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年奋斗的历史本质

中国共产党年奋斗的历史本质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90年的不懈奋斗,始终为的是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归结起来,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的历史本质就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变农业国为工业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幸福和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很快即投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中。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接手的是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秩序混乱、满目疮痍的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

中国共产党90年的不懈奋斗,始终为的是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90年的奋斗历程,艰苦卓绝,曲折发展,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90年不懈奋斗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历史;就是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披荆斩棘,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历史;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结束近代饱受屈辱和长年战乱的局面、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百折不挠,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两次历史性巨变、让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辉煌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经受各种风险考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由成立伊始的50多名党员的地下党发展为7800多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光荣历史。归结起来,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的历史本质就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变农业国为工业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幸福和民族伟大复兴。

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了制度基础和政治保障(1921.7-1956.9)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1]没有政权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革命手段解决旧的国家政权、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决制约近代中国发展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问题,才能为发展生产力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前提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很快即投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中。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就是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改变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腐朽的上层建筑,确立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的新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毛泽东早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彻底消灭了封建主义,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领导开展了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经济,有力地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效地支援了前线。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指出:“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必须发展工业”[3],“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进一步指明“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4]。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提出要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的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解决革命政权问题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关系。

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民族没有独立,人民得不到解放。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积重难返,要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国民党统治的22年里,无论是十年内战时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经济政策,制定《非常时期经济方案》;抑或是解放战争时期各种抑制通货膨胀的统制法令和管理条例,尽管在城市经济和工商交通部门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经济发展达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最高水平,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仍然占国民经济的主体,中国经济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地把握了中国国情,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就是经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其具体实现途径则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为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经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终于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接手的是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秩序混乱、满目疮痍的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对于当时的状况,毛泽东有过相当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5]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收官僚资本为国营经济,完成全国范围的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毛泽东和党中央适时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把中国建设成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恢复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社会治理得井然有序,人民生活初步改善。随后提出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和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党及时地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成功地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新的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打破了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涤荡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净化了社会风气,结束了旧中国经济发展的停滞状态,以集中、统一、高效的最大优势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很快地实现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6],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归结起来,从党的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这35年的历史就是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现党领导下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历史;就是真正学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就是把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发展为一个伟大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这35年历史的本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政治前提、奠定制度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重大成就,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积累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由农业国到社会主义工业国奠定物质基础(1956.9-1978.12)

列宁有一句名言:“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7],但这并不意味着前面就是顺风顺水的航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时代难题,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崭新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尝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也犯了严重的错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一时期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是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

党的八大报告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8]。面对这崭新的时代难题,由于缺乏建设经验,又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等重大失误,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挫折,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迅速扭转了困难局面。1964年,在“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鼓舞下,全党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呈现出斗志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进一步弘扬,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终于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据统计,1949年新中国初期,国内生产总值中工业仅占10%,农业占90%。1957年工业占56.7%,农业占43.3%[9],而到了1978年工业占75.2%,农业仅占24.8%[10]。“文革”前10年,社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8.2%,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6.2%。即使是在严重动乱、处处遭受冲击的“文革”时期,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11],其增长速度远超过同期的西方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革”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12]。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指出,建国以来的“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13]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一切正义事业胜利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经历了异常艰辛的探索历程,因为纷繁复杂互相交织的各种内外因素,难免会发生一些失误,遇到一些曲折,甚至付出惨烈的代价。教训是深刻的,但深刻总结教训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转变为一种宝贵经验和财富。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艰辛历史进程,这可以从党中央作出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中得到生动的证明。这22年,尽管有“左”的冲击和“文革”那样的全局性的错误,但是国民经济建设仍是当时的历史主流。与此同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积极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主要有中国工业化道路和四个现代化思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理论,综合平衡、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思想,运用价值法则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把握中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方位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依据的历史经验,等等,这些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思想先导和可贵的历史经验。

纵观中国共产党这22年的历史就是全党全国人民发奋图强、意气风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就是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确与错误交织,坚持真理依靠自己力量修正错误的跌宕起伏的历史。这22年历史的本质就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物质基础。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发展,奔向小康,由比较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国(1978.12-至今)

共和国的航船在弯曲的航道上艰难航行了29年,经受了风吹雨打,终于觉悟到建设社会主义还有未被我们认识的必然王国。在1978年12月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辟新道路、再创共和国辉煌的宣言书。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决然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堪称“中国第二次革命”的伟大开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又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传统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解决了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它是继毛泽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找到的又一条中国特色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阔步发展的。改革的巨轮首先从农村破冰起航,面对严重桎梏农村生产力的经济模式,面对重重压力,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支持和鼓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领导农村的改革有力推动了城市改革和对外开放。从建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到开放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继而到建立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84年,党开始在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并从1992年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世纪伊始,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推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着重抓“三农”建设,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33年来,党带领人民沿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阔步前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从容应对了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特别是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坚定了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社会更加和谐,让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阔步走向社会主义工业国、稳步走向现代化、大步走向民族伟大复兴,胜利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经济上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从贫穷达到基本小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0年的188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到2010年的5919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8万亿元,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举足轻重,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多阶段性特征和艰难复杂的问题:如何缩小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合理解决日益突出的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和影响,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中国共产党去面对去解决。

归结起来,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33年来的历史就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党领导下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历史;就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就是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不断坚持和巩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这33年历史的本质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史本质不变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性质始终如一,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永不停步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确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深刻地蕴含了党90年奋斗的历史本质。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的历史本质就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变农业国为工业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幸福和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如何使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长期执政,是一个空前的高难度历史课题,而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它必须去应对去解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明确地提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4]的目标要求,并把党的建设置于中国革命三大法宝核心的高度、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而大力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适时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同时强调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警示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5],全党必须做好长期执政和经受各种风险考验的准备,这实际上是警示执政党要拒腐防变。邓小平也要求党的高级干部“要忧国、忧民、忧党啊”[16],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7],要求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把反腐倡廉作为新时期党风建设的主题。在新世纪即将来临的关键历史时刻,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要求,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讲话中,江泽民提出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18]。时代的挑战、社会的变迁、历史的责任、人民的厚望,都要求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好这两个重大历史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每五年一届中央委员会都有一次全会专议党建: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新中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新时期的“三讲”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通过一系列《决定》的贯彻和党建活动的实施,切实推进了党的建设,确保了党的基本路线贯彻落实,推动了党的事业蓬勃发展。不论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与挫折,中国共产党处于什么历史地位,党的性质、宗旨及最高纲领始终如一。党的性质、宗旨不是抽象的口号,它贯穿于党的纲领路线的始终,体现在党的行动的全过程。它要求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要不断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江泽民在新世纪伊始,针对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明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纲领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指针,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精神、时代特征,进而深化了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第一句话就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19]这种表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统一性、增强阶级基础同扩大群众基础的统一性,体现了坚持党的性质不变与体现时代精神的统一性,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认识上的深化与拓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党的90年艰难曲折的光辉战斗历程,始终坚持党的性质不变,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停步。

综观90年党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正因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停步,才能承继党的先进性和生命力,才取得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90年来的历史证明: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必须同党的建设相结合。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不断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幸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来,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两条中国特色道路,实现了两次历史性巨变,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幸福、民族伟大复兴。

(《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8期)

【注释】

[1]《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

[5]《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6]《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1版。

[7]《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9页。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9]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10]建设银行投资研究所学术资料室:《1978-1990年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演变轨迹》,《经济研究参考》,1992年第26期。

[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6页。

[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1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2页。

[1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页。

[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18]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研究室2001年版,第497页。

[19]《中国共产党章程》,《求是杂志》2002年第22期,第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