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与文化的关系中理解“大众文化”

在与文化的关系中理解“大众文化”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所讨论的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兴起的,主要包含在狭义的精神文化之中的大众文化。我国理论界对大众文化的关注与研究,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文化是人特有的本质活动和重要的存在方式。在现代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力量的象征,重视文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那么,如何理解和把握文化的概念,把握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何谓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广义的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精神活动和社会生产生活活动方式及其结果,即通常所谓的“人化”。广义的文化既包括可感的人们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内容及其物质产品,以及在这些活动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制度体系、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有形的文化形态,也包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理解所展开的一系列精神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各种精神产品和理想追求,还包括贯穿其中的深层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生活信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等隐性文化。广义的文化往往以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文化形态出现,包括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人们所进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精神意识性活动、交流交往性活动及其所形成的成果和追求的目标。其本质是自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世界的理想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生成发展及其对象化。文化彰显着社会历史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在与整个世界相互作用中,所达到的程度、方式、结果和理想追求,即人类的社会实践所达到的程度、方式、结果和理想追求。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其中的精神活动领域及其表现表达的内容方式,包括以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为主的科技文化及贯穿其中的科学精神,以政治法律思想、道德伦理观念、人文艺术宗教、哲学社会科学为主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及其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也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所反映的民情民意,人们休闲娱乐活动的内容、方式及其所反映的审美创美旨趣、情绪情感、交流交往关系等,还包括贯穿在以上各方面的深层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生活信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等隐性文化内核。本章所讨论的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兴起的,主要包含在狭义的精神文化之中的大众文化。

(二)何谓大众文化?

无论是从历史事实还是从文化概念上说,大众文化都发端和兴起于西方国家,也为西方学者率先关注。威廉斯曾经归纳了大众文化的诸多类型,这些类型包括:其一,大众喜欢的文化,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化,有意迎合大众的文化,大众自己创造的文化;其二,高雅文化之外的剩余文化;其三,商业主导的文化;其四,人民大众的文化;其五,妥协的场所;等等。[2]这些归纳从某种程度指出了西方工业文明兴起过程中大众文化的一些特征,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这也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之初对人的世界的割裂和对文化的割裂。这种把大众文化放在与所谓的“精英文化”相对立的、边缘化的被动从属位置,也反映了作者立场的阶级片面性,即既没有看到大众在文化创造和欣赏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也没有揭示大众文化与专业文化及其文化活动的辩证统一。

我国理论界对大众文化的关注与研究,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变化,也伴随着国外相关理论的翻译研究的广泛深入,我国逐渐形成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与观点。如汪政沿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认为大众文化是“被界定为现代工业的产物,指的是现代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文化类型,是通过现代化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从外延上讲……它们是现代印刷媒介等传递、承载的,在大众消费社会流行的广告、流行音乐、流行舞蹈、电视、娱乐型电影、休闲书刊、书籍等等”[3]。这其实也是沿用西方的立场,把大众置于被动消费、被动接受和消极娱乐的地位来界说大众文化,并把其机械地排除在专业文化、主流文化之外。邹广文把大众文化归结为市民文化,认为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4],并以这种文化区别于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也隐含着这种文化不同于政府主导的官方文化和专家学者从事的专业文化之意。

中外学者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大众文化的一些特征,给人以一定的启示。在笔者看来,大众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静态的存在,而是在特定时空和相应文化背景下,在特定的社会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本书认为,在不同时空背景和实践中所形成的大众文化,有其相通的某种共性,更有其不同的文化样态及其内涵,需要在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辩证关系中进行历史的考察和辩证的把握。

一般来说,在工业社会初期及其以前的社会历史中,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二元分化比较普遍,科学意义上的思想文化、专业意义上的艺术活动往往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和专利,其创造和欣赏,也经常形成明显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不同文化形态,并具有相对固定的欣赏、消费人群。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广泛推进和社会分工协作关系的日益复杂,大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日益广泛,原有的区分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其历史形成的大众与精英、官方的明确界限及其垄断特权却正在不断被打破,各种文化主体、文化形态的交汇融合正在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就当代中国来说,这种趋势尤为典型。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和文化发展现状,本书尝试从以下两方面来界定大众文化。

