地菩萨这种境界,当然,善巧方便一定是菩萨净土。你若没有这个方便,没有方便波罗蜜,就无法成就未来的佛国净土。所以菩萨成佛的时候,他无量数劫以来所教导的弟子们也是这样修的,这些弟子们同样可以于一切法中方便无碍,这一些众生在他成佛的时候就来生到他的国土中。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二乘法中要修的,但是大乘法里面也有三十七道品,而大乘法的三十七道品和二乘法的三十七道品迥然不同。这个大乘三十七道品有没有机会把它写出来?把它跟二乘的三十七道品做个比对,让众生可以了解二乘的四念处怎么观、大乘法的四念处怎么观,两个有什么差异,得要未来有因缘时来写。同样的四正勤,二乘法跟大乘法的四正勤有什么差异?乃至最后的八正道,二乘与大乘有何不同?如果有因缘把它写出来,那也是佛教史上首开先例。我列的那些书单里面好像是有这么一部,但是不晓得有没有时间去写它。

我列出很多书单,外道见、四种涅槃等等,但是有没有时间写呢?不知道!暂时列作目标。如果能够活到九十几岁、一百岁,大概就能写完。因为我们不搞大道场,我们禅三道场完成就没了(编按:禅三道场计划中的正觉寺至今还在进行中),剩下就是各地共修处买讲堂,没什么好做的,所以时间应该够。我们要做的是在法上,在各处建立道场时,都只是随顺因缘而买现成的房子当共修处,不特地去建寺院。三十七道品从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一步一步修。但是二乘菩提的三十七道品,菩萨要为他的弟子们教导,大乘菩提的三十七道品更要教导,这样无量世自修以及传授以后,将来他成佛的时候,修过这三十七道品的众生就生到他的国土中来。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回向心是说菩萨凡有所做,都回向具足无上正等正觉,菩萨凡有所证都回向利乐众生,菩萨凡有所施都回向圆满佛国净土,所以说回向心是菩萨净土。学佛的人,凡是修学佛法,不会说:“我以修学佛法功德,回向我儿子聪明伶俐。”不会说:“我以修学佛法功德,回向事业顺利、大赚钱。”绝对不会!因为这不是正回向。所以菩萨所说、所做、所施,都是回向净土。他怎么回向呢?他回向一切有情得证菩提,回向正法久住、法轮常转、众生安乐,不是回向自己;以这样的回向心,他就能够成就未来佛国的净土,所以他成佛的时候,可以具足一切功德的国土。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先讲三恶八难是什么。三恶,在人间是很常见的。第一,不纳善言。人家好意为他说明正理,作了建议,他都不听,都不采纳:不纳善言。譬如,有时候我们看见有人虐待动物,就告诉他:“你不要虐待动物,这样它很痛苦,对你也不好啦!这是恶业。”可是他不听,他说:“这是我养的,我要怎么打它是我的事,你管不着。”这叫做不纳善言。有的人,我们告诉他:“你不要谤法。”他不听,这也是不纳善言。甚至于你劝告他:“不要追随恶知识,否则将会成就破法共业。”他不听,就是不纳善言,这是第一种恶。

第二种恶,常怀嫉妒。看见别人修行比我好,心里面就嫉妒。如果看见朋友、同修跟法师很亲近,法师很看重他,心想:“怎么都不看重我,他算老几?”如果人家赞叹说:“某某人,师父很看重他,他做事情做得很好。”就说:“他有什么能力,只不过因缘凑巧给他干成的吧!”这叫做常怀嫉妒,是第二种恶。第三种恶,不问胜己者。看见人家修行比我们好,我们应该请问:“为什么你修行能修这么好?你有什么方法,有什么要领?”他都不肯问。如果人家问起来,他说:“他修行有什么好?也不过如此。”这是不问胜己者。这就是三恶,这三恶是修学佛菩提道的过程中最大的遮障。所以真正要修学佛法的人,一定要远离这三恶,要察纳善言,心常随喜,于善知识请法问法,这样佛菩提道便很容易迅速增长。

八难又叫做八无暇。诸位能够坐在这里,就是具足八暇了,也就是说你没有八难。如果不具足八暇,你就无法坐在正觉讲堂里。八难的第一难就是在地狱难:无暇修学佛法。譬如说,佛出现在人间的时候,有善知识在人间的时候,结果他正巧在地狱,根本没有办法听闻正法,接触不到,这是学佛的第一难。

第二难:在饿鬼难。他刚好生在饿鬼道中,饿鬼道的众生无法听闻佛法,他们也没有心思想要听闻佛法。鬼道众生要进入正觉讲堂很不容易,饿鬼进不来的;得要是有福鬼、大力鬼才进得来。有福鬼,譬如说像土地公就是有福鬼。土地公是鬼道众生,不过祂有福德,所以忉利天主封祂个名号,叫做福德正神,本名应该叫福德鬼神,因为祂们是饿鬼道众生;不过祂有大福德,所以受人供养。大力鬼,譬如说乡城隍、镇城隍、县城隍、府城隍乃至京畿城隍,这些是大力鬼,祂们对众生的生命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极大恶业的人,假使祂看不过去,可以依忉利天律把人杀掉,但是这种大力鬼,都不造恶事。只有这种有福鬼、大力鬼才能获准进入我们讲堂的,饿鬼是进不来的。所以你想:在饿鬼道想要听闻佛法有那么容易吗?不可能的,这是第二难。

第三难:在畜生难。也就是说他生为畜生没办法修学佛法。譬如说,我们这里说法,如果一条狗要进来听,我看很难,因为楼下警卫就会喝止,警卫就不让它进来了。狗又没有证件,怎么换证件进来,它既没有共修证,也没有身份证,怎么进来听法呢,很难欸!纵使进来了,能听得懂吗?听不懂。假使有菩萨慈悲说:“它就是要听法,好啦,让它进来。”好!终于进来了,它能听懂吗?仍然不懂。它只能听懂世俗的法:来,走开,吃饭啦。形而上的法就完全听不懂了,这是在畜生难,是第三种难。

