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展现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展现的内在逻辑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外乎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变的历史展现,探究其演变的内在逻辑,把握其规律性,无疑是一个必须研究的命题。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仍在继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形成了第一次飞跃,其中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无外乎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变的历史展现,探究其演变的内在逻辑,把握其规律性,无疑是一个必须研究的命题。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永久命题,其有着自己的内在逻辑。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经历了一个传播、消化、争论、吸收的过程,最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在时间上是一个历史过程,而且这个历史过程还在延续。简单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中国革命领袖、革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能动选择和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重新诠释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从未停止过,从毛泽东哲学思想到邓小平哲学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从自己的国情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选择与阐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仍在继续。

第二,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践的每一次结合都会产生一次飞跃。这种飞跃一方面体现在其推动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在一种新的理论产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新的理论在具有“中国色彩”的同时,突出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化正是这一飞跃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其成立之初,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党内的一些人迷信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照抄照搬苏联经验。面对脱离实际的“左”倾教条主义和中国革命的惨痛教训,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也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形成了第一次飞跃,其中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新中国建立后,最紧迫的任务是经济建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批判“两个凡是”的思想,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认识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结合的又一次伟大飞跃。至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第三,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命题、不同问题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过程有着不同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在这些不同中,有个清晰的逻辑,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亦是如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这一历史逻辑发展的结果,也是这一历史逻辑的展现。理论形成的逻辑与实践发展的逻辑是相一致的。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内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一天和一段时间形成的,其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发展逻辑,经历了30多年时间磨炼的过程,是一个有着内在演进逻辑的整合性理论成果。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理论与发展道路,由此开创了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些重大判断和指导思想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一些弯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的一次飞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认识上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选择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了。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改革开放中的每一个进步都与解放思想有关,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中的常态,其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也要不断发展,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主观才能符合客观,思想才能符合实际,理论也才能正确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解放思想是贯穿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创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基础,它不仅为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思想原则,而且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不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规律,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开拓新局面,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选择,以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有效实施,都是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结果,都是强国目标同实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中国大众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就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中国化这一过程的内在逻辑,抓住了这一内在逻辑就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