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新探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新探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将科学发展观做出了新的历史定位,这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表明党更加成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社会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将科学发展观做出了新的历史定位,这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表明党更加成熟。它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

一、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历史必然。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行动的科学指南。但是在具体革命实践中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就必然涉及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永恒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运用和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列宁也认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2]。由此可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固有属性。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也证明,指导思想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但是,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不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党内却一度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观点,一是以王明为代表,僵化、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视为教条,奉苏联经验为圭臬,唯共产国际的指示、决议马首是瞻;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倡导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3],走一条独立自主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实践出真知,经过血与火的革命洗礼,全党同志逐渐领悟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45年4月,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七大党章明确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4]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在系统地、科学地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并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以及毛泽东思想,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紧扣时代主题,准确把握我国所处历史方位,制定了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突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和某些教条式认识,创立了邓小平理论。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5]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刻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治党治国治军的新鲜经验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8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6]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领域、得出新结论、作出新概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八大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道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7]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我们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而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正是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才能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正是因为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才能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正是因为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才能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时,一往无前,攻坚克难,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二、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首先,科学发展观系统地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社会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但是对于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给出的答案却不尽相同。比如说,中国古代遵循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19世纪西方国家信奉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等,都是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发展观在现实生活中的集中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浪潮叠加而至,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造层出不穷,“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而且也给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深刻影响”[8]。但是,由于只是一味追求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两极分化的鸿沟越挖越大,能源、物资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政治动荡接连不断,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才能转变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历史的渡轮驶入新世纪的港湾,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国家雄厚的经济实力,神舟飞天、嫦娥揽月、蛟龙入海印证了国家强大的科技力量。但随之而来,“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进入了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9]。如何解决好发展中凸显出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发展”这个问题的实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集中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并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部署的过程中拓展了发展布局,提升了发展境界。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鲜明体现。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社会主义本质论从实质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同时为科学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世纪新阶段,要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从传统的、片面的发展观中彻底解脱出来,创立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2003年,胡锦涛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含了五个方面,其核心内容却由两点构成,一是发展,二是以人为本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发展”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本质论,首先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它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目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呈现的矛盾问题归结起来只有靠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是这一发展不能是形而上学的、唯GDP的,竭泽而渔的,而必须是全面的、科学的、可持续的,而且在具体方法上一定要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决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因此,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障。社会主义本质论,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它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目标要求和必然结果,因此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经济迅猛发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迅速富裕起来,贫富差距拉大,为了缩小差距,推进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提出要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三农”战略,进一步拓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力求让全体人民都能在2020年以前过上殷实、富裕的小康生活。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具备的基本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障。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理性的升华。规律是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但不会自然而然地为人所掌握,只有在实践中不间断地总结经验才能逐渐地认识规律、总结规律、掌握规律,使规律为我所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认识、总结、掌握规律的历史。毛泽东洞悉了民主革命的规律才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深刻认识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才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在掌握了党的建设规律基础上才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把握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才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从提出到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表明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又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

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多领域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达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用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我们的工作才能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才能有效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指针和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1]。十七大到十八大的五年间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全面的贯彻落实,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党的十八大在充分肯定科学发展观引领作用的同时将其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从指导方针、战略思想一跃而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必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的指针和保障。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攻坚克难、总体推进的指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纵向看改革开放进入矛盾凸显期,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我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仍待妥善解决,我国进入矛盾凸显期。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全面把握和深入分析我国现实国情、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崭新理念。实践证明,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攻坚克难,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横向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总体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的工程,其总布局的形成经历了从“两个文明”到“五位一体”的发展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明确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并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总布局”的概念,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总布局的基本框架初步构成。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使总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从“两个文明”到“四位一体”的发展过程,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战略思想形成的过程。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同时又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形成“五位一体”。这就要求必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保障。进入新世纪以来,世情、国情、党情都相继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面临着重重考验与危险,这就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为了进一步应对考验、防范危险,党的十八大向全党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体要求。所谓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在把握党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来开展党的建设。从党建的领域、内容上看,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定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同时,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大建设总体推进,而不能仅仅只偏重于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因此,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来全面协调统筹。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上看,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定要在全党范围内树立全新的、科学的发展理念。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全党,我们的党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才不会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形势,才能真正做到驾驭全局、统领全局。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上看,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在学习中寻求发展的学习型政党,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服务型政党,建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创新型政党。

最后,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首次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其中就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应有之义。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实现。“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这种变化的背后却隐含着深层次发展危机,主要体现在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却忽视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过于看重物质力量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却忽视了人才是物质的创造者这个客观事实。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展人们的发展视野,转变人们的发展观念,破解种种发展难题,进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人的全面发展铺平道路。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实现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人”是泛指所有的人,而不是特指某个人或某个群体;“本”则集中代表了所有人的根本利益。人既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尊重人、依靠人、关心人、塑造人、发展人、为了人。面对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既要按照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解决,又要充分考虑到其中人的因素。“以人为本”是对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从而完全克服了传统发展观念中对物的主流依赖性,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建立在对人终极关怀之上,从而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互动。

(《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第7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2]《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112页。

[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十二册,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33页。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2页。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9]刘云山:《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2日。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1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