第四难:在长寿天难。长寿天,是说生到无想天去,根本没办法接触佛法;在四禅天也很长寿,但是闻法也不容易,除非是生到五不还天去。五不还天中的色究竟天是地上菩萨所生,你们去不了,一般人也去不了,只有兜率天弥勒内院能去。如果生到忉利天,有时候还会听玉皇上帝讲一点佛法,因为祂是佛弟子,祂有个善法堂专门讲佛法。可是祂有时候去享乐,祂有个欢喜园,当祂去那边享乐时,就听不到祂说法了。如果生在那边只顾着享乐,享乐过一天,人间是几年?一百年。祂想:“我明天再来听释迦牟尼佛说法。”结果到了明天,释迦牟尼佛已经入灭了,所以要把握机会,有佛出现时就要把握机会。如果他生到二禅、三禅天去,那是算劫的,那一生过完了,人间千佛也都过去了,他还是不闻佛法。最糟糕的是无想天,生到无想天去,三个刹那之后意识心就不见了:率尔初心在无想天中出现,第二个刹那寻求心,寻求涅槃境界;第三个刹那决定心,误以为无想定是无余涅槃,然后就入无想定中去了;一入定,意识心不再现前(无想天的无想定中,整整五百大劫中都是没有意识心的,只剩意根和如来藏),意识心断了。这一入,如果他的天寿不中夭,这一住就是五百大劫,都没有意识觉知心存在。等到五百大劫过了,接着有三刹那,也是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这三刹那心过完了:“我在无想天出定了,原来这仍然不是无余涅槃。”他又下来人间了!所以生到无想天去,其实等于就是六个刹那的生命。五百大劫过去时,已有多少尊佛过去了,他还是听不到佛法。这就是第四难:在长寿天难。

佛说:“国土危脆,人命无常。”如果赚到了全世界,可是突然一个海啸来时就化为乌有了,那人生又何必太计较?因为世间财带不走,所以不必贪。贪世间财,就算是全世界都让你拥有,可是这五阴一坏,就全部都是别人所有的了,所以其实也不必太计较:瞋也可以丢开,贪也不必。只有一样可以贪——无上法。菩萨的法贪是不许断的,法贪所得都可以带到未来无量世当中来受用。所以《维摩诘经》讲的,大家要尽量摄取;这个法摄取之后成为心中的种子,可以生生世世跟着我们,这才是坚固法财;世间财都是危脆而不坚固的,所以我们大家还是在法上多用功。

世间法少攀缘就不会起瞋、不会生贪,不坚固的世间财以及恶业就可以远离。所以这个无常观在以前佛陀常教导,叫某些人放下世间法的贪,然后就可以断除瞋,因为瞋往往是由世法的贪不能成就而起的,所以佛陀常教导某些人这样来现观。有的人不能成为阿罗汉,是因为他的“我所”放不下,“我”已放下了,可就是“我所”断不了,所以佛陀教导他说:“你只要断贪就可以了。”他的贪一断,当下成为阿罗汉。

第五难:生边地难。这意思就是说佛陀出现在人间宣扬正法了,可是刚好他不生在“中国”而生在边地。这里讲的“中国”是古印度所说的“中国”。他们那时认为天竺才是世界的中央,因为那里有佛法,所以佛法中称天竺为“中国”。刚好佛在“中国”出世,无福的人却生在边地。古时要从无佛法之地去见佛陀,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不仅路途遥远,统统要走路或骑马,而且沿路盗匪众多,很难平安到达;不像现在飞机一坐,几个钟头就到印度了。那个时候很困难,所以生在边地就没办法随佛修学,因此说第五难就是生边地之难。

第六难:五根不具难。换句话说,已经生在“中国”,也可以亲见佛陀,但是五根不具足。譬如耳根坏了,嘴巴不能讲话,是个哑巴;若是更难学佛的,譬如眼根也坏了,看不见佛陀也无法读经,这就是五根不具之难。但是五根不具的事情,如果这个人心里面有正知见,也知道证悟就是亲证如来藏,并且遇到了禅宗真正证悟的祖师,祖师还是有办法帮他开悟的,大乘佛法的厉害就在这里。所以玄沙师备质问诸方误以离念灵知心为真如的法师们:“如果有一个人来求佛法,可是他眼亦不见,耳又不闻,口复不能言,那你如何度他开悟?你如果度不了,那你即是假禅师。”诸位想想看,如果是离念灵知,你一定要用语言文字才能帮他了解,那显然他这个悟是错误的,不是真悟。如果有这么一个人,或者说你就模仿一个瞎子,耳朵又听不见,偏偏口里又是哑巴,但是你要求证悟般若、想要证如来藏而来找我,我还是有办法帮你悟的,这才是真正的禅。

如果所悟的智慧没有办法在这上面运用,那你悟个什么?那就是错悟了。所以五根不具者,如果他有特殊的因缘,具有正知见,也跟善知识有缘,那善知识还是可以帮他悟。但是一般而言都很困难,除非他上一世闻熏了足够的证悟应有的知见,善知识才有下手处,不然使尽了一切手段,还是帮他悟不了的。所以一般说来,五根不具是没有办法悟的;除非有特殊的状况,譬如说像不思议光菩萨,在那样恶劣的境界中也能开悟,因此说五根不具是修证佛法的一个遮难。

