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背景及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写作背景及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早两个月写就并同样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著作”[1]。参与莱茵省“林木盗窃案”辩护、对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状况的研究等重大社会问题的实践和经历,使马克思意识到黑格尔国家观的虚幻性。当时德国正在酝酿重大的社会变革,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对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写作背景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于1843年10~12月在法国巴黎写就的,1844年2月发表在他和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上。《导言》在形式上标明为一部著作的导言,但其内容具有完整性,可以独立成篇。与其早两个月写就并同样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犹太人问题》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著作”[1]

在大学读书期间(1835~1837年),马克思就积极参加当时德国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向旧世界的宗教、思想、政治开火”[2]。1842年年初,在大学任教的愿望破灭后,马克思到《莱茵报》工作,直接投身于反对德国专制制度的实际斗争,并在此期间遇到了在政治国家问题上的“苦恼的疑问”。从马克思思想发展来看,在大学读书和《莱茵报》时期(1842~1843年),马克思在世界观上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在政治上是激进的崇尚自由、民主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参与莱茵省“林木盗窃案”辩护、对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状况的研究等重大社会问题的实践和经历,使马克思意识到黑格尔国家观的虚幻性。他认为,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不应该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而应该认真地注意到“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这促使马克思力图在批判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界。同时,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由于大量接触到现实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不得不“回到人间”,而且对黑格尔体系中很少涉及的物质利益问题感到为难。为了解决使他感到困惑的问题,马克思写的第一部著作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通过这部著作分析了社会统治的结构及基本关系:“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3],亦即植根于“市民社会”中。就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而言,这一新观点意味着马克思开始由“从天国降到人间”的唯心主义路线转向“从人间升到天国”的唯物主义路线。

(二)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该原著写作的独特背景决定了其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从理论角度讲,《<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重点解决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进而探索和揭示国家和法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并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关系等重大哲学命题的科学含义。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国家和法的本质不是人的理性,不是绝对精神,而是经济关系,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法律关系的背后起作用的是经济利益。这就说明,这个时候的马克思已经向唯物史观大大的迈进了一步。在谈到理论与实践、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关系时,马克思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东西只有物质的力量才能改变,但理论一旦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就表明,马克思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是立足于实践这一物质力量进行解读的。上述理论问题的初步解决,为后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方向。

从实践角度讲,当时德国,黑格尔的国家哲学有很大影响,这一国家哲学成为德国当时制度的理论辩护,而要改变这一制度,就必须对其理论依据进行彻底批判。当时德国正在酝酿重大的社会变革,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对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实践意义。在黑格尔哲学解体以后,虽然出现了许多所谓的批判哲学,但都集中在宗教批判等理论性批判层面上,而且认为只有人们在理性上接受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社会就自然进步了。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指出,物质的力量只有物质的力量才能改变,社会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只有物质性力量才能改变,纯粹的理论批判不能改变现实本身,只有让理论掌握了群众,再通过群众实践这一物质力量,才能最终推动社会进步。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讲,《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节选)对推动当时德国社会变革和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