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真理圆融

二真理圆融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真理圆融的意思是说,世俗真理——如我们的身体,以及究竟真理——如身体的空性,是同一本质。只有佛陀免于此误执显相。理解并禅修“二真理圆融”的主要目的是要防止二元显相——即在禅修空性时,心中的自性存在之显相——从而使我们的心融入空性。我们所看到的差异,仅只是误执心的显相;从究竟真理的观点来看,一切现象在空性中皆平等。正因为无生空间是理解空性的最佳比喻,所以它常常出现在佛经和许多论典之中。

二真理圆融

二真理圆融的意思是说,世俗真理——如我们的身体,以及究竟真理——如身体的空性,是同一本质。当某个事物,如我们的身体对我们显现时,“身体”和“自性存在的身体”是同时显现的。这就是二元显相,即细微的误执显相。只有佛陀免于此误执显相。理解并禅修“二真理圆融”的主要目的是要防止二元显相——即在禅修空性时,心中的自性存在之显相——从而使我们的心融入空性。一旦做到这点,我们的空性禅修将具有强大的力量来灭除我们的妄念。如果我们正确地辨识出,并否定了自性存在的身体,即我们平时所见的身体,然后以十分专注的定力禅修“如是身体的‘仅只是不存在’”,我们就会感觉自己平常的那个身体融入于空性中。我们将理解到,我们身体的真正本质是空性,我们的身体仅只是空性的显现。

空性如同天空,我们的身体如同天空的蓝色。正如蓝色是天空本身的显现,无法与天空分开,我们如蓝色般的身体,也只是它自己空性天空的显现,无法与之分离。如果领悟了这一点,当我们专注于身体的空性时,便会感觉我们的身体融入它自己的究竟本质之中。这样一来,就可轻易克服在禅修时的那个身体的世俗显相,我们的心也就能自然地与空性融为一体。

在《心经》里,观世音菩萨说:“色不异空”。这句话的意思是:世俗的现象如我们的身体,不异于它的空性而存在。当我们以此理解来禅修身体的空性时,我们知道,显现于我们心中的这个空性,正是身体的本质,除此空性外,别无身体。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禅修,我执心就能极大地减弱。如果我们真正相信自己的身体和它的空性是同一本质,那么我们的我执肯定会减弱。

虽然我们可以根据其不同的所依基础来区分种种空性,而谈论着身体的空性、我的空性等等,但事实上,一切空性都是相同本质。如果我们看到十个玻璃杯,可以区分出这些玻璃杯内有十个不同的空间,然而事实上,这些空间都是相同的本质;如果打碎了这些玻璃杯,这些空间将变得无法区分。与此同理,虽然我们可以谈论身体、心、我等等的空性,实际上它们都是相同本质且不可区分。区分它们的唯一方式就是,透过它们的世俗基础。

理解所有的空性皆为相同本质有两大益处:在禅修时,我们的心更容易与空性融合;还有,在禅修之余,我们能视一切显相皆为其空性的平等显现。

只要我们还觉得自己的心与空性之间有间隔,即我们的心在“这儿”,空性在“那儿”,我们的心就无法融入空性。理解到一切空性皆为相同本质,有助于我们弥合此间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历了许多不同的事物——好的、坏的、吸引人的、令人讨厌的,我们对它们的感受也各不相同。因为我们觉得这些差异是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的,所以我们的心态变得不平:对吸引人的对象产生贪执,对令人不悦的对象产生讨厌,对中性的对象则无动于衷。这种不平的心是很难与空性融为一体的。要把心融入空性,我们需要明白:尽管事物显现为许多不同的面向,但它们本质上都是空的。我们所看到的差异,仅只是误执心的显相;从究竟真理的观点来看,一切现象在空性中皆平等。当一位具格的禅修者的心融入于空性时,生成与散灭、无常与恒常、离去与到来、单一与多数,全然没有分别——在空性中一切皆平等,所有贪执、嗔怒、无明的问题都解决了。在如是体验中,一切变得十分安详舒适、和谐均衡、愉悦而美妙。无冷、无热、无高、无低、无此、无彼、无我、无他、无轮回——在空性的安宁中,一切皆平等。这种证悟称为“轮回与涅槃平等瑜伽”,这在显、密经论中都有详细解释。

既然所有的空性皆为相同本质,那么禅修空性的心的究竟本质,与其对象的究竟本质也是相同的。刚开始禅修空性时,我们的心与空性显现为两个分开的现象,但当我们明白了所有空性的本质皆相同时,就会了解到这种相异感仅只是误执心的体验。实际上,我们的心与空性是“究竟一味”。如果我们把这种知识应用到禅修中,将有助于防止自心的世俗本质之显相,进而让我们的心融入空性之中。

在把自己的心与空性融为一体后,在禅修之余,我们将体验到,一切现象皆为其空性的平等显现。当看到悦意、不悦意或中性的对象时,我们不会再感觉到它们是自性不同的,反而会明白,实质上它们是同一本质。正如大海最平静的波浪与最汹涌的波浪,同样都是水;悦意的形相与令人厌恶的形相,也同样都是空性的显现。体悟到这一点,我们的心会变得平衡而安详。我们将认出:一切的世俗显相,实为自心的“幻术游戏”,我们将不再那么强烈地执著于这些显相表面上的差异。

有一次当米拉日巴尊者向一位女子教授空性时,他把空性比喻为天空,把世俗真理比喻为云,并叫她去禅修“天空”。她于是按着尊者的教授进行练习,结果很成功,可是她却有一个问题:当她禅修空性的天空时,一切都消失了,但她却不明白现象如何能在世俗上存在。于是她对米拉日巴尊者说:“我觉得禅修天空很容易,但对于云的建立却感到有困难。请告诉我该如何禅修云。”米拉日巴尊者回答道:“如果你禅修天空进行得很顺利,那么云就不会是问题。云只是在天空中现起——它们从天空中生起,也消融回天空。当你对天空的体验加深时,自然就会明白云是怎么回事。”

虽然空间不同于天空,但在藏语中表示天空与空间的词都是“南卡”。空间有两种类型:“有生空间”和“无生空间”。“有生空间”是指我们可以在房间里或天上看见的空间,这个空间或许在晚上会变暗,白天会变亮,由于它会经历这样的变化,所以是无常的现象。“有生空间”的特性是:它不会阻碍物体——如果房间里有空间,我们可以毫无阻碍地往里面放东西。与此类似,鸟儿可以从天空中飞过,是因为空中没有阻碍,它们自不可以穿山而过!由此可见,“有生空间”缺乏,或空于“阻碍性接触”。这种仅只是缺乏,或空于“阻碍性接触”,即是“无生空间”。

因为“无生空间”仅只是空于阻碍性接触,不经历瞬间的变化,因此是一“恒常现象”。“有生空间”是可见的,比较容易理解;而“无生空间”仅只是空于阻碍性接触,所以更细微。不过,我们一旦理解了无生空间,就会发现理解空性变得容易了。

空性与无生空间唯一的不同在于:它们的否定对象。“无生空间”所否定的对象是“阻碍性接触”,而“空性”所否定的对象则是“自性存在”。正因为无生空间是理解空性的最佳比喻,所以它常常出现在佛经和许多论典之中。无生空间是一个“非肯定性的否定现象”(non-affirming negative phenomenon):这是当心仅只是消除其所否定的对象,而没有另外再证悟一个肯定的对象时,所体悟到的一个现象。有生空间则是一个肯定或确定现象,即一个不需要心明确地消除一个要否定的对象,即可体悟到的现象。关于这两种现象更详细的解释,可参阅《智慧之心》与《甘露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