第七难:世智辩聪难。也就是说世间智慧很好,加上耳聪目明,而且善于辩论,这个人学法修道,也会成为他的遮难,因为他老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很行:“你这个善知识又不是三头六臂,我凭什么要信你?”他的世间智慧非常好,又很会辩论、很聪明,可是他就因此而永远悟不了;因为他以为自己对了,善知识讲的,他不信受,这是第七难。

第八难:佛世难生。譬如有人行十善业道,他想:我先去四王天快活过日子,等到未来佛陀在人间出现时,我从四王天下来礼佛学法。结果没想到他去四王天,今天一看没有佛陀在人间出现,一天就过去了,他的一天是人间的五十年;他明天又在看,还是没有佛降生人间,又不必来人间,他又继续在四王天享乐。这样看过十天、九天,他一看,这么久了都没有佛降生人间,他就想:“我过三四天再来观察好了。”没想到这三四天之中(等于人间一百五十年到二百年),佛已经在人间出现又过去了,所以他想要来人间值佛,却遇不到。有的人是怎么样?他生到忉利天,那边一天等于人间一百年。他也许一晃,三四个月才想到说,再看看有没有佛在人间,想不到佛不但出现而且入涅槃了,而且连像法、末法时都过去了,根本就没有佛法可学,所以他也没有办法遇到佛的正法、像法、末法期,因为那边的一天就是人间一百年。也许他一过三年四年才想起来,因为在那边日子好过,过得很快,他就忘了;然后想起来,也许五年、十年后,结果连末法期都遇不到,已经过去了,所以这叫做佛世难生。

所以说在这种人寿短命的时间,诸佛都不愿意来,只有悲心特重的释迦牟尼佛才愿意来。你看像弥勒尊佛来人间受生入胎成佛,那是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那日子多好过,大家都是很有福报,没有所谓的贫穷恶人,那时候才来成佛。在人寿一百年的时候要去度人,世尊那时也没有车子可以坐,连脚踏车都没有,都要走路;从菩提伽耶正觉大塔,若搭乘游览车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要坐六七个钟头游览车(因为路很不好,如果时速五十公里,要六七个钟头才能到达),那是三百多公里欸!都是坐十一号公车——凭两条腿这样走。你说谁愿意这种时候来成佛?只有释迦牟尼佛愿意,所以对释迦牟尼佛应不应该感恩戴德?(众答:应该)当然应该!那怎么还可以用常见外道法、断见外道法来取代祂的正法呢?那真是忘恩负义到极点了。所以这种时节没有等觉菩萨愿意来示现成佛的,可是世尊愿意,因为这个缘故我们要特别的感恩戴德。

这个是讲菩萨,他在因地把自己八难的因全部除掉了,所以他成佛的时候国土没有三恶八难。那也许你想:“现在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时代明明有三恶八难,为什么你这么说?”这有两个道理。第一,理上绝对没有三恶与八难,就在三恶八难存在的当下,就没有三恶与八难了。可是从事相上来说,那又是另一回事,这部分后面经文就会说到,现在且先不说它。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换句话说,一切佛在因地修菩萨行的时候,都是自身守持清净的戒行,但是也不会因为自己戒行清净,就去讥讽别人戒行不清净,不会讥讽别人。凡是自守戒行,不因为自己戒行清净就不愿容忍那些戒行不净的人,这是不讥彼阙,这个也是菩萨的净土。因为菩萨未来成佛的时候,对那些戒行不净的人也是要摄受,不能不摄受,不然怎么可以说菩萨与诸佛不舍一切众生?乃至提婆达多下堕无间地狱,佛还特地授记他未来成佛,可见佛也不舍弃他的,所以不讥彼阙是在自守戒行的前提下来说的,这也是菩萨摄受众生的一部分。摄受这些众生,将来也跟这些众生共同来成就他的净土,所以菩萨成佛的时候,国土中没有犯禁之名。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菩萨无量劫以来不但修解脱道和佛菩提道的智慧,并且也具足修学十善业道,这十善业道的成就,让菩萨可以摄取种种众生,所以当他成佛的时候,有一类众生来生其国,就是命不中夭的一类众生;并且具足种种的法,包括大富、梵行等,有这些法相的众生来生其国。因此最后身菩萨成佛的时候,他的弟子们除非是为了示现,否则都是命不中夭,并且大富而行善行。命不中夭比较容易,只要能够善离恶缘就不会中夭,换句话说都是尽其寿命,然后才舍寿的。但是大富而行梵行就比较难了,因为一般人若是大富了就会产生邪行,所以家里面元配还不够,还要去讨几个小老婆。世俗人不是说“妻不如妾”吗?又说“妾不如偷”啊!最后乃至演变成“偷不如抢”,那就表示他们因为大富:“老子家,钱多的是。”就开始干恶业,所以大富而行梵行,那是很困难的。不愁吃、不愁穿、有钱使唤,却能够行梵行,不行邪淫,这个不容易。所以大富的人而心里面不打歪念头,还真的不容易,这就是菩萨;久劫以来修习梵行及布施行,所以命不中夭又能大富而行梵行。

菩萨所说的话都是诚恳的话,而且都不扭曲世间的正理,对众生常常用软语、爱语来说话,不会破口大骂粗言恶语。而又爱护眷属,所以眷属不会一一舍他而去。对于眷属或者众生,能善于把众生互相间的诤讼加以调和,所说的话一定可以利益双方。并且他们自己心中没有嫉妒,也没有瞋恚,而且永远住于正见之中,这一类的众生来生其国。