首先,可以从文化的社会功能来区分和界定大众文化。

作为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文化,如果按照其对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功能、作用而言,大致可以分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的三种文化形态: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作为各专业领域探索、发现发明的专业文化;与以上两类相对应的,适用于所有精神文化消遣娱乐、学习养成和精神寄托的大众文化。

主流文化是指由特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反映并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作为社会主导思想的思想文化形态,如政治法律思想、文学哲学思想、核心价值观念等,也可称之为意识形态。

专业文化是指专门从事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领域或某一领域的专业性探索研究、发明创造和推广应用,具有专门性、功利性、开创性的思想文化活动及其文化产品,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历史等社会科学,以及在现代社会实践中日益分化细化的现代新兴学科及其广泛应用所形成的多种学科体系和科学工程技术等。它是专门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学理的、技术的支撑,进行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构建和未来可能性拓展的文化形态,需要从业者、传承者花费较长时间进行专业的学习积累、专门的系统训练和广泛的社会思想文化养成,进而能够在某一专门领域有所积累,有所发现、发明,从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科学的思想观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人们处理与世界的各个实体领域的关系提供思想观念、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具有新的开创性贡献,从而成为相对专业的、具有实际功能性、功利性的,直接为国家、民族硬实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智力和手段支撑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是适合于特定时空中所有人从事和分享的文化形态,人们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文化养成、思想教育熏陶、感情陶冶释放、情感心理满足、审美求美创美、精神愉悦享受等非功利性、非专业性的精神满足,甚至于无具体实用目的的精神文化满足,其一般不受特定专业、职业限制,是任何人在专业职业活动之余都可以广泛参与创制、传播、享受的日常精神文化活动及其相关的文化产品所构成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

主流文化、专业文化和大众文化三者之间,一方面存在着思想内容、目标功能和表现形态的明显区分,另一方面它们又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主流文化需要专业的思想理论水准,即科学性、规范性要求,需要服务于各个专业领域和大众的根本共同利益,营造共同的社会价值目标和追求的方式、途径、秩序,需要获得各专业、各领域大众的认同和支持;专业文化需要主流文化的激励、引导和规范、保护,需要大众文化的滋养;大众文化需要主流文化的激励、引领和规范、保护,需要专业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同时也为主流文化和专业文化孕育滋养着各种专业人才,趋向于主流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内容与方向,从而使自身得以健康、持久地繁荣与发展。也就是说,三者之间不是相互封闭、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相互开放、相互流动、相互支持和相互需要的关系。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传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文化,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民族凝聚力、综合实力的形成和提升的文化;中国的专业文化,即由活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行业的科学理论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专家,进行专业的学习、实践、运用和发展的文化。专业文化的创造性劳动和贡献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观念、思想方法、技术工程活动提供智力和智慧支持,其所形成的专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成果、实践方法手段,保障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硬实力的增强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与此相对应的大众文化,则主要是满足个人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发展和消费需要,培育和展示个人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创造和欣赏才能的精神文化活动,其中既有消遣娱乐的成分,又有发展和展现个人能力的成分,也有自发地参与创造相应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方式的成分,即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成分。

以上三种文化形态的区分具有相对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职业流动性的增加,专业思想文化队伍日益庞大,“非专业”领域人士的各种专业能力也在迅速形成和释放;随着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互动的增加,以及主流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深入,众多“小人物”逐步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主流文化包括专业文化贴近基层,贴近民众,贴近生活,创造生活的思想文化作风,如载人航天器上的科技人员在太空向全国人民进行普及航天知识的现场教学活动等,拉近了尖端技术与民众的思想文化距离;在主流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励和倡导下,全社会形成创新创造的风气;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国家民族向心力的增强,也使得这三种形态的文化越来越走向良性互动;各种文化创造、消费与欣赏也在打破所谓的“高雅”与“通俗”、专业与非专业、国家政治治理与公民文明道德追求养成之间的简单对立与固定界限,如看电视、上电视,网上看信息、发信息等,很难说哪个高雅哪个不高雅,哪个专业哪个不专业,哪个与政治有关哪个无关。

