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处不在的生机

无处不在的生机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喻为荧光屏功能的如来法身功德,很容易受人误解,以为只是诸佛对一切有情的悲悯。依这样的理解,可以说,周遍法界一切情器世间,都借着法界的生机而成存在与显现。那是因为强调生机是法界的功能,当将法界视为如来法身时,便可将如来法身功德理解为如来的悲心,令世间得以成立的悲心。所以在藏传佛学,又将这生机称为“大乐”。学人必须首先现证如来法身功德,然后才能现证如来法身。

喻为荧光屏功能的如来法身功德,很容易受人误解,以为只是诸佛对一切有情的悲悯。那也很难怪,因为在佛家经论中,常将之称为“大悲”,或“大悲功德”。

若将大悲只视为悲悯,那是将如来法身功德看浅了。

宁玛派的教法,不明示学人对法身功德的现证,到底是怎样的境界,因为若对现证境给一定义,那么学人所证得便只是“句义”(概念)。有如吃糖,若教小孩糖的味道叫做“甜”,那么,小孩子便终身落入“甜”这个概念来觉受糖味,及至后来长大,吃糖的经验丰富,那时候,便又落入种种甜味。巧克力的甜、牛奶糖的甜、水果糖的甜……如是虽作种种分别,但“甜”的概念始终不变,由此所觉受的,便永远落入名言概念的范围,在识境中无法超越。

禅定曹洞宗,便在“偏正五位”中,说此为“偏中正”。这个位,良价禅师颂云———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更无他,休更迷头犹认影。


老婆子双目迷蒙,古镜亦一片朦胧,所以当“失晓老婆”照一面“古镜”之时,虽然见到面相,但所见者却已非“本来面目”。

持着“甜”这概念来吃糖的人,亦一定吃不到糖的本来味道。

笔者当年修学,现证如来法身功德是一片生机。这证境蒙上师认可,因此,笔者便只能依生机来理解法身功德。依这样的理解,可以说,周遍法界一切情器世间,都借着法界的生机而成存在与显现。这即宁玛派所说的“现分”,关于现分,将来还会细说,现在暂时从略。

将如来法身功德证为生机,在意义上,便比将之视为悲悯,层次上深很多,范限上亦宽广很多。

在我们这个世界,山川草木都无一不具足生机,所以才有动态。动态可以说是生命的表征,可以称之为生命力。

所以在《解深密经》中,说“阿赖耶识”(藏识)又名“阿陀那识”。阿陀那识便即生命力,经中说它有两种功能:一是“种子如瀑流”;一是保持人的根身不坏。

佛经说阿赖耶识,只说它含藏种子,并未说种子如瀑流。佛家以瀑流作喻,是譬喻人的根、身、识相续。瀑布流动,是一阵一阵流水的相续,人的根官(眼、耳等)与身体,其实亦是刹那刹那相续,我们称之为“新陈代谢”等等。人的心识,亦是刹那刹那相续,没有人可以持着一个固定不动的心识境界来生活,若无相续的心识,人连路都不能走,更不用说,他根本无法见到四时的季候变化。

所以,阿陀那识便是赋予人及一切生物能产生动态的原动力。那是什么,当然即生命力,也就是生机。

至于说能维持人的根身不坏,那当然更容易理解,它即生命力,即无所不在的生机,所以才能“根身”得以保存。

这一片生机从何而来?

佛家说是“法尔”,即本来就有,自然而然就有,无须造作。如来法身功德正是法尔,有如来法身自然就有法身的功德。正如一张正常的电视荧光屏,有荧光屏就自然有它的功能,能够显现影像。

不过,亟须注意的是,我们千万不可将周遍法界(周遍佛内自证智境界)的生机,看成是各别从属于个体的生命力,若这样理解时,便会将周遍广大的生机,分别为张三的生命力、李四的生命力,如是便成立了“自我”,将“自我”看成是一个不借因缘作用便可以成立的个体,那就违反了佛所说的“无我”。

那么,这一片生机,为什么称之为“大悲”呢?那是因为强调生机是法界的功能,当将法界视为如来法身(佛内自证智境)时,便可将如来法身功德理解为如来的悲心,令世间得以成立的悲心。

所以在藏传佛学,又将这生机称为“大乐”。若将“大乐”等同“离苦得乐”的“乐”,那就便将“大乐”看浅了,这大乐,是成立一切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乐。也可以这样说,当生命能成立时,当生命所须的器用能成立时,这成立,便即乐。由于这乐广大周遍,是故称为“大乐”。

因此,如来法身功德、法界功德、大悲、大乐,都是同义词

学人必须首先现证如来法身功德,然后才能现证如来法身。在我们的譬喻中,即必须首先认知电视荧光屏的功能,才能现证荧光屏。———这譬喻,只帮助我们理解不可思议的如来法身与法身功德,并非说如来法身等同荧光屏,如来法身功德等同荧光屏的功能。

alt

龙树菩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