佛向宝积菩萨说:“菩萨随着他能够转依真如心的直心,所以能够发起以及修行种种善法;随着直心的发起和运行就可以获得深心;随着对三宝的深心,所以意根和意识就能够调伏;随着意根、意识的调伏就能够如佛所说而行;随着如佛所说而行,就能回向无上正等正觉;随着他的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则有种种的方便出现了;有种种的方便善巧出现了,就能够成就一切众生的道业;随着他能成就一切众生的道业,他所摄取的佛土就可以转变清净;随着他所摄取的佛土清净的缘故,他所说的一切法就可以是清净法,不会产生不净说法的现象;随着说法的清净,就显示他的智慧的清净相;随着智慧显现出来的清净相,菩萨自然而然心地清净,远离了一切不净种子;随着他的心地清净、种子清净,菩萨所作所为一切功德清净。”所以说:“宝积啊!如果菩萨想要获得佛国净土的话,应当要先清净自己的心地。如果能把自己的心地清净了,他所摄取的国土,自然而然也就清净了。”

所以《观无量寿佛经》说,上品上生的人得要有深心、要有诚谛之心、要有回向发愿之心,所以三心还真不容易成就,因为深心是很困难的。深心是说对于三宝具足了完全不退的深厚信心,那才叫做深心。如果对于第一义谛,心中有疑的时候一定不可能是深心,所以一般人,你教他要相信三宝的无上以及功德无边,他们无法深信。如果叫他们再相信阿弥陀佛真实有那些功德,他们也很难相信,心里面总是不免有所怀疑;因为他们对三宝的信心都已经不足了,如何能相信阿弥陀佛有广大功德呢?所以要叫他们对极乐世界发起深心还真的很困难。能够发起对极乐世界的深心而发愿往生,那是很困难的,一般人总是半信半疑而往生极乐,生在边地,长住于莲苞中,名为边地胎生;所以深心很不容易发起,所以我们在一般情况下,都要认定“深心的发起是由于亲证佛菩提”,如此才能发起深心的,这样的人才能上品上生,所以深心很不容易发起。

同样的,一个人要能够完全依止于真如法性而调伏意识与意根,他得要亲证如来藏才有办法转依直心,因为意识与意根永远都不可能是直心的,永远都有弯曲的时候,只有如来藏是无始劫以来乃至到将来成佛的时候,祂永远都是直心的。众生要发起这一种直心,一定先要证得如来藏,现观祂无始劫以来一直到无始劫以后永远是直心,才有办法真实地转依直心,才有办法真实地发行于直心,这样才能对三宝真实发起深心,不然要如何相信三宝确实有无量无边的深远功德呢?所以深心的发起很不容易,它的前提是要证悟如来藏。

从《维摩诘经》这一段开示,佛这么开示说:由于直心的发行,才有深心;由于深心发起了,才能调伏意识意根;意识、意根调伏了,才能如说而修行;如说而修行,才能回向;能回向,才能有方便善巧;有方便善巧,才能成就众生;能成就众生,才能摄取清净的佛土;摄取了清净佛土,说法才能清净,才能产生智慧清净的结果;智慧清净,心才能转易清净。从这里来看,显然佛菩提的见道是先决的条件。

所以从佛对宝积菩萨这一段开示看,显然是在印证《楞严经》所说的话“理则顿悟,事则渐修”,一定是顿悟之后,因次第成;是顿悟之后,在事相上渐修,次第成就佛国。事修未圆满的时候,显然不可能证得佛地真如。所以顿悟是可以一念相应的,顿悟的标的就是真实心如来藏;所以禅宗根据《楞伽经》的宗旨而讲: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这是顿悟,因为你要找到真实心,就只是一念相应而已,突然间找到了,一念相应就找到了,这是顿悟。可是顿悟以后,一定是渐修的。没有渐悟的,悟只有顿悟,因为你找到如来藏不可能是像十牛图那样,说现在找到如来藏的尾巴,然后再找到如来藏的屁股,再找到祂的脚,再找到祂的身体,再找到祂的头,再找到祂的牛角,没有这回事!找到如来藏时,你当下就找到祂整个心全体了,如来藏哪有一分一分显现出来的?没有啦!所以那个十牛图就是没有悟的祖师讲的东西啦!因为一找到如来藏就全体现前了,哪有说先找到如来藏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没有这回事。一定是找到祂的全体,但祂的功能差别,你要慢慢去探究,一直到成佛才满足。可是如来藏这个心体当下就找到了,哪有说先找到一点点,然后再出现一点点。所以从这里,诸位!你们明心的人就可以判断,那十牛图的作者有没有悟。

所以佛说“理则顿悟,事则渐修”,没有渐悟顿修的,只有顿悟而渐修的。因此理上顿悟,你找到如来藏了,但是成就究竟佛国,还是得要靠悟后的渐修,所以说事相上面的修行一定要次第去修除烦恼,也是要因为次第修学而尽知,不可能一悟就顿尽的。所以想要佛土清净,要专攻净土法门,很简单:先清净自己的心再说,不要去管别人心有没有清净,只管自己。不是又告诉你说“善和诤讼”吗?也告诉你说“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所以我们管自己就好,不要管别人。当有人指着别人的时候,弯曲的三个手指头是向着自己,所以指责别人一件事,先要指责自己三件事,要学曾子一日三省其身,三沐其发;要先三省己身,然后再来指责别人,所以尽量反观自己,这就是悟后修行之道;你若想要断习气种子随眠,就得要这样做;如果老是在看别人有过失,修行就不好修了。所以心净,佛土就清净了;如果自己心不清净,一天到晚在找某甲徒弟有什么过失,某乙徒弟有什么过失,那你这些徒弟们也会跟着你一天到晚找师父你有什么过失,那你就麻烦了!所以要依照佛语来修行: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讲记:现在准备要开始神头鬼脸了,这个时候舍利弗听佛这么开示,说娑婆国土没有三恶八难等等,舍利弗就提出一个问题来;因为听完佛这些开示以后,众生一定会有疑问。疑问产生了,可是舍利弗自己就敢问吗?不敢!一定是佛授意,他才敢提出质问的。