由此可见,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生活中,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专业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各司其职,各表其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景观;主流文化的内容在贴近大众、服务大众,主流文化的表达形式与传播手段也在趋近于大众文化的形式和方法,日益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专业文化正在成为大众文化的内容和更多人的精神食粮与追求;大众文化在主流文化、专业文化的引导下呈现出勃勃生机。可以说,三种文化形态越来越形成辩证统一的文化景观。

其次,可以从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界定大众文化的性质和内涵。

揭示大众文化之内涵,还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性质进行必要的区分。大众文化兴起于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率先崛起、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壁垒受到冲击、接受文化教育开始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社会活动无例外地围绕着资本和逐利展开,其文化活动,包括文化产品的研发和消费,都摆脱不了资本运行的逻辑的支配。大众虽然有机会与条件从事各种社会职业,包括文化活动,但就文化活动而言,大众在实质上却被看作文化产品的被动消费者。西方诸多研究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学者大多是从消费文化、娱乐文化、传播受众的角度加以定义与解读大众文化。大众虽然从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中获得了解放,但却陷入了资本统治的深渊。在资本主导的社会中,人的价值与潜能只能服从和服务于资本的运行逻辑和竞争规则,只有利于资本的人及其活动才能够生存,否则没有生存的机会与可能。人成为劳资关系中“异化”的人,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只有在服从于资本运行时才有意义,才能得到繁荣和被大众消费,大众自身的文化需求、文化才能受到极大的压抑。因此,只有冲破资本的统治,破除资本运行的逻辑,使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精神文化活动回归人自身的真正需要,才可能发展出真正的为大众创作、受大众喜爱、使大众受益的大众文化。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文化创造和消费活动不再只是资本主导下少数人获益的事情,追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也是大众文化所着力追求和营造的思想文化内容。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大众文化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况。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发展内容与目标取向,另一方面也存在尚未摆脱商业文化、媚俗文化、感性刺激的低俗文化的内容。

因此,是否可以这样定义我国当前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相对于主流文化的有组织性与专业文化的专门性,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与大众广泛互动的文化形态。其内容和形式囊括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各种思想文化产品,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和消遣娱乐形式,是我国公众思想价值观念、理想道德追求、审美情趣倾向、感情情绪寄托、生活愿景向往等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表达与文化展现。从其生成看,大众文化既有专业从业者以谋生、谋利为目的进行的创作、生产、表演、传播活动,如影视等作品所追求的票房,网站、频道等所追求的点击率,报刊、书籍所期待的发行量等;又有民众自娱自乐、自主参与、自我展示的广场文化、网络文化;也有非政府组织依托各种名义进行的各种思想文化活动等同主流社会争夺思想文化阵地的文化产品和活动等。

相对于主流文化的政治性、严肃性和专业文化的科学性、严谨性等理性特点,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自发性等非理性特点比较突出;相对于主流文化和专业文化的组织性、规范性、目的性,大众文化的自主性、自发性、随意性则比较突出;相对于主流文化、专业文化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可控性,大众文化的奇异性、新颖性和爆发性则更加明显;相对于主流文化、专业文化需要制度安排和特定的文化机构场所有序作用于大众,大众文化则更多地是自发的、偶然的,从眼前、局部甚至情绪化地作用于人。大众文化的传播因其无须太多的控制中介和严格程序而简单易行、直白强烈,能够直接而强烈地影响大众,甚至影响一些政治人物和专业人士。

可见,大众文化既是复杂立体、变化无常的具有“时尚性”的文化现象,又是每个人都难以置身其外、不受其影响和不参与其中的文化场景。大众文化发展的文明状况与健康程度,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而言,绝不是一个无关痛痒、可有可无的小事。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照和提升大众文化,使其朝着更加有益于人的方面全面发展和繁荣兴盛,为实现强民、强国和增强文化软实力打下精神文化基础,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理论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