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的生存生态学批判

马克思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的生存生态学批判

时间:2023-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开启对资本主义的生存生态学批判,启示人们还需要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矛盾关系上揭示资本主义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有意思的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所提的解救方案却是五花八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追求生态合理化,呼吁人类使用小型的、没有危害的技术,适度生产、适度消费,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建“宜于居住的人类家园”。

马克思开启对资本主义的生存生态学批判,启示人们还需要从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矛盾关系上揭示资本主义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人们知道,马克思曾经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生存方式的不合理性,批判这种生存方式只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其他的一切在其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无关紧要,其结果不仅导致严重的社会分裂和人的自我分裂,而且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根本上危害着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在马克思的批判中,资本主义生存方式在显性的逻辑上以满足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欲望为首要任务,而在隐性的逻辑上则选择了控制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生存资源为核心任务,无论是显性层面的社会分裂和工人阶级的贫困状况,还是长期处于隐性层面的环境问题,都表现为人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陷入空前的生存困境,而这种困境正是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生存方式带来的。

重要的是,马克思的这方面思想启示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将人的生存问题的思考与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生存方式结合起来,从资本主义只关心利润增长转向关心人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人的生活世界,亦即关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否得到和解,努力推进生活世界从资本主义殖民化转向社会主义合理化状态,实现马克思所希望的“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青年卢卡奇的“总体性批判”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社会批判再到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科技批判等,都探索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式发展加剧了社会分裂与人的异化,一切的社会资源都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操控中被调动起来服务于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我们还注意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把工人阶级看作是财富的生产机器同时还被它们视为工业产品的“消费机器”;更具威胁性的问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在对生态资源的无节制消耗上,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耗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人类渐失其生存根基。有意思的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所提的解救方案却是五花八门的。青年卢卡奇用“总体性辩证法”来克服资产阶级的物化意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通过社会批判思维来重建被异化的工具理性扭曲了的启蒙理性;马尔库塞则干脆要人们放弃技术和科学,退回自然的本真生活状态;哈贝马斯不同意马尔库塞的过激态度,提出用交往合理化来重建深陷殖民化的生活世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追求生态合理化,呼吁人类使用小型的、没有危害的技术,适度生产、适度消费,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建“宜于居住的人类家园”。

可以说,国外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物役化的价值诉求的批判在理论上启示了人们,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只追求“利润的迅速增长”,还必须关怀人在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如果不能保障人的适度发展,那么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应当被批判,甚至被废弃。既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顾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一味地追逐“最大化利润”,那么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必然被另一种关心人、发展人、保护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代替,这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生存生态价值观所具有的理论特征和启示意义,是我们思考环境问题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资源。在这方面,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提供了许多新见解,为深刻理解马克思的生存生态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理论资源。不过他们的理论研究也有一些缺陷和不当之处,这是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消极内容。比如他们的社会主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生态社会主义”[37];在工业文明的问题上,少数偏激理论恰恰看不到工业文明的进步性,坚持批判和否定一切意义的工业文明;另外,它们所说的生态文明与我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因为它们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实际上残存了不同程度的技术中心主义或者说自然中心主义(甚或生物中心主义)等,都是我们应当反对和予以清除的消极因素。

【注释】

[1]转引自欧力同、张伟的《法兰克福学派研究》,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31页。

[2][英]D.Pepper,Eco-Socialism:From Deep Ecology to Social Justice,London,1993,p.114.

[3][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63页。

[4]同上,第80~81页。

[5]同上,第92页。

[6]同上,第96页。

[7][美]H.Marcuse,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Boston,1972,p.60.

[8]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20页。

[9]我认为,这种“生存困境”表现极其复杂和矛盾:一边是技术发达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另一边是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遭破坏;一边是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另一边是更多的人被推向贫困和饥饿;一边是文化极其丰富,另一边是文化的严重商品化;一边是工业文明发展了,另一边是人失去自由,被缚在各种“锁链”上;一边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居化,另一边是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城市工业化;一边是发达国家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另一边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被人为破坏和污染……

[10][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06页。

[11][美]H.Marcuse,One-Dimensional Man,Boston,1964,p.9.

[12]所谓“经济理性”是指“以计算和核算为基础,与计算机化和机器人联系在一起,把由于劳动手段的改进所节省下来的劳动时间尽一切可能加以利用,让其生产出更多的额外价值。”(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98页。)

[13]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89页。

[14]在一定意义上讲,人类中心主义实则是西方中心主义或欧洲中心主义。

[15][德]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177页。

[16]同上,第35页。

[17]同上,第3 5页。

[18][加]威廉·莱易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1993年,《序言》第7页。

[19]同上,第151页。

[20][美]H.Marcuse,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Boston,1972,p.67.

[21][法]A.Gorz,Ecology as Politics,Boston,1980,p.5.

[22]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64页。

[23]同上,第644页。

[24]同上,第662页。

[25]工业帝国主义是指资本主义通过技术、资本等优势和强力向全球各地渗透、扩张、侵占,建立垄断的工业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市场、技术控制市场、原材料供应市场,以期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工业帝国主义的深刻后果在于:它破坏了人类依赖生存的根本基础。人们必须反对“工业帝国主义”。

[26]生态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现代形态。它不同于资本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也不同于殖民主义。资本帝国主义以输出工业品和资本为手段,开拓海外市场,攫取超额利润;老殖民主义以武力为手段对他国和他民族进行血腥残暴的直接性掠夺,在短期内快速地完成资本积累;文化帝国主义以文化传播为手段,向他国和他民族输出价值观念、标准、制度,挤压、甚至毁灭本土文化,完成对异民族的文化占领和精神控制。生态帝国主义是为了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态资源而进行资源掠夺、侵占、垄断;在手段上更加隐蔽,它往往以经济合作和发展援助等方式来落实的;在目的上,它瞄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资源,欲取之为己服务;在结果上,它不计后果地疯狂掠夺他人的生态资源,丝毫不顾给他人的生存环境造成深度破坏和污染,只一味地追逐符合自身利益的所有可用资源;而在环境治理上,它一方面指手画脚地如何做,同时还不忘对他人颠倒黑白的指控,另一方面却千方百计地想逃避治理责任,甚至赤裸裸地向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转嫁治理成本。

[27]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64页。

[28][美]约翰·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79页。

[29]同上,第80页。

[30][英]大卫·佩珀:《生态社会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3页。

[31]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79页。

[32][英]大卫·佩珀:《生态社会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页。

[33]同上,第195页。

[34]同上,第196页。

[35]同上,第207页。

[36][美]H.Marcuse,Counterrevolution and Revolt,Boston,1972,p.67.

[37]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6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