这个时候,舍利弗心里面就这样想:“如果菩萨心净了才能成佛,而成佛的时候国土就清净的话,那么世尊释迦牟尼佛以前当菩萨的时候,祂的心意难道是不清净的吗?而今天娑婆世界佛土看起来竟然不清净到这个地步。”他故意这样以语言起念头这样想,这时佛知道他想完了,就跟他说:“你的意思怎么呢?太阳跟月亮难道是不清净的吗?竟然会使得那些瞎子看不见太阳与月亮。”舍利弗就回答说:“不是这样的,世尊啊!那是瞎子他们本身的过失,不是太阳和月亮的过咎。”所以佛就说:“舍利弗啊!因为众生自己罪业所遮障的缘故,所以他们看不见我这个娑婆世界如来佛土的庄严清净,这不是我如来的过失。舍利弗啊!我这个国土清净,而你却看不见。”

这个时候螺髻梵王就告诉舍利弗尊者说:“尊者啊!你不要起这样的念头啊!说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是不清净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明明看见释迦牟尼佛的国土是完全清净的,就好像自在天宫那样的清净啊!”舍利弗就说:“可是我看见的这个国土又有丘陵,又有坑洞,甚至于悬崖,又生长了一些荆棘,遍地又是沙砾,这些由土石所聚集而成的一切山岳,污秽的东西、令人厌恶的东西充满了,哪里是清净国土呢?”螺髻梵王就告诉他说:“仁者啊!你心里自己有高下不同的分别,你不依循于佛地的智慧,不依循于佛菩提的智慧,所以才会看见这个国土世界时认为是不清净的。舍利弗啊!”他称呼他的名字,他是个阿罗汉、大阿罗汉,梵王竟然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说:“舍利弗啊!菩萨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地看待,从深心中所发起来的那一个看法观念,是清净的,所以假使是依照佛的智慧,而不是依照你们阿罗汉的智慧,就可以看见这个佛土是清净的。”诸位想不想看见我们这个佛土清净呢?想不想啊?(大众回答:想。)好!我们再来看,佛怎么示现佛土清净,我待会儿一样示现给你们看。(大众都笑……)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讲记:好!现在要揭晓了!佛说法时都是在祂的法座上盘坐,这时候却放腿了,把脚伸出来,以足趾按着地面。我不以足趾按着地面,我就抚掌(平实导师说着就抚掌示现佛土)。佛以足趾按地,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就好像宝庄严佛的无量功德宝庄严土出现了。“看见了没有?我平实菩萨佛土如此严净!”这有两个不同,在佛的加持上和我的加持上,并不一样。在你们所见的庄严净土也有两种不同,明心与见性所见的庄严土也互不一样。我们来说说看吧!佛以足趾按地,它具足两法:明心与见性之法具足。

我们再来说说看,先从事相上来说,看来佛只是用足趾按地而已,只是以脚趾头按地而已,你们明心的人从这里看见了佛土的严净。释迦牟尼佛的佛土严净,讲的是什么佛土?是唯心的佛土啊!从这个地方你可以看见佛的无垢识,你若明心了,你就清楚了,确实看见了。我抚掌的时候,你若明心了也能看见我的唯心净土啊!如是清净啊!但是这个唯心净土,哪来的若干百千珍宝严饰,可就值得探究了!

诸位还记得吗?《楞伽经详解》第一辑,我们一开头就写了!楞伽山是指什么?是指如来藏啊!楞伽山上有七种宝华,还记得吗?你证悟以后,转依真如法性,心清净了,变清净意识、清净末那,这个清净意识、清净末那,就是前七识清净了,这七个识就是楞伽山上的清净宝华。同样的,如果这个时候,你看见了我萧平实的佛土严净,因为你明心了,我的唯心净土是这么清净,你也反观你自己的唯心净土如是清净,也一样是这个楞伽宝山,照样有七种宝华;有了楞伽宝山加上七种宝华,就有百千珍宝出现了,一切法就出生了,一切佛法都在这里头。所以人家问祖师:“如何是佛?”他就画个圆相,捧来送给你;你能不能接得到,就是你的事情了,他已经送给你了!这是从明心上面来说的。

可是见性的人又不一样,因为你明心时只能在我这里看见我的唯心净土清净。现在请已经见性的人看一看不同的所在,你从我这里可以看见佛性的神用;而且也可以从我身上看见你自己的佛性,也可以从我身上看见我的佛性。你如果从山河大地上来看佛性的时候,有什么污秽可说?连狗屎都是清净的,因为你不是看狗屎,你是从狗屎上看自己的佛性,从山河大地一切树木、一切草木、沙砾土山看见自己的佛性。佛以足趾按地时具足这两法,我萧平实抚掌时也具足这两法。

祖师抚掌确实是不简单的,《普门自在》书中引述的拾得菩萨为什么要抚掌?凡夫法师骂他说:“你破我说戒。”结果他反而责备那些凡夫法师说:“心直即是戒,如果过去世心不直,你出家了还造恶业,只好去当牛。”就叫唤一个往生的僧人名字,然后大声叫唤:“走啦!”那只牛就“哞——”答应一声,跟着他走了。所以,拾得菩萨为什么要抚掌然后讲那个偈,然后唤着僧名把牛带走,这里面有很深的涵义在的,不只是在教训人的。所以佛以足趾按地,真的显现了释迦牟尼佛土的严净,你去到极乐世界也还是这样,这个佛土不是由于金沙铺地而严净的,是由于真如与佛性的严净而显现的。你们要是不信,去问会中那些眼见佛性的人,我们释迦牟尼佛这个佛土(因为现在还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住世,虽然是末法,还是有了义正法住世),是不是清净的?他们一定告诉你“绝对清净”,因为山河大地上都看得见自己的佛性,如是清净庄严,有什么不清净的?所以有的人就说:“佛以足趾按地,那是用神通去把世界变成清净庄严。”那叫做胡扯,因为他根本就不懂佛在显现什么。

所以楞伽山有七种宝华,七种宝华旁边有无量杂华,这就是说,悟后转依而由这个楞伽净土——由这个如来藏——生出了清净的七转识;七转识出现之后又有无量无边的法跟着出现了,那就叫做无量杂华,所以佛这里以足趾按地而显现出来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不过刚刚我说,我示现净土跟佛示现净土是有差别的,因为佛这一示现,祂可以同时加持有缘的人当场明心、见性。我没有办法,我得要透过一些神头鬼脸才有办法帮助你:或者我这个五阴来帮你,或者有时候你们在梦中被我的如来藏加持了,那其实是我的意根作意产生的。

所以你如果给我观感不好的话,你梦到我时,我不会加持你。这与意根有关,因为意根遍缘一切法,而且祂也默容一切诸法。如果我梦中加持你明心了(有许多人是梦中被我加持明心的),我这样做并不违反同修会的规矩。如果你好好恭敬亲教师,有时候你梦到亲教师,他在你梦中跟你指导,他也不算违犯同修会规矩。我们不能开会办他,因为这是在人间规则限制之外的事情,知道了吗?你如果让亲教师对你有恶观感,你梦见他的时候,他不会加持你的,知道了吗?这跟亲教师的意根有关,与他对你的观感好与不好是有关联的,所以为什么《华严经》说要供养、亲近、承事善知识,原因就在这里啦!但这是你的亲教师意根在睡着无梦时,带着阿赖耶识而化现到你梦中去为你做的事,这个没有办法用同修会的亲教师规则来处罚他,不能说他违犯了亲教师规则;因为这是死无对证的,其实不是死无对证,而是生无对证(大众都笑),你也查不出证据来。所以有很多东西不是大家所能知道的,特别是刚悟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个都要透过种智才能了知。

但是佛为什么有能力以足趾按地时就加持舍利弗等人既明心又见性?这是因为祂一切种智的智慧我们无法想象,但是见性的部分我只能用这个五阴来做。而且梦里所做的,也不能超脱于我现在五阴所证的这个证量,无法超脱的,一定只能做到证量之内的开示,所以跟佛的足趾按地的加持大不相同。佛以足趾按地加持舍利弗等人,这时他们真的看见了,开悟了!所以这时候一切大众赞叹说:“这真是未曾有法,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真的是这样,听也没听过;那种见性的境界,生来就一直都没有看见过。见性的境界,我跟你保证,你无量劫以来一定没有看见过,真的是见所未见。这个时候“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什么是宝莲华?就是如来藏。自己其实都坐在如来藏里面,你们每一个人都坐在你自己的如来藏上面,你却不知道;等你悟了,就知道了,这叫做自见坐宝莲华。

这个时候,佛知道他们悟了,就跟舍利弗说:“你这个时候,可以来观看我释迦牟尼佛这个佛土是如何庄严、如何清净。”这就是说,就好像明心了,叫你体验看看你的心真如;见性了,叫你去领受你的眼见佛性的境界,领受你自己的佛性;不是整理,而只是领受,这叫做“观是佛土严净”。所以这时舍利弗尊者说:“对啊!世尊啊!这是我本来所不曾看见的,我以前从来不曾听闻过的,如今您释迦牟尼佛的国土庄严清净全部都显现出来了。”这表示他是既明心又见性了,这都是佛的威德力、智慧力的加持所导致的。

这时候佛就告诉舍利弗说:“我释迦牟尼佛的国土一直都是这样清净到这个地步,可是为了想要度化娑婆世界那一些下劣人的缘故,才示现出这种种令人厌恶的不清净土。”什么是众恶不净土呢?就是七识心不断地在做不如理分别。对六尘了了常知,那就是分别;了了而知时已是分别,却误以为当时并无分别,亦是不如理分别。对六尘不断在知,不断在觉,对六尘不断在领受,对不喜欢的境界厌恶,对喜欢的境界就贪著,这叫做众恶不净土,凡夫总是这样;而佛的七识心不像众生如此,但众生总是以为佛的七识心和他们是一样的。所以凡夫的七识心都是众恶不净土,因为不断地在分别性以及思量性上面运作。

为什么佛要示现娑婆世界众恶不净土?那就是说有的众生在抱怨佛世尊偏心:“有人来听法就可以证初果,我就证不到;有人来听法就可以证阿罗汉,我就证不到。”甚至于有的慧解脱阿罗汉抱怨佛偏心:“某甲菩萨听佛说法就可以悟得法界的实相,我就没办法悟。”对这位慧解脱的阿罗汉而言,他认为自己看见了佛的七识心也不清净,是偏心的啦!但其实不是这个缘故啊!对他来说,他只是看见了佛的不净土,没看见佛的净土佛国啊!因为佛的七识心偏心了:“不教我证法界的实相,也不帮我眼见佛性,我只能做阿罗汉。”他就是这么想的。但其实佛不是偏心,而是那些阿罗汉们明心与见性的缘不具足,因为他们一向都修声闻法,不肯在菩萨道的菩提资粮上面努力去修,他们的佛菩提资粮不够,佛就算加持他明心了,也没有用,他们舍寿后还是会入涅槃的,不能成为菩萨。明心、见性前应修的佛菩提的正知见熏习,他们也没做,加持他们悟了,还是会半信半疑的。所以佛其实没有不净,但是因为众生的心不净,所以显示出来佛的七识心有偏心。

但其实这个偏心才是真的没有偏心,因为佛的平等是立足点的平等。人家很努力运动,很努力摄取营养,所以他长得快,你不能够说:“你长得比人家快是不对的。”就想把他的头砍掉,让他与别人一样高;佛法中是讲立足点平等的,不可以用齐头式的平等来看待。所以为了度这些心不平等的众生,佛示现祂的七识心有不平等:同样的闻法,有的人只能得初果,有的人可以得四果;有的人可以成辟支佛,有的人可以成阿罗汉,不是每一个人都一样的,甚至有很多人连初果都得不到。这就是说,为了度化这一些不清净的众生,所以示现出佛的七识心好像是不清净的,好像是偏心的,其实不是!从菩萨来看佛的这种分别对待,是绝对清净、绝对平等的,不然因果就不能成立了。因为如是因得如是果,过去世所修学熏习的都是二乘解脱道的因,他怎么可以得菩萨的法?过去世所修学的都是菩萨的法,累积了无量的福德,熏习了无量的佛菩提正见,当然他要证得菩萨的法,不应该让他只得二乘解脱道的法,这样才能合乎因果的原理。所以都是为了度化这一些下劣人的缘故,才示现有这种佛地七识心的分别现象。

这就好像说诸天:生到欲界天去的,同一天的天主与天人们,他们同样的宝器所产生的食物(诸天天人都有一个宝贝,这个宝贝只要想吃什么,里边就会出现什么食物,每一个人都有一样的这种宝器),随着这一些天人各自所应得的福德不一样,就导致他们所能吃到的饭,色泽以及香味都不相同;所以释提桓因所吃的饭,与四大天王就不同,又跟其下的天人不一样。“同样的道理,舍利弗啊!如果每一个人心都清净了,就可以明心,乃至可以见性,就可以见到释迦牟尼佛净土的功德庄严。”所以,心净了才可以明心,如果我见烦恼一直丢不掉呢?我保证你:那个是不清净的心,因为见惑一直在,参禅时就会一直落在我见中,脱离不了。见惑断了,你就可以找到实相心,不然你永远找不到,找来找去都落在我见意识心上面,总是落在意识跟意根上面。

那你这个我见一直存在的时候,表示你的意识、意根不净;既有见惑的烦恼存在,你就看不到如来藏这个佛土清净。如果心再进一步清净了,把更多的烦恼丢掉了,累积更多的福德,然后把看话头的功夫也做好了,不久你就见性了。见性的时候,所看见的佛土清净又与明心时的所见不一样,不是只有在众生身上看见他们的唯心净土,并且在山河大地上面也能看见自己的佛性,在山河大地上面显现出如是清净,这又不一样啊!但是心得要更清净才行,如果瞋心重、慢心重、贪心重,我保证你看不见佛性,功夫修得再好也没用。所以佛才会说,人如果心地清净了,就可以看见这个释迦牟尼佛世界的功德以及它的庄严;这都是在心上讲的,是从真如与佛性上讲的。如果你要讲国土,现象界这个国土,到处有大小便,到处是腐掉的树木,烂掉的菜叶,有什么功德、有什么庄严?看不出来。但是你如果用佛性来看,遍地都是功德庄严,确实如此。

当释迦牟尼佛显现这个清净庄严的时候,宝积菩萨所带来的这五百长者子都证得无生法忍了。你看,遇到佛、亲值于佛,福报就是这么大;祂为你加持,你就入地了。不是埋到地里面去(大众笑),而是进入初地境界了,无生法忍的实证,最少是初地。换句话说,他悟的当下不但明心与见性同时通达,也不必再经过相见道位那么辛苦地修到通达位,不像一般人悟后还得要修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二才能入地,不需要了!所以能亲自遇见佛世尊,那是要有大福报的。你看这五百零一个人,加上舍利弗尊者,全都明心也见性了,可是没有说舍利弗也得到无生法忍,还不如宝积菩萨和五百长者子。

这时我们要去探究一件事:这宝积菩萨跟五百长者子,五百零一个人为什么这样一悟就得无生法忍?照道理讲,明心以及见性两关具足是不可能得无生法忍的,一定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进修;可是他们明心和见性时就得无生法忍进入初地,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他们其实往世就悟过了,但是还没有离开胎昧,还有隔阴之迷。如果是三地满心就没有这个现象了,三地满心以后就离开胎昧了,但是三地未满心之前都还有胎昧。所以如果有一个人他出生的时候没有具足这种智慧,而说他是八地、九地,我告诉你:这个人是大妄语人、是个凡夫。你们要有智慧,不要被人家几句话笼罩了去,因为三地满心以上要修到第八地,那一样是一大无量数劫的三分之二。

你想,既然今生已经八地了,显然上一世至少有七地的证量;可是三地满心以上都是已离开胎昧的人,为什么他这个八地菩萨出胎的时候,还没学会讲话时就开始说法?为什么他做不到?他至少要像宝授菩萨、不思议光菩萨一样,可是他为什么做不到?所以这样的一个人说他是八地心,那上一辈子至少有七地证量,应该早已没有胎昧了,应该一出生就能说法,结果他竟然还有胎昧,还不知道上一辈子干啥。若说这个人是八地菩萨,我告诉你:你拿刀把他杀了也没罪。佛法上说你没有罪,世间法会把你抓去关了,因为你杀了人;佛法上却说你没有罪,因为他是一阐提人,他是大妄语者。所以如果再有人说他是等觉菩萨,说他是活佛,你就骂他是凡夫,因为他连上一辈子干啥都不知道,出生了还不知道明心与见性的境界,那算什么等觉?又算什么八地、七地?都是骗人的话。

没有这种等觉、七地、八地的菩萨,因为三地满心就离开胎昧了,不要随意就被人笼罩了去。我以前明心、见性了以后,会被人笼罩,是因为那时没有道种智,最亲近的弟子推荐说某某老菩萨是八地菩萨,不断地推荐,好几个人推荐了两年,我想他们应该不会骗我,所以拜以为师而请法;结果后来是连明心都没有,更别说见性了,都是骗人的。所以现在要骗我很难了!我虽然心直,但现在想要骗我已经很难,因为我要一步一步去勘验对方。我会从明心开始勘验,但是明心的勘验我不会亲自来做,会交给别的亲教师们去勘验。明心勘验过了,我再来勘验他有没有眼见佛性,一步一步再来考,一直到认定他真的是八地菩萨,我当下就退位,请他来率领我们,我跟你们一样下座跟他学习,大家都得到更大的法益。但是因缘难得啦!到目前为止都是笼罩人的。

我们常常遇见有人推荐,说他师父是八地菩萨,但是等到他的书或者开示拿出来时,连我见都没有断除,世间竟然有我见不断的八地菩萨,也太荒唐了吧!是不是?是!所以这宝积菩萨跟五百长者子其实往世就已经明心、已经见性了,只是未离胎昧,又因为多世以来没有遇到佛的加持,所以佛这一加持,他们很迅速就进入初地了,因此就发起无生法忍。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有初地道种智的初分了,但还不具足初地满心的道种智,但初地入地心的道种智——初地道种智的初分——已经起来了。佛的加持力可以这样子。当时同时有八万四千人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发起了四宏誓愿,发愿一定要在未来无量世以后成就究竟佛道。

这个时候佛收摄了神足,把脚收回来了,不再显示了,于是世界还复如故。这就是告诉他们:别再看如来藏,不要再看佛性了,回复到现象界来;回归到物质世界的山河大地、污秽大地来,不要再去看佛性了!所以世界就还复如故,因为祂不教弟子们去观视佛性,要回归般若正理来说了。这个时候还有三万二千的天以及人,他们从这里也已经知道,所有的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既然都是无常的,就把我见断了;我见断了,在声闻菩提中就是得法眼净。我们刚出来弘法的时候,有一位亲教师(当然现在已离开了),他对我有一些怀疑,我就清楚地告诉他:“我自己知道我是法眼净,你不必再怀疑了。”他提出的问题,我一一解答以后说了这句话。也就是说,我见断了就是法眼净,这是在解脱道上讲的,不是讲大乘菩萨的法眼清净。这个法眼净是从解脱道的如实知来讲的,所以他们就远尘离垢了。远尘是远什么尘?远离六尘,不再误认六尘实有,使得觉知心除掉污垢了。

另外还有八千比丘不接受一切法,换句话说,对一切法都无所贪著了,所以是漏尽。漏尽就是思惑断了,我执断尽了。我执断尽了,他就知道解脱之道的真实义理,这叫做意解,换句话说他的解脱知见产生了,所以这八千比丘当下就成为阿罗汉。

诸位!这明心与见性的功德如是广大。明心的功德,在还没有破参之前,你无法想象,你绝对弄不通的,就会骂禅宗祖师的那些开悟公案:“都是无头公案。”骂起来了!每当看到那些公案的时候,都是恨得牙痒痒的:“为什么我老是读不懂?”就是这样啊!所以有人问赵州:“如何是佛?”“六六三十六。”又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说:“水上踢毬子。”水上踢皮球啦!有人听我开示以后就问:“要不然请老师您告诉我:‘如何是佛?’”我说:“果皮三两片。”都是同一个。你没有明心,你就搞不懂了,好像很玄的样子!真是玄!等你悟了,一点儿都不玄,非常亲切的。可是你明心了、开悟了,你仍然无法想象眼见佛性的境界。但是眼见佛性之后也无法想象诸地菩萨随顺佛性的境界,你无法想象的。至于等觉菩萨更无法想象诸佛如何随顺于佛地的佛性。因此大乘佛菩提,真的不是小事啊!它不但深奥,而且无边的广大。不像解脱道,如果利根的人读过《邪见与佛法》,解脱道他就懂了;如果中根的人把《识蕴真义》给读完了,好好去思维上几个月,也会懂啦!但是佛菩提没那么简单,光是一个明心就很困难了!纵使知道答案也没有用,般若智慧起不来,听来的有什么用?听来的,我告诉你,智慧起不来的。一定要自己辛苦地去参,般若智慧才能生起。

见性这一关更不能打听,因为你打听来的,完全没有用,一点儿受用都不会有,完全看不见,保证百分之百如此,万分之万如此,一点儿都不通商量的。即使我今天,也不敢看轻如来藏的种子及诸佛的随顺佛性,还是觉得懂得太少了。一直到将来你修到等觉位的时候,你看诸佛的菩提智,你会发觉说:“自己真的差太远了。”越接近,就觉得越远;所以一定要心存恭敬,对法一定要绝对尊重,不能随意想象就加以诽谤。

这一部经,它虽然是从我们娑婆的净土开始的,其实还是从娑婆的秽土开始,它要讲的就是这个唯心净土的意涵,但却从我们娑婆秽土的示现开始,所以这里只算是经的开头而已,只算是开场白。从这里开始,最后以哪里结束呢?以香积净土来做结束。可是从娑婆世界这个净、秽土开始到香积净土的结束,这过程当中却是以菩萨行来做总结的。从娑婆净秽土来比对香积国土,那里是纯净土,不像这边有秽土。就像极乐世界是纯一清净的净土,没有娑婆世界的粪便、土石等,也没有三毒的大量现行。可是这两个净土的对照完成之后,归结却是要行菩萨行;只有行菩萨行,才能够成就净土或者娑婆世界的净秽土。如果不是菩萨行,而是修二乘菩提行,净土是无法成就的;所以这部经到最后,是归结到菩萨行上来的。对于这部经,诸位要先建立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建立起来之后,你对这部经的真义就能一步一步地摄受、领受,然后你的菩提智就会增长得非常迅速,所以接下来就进入《方便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